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突破难点——“理解重点语句的作用”

来源:尚车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2 O 0 8.9 如何突破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的作用" 洁 广西北海市第二中学(536005)李综观近年的高考,主观题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备 受重视,而语文基础薄弱的普通学生对此最头疼,所以 务。议论和抒情常一起出现,作用也相似,往往是表达 文章的主要感情、主旨。议论在开头结尾往往表达文章 的主旨,议论在文章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抒情在开头起奠定文章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 复习时须对症下药。本人回归课本,作好归纳,做了探 索,以期突破“理解重点语句(段)的作用”这个难点,收 到了一定效果。 首先,选择有代表性的高考题,和学生一起解剖, 了解这个考点的提问方式和解答涉及的相关知识。讨 论后达成共识:“理解重点语句(段)的作用”这个考查 点,归纳起来是:就某一句(段)或艺术手法(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提问,问题指向对文章的构思、结 构、内容和主旨表达有什么效果,要求分析或鉴赏。我 们的归纳就从这几个方面切入。 其次,学生回归课本,在课文中找出作者巧妙运用 语言达到不同表达效果(作用)的例子,让经典例子与 相关的知识对接,从而得到系统的、具体的认知。归纳 梳理的成果综合如下: 一、重点语句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不同,起到的作用也不同:象征具有暗示 作用,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 理的理解。联想、想像使文章具体、生动、形象、内容丰 富。铺垫为下文的抒情、说理或情节的发展做准备。照 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抑扬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 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观点。对比,有力地显示 事物的差异,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语言色彩鲜明。衬托, 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强调要表 达的感情),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深化文章思想感 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使情感的抒发含蓄蕴藉,意 味深长。借物(事)一 抒情使外物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 所依托。作者在叙事、描写外物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 物的爱憎之中,含蓄地抒发感情。托物言志(说理)通过 描摹事物具体、生动的形象,刻画事物的特点,能把不 易讲清楚的关于社会人生的抽象道理深入浅出地说明 白,使道理生动而具体,更有说服力。夹叙夹议以灵活 多变的笔法,自由地表情达意。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 论是记叙的深化、升华,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二、重点语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常用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文学表达方式在 文章中各司其职。记叙在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拓展、延伸形象的意义,体现文章的张力,使文章的结 构跌宕多姿;记叙在小说中,为塑造形象,表达主旨服 章主旨升华。描写分类较细,如细节描写,正面、侧面描 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在散文中,描写主要使人物 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在小说中,主要是 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 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三、重点语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学生较熟悉的艺术手法,只需提醒,学 生还是能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使用效果去分析该语句 的表达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 象为具体。比拟,使描绘形象,色彩鲜明,启发想像。借 代,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夸张, 可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或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或 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排比,使内容集中,增强语言的气 势,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使节奏鲜明,更好地抒情。 设问和反问强调自己的某种看法,引起读者注意,启发 思考,用强烈的语气表明自己的观点。反复,突出思想, 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四、重点语句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 在开头:点题;引起下文;突出强调文章中心;为后 文作铺垫。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 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点 了题,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在结尾: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点明文章中心;点睛 之笔;升华主题。《我与地坛》第二节的结尾以地坛的博 大、宽广的胸怀象征母爱伟大,是点睛之笔。《背影》结 尾泪光中再见父亲的背影,照应了开头。 在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过渡;线索。《<呐喊> 自序》第五段开头两句表明了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的原 因,叙述从学医转到从事文艺活动。 五、重点语句是特殊的句子 所谓“特殊的句子”即作者在刻意强调的,前后多 次出现的,选用了特殊句式的句子,作者是在传递特别 的信息。首句、结尾句的作用与第四点中处在开头、结 尾位置的句子的作用有交叉,另外,结句还有给人留下 思索的余地,或强烈地抒发感情的作用。中心句在文中 提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显现文章的脉络。哲理句含义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rZHONGXUE WENKE — I固■目■圈圈200 8.9 鉴赏古诗意境问答题的解答示例 西横县中学(530300)吕环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而成的让人 概括思想感情切忌空洞,不能只答表达了作者什 产生联想的艺术境界。意境型问答题是高考古诗鉴赏 么思想感情,应答出为什么有这种思想感情。思想感情 题中的最常见的题型。 有:喜悦、欢快、激动、兴奋、忧愁、悲苦、孤苦、豁达、洒 该题型的提问的一般方式是:“这首诗营造了怎样 脱、消极悲观、乐观进取、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等等。 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这首诗 例如04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 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思 想?”或“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 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 的情怀?” 解答步骤:第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 孤。 情。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 回答这类题,可以按照下面格式组织语言:“这首 途。 、 诗描写了……等景物,营造了……的意境,表达了作者 问题: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 因……而……的思想感情。”另外,根据题目的问法采 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 用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的结构来表述。 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需要注意的是,答案必须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参考答案:这首诗情景交融。第二联描写了“片 概括所写景物时,不必顾及所有景物,抓住主要的 云”、“孤月”,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意境,表达了作者 大部分的景物即可,而且不必全部引用原诗而用自己 因无知音而孤独、烦闷的思想感情:第三联描写了“落 的语言最好。 日”、“秋风”,营造了一种雄壮、开阔的意境,表达了作 概括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灿烂、绚丽、明 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丽、明媚、雄奇、雄伟、峻峭、险峻、辽阔、寥廓、浩渺、萧 分析:这个答案先总后分,根据题目的问法先说明 条、萧瑟、寂静、宁静、清冷、清幽、凄冷、凄清等等。 情景交融,再从蓄、境、情三个方面进行分说。 啦妻瞳塞啦娄瞳童蛾塞避l娄蜷塞蟪墨瞪妻啦耋 塞蜷篓雌耋鲢嚏 耋蛾塞 孥耋嚏曼 ?塞蛙I耋螳塞 I塞 婪蛙妻蛾塑峨兰 塑蟪 艟耋螳塞螳耋蝼耋螳登螳誊苎蛰塞熊婆 深刻,耐人寻味,能给人启迪,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 强调某个成分,构成某种语言风格。祥林嫂的讨饭篮里 句是作者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贬 “有一个碗,空的。”可见作者刻意突出祥林嫂的惨境。 的句子,往往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El,有时也是 《我与地坛》中,“它在等待我……四百多年里,它剥蚀 文章的主旨。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而此后几个所谓 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 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犹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 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周围的老柏 怒了……奉献于逝者的灵前”,鲁迅先生毫不掩饰地表 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达了自己的悲哀与愤怒。矛盾句是字面上自相矛盾,却 作者把被动句变成了主动句,拟人化的笔法,突出它 寄寓了作者更深的用意的句子,如《孔乙己》的结句“大 (地坛)在等“我”,为“我”提供庇护,给“我”启示。 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不是没有确认之意,而是 以上几个方面各种不同的表达效果,散落在各自 孔乙己的死活无人关心,孔乙己必死无疑。长句的音节 独立的文章中,我们加以归纳梳理,形成知识网络,看 多,容量大,能传递出丰富信息和情感;短句音节少,转 似走回识记知识的老路,其实考试是测试语文能力,也 化快,便于表达急促的感情。整句的文字形式整齐,音 是测试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何来 节和谐,语势强烈,意义鲜明;散句自由活泼,错落有 相应的能力、素养? 致,富于变化,避免单调、呆板。《我的空中楼阁》开头 做完归纳梳理,最后就是要精选相关练习题,让学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欢快活泼。又如 生运用归纳出来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在测验讲评时 《记念刘和珍君》中“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 强调运用了哪项知识,表扬那些学会运用的同学,以提 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 高学生对归纳、运用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 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 回归课本,以经典为例子,切实做好归纳工作,让 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 理论知识和实例对接,使学生对相关的知识有个系统 陈述句与反问句交错使用,情感如火山般爆发,取得声 的、具体的认识,并通过练习、测验来强化、巩固。当务 情并茂的效果。单句突出表达一个意思,复句表达句意 之急是指向高考,但如果我们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 紧密,关系复杂的意思。变式句有强调的意味,突出或 来做好这项工作,会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阅读兴 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