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教育CEPE 2009年10月上总第146期 论高校学科建设的社会学基础 夏晨菲 摘要: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与中心工作,它与社会环境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作为研究社会现象和个人社会行为的社会 学是学科建设重要的理论基础,社会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以及基本理论都对高校的学科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学科的发展受到诸 多社会因素的制约与作用。本文通过对社会学几种基本理论与学科建设关系的探讨,论述了社会学作为高校学科建设理论基础的重要意义, 阐释了社会学基本理论对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高校;学科建设;社会学;基础 作者简介:夏晨菲(1964-),女,四川成都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甘肃兰州750000)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与根本,是提高学校教学、 在考察社会和社会现象时,社会学家分别从结构和过程两方面 科研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与中心任务,是学校 着眼,使之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传统视角。我们在进行学科建设 发展的动力。作为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校学科建设来说, 时,也应该从静态与动态、结构与过程两个维度来多方位认识。 将社会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不仅要在横向上理清学科体系的结构,把它分解成各种要素来 各个击破,也要在纵向上注意把握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社会学是学科建设重要的理论基础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 认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学科的影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科建 统。教育系统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的其它子系统之问有 设。 着一种动态的依存关系。其他系统向教育系统提出各种教育需 求,并为教育系统的发展提供条件。随着工业制度的发展,尤 5.结构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对学科设置、结构调整的解释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功能结构或组织化手段 其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高等教育在促进经济 的系统,社会的各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而社会整 建设、科技进步、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显示出日益重要 体则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 的作用,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而处于高校建设中 衡。根据结构功能理论,学科的生、亡、盛、衰以及学科建设 心地位的学科建设,必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科的 方向的变化和调整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是在一种 发展一方面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如谁掌握权力、谁拥有 平衡在压力下被打破的情况下,努力寻求新平衡的持续过程。 经济上的控制权以及市场力量的掌控等。另一方面学科建设具 冲突理论是与功能论完全对立的社会学理论,它认为社会 有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能对社会系统的各子系统产生反作用, 是动态的,无时不在变化。整个社会体系处于绝对不均衡中。 最终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在运转中所保持着的秩序,除了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和权 二、社会学理论对高校学科建设的阐释 】.社会互动理论阐释了学 ̄t-4[设的动态图景 威的认同,权力也在起着很重要的维持作用。根据冲突理论, 高校的学科建设实际上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利益冲突团体经常性 社会互动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通过接近、接触等 的斗争,是权力和决策权争夺的产物。高校开设哪些学科,重 方式而发生的交互作用的过程。社会互动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 点建设哪些学科,是占据主导的团体为了避免某种变化会改变 动态关系。从社会学的立场看,构成社会的个体并不是孤立静 它们的地位或损害它们的利益,对其他利益团体博弈与斗争的 止的存在物,人们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使彼此之间 结果。 产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并由此构成了一个社会整体的动态图景。I 1通过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顺应与同化、合作与相斥等社 4.社会资本理论关于不同学科自身的整合 社会资本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或组织通过与内部、 会互动的基本方式,各个高校的学科建设之间、本国高校与国 外部对象的长期交往、互利合作形成的一系列的认同关系,以 外高校之间以及学科建设系统与其它社会力量之间发生联系并 及在背后沉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理论、信仰和行为范式。口】 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变化。 学科共同体发展了自身的传统、实践、行为规则,它们把不同 2.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理论提供了从结构和过程两方面 学科区分开来,同时要求其成员对特定学术团体的规范表示忠 来考察学科建设的思路 诚。学科的地位差别取决于它的理论取向、研究方法和合法化 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认为 途径,也取决于它们在社会学意义上的聚合程度——是否具有 前者是关于秩序的理论,是对社会存在条件进行的基本研究; 悠久的历史、是否有清晰的程序规范其研究人员的行为。I3】 后者是关于进步的理论,是对社会运动规律的研究。自此开始, 三、现行学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圈 CEPE中国电力教育 2009年10月上总第146期 1.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定位失误 社会这个整体当中,密切关注它与社会其他部分的联系与相互 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高校领导和 作用。同时,学科建设的整体性要求在结构上把握各要素的相 教师不能从整体视野来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没有把学科系统 互作用与相互促进,在功能上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 作为高等教育以至整个社会的一部分来考察,也没有认清学科 服务的有机结合。从而实事求是地确定学科建设的定位,可以 自身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的不断变化过程。因此导致学科建 从学校所处层次,从学校自身条件和优势,从学校的隶属关系 设目标定位的失误,不能从现实出发找准自身在高校系统和社 以及学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确定来看。同时, 会中的位置,忽视本身的学科优势和基础,盲目地跟风,或是 学科建设的目标是要站在学科的前沿,又要面向经济建设和社 一味追求学科门类的齐全,或是忽视自身条件设立市场需求量 会发展的主战场。 2.通过科层机制、文化机制和市场机制的结合,促进各个学 大的热门学科、应用学科,导致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不仅未形 成自己的特色学科,也限制了各个学科的发展水平。 2.学科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使高校实行严格的计 划管理,无办学的自主权;在教育体制上,五十年代的院系调 整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实行专业教育模式,人为割裂了学科 之间的联系。虽然从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国家的经济制度和 教育制度都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惯性作用, 以及办学模式无法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导致目前学科设 置和布局仍存在很多不合理性。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企 业对某些具有商场与市场价值的学科的资助、国家和地方政府 对不同学科的差别待遇以及高校考虑到整体和长远发展需要对 某些学科的优先发展,都会导致我国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合 理。 5.学科之间的相互封闭性 学科建设的组织机构僵化,以及不同学科的学科组织、制 度和文化,共同造成了学科之问的封闭性。在我国的学科建设 组织结构中,以科层制结构模式为主导的“校一系一室”三级 管理模式、“校一院一系一室 四级管理模式,或是小而分散的 科研模式,都将人为割裂学科之间的联系,制约学科的横向发 展。在另一方面,不同学科都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传统、思想范 畴和相同的行为准则。这样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变 得更加困难,不仅对学科本身的发展是严重的障碍,而且也由 于无法与别的学科联系,也影响了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产生, 对高校的学科建设形成了阻碍。 4.经费的投入不平衡 学科性质的影响。社会整合性高、发展成熟以及市场需求 量大的学科获得的经费比较多。 地域性不平衡。大学获得政府以外研究经费资助的可能性 也受到大学性质和所在地区发展的影响。比如我国偏远地区的 大学因为当地经济相对落后,大型产业较少,同时与主要的科 研经费管理机构很少联系以及当地政府在分配科研经费时的顽 固官僚作风,使得获取经费投入相对困难。国家直属学校在获 得科研资金方面情况就好得多。 四 应用社会学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1.运用社会学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对学科建设的方向 和目标进行科学定位 在研究和考虑学科建设该如何完成时,需要把学科放在 回 科组织的社会性整合 一般社会整合性高的学科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稳定资源,如 许多自然学科,而其他学科如很多新兴的社会学科,其资源获 得的稳定性就比较差。反过来,资源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学术研 究氛围和学科教学与科研条件。组织整合的理论包括科层机制、 文化机制和市场机制。科层机制依靠职务、等级、权威和一套 规章制度来整合组织活动。文化机制利用组织成员的共享价值 观、个人责任心、自我约束、相互理解、共同信念来协调和控 制组织活动。市场机制则通过组织内部单位和成员的相互交换 和交换价格来协调组织活动。通过这三种机制的结合,逐步建 立学科共同的历史传统、价值理论、信仰和行为范式,促进学 科的社会性整合。 5.打破以行政科层制管理为主导的学术组织模式,建立以矩 阵制为主导的学科建设体制 矩阵制,是垂直管理和平行管理的结合,既保留了原来顺 应学科发展继续分化的规律而基本按相同或相关学科类别建立 的院、系、室等纵向学科组织的形式,同时,又有按学科综合 化或承担科研项目需要而建立的跨院、系、室的横向学科组织。州 比如以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为纽带,组建跨学院、跨学校甚至跨 国家的研究中心。 4.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调整学科布局,但同时也要遵循科 学发展的规律 大学学科的控制越来越受高等教育系统外力量的控制。高 校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学科布局,促进学科的更新、 分化和新学科、交叉学科的产生。同时又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 不应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破坏学科发展的平衡。高教系统和 各高校要以宏观和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学科的建设,不应过分陷 入学科的市场化和实用性,要重视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对学科 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芹,马广海.社会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124. [2]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5. 堠定凯.高等教育社会学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oo4:113. 【4】李中锋,濮德林.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学术组织创新【J】冲国 高教研究,2006,(1o):42—45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