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锦园古城小区3#、6#楼
建筑沉降观测
技 术 方 案
漯河市宏博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二零一四年八月
1
目录
一、 任务概况及目的....................................................................................1 二、 编制依据………………………………………………………………1 三、 沉降观测方案…………………………………………………………1 (一) (二) (三)
沉降观测的精度、时间、次数………………………………..1 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2 沉降观测设备仪器、技术要求及控制要点………………….4
(四) 施测要点…………………………………………6
(五) 施测方法………………………………………………………………….7
四、沉降提交的资料…………………………………………………………………7
2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
一、工程概况:
西城锦园古城小区6#.3#楼位于西城区高铁东侧,澧河北岸,北邻芙蓉江东路,东临九龙山路,南邻嘉陵江路,西邻太白山路,其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楼高分别均为28层和30层;场地地形较平坦,地基为粘性土地基。 二、编制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987-91) 4、参考3#.6#楼的《结构设计总说明》及周边环境实况 三、沉降观测方案
(一)沉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 (1)、观测精度
本次观测为一般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采用二级观测精度。沉降基准网观测采用一级水准测量,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0.3nmm,(n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0.5nmm,沉降观测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1.0nmm,(n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1.5nmm。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观测的视线长度:≤50m; 前后视视距差:≤1.0m; 视距累积差≤3.0m;
3
观测成果在限差内按观测距离或测站数分配闭合差计算高程。观测时一定要爱护观测标志,尺子放在观测点上应用力轻,立尺一定要直,每次把尺子立在观测标志之前,都要把观测标志点和尺子擦干净,以防止观测标或尺底粘泥土而影响观测精度。
(2)观测时间、次数
此沉降观测为施工阶段的观测,即选用按荷载阶段确定周期,建筑物砌至±0(一般为2-3层拆模后)为第一次观测,首次观测时,应观测多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以后每五层盖板观测一次,每期观测时间小于三个小时,内外粉刷完成观测一次(即主体验收前),待工程竣工前再观测一次,总观测次数按楼层数确定。 (二)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 ⒈基准点的设置:
基准点的布设是根据现场踏勘的情况结合测量规范并考虑基准点的稳定性和观测精度要求布设的,基准点应设在建筑物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作为永久性基准点,并作醒目警示。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施工材料堆场、施工材料运输线路、日后欲建管道、道路﹑水坑以及施工机械等,本次变形观测的基准点选在远离该建筑物约25米至50米外的坚固地方, 埋设不少于3 个永久性的基准点,经分析,该区域地基已属稳定。施测等级为国家二等水准,并联测到国家高程基点。 ⒉观测点的设置:
参考设计图纸,根据沉降观测规范的有关规定,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施工条件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布置沉降观测点依据以下原则布设:
4
①参考设计图纸;
②建筑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③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等的交接处两侧;
④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⑤ 当建(构)筑物出现裂缝时,布设在裂缝两侧。
⑥沉降观测标志应稳固埋设,高度以高于室内地坪(±0面)0.2—0.5m为宜。
⑦沉降观测点是固定在拟观测建筑物上的测量标志,采用直径不小于Φ18的螺纹钢,观测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适当地型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观测点埋于墙身内的部分应有15厘米,一般民用建筑沉降观测点,大都设置在外墙勒角处。应在砌墙时留出一块砖的位置(或埋时凿开),用高标号水泥沙浆埋固,但不要夹在干灰缝中,对钢筋混泥土柱子,观测点应与柱子的主钢筋焊牢,露于墙或柱外向上弯的标头呈半球形,供立尺用。如果采用拆模后打眼安装,测量标志不宜采用弯钩式而打不实,而应采用直的钢筋略微倾斜向下打进(外露部分略微向上倾斜),便于立尺,观测点距地面应有10至20cm高。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保证观测点稳定。本项目结合现状楼结构特点采用后者来设置观测点。
根据3#楼的建筑物的现状结构特点,可确定观测顺序如下: J1→J2→J3→J1→1→2→3→4→5→6→7→8→9→10→11→12→1→J1
5
根据6#楼的建筑物的现状结构特点,可确定观测顺序如下:J1→J2→J3→J1→10→9→8→7→6→5→4→3→2→1→10→J1。
(三) 沉降观测设备仪器、技术要求及控制要点
1、观测仪器:DS05自动安平水准仪及配套水准尺或同等精度水准仪和设备。
6
⒉ 观测前应检查各观测点和水准基点是否符合要求,有无损坏松动情况。 ⒊ 首次观测时,应观测二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⒋ 精密水准仪应符合相应技术参数,尤其是i角的检验,校正,i角不大于4秒,在观测前要对仪器进行检定,保证精密水准仪和水准尺参数均能满足观测要求。
⒌ 每次观测应尽量做到仪器、标尺、测站、线路、观测人员五固定。 ⒍ 为了提高观测精度,视线长度宜为20~30m,比一般精密水准测量所固定50m短,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3m。 ⒎ 观测的时间和气象条件
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下列情况下不应进行观测:
A.日出后与日落前30分钟内;
7
B.太阳中天前后各约1小时内;
C.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而难于照准时; D.气温突变时;
E.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 ⒏ 测站要求
视线长度≤50米、前后视距差≤1.0米、前后视距累积差≤3.0米、视线高度(下丝读数)≥0.5米。 ⒐ 测站观测限差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的差≤3.0毫米、 基辅分划读数差≤0.4毫米、基辅分划所测高差的差≤0.6毫米(说明:由于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严格,本次测量各项要求均按不低于四等水准规范执行)。
当观测监测点时,必须是偶数站,往返测量的测站数均须为偶数站。 ⒑ 观测人员要了解工程现场既有建筑物和设施现状,了解观测对象的结构特点,参与基准点和观测点的埋设工作。这些有利于更好地确定观测顺序、观测数据、沉降趋势及异常情况的分析和处理。
⒒ 为了保证观测数据的精度准确性,每次观测后应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发现异常,立即进行分析或核测,同时应及时向现场监理及业主代表汇报。 ⒓ 提供数据准确,分析合理的成果报告。 (四)施测要点
⒈ 在每次观测前均应检核基准点的稳定性,发现高程变异超过允许精度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如观测期间测区发生土体移动、地面或建筑物明显沉降等外界强烈因素时,亦应及时进行检验,分析原因,采取处理措施。 ⒉ 在观测期间对观测点要严加保护,发现变形、损坏或其它因素影响,要
8
立即采取处理措施。
⒊ 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等震动影响的范围内,塔式起重机等施工机械附近也不宜设站。
⒋ 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增加荷载量、建筑物变形、地面沉降及其它有关异常情况。
⒌ 施测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水准仪和标尺,发现异常应及时校正。 ⒍ 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 (五)施测方法
(1) 基准点联测:每次观测前均首先联测基准点,按照环形闭合网施测,计算闭合差,并按测站数计算各点改正数,以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
(2) 沉降观测:布设环形闭合网,尽量选用固定测站,逐点观测,计算环线闭合差并根据测站数进行平差,准确计算出各点的高程。同一观测点相邻两次观测间的高程差,即为该点本次观测的沉降量。 四、沉降观测应提交的资料 1、沉降观测成果表; 2、沉降曲线图 3、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2014年8月22日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