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偏远山区农村公共突发事件的现状及对策

偏远山区农村公共突发事件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尚车旅游网


偏远山区农村公共突发事件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农村社会转型的加剧,农村公共突发事件或危机事件的发生呈现出一种常态化的趋势,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偏远山区农村社会公共突发事件与城市社会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需区别对待,有所侧重。当前预防和应对偏远山区农村公共突发事件应首先注重基层政权的危机管理建设,加强危机意识培训和教育,改善交通,建立信息支持系统及储备必要的物资资源。

关键词:偏远山区;农村公共突发事件;公共危机

农村社会公共突发事件是指农村各级政府、农村经济组织以及广大农民所面临的事先难以准确预测预报、突然来临且形势紧迫,给农村组织和农户家庭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损害后果的突发性事件。在我国,偏远山区占整个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及国家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比较滞后,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也很弱,影响这些地区社会稳定的因素有其特殊性。因此,找准这些地区公共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研究其应对策略,有的放矢,不断提升这些地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很有必要。

一、偏远山区农村公共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

(一)灾害事件

这里的灾害事件主要是指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中国素有“天灾人祸”之说,“天灾”就是这里所说的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人祸”就是指诸如煤矿、花炮厂等的生产安全事故,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还有就是对一些自然灾害、事

故灾害及其他社会矛盾处理不及时或不适当而造成的公共危机事件,“天灾之后必有人祸”就是这个道理。我国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国家,每年因其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也相当的巨大。对于广大的偏远山区农村而言,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原始、粗放、单一、信息闭塞、技术落后、与市场脱节,发达农村社会的农业规模经营在此不易形成,加之近几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土地大量抛荒,土地流失与生态破环现象严重。自然灾害所引发的粮食欠收,营养不良,人口流动等对整个农村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冲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到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生活、工作和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

(二)农民与基层政权的冲突依然存在,并呈现增多的趋势

在偏远山区,基层政权本应该在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协调农户之间的利益、调解农民之间的冲突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基层政权在应对农村社会公共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并不突出。近几年,农民与基层政权的冲突日益增多,并呈现出对抗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因干部腐败、调解村民纠纷不得力、处理村务方法欠妥等因素而导致的干群矛盾增多。部分村庄的这些矛盾日积月累,没有得到实际有效的解决,极易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当受到一定的社会或自然触发因子的刺激时容易产生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近几年所发生的各类群众上访事件就是例证。

(三)社会治安状况不容乐观

当前农村的社会治安状况总体上讲比较稳定,犯罪率较低,然而这并不排除各类影响社会治安因素的存在,不同地区的社会治安状况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因而须区别对待,有所侧重。以笔者家乡为例,偏远山区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突出表现为各类村霸、乡霸横行乡里,坑蒙拐骗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危及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偷盗行为、封建迷信、邪教活动亦然存在,严重影响到基层政权及人们生活秩序的稳定;争夺有限的土地、山林等资源而导致的农户

暴力冲突时而发生,其他如精神病人员的存在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总之,农村社会矛盾较多,情况复杂,潜伏着各种公共危机,如果处理防范不得当,公共突发事件的爆发将不可避免。

(四)公共产品缺乏而诱发的各类公共突发事件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是当前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偏远山区农村地区更是如此。跟城市社会相比,农村公共服务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差,如农村教育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公共产品与公共突发事件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共产品的缺乏是农村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的诱导因素;二是农村公共产品为预防、应对农村公共突发事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公共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公共产品的供给失衡,即农村社会公共投入太少,且投资结构不合理,同时,农村公共危机存在明显的外部性,它不仅是农村的问题,与“三农问题”一样,更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基础“燃烧性物质”,具有对整个社会危机的“放大作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偏远山区农村公共突发事件应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政权组织功能失调

如上所述,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理应在农村公共突发事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应对农村公共突发事件的主体之一,然而当前的干群关系并不和谐,基层政权的公信力在逐步下降。在广大的偏远地区,基层干部没有得到应有的危机管理教育与系统的训练,危机管理知识缺乏,对可能出现的危机苗头难以识别,往往错过了应对危机的最佳时机,危机发生时,不知所措,不能有效的组织群众进行积极应对,造成危机处理不及时,破环范围及程度也进一步加大,反过来也可能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从而可能导致更大规模的公共突发事件发生,这是目前应对

偏远山区农村公共突发事件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二)风险意识淡薄,存在“鸵鸟”式思维

在偏远山区农村社会,作为基层政权的乡村干部只是注意到了危机事件的事后处理,而对事前的预警却不够重视。一但突发事件发生,由于对问题的认识不够,相应知识的缺乏,极易产生一种“鸵鸟”式思维,即排斥风险,不肯承认实际情况或紧张失措,面对危机打击而放弃决策,形成所谓的“世界末日反应”。从农民自身来说,虽然农民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应对风险的经验知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影响,落后山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农民的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特别是面对一些大的自然灾害,更是束手无策。

(三)缺乏政策、资金、信息、管理机构等“资源支持”

一方面,与城市社会相比,广大农村社会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基于其经济水平、自然条件、国家政策等因素,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过程中的“资源”,如政策、资金、信息、专门的管理机构明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农民的自救与农户之间的互帮互助;另一方面,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公共产品严重不足,也影响到了偏远山区农村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及应对。除此之外,农村基层干部往往只注重化解危机,使得冲突或者危害暂时平息下来,而没有或较少从长远考虑去杜绝或减少危机的再次发生,而事实上危机并没有消除,依然存在,这也是偏远山区农村社会复杂性的一面,需有清晰的认识。

三、应对策略

从长远来看,农村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需要从制度、组织、法律、教育等方面入手,而在

当前,应该首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发挥基层政权的主体作用

在偏远山区农村社会,由于其地理状况、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基层政权组织的主体作用。一旦发生公共突发事件,在其他援助措施未到来之前,首当其冲的是基层政权,因而其处理得是否及时、适当,决策是否科学,对于有效阻止事态的扩大、降低事件的损害程度具有重大作用。倘若基层政权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事态将会进一步扩大,冲击政府的公信力,严重影响到事件的进一步处理。只有具有强大公信力的政府,才能在危机到来的时候,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共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同时,公信力的高低本身也会影响到农村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范围、程度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