2014年第1期 20l4年3月 山 东 乞 象 第34卷 总第137期 1 95 1—2O 1 1年临沂高温天气特征及高温预警 王金东 ,高安春 ,申培鲁 ,费艳琴 (1.临沂市气象局,山东临沂276004;2.日照市气象局,山东 日照276825) 摘要:采用临沂1951—2011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l997—20l1年实况天气图 资料,研究了临沂高温天气特征及高温预警制作,结果表明:(1)临沂35。c 以上的高温天气最早出现在5月8日,最晚结束在9月2日;高温日数以7月 最多,其次是6月和8月,分别占4O%,34.5%和l9%;高温日数50年代一80 年代呈现由多到少的趋势,80年代至今又开始逐渐增多。(2)35℃以上的高温 天气主要影响系统是副热带高压,37℃以上的高温天气多由大陆暖高压脊影响 产生;临沂高温预警信号主要为黄色和橙色预警,红色高温天气仅出现过两次。 (3)850hPa至20。C是高温黄色预警的主要指标;橙色以上级别高温天气的预 报预警需根据影响系统区别对待,副热带高压影响时可以更多参考前一日的最 高气温和副热带高压是否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大陆暖高压脊影响时需要综合 考虑850hPa,925hPa的温度及湿度、高压脊是否加强、其它影响系统(如东 北冷涡对气温的影响)影响、前一日的最高气温等多个要素。 关键词:高温天气;高温预警;大陆暖高压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中图分类号:P4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82(2014)O1一O016-05 气特征进行了研究 。 。山东的气象人员也围绕 引言 高温天气做了许多工作,曹钢锋 ]等人利用 1951一l980年的历史资料对高温天气进行了研 究,确立了高温的一般预报方法;杨成芳 J等人 利用1951—2002年的历史资料对山东40 ̄C以上 的酷热天气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 应的预报指标。总的看来,这些研究奠定了山东 高温天气研究的基础,但前者使用的历史资料年 限局限于1980年以前,而且仅笼统研究了35℃ 以上的高温天气,后者研究的40 ̄C以上的酷热天 气主要分布在鲁北、鲁西和鲁南,而针对鲁东南 地区的高温天气还缺乏研究。此文从高温预警的 高温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对人们的工作、 生活和身体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使人体内部 代谢失衡,出现疲劳、烦躁等一系列“高温病”Ll】。 此外,高温天气对交通、建筑、农业、旅游等社 会经济以及重大社会活动都会带来重大影响l2。4】。 2002年7月10日,临沂开始出现35℃以上的高 温天气,14—16日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超过 37℃,15日高达41.6℃,连续一周的高温天气致 使心脑血管疾病、暑热疾病、肠胃疾病等患者成 倍增加、汽车自燃事件频发。因此,夏季高温越 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许多学者都对高温天 收稿日期:2013-03.04 角度,针对临沂的高温天气特征进行分析,旨在 作者简介:王金东(1975一),男,山东五莲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天气预报及业务管理等工作。 ・ 16 ・ 提高临沂市夏季高温的预报预警能力。 1资料与方法 3个高温日,90年代以来高温日数呈逐渐增加的 趋势。邹燕 田、曹春燕等 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 暖,高温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临沂并没有发现 类似的特点;历史上,临沂夏季几个显著的早年 ¨lJ如1968年、1988年、1992年、1997年、2002 利用临沂市1951—2O11年逐日最高气温统 计分析临沂市高温天气的时间分布特征,使用 1997—2011年的高空和地面天气图资料,对影响 高温的天气形势进行分析归纳,提出预报、预警 的关键点。 年等也是高温日数偏多的年份,但是,大旱年1983 年的高温日数却偏少,同样,1971年、2004年是 临沂夏季降水显著偏多、但高温日数也偏多的年 滑动t检验法是通过考察两组样本平均值的 差异是否显著来检验突变。对于样本总量为iv/的 序列 人为设置某一时刻为基准点,取前后长 度分别为F/l和n2(一般取F/1=,22)的两子序列, 进行连续的滑动计算,得到,统计量序列。给定 显著性水平a,确定临界值 ,若Itl<t ,则认为 基准点前后的两子序列均值无显著性差异,否则 认为在基准点前后出现了突变 ],t的统计量计 算公式为: 一一X2 ”√ f 2 2 S= f 1S1十 2S 2 (1)式中, + 2—2 S1, 为两 子序列标准差, X ,X:分别为两子序列平均值。 2 临沂市历年高温特点分析 2.1 高温日数的年际变化 规定日最高气温 35℃为一个高温日,统计 1951~2011年高温资料,临沂92%的年份(共56a) 出现高温天气,高温日数为345d,平均每年约 5.7d。从图1可见,年高温日数最多出现在1951 年,为23d,其次是1959年的20d和1967年的 18d,1957年、1970年、1987年、1991年、2008 年没有高温日出现;从3次多项式拟合趋势线来 看,年高温日数变化呈现“多一少.较多”的特点,50 年代~70年代高温日数整体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80年代高温日数最少,1981—1990年平均每年仅 份,这些特点说明夏季多高温年份并不一定是干 旱年,有的年份高温日偏多、降水同样偏多,这 反映了中纬度的天气气候更加复杂多变的特征, 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 I高温日数 I 5年滑动平均 一高温口数平均值 一多项式(高温口数) 15 正 10 至 i l § i 时问/年份 图1 1951—2O11年临沂高温日数的年际分布 2.2 高温日数的月际变化 临沂市35。C及以上高温天气最早出现在5 月8日(1981年),最晚出现在9月2日(1995 年和2002年)。高温天气主要在5—8月出现, 9月份仅出现过2次,其他月份皆未出现过高温 天气。图2中说明临沂7月高温天气最多,约占 40.0%,平均每年2.3d;6月次之,约占34.5%, 平均每年2.0d,8月和5月分别占19.O%和6.0%。 1I_ 图2 95l一2011年临沂高温日数的月际分布 ・ l7 ・ 2-3 预警高温的等级分布特点 根据山东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高 温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用黄色、橙色、红色来 表示。当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 最高气温大于35。C,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 于或等于37。C的橙色高温天气一‘共出现67次, 平均每年1.1次,占总预警次数的45.0%,橙色 高温天气最多连续4天出现,1988年7月6—9 日日最高气温连续在37.9~38.4 ̄C之间,90年代 以来橙色高温天气呈迅猛增加的趋势,表明在全 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大 于等于40。C的红色高温天气共出现了2次,仅 占总预警次数的1.3%,分别在1951年6月20 日(40。C)和2002年7月15日(41.6 ̄C)。由 时,需要对外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下文简称 黄色高温天气),当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7 ̄C 时,需要对外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下文简称 橙色高温天气),当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40 ̄C 时,需对外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下文简称红 色高温天气)。 如表1所示,195l一2O1 1年黄色高温天气共 出现80次,平均每年1.3次,占总预警次数的 53.7%,历史上1971年7月13~21日连续9d日 此可见,黄色与橙色高温天气由于出现的次数 多,而应得到气象预报员的重点关注。 表1 1951—201 1年可发布高温预警次数和占总预警次数的比例分布 1—1970年 1971—1980年 198l一1990年 1991—2OOO年黄色预警 18 12 0 11 5 0 6 7 0 lO 6 0 200l一2O1 1年 所占比例/% l0 l1 1 53.7 45.0 1.3 合训 80 67 2 橙色预警 红色预警 2.4 突变检验 序列长度 1: 2=5,/71-/72=10,在a=O.05的显著 性水平下,自由度V=/,/l+ 2—2时的显著性水平分 别为2.31和2.10,根据计算的t统计量序列绘制 图3。 利用滑动t检验法对临沂195l~201 1年的年 最高气温、夏季平均气温和年高温目数时间序列 分别进行突变检验,此处n=61,分别取两个子 4 3 _1lf : 图3 1951—2O11年临沂年最高气温(实线)、夏季平均气温(虚线)和年高温日数(点划线)突变滑动t检验值 (a:于序列长度为5,b:于序列长度为1O,点线为口=O.05的显著性水平临界值) 从图3a可见,当两个子序列长度皆取5时, 和夏季平均气温在该处的峰值明显大于0.05的显 著性水平临界值,表明二者在1968年附近存在突 临沂年最高气温、夏季平均气温和年高温日数在 70年代中期以前变化相当一致,且在l968年附 近t统计量都存在一个明显的峰值,年最高气温 变,但年高温日数在1968年附近的变化小于临界 值,表明不存在突变。图3b中,当两个子序列长 ・ 18 ・ 度皆取l 0时,临沂年最高气温和夏季平均气温在 1968年附近的突变仍非常明显,高温日数在该时 统,如东北冷涡、东亚槽、台风、切变线等。 3.2 副高影响下的高温天气环流特征 间点的突变仍不显著。这些特征说明虽然子序列 长度不同,但结果还是稳定可靠的。 3 高温天气成因分析及预报预警发布探讨 山东雨季开始时间在6月30日,以该日期 为界粗略统计,6月30日之前35℃以上的高温 l997—20l1年, 76个高温日中受副高影响 产生的高温有43次,其中,包括临沂处584dagpm 与588dagpm线之间的副高边缘和副高588dagpm 线控制之下,表现为或者500hPa以下副高向西 北或偏北方向移动且影响临沂,或者西风带高压 脊与副高同位相叠加后控制临沂,二者共同的特 天气约占总高温日数的33.2%,主要出现在5月 下旬一6月下旬,以6月中旬居多,约占高温总 日数的15.1%,5月上中旬只出现3次高温天气; 6月30日以后35℃以上的高温天气约占总高温 日数的66.8%,其中,以7月下旬最多,其次是 7月上旬和8月上旬,8月中下旬迅速减少。 37 ̄C以上的67个高温日中,6月30日以前 出现33次,7月共28次,其中上中下旬分别出 现1 1次、9次、8次,8月共出现6次,1968年 至今每年的7月下旬以后没有出现过37 ̄C以上 的高温天气,这与35℃以上高温天气主要分布在 7月下旬大不同。 高温天气与高空环流形势的持续稳定有着 密切的关系,普查1997年以来15a高温曰当天 08时的500hPa,700hPa,850hPa,925hPa天气 图,发现产生高温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主要为大 陆暖高压脊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文简称副 高)两大类。 3.1 大陆暖高压脊控制下的高温天气环流特征 大陆暖高压脊型自1997~201 1年76个高温 日中有33次,5—8月均可出现,通常500hPa 等压面上,亚洲可以为两槽~脊型,也可以为一 脊一槽型,在贝加尔湖以南、新疆以东、临沂以 西地区有高压脊存在,临沂受高压脊前的西北偏 西气流影响,中低层保持下沉气流,在下沉气流 的增温和强烈的暖平流作用下,850hPa温度 >20℃是预报是否出现>35℃高温的预报指标IS], 500hPa在120~130。E附近可以有不同的低值系 征是12O~130。E间无明显的低值系统,高温日当 天O8时850hPa临沂附近温度至20℃。 3.3 临沂市高温天气的预报预警 高温黄色预警信号的预报预警比较简单,在 每年的5—8月,确定500hPa影响系统后,参考 850hPa 20。C的温度指标即可,目前欧洲中心或 T639对气温的精细化预报结果是发布高温黄色 预警信号的有效工具。 1997年以来,37 ̄C以上的高温天气共13d(包 括一天40 ̄C以上的),其中副高边缘影响2d,大 陆暖高压脊影响1 ld,说明橙色高温天气主要由 大陆暖高压系统造成。副高边缘影响时,前一天 最高气温均在36℃以上,850hPa兰21。C等温线覆 盖临沂,925hPa 25。C线覆盖临沂,且上游有 ≥27。C暖中心。大陆暖高压影响时, 850hPa兰21oC等温线覆盖临沂,925hPa兰26。C等 温线覆盖临沂,郑州附近有27 ̄C以上的暖区;高 温日前一天最高气温一般在35。C以上,但如存在 东北冷涡或强的东亚槽时,前一天最高气温可参 考性不大,有时可相差7.1 ̄C(201 1年6月8日)。 4 小结 (1)1951—2011年,临沂有92%的年份出 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最早出现在5月8日, 最晚在9月2日;高温日数以7月最多,占40%, 其次是6月和8月,分别为34.5%和19%;临沂 高温日数从5O一80年代呈逐渐减少的趋势,80 年代以后又开始逐渐增多;9O年代以来37 ̄C以 ・ l9 ・ 上的高温天气日数增加迅速。 (2)195l一2011年,年最高气温和夏季平 均气温在1968年附近存在明显的突变,但高温 日数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1968年以后,临沂市 7月下旬以后未再出现过37℃以上的高温天气。 (3)以6月30日雨季开始的平均日期为界, 之前高温日数约占33.2%,之后占66.8%,表明 临沂高温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副高,但进一步 的统计分析表明37 ̄C以上的橙色高温天气大多 是由大陆暖高压脊影响产生的;1951—2011年, 临沂市黄色高温天气最多,其次是橙色高温天 气,红色高温天气最少,仅出现过2次。 (4)在每年的5—8月,确定500hPa高温影 响系统后,参考850hPa至20。C的温度指标和欧洲 中心或T639数值预报2m气温的精细化预报结果 即可制作高温黄色预警信号的预报预警。橙色及 以上级别高温天气的预报预警需要在黄色预警的 基础上制作,副高影响下的高温天气可以更多参 考前一日的最高气温和副高是否有进一步加强的 趋势;大陆暖高压脊影响下的高温天气需要综合 考虑850hPa,925hPa的温度及湿度、高压脊是否 加强、其它影响系统(如东北冷涡对气温的影响) 影响、前一目的最高气温等多个要素。 参考文献: [1]张书余.城市环境气象预报技术[M].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9:154.158. [2]张迎新,张守保.2009年华北平原大范围持 ・ 2O ・ 续性高温过程的成因分析[J].气象,2010, 36(10):8.13. [3]漆梁波.近1O年上海盛夏高温及热岛强度变 化趋势[J].气象科技,2004,32(6):433—437. [4】张丽,申双和,孙向明.热带气旋外围环流 影响下深圳高温的定量估算[J】.气象,2010, 36(4): 37.42. [5]陈丽华,周率,党建涛,等.2006年盛夏川 渝地区高温干旱气候形成的物理机制研究 [J]_气象,2010,36(5):85—91. [6]邹燕,周信禹,林毅,等.福建省夏季高温 成因分析[J].气象,2001,27(9):26—30. [7]曹春燕,江奎,孙向明,等.深圳夏季高温 天气气候特征与形势分析[J].气象科技, 2007,35(2):191.197. [8]曹钢锋,张善君,朱官忠,等.山东天气分 析与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l988: 269.271. [9]杨成芳,龚佃利,张苏平,等.山东酷热天 气统计特征分析[J].气象,2003,29(9): 27—33. [1O】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预测技术[M].北 京:气象出版社,1999:62—65. [11]高安春,高庆秀,申培鲁,等.鲁南夏季降 水与南亚高压及大气环流的关系分析[J].安 徽农业科学,20l 1,39(27):16871.1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