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说“木叶”》课例赏鉴

《说“木叶”》课例赏鉴

来源:尚车旅游网
《说“木叶”》课例赏鉴

【教学目标】

1.学会寻找关键句,准确把握作者观点。 2.比较“木”与“树”、“木叶”与“树叶”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 3.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 【教学重难点】

1.根据林庚先生对“木叶”形象暗示性的分析,探究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 2.运用作者的观点与方法,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酷爱书画的宋徽宗要求大臣以古诗意为题画一幅画,画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有两幅画脱颖而出,但是桂冠只有一个,你认为宋徽宗会给哪幅画呢?(投影展示两幅古画《深山藏古寺》, 略。)

生:没有画古寺的那幅画好。因为它给了人丰富的联想。(板书:联想)

师:真是一语中的啊,宋徽宗也是这样评价的,但是他还细心地为大臣们具体作了解释。这幅画哪些地方给了你丰富的联想呢?

生:和尚挑水暗示有寺庙,石台阶暗示寺庙就在深幽之处。 师(板书:暗示):你说得很对。古希腊诗人说:诗是有声画,犹如画是无声诗。诗歌和绘画都讲究留有空白给人暗示,意境方可延伸得无穷无尽,使观者生出无尽的遐思妙想。今天我们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研究古代诗人借“木叶”传达的丰富意蕴。 二、整体感知,明确观点

师:通过阅读本文,你了解林庚先生发现了一个什么现象吗? 生:古人诗中爱用“木叶”不爱用“树叶”。 生:古人宁愿用“落木”也不用“落叶”。

生: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生:“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师:大家说得都对,看来大家都很认真地读了文章,有一句可以统摄以上观点,你认为是哪一句? 生:“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自从屈原把它放到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中,后人就一用再用,熟能生巧。古诗中有很多用“木叶”的例子。

师:请大家为他的发言鼓掌。(板书:木叶) 其实,从概念上讲,“木”就是“树”,但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不能单凭概念。根据“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这些例子,想想这里面的树带给你什么联想。

生:它们都具有繁茂的枝叶,都给人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师:你的回答让我马上有了一种画面感,谢谢你的启发。根据“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这些例子,想想这里面的“叶”带给你什么联想。 生:长满枝头,浓绿的,富有勃勃生机。

生:绿叶红花,娇美可爱。

师:大家的联想都很贴切,很好地表达出了诗人借意象传达的意境之美。请大家想一想古人为什么用“树”或“叶”而不用“树叶”? 生:意象有重复。

师:英雄所见略同,咱俩握个手吧。看来古诗用字讲究洗练。那为什么“木”与“叶”意象就不重复呢?根据“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这些例子,想想这里面的“木叶”带给你什么联想。 生:秋天的萧瑟,毫无生机。

师:你的思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谢谢你。请大家结合诗句再想想秋季的画面。 生:秋天草木凋零,空阔寂静,听不到鸟鸣。

师:非常好,你在鉴赏的时候调动了感官,这样的鉴赏就更细致了。还有什么发现?请大家调动触觉体验,比如说为什么用“飞”?为什么有“波”? 生:总是有秋风,吹起了波浪,吹落了树叶。

师:秋风吹起水波与夏风吹起水波带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生:秋风吹起水波更显得清冷刺骨,夏风吹起水波反而是凉爽怡人的。

师:你在鉴赏时很好地调动了生活体验,这种体验古人亦有之,穿越古今的相同感受,就是古诗的魅力。从画面上看“木”与“树”有什么区别? 生:“木”带来秋天的萧瑟,让人感觉悲凉单调;“树”带来春夏的繁盛,绿色给人无限生机。 师:你区分得非常准确而且表述得精练形象,请大家在原文中找到作者的相关表述。所以“木”和“树”是截然不同的意象,古人使用意象是作了深入的观察与思考的,作者对“木”与“树”还有一些观察与思考,认为“木”与“树”还有什么区别?

生:木使用的季节是清秋,树使用的季节是春或夏。木的颜色是微黄的,触感是干燥的;树的颜色是褐绿色,触感是湿润的。 师:“木”有哪两个艺术特征?

生: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师:作者隐藏的这么深的观点都被你找到了,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吧。

生:其实老师您以前讲过筛选关键句的方法,我做了详细的笔记,在具体用的时候又作了一些方法的补充。您以前讲过的筛选关键句的方法我就不重复了,我还发现,应当学会关注关联词,比如说转折关系就应该关注后半部分,递进关系前后都要关注,因果关系应关注“果”的部分,它往往带有总结的性质。 (全体鼓掌。)

三、精读课文第 4、5、6 段,探究“木”的丰富意蕴

问题一:难道就是因为“木”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古人就爱用“木叶”吗?精读 5、6 段,找找“木”还带给我们什么联想。

(学生阅读文章,寻找相关语句,小组合作讨论。) 生:暗示游子的漂泊,离人的眼泪。

师:很准确,请大家在原文中画出来。生活中,你对“木”有哪些联想? 生:家具、课桌以及用木头做的其他器具。 师:你的联想给了我启示,请大家看看我们的课桌,你会感受到浓密的绿色与饱满的叶子吗? 生:不能。我感受到的是光秃秃的,干燥的。

师:你的感受就是古人的感受,也是林庚先生的感受。所以“木叶”更多的让我们想起了干枯的失去水分的叶子,它被迫离开枝头,飘然而落。所以“木叶”最能暗示游子的漂泊、离

人的眼泪。你能想象古代离家游子的遭遇吗? 生:离开家乡亲人,漂泊在外,生活艰辛。 师:游子为什么不回去?

生:古代的读书人想追求功名。 师:能举一例吗?

生:杜甫为了功名在长安困守十年。

师:学而不忘还能巧妙迁移,你很棒!古代的游子跟今天的游子境遇上有何区别?(学生议论。) 生:古代交通与通信都不发达,游子的遭遇、家庭的变故都不能及时得知,只能牵挂与猜测。 师:你的回答给了我启发,我想起了张籍的《秋思》,我们一起背一遍。 (师生齐背诵。)

师:游子对家的牵挂在这首诗中表达得含蓄蕴藉。其实,有很多诗都暗示出“秋”的到来容易勾起游子的很多感触,为什么? 生:快过年了,不能回家团圆。 生:一年将尽,还没有建功立业。

生:独处异乡,更觉孤单,秋天的萧瑟更符合这种心境。

师:大家的思路越来越开阔了,我很有成就感呀!大家认为秋天到来的信号是什么? 生:落叶。

师:是呀,那种叶落依枝的画面最能诉说游子离人的心境。当叶子一片片飘落,你走进树林的感受是什么?

生:空阔疏朗而又清冷。

师:林庚先生在 4、5 段也是这样表述的。可见有了秋,就能联想到强劲的风,凋零的落叶因干燥而轻盈地飘落,但是作者联想到的更多,还有木的颜色,还有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其实作者给我们提供了鉴赏诗歌的步骤,即锁定场合与季节,运用联想,调动感官,斟酌意境,体味情感。

问题二:用林庚先生对“木”的联想谈谈“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黄叶”不能换为“木叶”的理由。 生:“雨中黄叶树”让人联想到季节或许是初秋,叶长枝头有雨说明并不是寒冷的深秋,意境上少了空阔寂寥之意,情感上少了漂泊之意,所以不能换。 师:你的回答严谨而有逻辑。那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生:黄叶太黄了,长满枝头,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就像北京的香山红叶,让人联想到当初嫩绿的枝叶如今由绿变黄,暗示人黑发变白发,心境的哀伤,表现了主人公年华已逝事业无成;黄叶是静态的,木叶是动态的,木叶更多的联想是铺在地上或是飘在空中的,就像我们校园的梧桐小径。(木叶)更能表现飘零肃杀的意境;黄叶太黄了,意境是唯美的,更像失意者内心的柔情,哀伤或许还不绝望。

师:英雄所见略同。古人作诗讲究推敲斟酌,贾岛曾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今天我们仔细品味之后终于理解了诗人这样做的良苦用心。

问题三:精读第 4 段,分析“高树多悲风”与“寒风扫高木”哪一句更能表现愤怒,哪一句更能表现悲哀。 生:“高树”说明叶子长满枝头,风一吹,满树叶子作响,联系“海水扬其波”更能表现作者的愤怒。

师:高处的树与低处的树在风中有何不同? 生:高处的树摇晃得更厉害。

师:这样的体验我也有。林庚先生给我们举这个例子大有深意,但是作者没有说透,给我们

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高树说明叶子长满枝头,满树叶子不受控制地被风吹动,人常说“树大招风”,高树之风,风的摧折破坏之力尤为严重,树因风的摧折而悲伤,你能想象得出在曹丕即位后曹植的处境吗?

生:曹丕害怕曹植夺位,多次施压陷害曹植。 师:能举一个例子吗?

生:他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写一首诗,否则就处罚他。

师:看来你的阅读很丰富。他不敢杀曹植,但是却在想尽一切办法压制孤立曹植,他用陷害的方式杀死了曹植的至交好友丁氏兄弟,曹植眼睁睁看着好友死去却无法施救,他能不愤怒吗? 师:“寒风扫高木”中“扫”能否换成“吹”? 生:不能。“扫”更有力度,更能体现落叶满山的空阔。 师:你还能举出关于“扫”的诗句吗? 生:“扫”让我想起“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扫”有“荡平”之意。 师:郭沫若诗中说“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表达粉碎四人帮后,大快人心之意。“扫”很有气势的一个字,可见用字既要符合诗的意境,还要体现作者的情感,“寒风扫高木”表达空旷的哀伤。看来,鉴赏一首诗歌,除了锁定场合与季节、运用联想、调动感官、斟酌意境、体味情感外,还要调动生活体验,调动语言积累。 四、学以致用,鉴赏诗歌 师:“索索凉风动,行行秋水深。蝉鸣木叶落,兹夕更愁霖。”这首诗选自高适《东平路作三首》,《唐诗鉴赏辞典》上没有收录,网络上也没有鉴赏信息,大家不要害怕出错,大胆地鉴赏。

师:关注场合,你联想到什么季节? 生:秋天。

师:调动你的感官,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颜色? 生:飘零的木叶,涌动的水波,寒蝉的凄切叫声。 师: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连绵的雨,寒冷的风。

师:诗中应读行行(xíng)还是行行(háng)? 生:行行(xíng)。走了又走,“秋水深”暗示秋意越来越浓。 生:行行(háng)。水波一重又一重,“深”暗示水波之大,照应了前文的“索索”。

师:两种理解都有道理,行行(háng)更能体现诗歌的严谨。请你加入想象与联想描述一下这首诗,不要漏掉意象。

生:一阵又一阵冷风吹来,我不禁裹紧衣衫,河水泛起汹涌的波涛,激烈的响声在我的耳边回响,寒风吹掉干枯的木叶,木叶簌簌而下,又被河水无情地冲走,灰暗的树上传来秋蝉悲戚的叫声,雨水浸湿我的衣衫,在这样的夜晚,我无法休息,只能前行。

师:你的描述很形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诗人借诗歌意境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悲凉与无奈。

师:很准确。请大家想想,古人为什么钟爱“木叶”? 生:更能体现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心境与遭遇。 生:更能触发游子一年将尽,事业无成的感慨。 生:更能体现处境艰难的诗人的心情。

师:看来,大家真的懂得了诗歌语言的精妙。一言一语溢情思,一景一物展奇境,中国古典诗词简约而不失丰富,含蓄而不失形象,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留下无尽的回味。 五、激情结课,引领学生爱诗歌,爱生活

师:同学们,如果说看 100 年的中国文化看上海,看 1000 年的中国文化看北京,那么,看 3000 年的中国文化应当看陕西、看西安。王维官至尚书右丞,却亦官亦隐,沉醉于秦岭辋川山谷的美景中,过起了超然尘世的优游生活。杜甫多次沿着秦岭山路踽踽西行,朝着他诗歌创作的巅峰而去。有太多的诗人因长安而喜,因长安而悲,解读诗歌就是解读陕西文化。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看看我们的诗人是如何用一支生花妙笔表现他们对陕西的诗情与哲思的。

(播放电视纪录片《大秦岭》视频片段。) 师(伴着视频的尾声):三千多年来,中国古典诗歌以它浩然长存的民族正气、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天下为公的博大胸襟深深融入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民族心灵的给养,成为中华民族不断繁荣昌盛的精神力量!同学们,爱诗歌就是爱着我们祖国的文化!爱诗歌,就是爱着我们美好的生活! 六、布置作业

课后用学过的方法解读盛唐诗人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看诗人是如何用一支生花妙笔表现他对陕西的诗情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