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的特点: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 鳃呼吸。
2.游泳的特点:躯干和尾部产生动力,鳍来协调运动。 尾鳍保持方向。 胸腹鳍保持平衡。
侧线测定方向,预知水流。
3.鳃:有大量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4.其他器官:心脏,一心房,一心室,一循环路线。 体温不恒定。 没有眼睑。
鱼泡,调节水层。
5.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鳃呼吸,鳍游泳,有鳞片,体温不恒定。 陆地生物的特点:
1. 有防止水分流失的结构。 2. 多种运动方式。 3. 空气中呼吸。 4. 神经系统发达。
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蚯蚓:环境:A .生活在阴暗富含腐殖质的潮湿土壤中。 B .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大的土壤中。 C .昼伏夜出。
结构:D.有很多环节组成。 F .体壁有粘液,腹部有钢毛。
功能:A.运动:用肌肉和钢毛配合蠕动。 B.呼吸:用湿润的体壁呼吸。 C.体温不恒定。 兔子:
1. 前肢短,后肢长,有利于跳跃。 2. 体表有毛,有利于保温。 3. 心脏四腔,俩循环路线。。 4.体温恒定。(哺乳类、鸟类都是恒温动物) 5.门齿——切断食物 臼齿——磨碎食物
6.食性、植食性(如兔);肉食性(如狼); 杂食性(如人) 7.盲肠发达,有利于消化纤维。 8.哺乳类动物体表被毛。 鸟:
1.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2.翼呈扇形,有羽毛,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3.鸟的胸肌发达,为飞行产生动力。
1
4.鸟的骨骼中空,胸骨突出,骨骼愈合在一起。 5.直肠短,排便频繁,有利于减轻体重。 6.食量大,消化快,提供大量养料。
7.心脏比例大,心搏快,加快了血液循环。 8.呼吸器官:肺和气囊;方式:双重呼吸。 9.卵生 昆虫
1.身体:头、胸、腹部。 2.头:有触角,感觉器官。
3.胸:a有发达的肌肉,外骨骼有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b两对翅c三对足 4.腹:有气门,用气管呼吸。
5.节肢动物,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如昆虫、蜘蛛。 运动系统的组成:
运动系统由骨、肌肉和关节组成。
关节结构:a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 b关节腔(有滑液、 c关节囊(分泌滑液)
特点:a牢固:关节囊和韧带是关节牢固。 b灵活:关节软骨和滑液减少摩擦。 肌肉:a由肌腹和肌腱组成。 b一块肌肉连在相邻俩骨上
c受神经系统刺激,有收缩特性。 骨、肌肉的配合。
1.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肌肉收缩产生动力。 2.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牵动骨绕关节活动。
3.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4.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运动的功能和意义:
功能:运动、支撑、保护。 意义:有利于自身生存,繁衍。
动物的行为:一系列有利于起生存和繁殖的行为 常见的行为:取食、防御、繁殖、迁徒。
先天性行为: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学习行为:以遗传因素的基础,通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所占比例越高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观察、实验。
社会行为的特征:1、群内有组织;2、群体中有明确分工;3、群体中有等级。 传递信息的方法:动作、声音、气体。
生物与环境能成一整体的原因: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 “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 意义:靠群体力量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保证物种的繁衍,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 维持生态平衡 2.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 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
4. 生物防治 生态系统:
生物部分:动、 植物, 细菌真菌,蚯蚓。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
生态平衡: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在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平衡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但是有限。
动物以植物为食,将有机物变为自身有利的物质,产生二氧化碳,尿,被生产者利用,粪便经分解者分解后,也释放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
生物反应器:现在科学家利用生物(如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 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乳房生物反应器。 仿生: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菌落特点: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呈现红、褐、绿、黑等不同的颜色。
培养真菌或细菌:制作培养基、将其高温灭菌、接种、保持恒定温度。 菌落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分布特点: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生活特点: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还有有机物。 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巴斯德的贡献: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是由已存在的产生的。 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巴氏消毒法,防止手术感染法
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靠分裂生殖(中间为DNA,外有细胞质、膜、壁、荚膜、鞭毛) 营养方式:自养和异养,细菌和真菌为异养,异养又分为腐生和寄生。 真菌的细胞中都没有叶绿体,进行孢子生殖。 引起食物发霉的真菌为霉菌。 由菌丝构成 细菌 真菌
相 同 点 :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异养)。 不 同 点 :单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分裂生殖。 既有单细胞种类也有多细胞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多数为孢子生殖。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参与物质循环;(2)引起动、植物患病(3)与动物共生。 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共生。(一旦分开,可以独立生活,叫做共栖) 寄生(往往有害);共生(互利)。 酵母菌发酵状态:
有机物 酵母菌 二氧化碳+水+能量(多) [多用于做面包] 有机物 酵母菌 二氧化碳+酒精+水+能量(少) [用于酿酒] 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称作呼吸作用) 食物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这些细菌和真菌可从食品中获得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的腐烂,因此食品保存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防腐。防止食物腐
3
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新军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生长和繁殖。
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抗生素(抗菌素)。 科学家还能用现代技术手段,把其他生物的某种基因转入一些细菌内部,只这些细菌能够生产药品(用细菌做生物反应器)。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抗生素。
生物分类的意义: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每个物种在生物分类上的位置一目了然,同时也进一步明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形态结构、内部构造、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每个界分为六个更小的等级,它们从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两种生物之间共有的分类单位越多,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
分类登记越高,射干内务体间的差异越大,共同特征越少,所含生物数量越多。 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是基因的多样式,外在形式是种类的多样性。 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
生态系统的多阳性受到破坏就会导致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丧失。 自然条件下,平均2000年一种鸟类灭绝。平均8000年一种哺乳动物灭绝。
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1)生存环境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的开发利用;3)环境污染;4)生物入侵。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有《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护法》。(每个法律前要加“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立自然保护区分为:就地保护和圈地保护。 森林是全球50%~90%的陆生生物的家园。 珙桐是被子植物。银杉是裸子植物。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取一纸板,在上面设置A、B、C、D四个点,分别放上糖,辣椒酱、酸醋、面包,然后放置蚂蚁巢穴附近,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出问题:蚂蚁能识别并取食食物吗? (2)做出假设:蚂蚁能识别并取食食物。 (3)实验中,放置辣椒酱,酸醋的作用是:¬¬对照。 (4)预期现象:蚂蚁都爬向糖和面包。 (5)得出结论:蚂蚁能识别并取食食物。 (6)实验结束后如何处置蚂蚁:放回大自然。
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1)我提出的问题是: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2)我的假设是:蚯蚓在粗糙的表面爬得快。
(3)实验方案设计:将个体粗壮的活蚯蚓放在粗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将个体粗壮的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重复上述实验3-5次。 (4)预测结果:蚯蚓在粗糙的物体表面上爬得快。 (5)得出结论:蚯蚓在粗糙的物体表面上爬得快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