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下的小学美术教育探讨
作者:孔祥慧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4年第06期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艺术文化不断发展繁荣,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美术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美术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美术教育研究日益增多,小学美术教育成为了美术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它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针对新视野下的小学美术教育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新视野;小学美术;教育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艺术文化不断发展繁荣。美术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新视野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充分的关注与重视。 一、新视野下的小学美术教育特点
1.美术课程是一个技术性学科,具有独特的规律与规则
美术学科的建立具有自身的继承、延展性。从简单画图开始,美术就具有了一定的技术取向,这一点从远古的壁画中就可以看出。美术风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美术教育对美术风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随着美术技巧的创新不断发展,形成了不同分支以及庞大的美术体系。小学美术教育遵循一定的教育法则,继承了美术教育的规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知识与技巧的教学,还要在原有的知识、技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要使小学美术教育符合现代美术的发展要求。 2.在进行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审美意识,加深对美的理解与把握,促使审美情趣的提升,在接受美术教育时,能够对趣味优劣进行识别,培养对高雅艺术的情感。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授学生如何绘画的过程,还应该是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在我国基础教育当中,小学教育是根本,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关系到学生的人格健全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美术是一门可以丰富小学生活,让小学生体会创造乐趣的学科
美术教育使小学生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接受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绘画技巧,还学会了欣赏美术作品,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意识,提高了美术创新能力,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增强其美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新视野下小学美术教育的作用 ⒈小学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课程的设置对小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加快了小学课程建设,丰富了小学课程结构,同时成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小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学生思维模式形成的重要基础。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美术实践中,学生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并在繁重的课业中得到放松,促进审美情趣与欣赏能力的培养。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美术审美意识,培养艺术鉴赏能力,这对未来的美术教育起着基础性作用。 2.小学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绘画能力,完善学生人格
美术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业生活,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美术技能,让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艺术品位。接受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完善人格。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形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小学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耐心与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小学生智力开发
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耐心对美术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美术知识、技巧与鉴赏美术作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耐心,让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将所学知识、技巧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艺术不断得到继承与发展,美术作为传统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关注与重视。美术事业日益发展繁荣,美术教育成为了美术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小学美术教育成为了美术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次研究从小学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和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究。 参考文献:
[1]郭蕊蕊.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李超超.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美术“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构建[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3.
[3]宋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对环境教育的促进[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4]方辉,武英芳.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与教学探讨[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2(4):7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孙凌.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教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6-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