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伟
()吉林市船营区欢喜乡中心小学校,吉林吉林 13201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的精华积淀早已成了华夏民族的灵魂。这不仅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对每一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让学生赢在习惯上,养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从小就有一颗爱心,孝敬父母,学会感恩,教师应该利用传统文化和国学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
一、利用传统文化,约束学生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对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但也很困难的事情。小学生活泼好动,天真可爱,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刚刚升入小学,处处都有无尽的诱惑,班级管理一定是入学必修课。只有制定了班规,有了全班同学共同的行为准则,班主任开展工作就更加容易落实。因此:学生一入学,就教学生背诵《三字经》,从“性相近,习相远”开始,教会学生站、立、走,教会学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和学生的发言。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更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教学生扫地,告诉学生要从里往外扫,并且处处都扫到,因为成功的秘诀是每一件小事都做到精益求精,贵在专心。“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不仅让学生学会做事不要偷懒,不要拖拖拉拉,更让学生明白了“孝”道的含义。“物虽小,勿私藏”教会学生诚实守信的重要。高年级为我们送饭,打水,我们道一声“谢谢”那是感恩。放学后和老师摆摆手,道一声“
老师您辛苦了”那是尊师重道。剩饭时我们背一句“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时教会学生勤俭节约。虽然学生有时还是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虽然习惯的养成并不能立竿见影,但只要我们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持之以恒地教育感染学生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就能让学生形成好习惯。
二、利用学校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有专家说过:活动是锻炼和培养孩子的大课堂,学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进行自我设计、自我选择和自我调节。小学生兴趣广泛,热情高涨,但意志力薄弱,见硬就回。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和意志品质呢?作为班主任,应该抓住每一次学校的活动,清明节学校故事演讲比赛,班级先来预赛,让每个人都有参加锻炼的机会,感受英雄的事迹和高贵的品质。在母亲节、端午节的时候,结合少先队活动给学生留开放性作业,手抄报中既有仁义道德又有礼仪规范。《千字文》大赛中将中华武术和经典诵读紧密结合,强身健体的同时感受中
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利用每天的文化早餐时间让给学生讲古今历史人物及日常生活的道德观察,如:看《
法治在线》的收获,文明在我们身边等。在讲故事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和研究自身行为习惯中存在的弊端,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分析学生的错误中有几分是社会的影响,又有几分是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模拟,又有哪些是教育的缺失。最后,还可以通过各种游戏互动让学生明白如何形成好的习惯,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快乐学习,向学生灌输团结的概念。
另外,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班主任还要有目的地开展集体活动,如:课前一歌比赛、区校运动会、冬季户外比赛。通过这些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当比赛获奖时,鼓励同学,赞美同学,树立班级榜样。当学生失败时,劝诫他们,“失败乃成功之母,机遇总是偏爱又准备的人”。其实,在实际生活中是有很多机会可以增强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关键在于班主任老师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三、润在书香中,感悟传统文化的美,提高审美能力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它用一颗璀璨的明珠开拓世人的眼界。其精华在于在背书、读书中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学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比如一年时背诵《日有所诵》
,运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唯妙唯肖的动作让学生感受传统儿歌的韵律和美。二年时背《
三字经》《千字文》,教会学生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孝敬父母,爱护环境。中年级时背诵《唐诗》《宋词》,其中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高年时走进《孔孟》
,通过读背,到感悟,最后到践行自己,学习上他们知道了温故而知新,遇到困难时他们不怨尤人,做事知道三思而后行,困惑时明白要不耻下问。六年的积淀让学生韬光养晦,厚积薄发,不骄傲自满,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教育和美德熏陶。在社会实践中传播文明,践行感恩活动,彰显传统美德。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资源,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的精华积淀早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灵魂。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瑰宝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门人性科学、美德科学和习惯科学,教师只要恰当运用,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吉林教育·教研19/2016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