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文背景材料的呈现问题初探
杭州市大关中学 韩振彤
前几天听了几节区骨干教师的展示课。带给我很多新的启示。其中最引发我思考的恰是一个似乎一向来不引起注意的问题:关于文本背景的呈现问题。
语言的学习应当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语言材料背景下进行。理科的学习是在学生弄懂基本原理后“举一反三”,应用原理解决类似问题,语文的学习恰恰相反,应当在学生接触了足够的语言材料后归纳提炼出语言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是“举三反一”的。因此,给学生材料要充足、丰富,能启发学生探究。
《春酒》,我听过很多回,但从来没有一回像这样令我感动,以致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听课者。其中,课文的背景呈现别具一格。先是以琦君的话开始:
“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让学生说说琦君的家乡。
再在呈现琦君的生平资料:
1
• 五岁,认方块字;
• 六岁,学描红;
• 七岁,读诗经、唐诗、习字;
• 八岁,读女诫,孟子;
• 九岁,读论语、唐宋古文、左传,学做古文;
• 十岁,她就过目能涌,挥笔成文了。
• 十二岁,随父母迁居杭州,入弘道女中。
• 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 后定居美国。
因为有问题导引,这段生平资料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关注,于是有些说是“浙江温州”,有说“杭州”,还有说是“台湾”、“美国”,渐渐,由浅入深,学生注意到了这句话“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于是,有人理解了,琦君的家乡在
2
“心中”。——这些背景材料的呈现,不仅仅是作为作者的生平介绍出现的,它起到深化主题,以及直指作者精神内核的作用。
接下来免不了对“母亲”这个人物的分析,如果仅仅局限于一个旧式妇女的“有分寸”、“贤良”,很难在学生的内心产生与文本人物的贴近:毕竟时代相隔的太远了,容易产生隔膜感。但是教师又一次借助背景文字的增添,使学生真正走近了人物,走近了琦君的内心:
母亲因父亲的纳妾而恩爱中断,遭受种种的不幸与委屈。从家里有个大花厅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大家族,在这样的大家族中,琦君母亲在长辈面前是温柔贤良的好媳妇,在邻里面前要维护家庭的体面,在儿女面前要是一个慈爱的好母亲。而这样一个善良、宽容、节俭的母亲,内心的痛苦又有谁能懂呢?
再引用了一段琦君的散文——《绣花》。
琦君的妈妈绣两朵梅花,对琦君说:“这双拖鞋要寄去给你爸爸穿,还要再绣一双。。。”
琦君抢着说她要。
妈妈瞪她一眼:“小孩子穿什么绣花拖鞋?”接着低声说:“是绣给你那如花似玉的二妈穿的。”
琦君不平,问为什么。
3
“你不懂!”妈妈叹口气说“我如果只绣一双,你爸爸一定会给你二妈穿的,自己反而不穿。倒不如我索性绣两双,让他们成双成对吧!”
爱,原来可以如此豁达。
这些材料的补充,使文本人物厚重丰满起来了这就是所说的“语言的学习应当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语言材料背景下进行”,只有基于丰富背景下的人物理解才是深刻的。
而有些背景呈现则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阅读期待,从而引导孩子的感悟走向深入。
《在沙漠中心》的课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在课的开头,教师并没有先介绍作者,而是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然后呈现第一个材料:
这是课文的节选部分,描述的是圣埃克絮佩里和他的同伴在一次飞行中,盲目地撞在利比亚的沙漠地带。空气湿度百分之十八,残存的饮料不到一升。指望飞机在纵深三千公里地带,从高空搜索出混杂在沙漠中千万颗黑点中的两颗黑点,只是一种幻想。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生的期望,在寸草不生的沙碛上东奔西走,受尽海市蜃楼的愚弄,寻觅沙上的踪迹,把希望寄托于露水,盼念茫茫沙海中一个悠悠晃晃的驼队来营救。在挣扎了三天三夜后,他们……
学生马上对人物的命运产生关切之情,阅读开始向纵深发展——
4
在学生对人物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教师才真正呈现作者的生平资料:
圣埃克絮佩里是法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主要是在航空线上度过的。从1921年服兵役学习飞行;1926年进入法国的一家航空公司工作;1929年协同法国著名飞行员梅尔莫兹、吉约梅开辟非洲 —— 拉丁美洲航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3年他潜回北非,参加法国抵抗运动,至驾驶侦察飞机殉难为止,他的一生是飞行员的生涯。他的小说特点是围绕他本人的航空经历,描述了当时法国飞行员的惊险豪迈的生活。
在深入的了解了作者后,教师的提问“有没有句子或者语段让你特别感动的?”实际上使学生超越了文本所呈现的内容,真正令学生感动的不仅仅是在沙漠中心的顽强求生,而是对生命精神的追求。
而最后一个材料的呈现则带有了悲壮的悲剧色彩:
圣艾克絮佩里是崇高的,因为他一直认为“要给生活一个意义”,“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承担责任”。他之所以选择飞行,是因为在高空,在独处的寂静里,灵魂往往可以得到升华。只有从沙漠里走出来,人才成为人,成为“大写的人”;只有舍得牺牲小我,才能成就我,成就无私的大我。
——他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后的材料提升了主题,在这样的熏染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生命的厚度。
5
背景材料呈现一直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往往只注意了材料的选择,这两节课给了我们新的启示:选择恰当的时机呈现,在学生已经了解课文基础上,又在产生疑问的“点”上适时地给出材料,就像一个干渴的人正渴望有人给他一杯水一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干渴”的学生“一杯水”——相信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最好的。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