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注重的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构建理想课堂教学新模式。那么,如何应用这种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 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尝试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我们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和归纳。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积极参与、敢于尝试,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2 给以创新时间,教给创新方法
2.1 对教材的灵活运用。主要指的是教师结合本班或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比如,更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等。例如,“倍的认识”教材中的例题是从有“几个几”来认识倍,学生理解起来较难,个数和倍数常被学生弄混。在学习了宋英华老师以“淡化个数,强化份数”来认识倍的理念后,在教学时我就没有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用两条长短不同的蓝,红纸条贴在黑板上(红纸条已分好份数),让学生观察红纸条有几个蓝纸条那么长?红纸条是蓝纸条的几倍?来引入倍,理解倍。接下来再贴出数量不同的两行圆,并用“圈一圈”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为什么?这样处处以“强化份数”来帮助学生理解倍。
2.2 进行教法的再改革。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学创新的一个永恒的课题。“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步骤无处不蕴藏着可点燃的创造火种,只要我们勇做创新之人,少一点“匠气”,多一点“灵气”,就能用“教”的创新火种引燃“学”的创新火焰。
2.2.1 运用直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意识。儿童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如在教学“圆的初步认识”时,对于圆是轴对称图形这部分知识,我是这样教学的。拿出一个剪好的纸圆,问:“谁能用我们这节课上学的知识,很快找到圆的圆心。”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后,其中
一个学生站起来边讲边演示,他把这个纸圆对折了两次,指着两条折痕的交点自豪地说:“这就是圆心!”在这位同学的启发下,又有一位同学用更简便的方法找到了圆心。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2.2.2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2.2.3 渗透学习方法,激励学生创新。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学法越扎实学生的创造空间就越宽广。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渗透教法,加强学法指导,激励学生创造。如让学生人人动手,数出正方体盒子上所有面的直角,而且提示学生,怎样数既清楚又不数重或数漏,鼓励学生。学生实践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自然方法各异,再利用多媒体显示最简便易行的正确数法(即按前后、左右、上下6个面的顺序,每个面有4个直角的数法),然后让学生归纳数法,并说明为什么这种数法简便易行。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其他方法的提供者以善于创造的肯定,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4 运用电教手段,发展创新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的表现力,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宏观、微观的限制,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先出示火柴盒、牙膏盒、文具盒、木箱等长方体实物,然后隐去它们的材质、图案、色彩剩下要研究的几何图形。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时,用着色、闪烁的方法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的个数;用三组颜色表示相对面、相对棱,用动画平移的方法将相对的面、相对的棱平移后完全重合,使学生认识到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平行且相等。多媒体生动形象直观,演示方法灵活多变,降低了对抽象问题的理解坡度,通过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反复思索,学生会深刻掌握和发现事物规律,在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