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热情作品分析(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热情》OP57 第一乐章
作曲家生平简介
贝多芬(Ludwig-van Beethoven,1770-1872)
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大约到1802年,这一时期是他吸收海顿和莫扎特的古典传统时期。此时的作品有弦乐四重奏、第一交响曲和三首最早的钢琴奏鸣曲。第二个时期是创作的成熟时期。作品主要有另外七部交响曲、歌剧《费德里奥》以及钢琴奏鸣曲《热情》等,充分显现了他的英雄性格。晚期,由于遭受各种困苦,他的作品很少,主要有第九交响曲,以及越来越抽象的后期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音乐逐渐走向自省,充满对世界哲理性的沉思。
他的创作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斗争和希望,因而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哲理性。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新约全书”。
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OP57 第一乐章 此乐章为奏鸣曲式结构 其简单图示如下:
呈示部
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 1—16 17—
34 35—50 51—65 f f - A A A
b
b
b
2
展开部
(可分为三个段落) 导入部 中心部 先现段 66—78 79—122 123—135 a e –c-E-A-D D-f
b
b
b
b
b
再现部
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
136—150 151—174 175—1 190—204 f F F - f f
尾 声
(可分为四个段落)
第一段落 第二段落 第三段落 第四段落 204—210 211—217 218—238 239—262 f - bD bD- C大 -f f f
此乐章结构为奏鸣曲式,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呈式部、展开部、再现部、另外还有尾声。
一、 呈示部(1-65)
3
可分为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共65小节。 1、主部—(1—16)
主部是4个乐句的开放性乐段,建立在f小调上,停留在属和声的背景上。主部由四个动机组成。动机a(1—2)小节,这是分解和弦向上冲的动机,具有高度紧张感,潜在发展可能的动机。主要是在低音区,两手相隔八度的齐奏形式弹奏出的分解式的三和弦形式。动机b(3—4)小节,运用了颤音的动机,表达了“犹豫”的思想感情,似乎有一些疑问,也包含着期待。动机c(第十小节的左手旋律)安静的动机,这一动机加深了第二动机的犹豫疑问,非常类似《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里“命运敲门”的主题动机。动机d(14)小节,右手的华彩。主部16小节落在D开放性和声上,以半终止为结束的手法,四个动机使得这个主部主题本身蕴含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和内在张力,预示着后面会对其有所发展,也体现了贝多芬所特有的动机式的主题发展。
2、连接部—(17—34)
作为主部和副部间的桥梁,为副部的出现做了调性准备。可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17—24)这是一个转调性的乐句。 17小节动机a1,柱式和弦向上冲的动机是主部主题动机a的发展,23小节由f小调转入了降A大调,左手的三连音是主部命运动机c的发展,预示了副部三连音的织体,并停留在降A大调的属和弦上以引入副部。 第二段落(25—34)为副部做了准备,力度变化并不大,基本上是p或pp的力度。左手采用三连音的织体代表“命运”的音型,形成一定的紧张气氛,并为副部引入了降E做持续的低音。
3、副部—(35—50)
4
这是一个乐段结构,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35—40),调性转入到了降A大调上,节奏类似主部主题,采用主部主题第一动机附点节奏,采用八度重叠的技法,旋律优美和谐,庄重明朗,宁静安详,音乐形象显得坚定而自信,给人以对现实美好的愿望充满信心与力量的感受,表现出对光明的向往。第二乐句(41-50),为副部的转折,42小节采用意外的和声进行打破原来歌唱性的主题,与前面的抒情形成强烈的对比和戏剧性,调性上转入降a小调。42小节开始,出现了突强的力度,似乎是一种惊呼的情绪,44小节运用了b1颤音的动机,47小节开始音乐从键盘的高音区逐渐半音下行,剧烈的震荡开始。副部的结束也是开放性的。
4 、结束部—(51—65)
这是一个乐段结构,可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51—),第二乐句(55—65)。调性降a小调,主题材料是副部中的转折的展开,有副部主题动机的影子。此结束部是对主部主题的强烈情感的强调,将主部的第三动机做了相当大的展开。似乎这个结束部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结束,而是通过力度的强烈对比,孕育着新的发展,新的事物。整个呈示部没有做反复,而是直接导入展开部,具有了一定的展开性,直接导致了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二 、展开部 (66-135)
它是矛盾冲突的主战场,是呈示部主题的冲突与发展。这一呈示部分为四个段落,即三个层次:导入,中心,再现准备。
导入部(66—78),这是一个转调性的乐句,是整个展开部的续奏,第65小节结束部的结束和弦是两个降A音,相隔六个八度之远,力度为pp。在展开
5
部还用等音的转调手法即(降A= 升G),来转入E大调,材料上看是主部材料发展而成,主题动机是主部主题a和b的发展,最后停在E调属和弦的半终止上。这似乎是意味着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
中心部(79—122)中心部可分为三个段落。 一是运用主部主题展开段(79—92)
这是展开部矛盾冲突的中心部分,运用主部主题材料第一个动机a发展而成。此时E大调变成了e小调,力度p变为f。在16分6连音及5连音的伴奏下,旋律动机在高音部与低音部做戏剧性的发展变化,左右手交替的16分音符琶音和旋律分别上下行,形成了此起彼伏、上下交错的音型。调性布局是e—c—降E-降A,最后停留在降D大调的属和声上。
二是运用连接部材料的发展段(93—109)
织体采用持续的三连音低音,为将要在降D大调出现的副部做准备。结尾比呈示部扩大了一些。从105—109小节,应用了对位手法,没有半音,几乎全用自然音。体现出贝多芬用对位织体的写法来保持三连音和属音(降A)音的持续。
三是运用副部主题材料发展段(110—122)
分别为3个乐句,即110—113小节,114—117小节,118—122小节。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副部主题进行展开。织体上为分解和弦震音,调性多次转换,并采用等音的转调方式,为副部主题逐渐变形,为下一段落做好铺垫。 先现段(123—135)
开始进入音乐的高潮点。主题动机一是主部华彩动机d的发展,二是主部三连音“命运”动机c的发展。调性为降D大调,建立在导七和弦上,最后出现f
6
小调的属音。从低音看第123—124小节是每2拍移高一次,第125小节是每一拍移高一次,步伐逐步加快,情绪逐渐推向高潮。从126—130小节线条在下降,节奏重音加快。第126—129小节都是每半拍来一个强音,直到130小节“命运动机”以ff的力度进入。在高低音区中上下交替出现,似乎发出了胜利的呼喊。当“命运动机”最后一次出现时,末音落在了第134小节的C音上,而134小节的力度为p,力度上有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产生了不平衡性,意味着随着pp的到来,似乎有新的东西产生,三连音引入了再现部。
三 、再现部(136—204) 1、主部再现(136—151)
用八度加强的手法,调性建立在f小调上,分别为四个乐句:136—139小节,140—143小节,144—148小节,149—151小节。这四个乐句与呈示部的主部大致相同,只是力度为p,增强到了f。主部再现保持了三连音的进行,具有明显的动力性再现特征。 2、连接再现(152—174)
大调色彩,情绪迸发,。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152—163)主题动机是主部主题动机a的发展,调性建立在F大调上,结束在F大调的属音上。第二乐段(1—174)主题动机为主部主题“命运”动机c的发展,为副部的出现做了准备。
3、副部再现(174—1)
7
建立在F大调上。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174—178),第二乐句(179—1)。除调性之外,其他与呈示部中的副部没有区别。第二乐句在中断后转入主调f小调。
4、结束再现(190—204)
调性建立在f小调上。在结构上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190—193),第二乐句(194—204),除调性之外,其他与呈示部中的没有区别。
四、 尾声(204—262)
常被称作第二个展开部,可分为四个段落。这里所谓的第二个展开部主要展开了第一动机,达到了音乐的第二个高潮,最后又再次将副部展开,之后,才做了结束。
第一段(204—210)这是尾声的序奏部分,从f小调到降D大调的转调性乐句。是对主部主题动机的发展,旋律动机在低声部。开始四个小节,是每两个小节一个和声。到了第208小节,动机,成为一个小节一个和声。第209小节的动机再次,展开,就这样步伐逐步加快,第210小节进入到了降D大调。
第二段(211-217)这是一个乐句结构,是对副部主题材料的展开。一开始调性在降D大调上,带有抒情性。从214小节开始,表现出了一种战斗性,调性并有C大调转入了f小调。
第三段(218—238),这个段落是整个乐章的第二个高潮,是华彩乐段,十六分音符琶音推动了感情的升华。从和声方面看,是一个f小调的终止式,以半终止结束。从218—221小节,是每两个小节一个和声节奏,222—223小
8
节是每半个小节一个和声节奏,224—226是每一拍一个和声节奏,227—235小节是一个高潮点。此时的斗争如汹涌的大海,波涛起伏,这第二个高潮长达17个小节。在第238小节出现“极慢”(柔板)这种突变似乎给人以思考的机会。
第四段(239—262)这段是真正的尾声。在这一段中,主部主题又进一步得到发展。尾声在曲式、调式、调性上都服从了再现部的要求,但却抛弃了那种抒情性的表达,完成了对坚定信念的肯定。
此曲是贝多芬中期奏鸣曲创作的代表作品,它以生动而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出了当时欧洲人民在反抗侵略爱国的英雄面貌,它充分体现出了贝多芬成熟时期的思想感情,表明了贝多芬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着复杂的体会和不满。他在这部作品中以无比巨大的热情寄希望于新的未来,这部作品与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一样,深深地打下了贝多芬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深度。
贝多芬的创作特点、风格及历史贡献
贝多芬的创作集德奥优秀音乐传统之大成,自、亨德尔、到格鲁克、海顿到莫扎特的音乐成就在贝多芬这里汇集,并融入了时代的音响与德奥民间音乐的养料,他的音乐成为古典时代的最后高峰。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体现为:旋律简介质朴、含蓄深沉;节奏运用灵活,这也是造成贝多芬果断与紧张风格的重要手段;和声调性的不协和、不稳定、转换的频繁形成了强大的动力特征;乐队配置上,重视铜管和打击乐的作用,乐队编制也逐渐在增大。
9
贝多芬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奏鸣—交响套曲结构形式的发展和创新上,他将奏鸣曲式广泛地运用到自己的各种体裁与套曲的各个乐章中,将它的篇幅和内涵极大地扩充以适应宏大的构思,不仅奏鸣曲式各部分的性与对比性加强,而且展开部作为动力性发展最集中、最强烈的部分。动机成为生成戏剧性冲突的核心。套曲的各乐章突出了各自不同特性,乐章之间形成了及对比并置又彼此关联的辩证关系,音乐材料相互渗透,使整个套曲达到高度统一。
贝多芬作为18-19世纪之交的作曲家,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审美理想,适应当时社会的巨大变革,其音乐体现出博爱精神与世界大同的理想。他的创作保持着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主体风格、结构比例与统一的逻辑性,但“自由和进步”是贝多芬的艺术目标与人生追求。他的音乐象征着力量、意志并充满着激情。这一切成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启蒙精神。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