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综合
一、选择题(48分)
12.有学者将四千多年来的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中央集权下的官僚政治 B.王权政治披上神权外衣 C.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 D.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13.图6表格中图示与解析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图示 上面所刻文字解记载了夏商的析 历史 书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 曾预测出发生在千里之外的陇西的一次地震 书中详细记载了冶金“水排”、木活字等深远影响的重大发明 图6
14.唐代尚书省之下设有工部,“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工部之下又设有工部司,“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由此可见在唐代
A.尚书省是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政务部门 B.尚书省是三省之中最重要的部门 C.手工业行业和种类已经非常繁杂 D.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处于垄断地位 15.下列言论可能出现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是
A.“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 D.“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1
16.清朝吏部档案(光绪27年)记述道:“上年口月间,口口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口”处表示字迹不清)材料中的口口应为
A.鸦片战争中的英国军队 C.甲午战争的日本军队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 D.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
17.读图7,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①和③曾是中华民国首都
B.张学良等在④扣押蒋介石,敦促其抗战 C.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从①迁都到②
D.抗战胜利后毛泽东等赴②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18.陈独秀说:“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装饰品也。”为此他主张
A.民主共和制
B.思想启蒙
C.国民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 19.下列毛泽东的论述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是 宗法封建性的土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红色政权的发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国家,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必然 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帝 制政治的基础, 国主义、军阀、贪A B C D
20. 图8为某班同学整理的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最符合该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领土主权完整的破坏
2 《马关条约》 满洲贵族地位下降 官僚集团的分化 汉族官僚地位上升
图8 A.晚清时期的政治 B.晚清政治民主化 C.晚清社会变革 D.晚清政府的自救历程 21.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十二铜表法》规定:“折断自由人的骨头的,《十二铜表法》维护贵族的A 处300阿斯的罚金;如被害人为奴隶,处150阿斯的罚金。” 苏格拉底认为政治需要智慧,抽签制导致外B 行治国,多次举例嘲讽抽签选举现象 加尔文认为,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C 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定 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D 医疗保健、养老、住房等福利国家制度 用 排,接受现实 福利制度是凯恩斯主义的运陷,反对雅典民主制 加尔文宣扬人们服从上帝安苏格拉底认为民主制有缺私有财产 22.1789年《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宣称:“一切主权的根源基本上在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不得行使非明确地来自于国民的权力”以上材料体现了以下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洛克 B.孟德斯鸠 C.伏尔泰 D.卢梭
23.下面是某班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课题:《英国议会改革》、《工业革命的扩展》、《美国两党制的形成》、《日本明治维新》。该班学生研究的主题应该是19世纪中晚期
A.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确立 B.工业文明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C.工业文明开始向亚洲美洲扩展 D.工业文明下君主立宪政体的发展
3
二、选择题(52分)
37.(34分)铁器使用和钢铁业的发展,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古发现,在战国时期的燕下都22号遗址东侧,1964年发掘铁器64件;燕下都44号墓,1965年发掘出铁器79件。铁农具有犁、铧、钁、铲、锸、镰、锄、耙等,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在河北石家庄庄村的赵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这个遗址出土的全部铁、石、骨、蚌工具的65%。
——摘编自《中国历史·先秦卷》张岂之等主编
(1)概括材料一反应的历史现象。(2分)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现象的社会影响。(6分)
材料二 1895年日本明治政府通过了投建八幡制铁所的议案。1897年八幡制铁所破土动工,明治政府曾命令其以军火生产为主。1896年明治政府投资157000日元,1897年投资383000日元……这些巨额投资加速了八幡制铁所的建成和发展。从1897-1937年四十年间,日本通过一系列卑鄙手段和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大冶铁矿掠夺了数量惊人的铁矿石。1900年度为15000吨,占该制铁所生产所用矿石量的36.5%,到1903年度达到50000吨,占其所用矿石量的100%。……八幡制铁所逐步发展成为东亚地区一流的钢铁企业,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八幡制铁所的创建和发展历程。(8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三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建议法德两国建立煤钢共同体。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开始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合并组成欧共体。1993年欧共体演变成欧洲联盟,成员国有12个。1997年欧盟委员会提出首批东
4
扩名单,2004年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国家数量变化的原因。(8分) 材料四 首都钢铁公司发展大事记 1919年 首都钢铁公司(原名石景山钢铁厂)建厂 1922年 因“直奉战争”爆发而停产 1937年 日本占领北平将石景山钢铁厂作为侵略中国的重要物资基地 1948年底 人民政府接管石景山钢铁厂 1952年 产铁34.2万吨,超过30年该厂总产量 1967年 石景山钢铁厂改名为“首都钢铁公司” 1979年 率先实行承包制,经济效益迅速提高 1994年 年产钢824万吨,超过鞍钢公司跃居全国首位 2005年 国家发改委批准首钢公司迁往河北唐山曹妃甸 (4)阅读材料四,对首都钢铁公司发展历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6分)结合所学分析该公司1994年钢产量跃居全国首位的条件(4分)
39.世纪之交,“丝绸之路经济带”逐渐形成。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五个中亚国家。
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简表(单位:美元)
5
时间 1992年 1997年 2000年 2008年 2009年 2012年 贸易额 4.6亿 8.7亿 18.19亿 308亿 235亿 460亿 (1)依据表格内容,概括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的趋势。(2分)结合所学分析该趋势出现的原因。(8分)
40.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俄罗斯之梦”的演出,勾勒出这个国家的古往今来。 时间 1861年 19世纪中期 1917年 1921年 1925年 1957年 历史资料 亚历山大二世签署“解放”法令 赫尔岑发表《谁之罪》,车尔尼雪夫斯基发表《怎么办》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举行 苏维埃俄国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联共(布)“十四大”制定工业化路线 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从“俄罗斯现代化”的角度确定一个主题,从表格中选取恰当材料对这一主题进行论述。(8分)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材料选取准确充分;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6
北京市大兴区2014年高三统一练习
文科综合参考答案及赋分标准
一、选择题(48分)
12.C 13.B 14.A 15.C 16.D 17.A 18.B 19. C 20. A 21.D 22.D 23.B 二、非选择题(52分)
37.(34分)
(1)历史现象: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2分)影响:铁农具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且日益壮大,社会上出现改革变法风潮;思想上呈现出“百家争鸣”局面。(6分)
(2)八幡制铁所是明治后期日本殖产兴业的重要官办企业,建立目的是为侵略战争服务。八幡制铁所的投资主要来源于《马关条约》巨额赔款,其对中国大冶铁矿的肆意掠夺,使该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4分)八幡制铁所推动了日本钢铁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为日本军事现代化和对外战争提供了条件。其对中国矿藏的掠夺阻碍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4分)
(3)二战后欧洲国际地位的下降,美苏两极对峙的威胁;法德和解;欧洲相似的文化传统和心理认同感;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瓦解,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加强。(8分) (4)阶段划分及理由
第一阶段:1919—1948年,企业初创,发展艰难。(2分) 第二阶段:1948—1979年,发展迅速,产量增加。(2分) 第三阶段:1979—2005年,体制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2分)
条件:经济发展对钢铁的需求;改革开放及其不断深化;首钢人的创新努力;首都的特殊地位。(4分)
(其他划分,如理由表述贴切也可给分)
39(2)(10分)
趋势:发展迅速。(2分)原因:苏联解体和中亚五国经济体制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8分) 40(2)(8分)
示例一 改革与革命推动现代化。
(1)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度,推动俄国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2)1917年彼得格勒起义后,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诞生。(8分)
示例二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促进现代化。
(1)1921年苏维埃俄国推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7
(2)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制定了苏联工业化路线。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8分)
示例三 科技文化发展助推现代化。
(1)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是人类探索宇宙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推动了苏联科技发展,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2)19世纪中期,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分别著有《谁之罪》和《怎么办》等著作。这些作品抨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促进了俄国的社会变革和人们思想的解放。(8分)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