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养育孩子的经济学分析

关于养育孩子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尚车旅游网
关于养育孩子的经济学分析

内容摘要:生产孩子这种商品的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构成,就是需要大量的物质和机会成本。现在由于养育孩子的费用差距大,城市和农村相比,价格效应影响大。孩子是家庭的耐用消费品,生育行为等同于对资本性耐用消费品的购买,父母是否生育孩子的决策,取决于生育孩子的成本收益对比。所以很多家庭对于是否养育孩子很慎重。

关键字: 机会成本 耐用消费品 价格效应 成本收益 高质量要求

主要内容:

一:机会成本和耐用消费品

家庭是由多个人组成的生产单位 。在家庭生产过程中,其投入包括金钱、商品、时间以及各种环境条件,其产出包括货币收入、孩子、声望、健康以及精神享受等。西谚云:“无后之家非家也”,子孙满堂共享天伦之乐是东西方各个国家的人所乐道与向往的家庭生活。因此,家庭的一个重要的生产功能是人本身的生产或人种的繁衍。生育行为等同于对资本性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孩子可以同时被当作资本品和消费品。作为资本品,父母对孩子的投资有远期收益,比如孩子工作后能为父母带来经济收益和养老保险效益;作为消费品,孩子能满足父母的某种精神消费需求,带来情感上的愉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家庭生活的很多方面可以社会化,家庭的某些服务和需要可以通过社会化生产来满足,比如生育。家庭劳动时间和市场工作之间存在着一种替代关系,工资率的一种补偿性上升将会导致家庭增加市场劳动时间和对商品的需求,并减少了生育孩子的数量。这是现代社会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它决定于生育子女的净成本或净价格,即父母生育子女所花费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减去子女为父母带来的预期收入的余数.

直接成本指养育子女花费的一切开支,包括生活和教育等费用,机会成本指父母在养育照料子女时 不得不放弃的挣钱机会所可能带来的一切收入.预期收入包括子女在成年之前为家庭劳动带来的收入和父母年老后子女所负担的赡养费用.

二、生育分析的假设条件

家庭是由多人组成的生产单位,在资源稀缺和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条件下,同样遵循一般生产组织必须遵循的市场规律,通过家庭时间在各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追求最小投入和最大产出。孩子是家庭中生产的一种特殊商品。父母在决定是否养育孩子、何时养育以及养育孩子的数量时,遵循成本收益分析。总之,生产论和效用论也适合于家庭生产问题的分析。为了便于以上理论对生育决策的分析,也需要提出假设条件:

第一, 同一般商品一样,孩子能为父母带来满足;

第二, 父母能够选择是否要小孩、要多少小孩以及什么时候要小孩;

第三, 生育孩子必将使用家庭的稀缺资源。所谓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再富有的家庭对孩子的消费需求都不是无限的。

三、生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孩子是家庭中生产的一种特殊商品,它既可以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又可以用来做远期的投资。父母在做出是否养育孩子以及养育孩子的数量方面的决定时,同样要遵循成本

收益分析。

(一)收益

养育孩子的收益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养老与保险收益。这目前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险和养老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养老保险不得不很大程度上依赖子女。随着社会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养儿防老的观念有不断弱化的趋势。

2、经济收益。指孩子成为劳动力后为家庭带来的经济收入。

3、消费享乐收益。即孩子这种特殊的商品能满足父母的某种精神需求,带来天伦之乐。

此外,孩子还有继承家业维护家庭地位的效益等。自古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养育孩子能带给父母的收益是缓慢递减的;孩子的边际收益也是递减的,即随着孩子数量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孩子带给父母的收益是递减的。

(二)成本

生产孩子这种商品的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构成。所谓直接成本,指养育一个孩子所需的生活费用、教育费用和婚姻费用等所有费用的直接支出。间接成本,也就是机会成本,指父母抚育孩子时因损失时间和就业机会等而减少的收入与享受。无论是直接成本还是间接成本都是父母的一种损失,称之负效应或负满足。

因此,在理性经济人的前提下,父母是否生育孩子的决策,取决于生育孩子的成本收

益对比。若支出大于收入,则为负效应,不需要孩子;若收入大于支出,则为正效益,需要孩子;收支平衡时则取决于随机因素。

四、基于成本收益理论的孩子数量模型

成本的存在表明孩子是某种形式的消费品,在时间的持续上表明是耐用消费品。这样,他们不得不与其他耐用消费品一起为在家庭预算中占有一定份额而竞争,更多的孩子意味着更差一点的音响设备或更小一些的汽车。那么,是否要孩子以及要多少孩子的决策,必将受到这样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孩子的收益和价格,家庭预算的大小等。一般来说,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加。但是数据表明,家庭规模是随收入的增加而缩小的,难道孩子是劣质品吗?

家庭中孩子数量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养育孩子的收益的在不断下降,第二是养育育孩子的成本也就是孩子的相对价格上升。

(一)收益下降方面

从动态角度观察,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均收入的增加,孩子作为家庭劳动力带来的收入作用呈下降趋势,而父母为孩子付出的货币成本特别是支付的教育与职业培训费用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结果使得孩子的劳动经济效益明显下降;由于父母的收入增加而不断积累的财富,加上社会保险和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孩子的养老保险效益也不断下降;惟有消费享乐效益变动不明确,且无必然性,可以看作不变。因此,孩子的边际收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而降低,这是导致现代社会人口出生率与增长率不断下降和现代家庭孩子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成本上升方面

首先,直接成本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人均收入的增加,用于孩子的货币成本特别是医疗保健和教育费用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是显而易见的。其次,养育孩子的成本的另外一个部分即间接成本是由父母的时间构成,这是一种具有替代用处的稀缺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和家庭总收入不断增加。但是家庭总收入的增加一般来自于家庭成员的工资率的提高。工资率的提高又使得孩子的收益下降,相对价格上升,因此家庭对孩子的消费需求减少。

2、但是,家庭的收入增加主要是靠家庭成员的工资的增长带来的。也就是说,家庭收入的增加来源于家庭成员工资率的提高,随着工资率的不断上升,家庭成员在单位时间里能获得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孩子的收益却随着家庭成员的工资率的上升而降低。而养育一个孩子需要花费父母大量的时间,这就使养育孩子花费时间的机会成本大大提高。养育孩子的成本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从而增加了孩子的相对价格。综上分析,家庭成员工资率的上升导致孩子的收益下降,相对价格上升。因此,理性家庭选择减少对孩子的消费,把养育孩子的时间用于市场工作获取更多收入,以消费更多的其他耐用消费品。

显然,上述模型中,家庭收入的增加会带来两个效应,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指家庭收入增加后,家庭对孩子和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都会增加;替代效应是指当家庭收入增加后,孩子相对其他耐用消费品的价格上升,家庭会选择消费更多的其他耐用消费品,消费更少的孩子。替代效应抵消了收入效应,并且,收入增加产生其他耐用消费品对孩子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因此家庭选择生育更少的孩子,家庭规模比收入增加前反而缩小。

五、结论

生育行为等同于对资本性耐用消费品的购买,父母是否生育孩子的决策,取决于生育孩子的成本收益对比。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即为正效益时,父母才会决定生育小孩;收支平衡时则取决于随机因素。孩子的相对收益和相对价格的大小变化决定了家庭中生育孩子的数量。孩子的相对收益与孩子的数量正相关;孩子的相对价格与孩子的数量呈反方向变化。

六、价格效应--城市与农村

(一)世界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

目前世界人口出生率的普遍下降完全可以用上述理论来解释。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和家庭收入都不断增长。前面分析过,收入的增加意味着孩子的收益下降,同时使得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更高,孩子的相对价格上升,因此现代家庭将倾向于将生育孩子的时间用于参加更多的市场工作获取更大收益,消费更多的其他耐用消费品。明舍采用1950年的数据,发现美国35——44岁的城市已婚妇女收入增加100美元时,家庭规模将减少0.19个孩子。其他研究也发现,当影响生育率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妇女工资率与完全家庭规模表现为负相关,甚至有人算出子女数目的工资率弹性为-0.43。这样便可以解释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为什么持续下降。

(二)富裕家庭和贫穷家庭孩子数量质量对比

用于孩子基本生活费用和母亲怀孕分娩期间的成本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若视为不变成本(数量成本),则用于提高孩子身体和文化素质的医疗保健和教育费用是不断变

化的,是孩子的可变成本(质量成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人均收入的增加,可变成本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孩子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又具有某种替代性,于是父母的选择偏好由投入孩子的数量成本转向投入质量成本。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富裕家庭的孩子较少,而贫困的家庭却往往倾向于生较多的孩子。与贫困家庭相比,富裕家庭的父母,一般都有较好的工作、较高的薪水以及比较舒适的工作环境等,为了养育孩子,他们所付出的牺牲也就是他们要支付的机会成本无疑更高一些。同时,富裕家庭更能理解现代社会对孩子质量的要求,并且,不管什么时候,富裕的家庭都希望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从而有更大的收益能力。因为从长期看,收益的增加总是伴随着收益能力的增加。他们也愿意并有能力为孩子质量的提高方面多花费支出。这样一来,权衡利弊,比较富裕的父母,就倾向于在养育较少的孩子的同时提高这些孩子的素质。

总的来说,正如前面分析的,富裕的家庭生产的一般是质量更高但从数量上却不一定是最多的孩子。收入的增加可能既增加子女数量,又增加子女质量,但是数量弹性应低于质量弹性。而且,由于养育孩子的时间的机会成本的影响,随着家庭收入提高,会发生为了节省时间而以孩子质量对孩子数量的替代,而且对儿童质量的需求的收入弹性要比对儿童数量的需求的收入弹性大得多。一句话,富人拥有较少但教育良好的孩子,穷人则拥有较多却缺乏教育的孩子。

生育问题开始变得不可回避。生育行为等同于对资本性耐用消费品的购买,父母是否生育孩子的决策,取决于生育孩子的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只有当收益不小于成本时,父母才可能会决定生育小孩。家庭中生育孩子的数量取决于孩子的相对收益和相对价格两个因素的变化,孩子的数量与相对收益同方向变化,与相对价格反方向变化。另外,孩子的数量和质量具有某种替代性,现代家庭中,父母偏好于选择投入孩子的质量成本。

既然孩子是“宝”,那是不是多多益善呢?贝克尔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如同生产商品一样,“生产”小孩也要花费成本。在落后地区,妇女劳动生产率低,生小孩的机会成本低,并且小孩的抚养费用少,所以人们愿意多生孩子。不久前海外有一个报道,说非洲某地发生了地震,可有人竟然不先救小孩而忙着救牲口。从道义上看,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但从经济学分析,他们的行为又是理性的。因为,小孩的生产成本很低,还不如牲口值钱。与落后地区相比,发达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低得多。因为,这些地方的生活水平,比落后地区高得多,养小孩的成本不菲,一般家庭难以承受,生小孩的愿望于是大大降低。人们会通过比较成本和收益,来选择使自己获益最大的对象结婚。而孩子作为一种商品,能给父母带来极大的“效用”,所以,尽管养育儿女要花费许多成本,但绝大多数人还是会生养孩子。我们认为,关于家庭、婚姻和孩子问题,过去人们多从论理、道德方面去分析,即使涉及经济问题也多用道德来衡量。 发达国家生育率之所以很低时因为养育子女的成本很高,在这类国家中,高度竞争的环境使人们不能不为子女的前途而进行智力投资,从而增加了养育子女的直接成本;另外,妇女受教育水平较高因而就业机会较多,这就增加了养育子女的机会成本.其次,发达国家儿童营养丰富,医疗卫生条件优越,儿童死亡率低,这就减少了养育子女的风险,因而不追求子女的数量.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使老年生活得到保证,不必\"养儿防老\".同时,发达国家的封建传统观念比较淡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已不存在,相反,人们追求自己的生活享受,认为不如\"及时享乐\这也大大减弱对多子女的偏好.

与此相反,发展中国家生育率则居高不下.这是因为,首先,教育落后,对子女的智力投资少,从而减少了养育子女的直接成本;妇女就业机会少,而子女很小就可以做工帮助家庭增加收入,从而减少了养育子女的机会成本.其次,社会保险制度不普及,人们为了老年生活得到保证,不得不\"养儿防老\".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观念影响之下,还存在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意识和\"多子多福\"的心愿.此外,发展中国家城市生育率和农村生育率有不小的差异,这种情况也可用微观经济学分析说明其原因.城市地区养育子女的成本较高,对多子女的偏

好较小,故不愿生育太多的子女;农村地区养育子女的成本较小,对多子女的偏好较大,故愿多生子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