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08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

2008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

来源:尚车旅游网
2008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

内 容 摘 要

(2007年数据)

★ 全国财政科技拨款达到2113.5亿元,比上年增加425亿元,增长25.2%,

继续保持2000年以来的高增长态势。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5%。在国家财政科技拨款总额中,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为1043亿元;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1070.5亿元。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总额略高于中央。

★ R&D经费总支出为3710.2亿元,比上年增加707.1亿元,位居世界第五

位。R&D经费与GDP之比为1.49%。企业R&D经费支出为2681.9亿元,政府研究机构支出687.9亿元,高等学校支出314.7亿元。R&D经费总支出中来自政府的R&D资金为913.5亿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4.7%、13.3%和82%。

★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200万人,比2006年增加400万人。科技活动

人员达到454.4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总数达到312.9万人。R&D人员总量为173.6万人年,比2006年增加23.4万人年,增幅为15.6%。R&D科学家工程师为142.3万人年,比2006年增加19.9万人年,占R&D人员的82.0%。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人员分别为13.81万人年、28.60万人年和131.21万人年,分别占总量的7.9%、16.5%和75.6%。

★ 中央政府研究机构数量为319家,从业人员9.26万人,科技活动人员

6.55万人。政府对中央政府研究机构的拨款为289.1亿元。课题总经费中来自政府科技项目的经费比重为76.7%。在用于R&D活动的185.1亿元经费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比例分别占26.4%、45.8%和27.8%,科学研究活动经费支出合计占72.2%。

★ 高等学校R&D人员达到25.4万人年。R&D经费为314.7亿元,比上年增

加了37.9亿元。其中177.7亿元来自政府,110.3亿元来自企业。R&D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达到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基础研究经费占高校R&D经费的27.6%;高校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的份额的49.7%,比2006年提高3.9个百分点。

★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达220.2万人,R&D人员为85.8万人年。

R&D经费达21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6%。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0.81%,略高于上年的0.77%。共实施新产品项目11.2万项,投入新产品开发经费2453.3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4.1万亿元,同比增长31.2%,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5.7%。

★ 2004-2006年间,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8.6万家开展了创新

活动,占企业总数的28.8%。其中大型企业占2.6%、中型企业占19.2%、小型企业占78.2%。2006年,开展创新活动的规模以上企业创新费用支出达到5821亿元,其中购置机器设备和软件费用支出为3250.6亿元,占55.8%;用于企业内部的研发活动支出为1888.3亿元,占32.4%;用于购买相关技术的支出为470亿元,占8.1%。

★ 五类国家级科技计划实施项目共计14185项,其中92.7%进展良好。到

位资金1412.9亿元,其中来源于政府的资金110.0亿元,企业投资755.0亿元,获得金融机构贷款226.1亿元。973计划中92.5%的项目由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主持。863计划和支撑计划企业主持项目占21.2%,企业参与项目占17.1%,企业与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合作项目占29.9%。星火和火炬项目以企业为主体实施,企业主持项目占82.7%,产学研合

作项目占12.4%。

★ 国内科技论文发表量达46.3万篇,较上年增长了14.4%。SCI收录中国

内地论文8.91万篇,居世界第5位。1998年至2008年(截止2008年8月)间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SCI论文57.35万篇,排名世界第5;论文被引用265万次,排名世界第10,较上一年度上升3位。篇均被引用4.6次,与世界平均值9.56次还有较大差距。2007年,EI收录我国论文7.6万篇,排名超过美国而居世界第1。ISTP收录我国论文4.3万篇,排名第2位。

★ 专利申请量达到69.4万件,比上年增长21.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4.5

万件,占35.4%。专利授权量为35.2万件,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8万件。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0.8万件,国内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4万件。截止2007年底,我国有效专利总量为85.0万件,其中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分别占32.0%、35.2%和32.8%。

★ 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504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增长率比上年下

降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16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比上年下降8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三资企业增加值达到72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高技术产业R&D强度(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01%,远高于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出口额

和进口额分别为3478.2亿美元和2869.8亿美元,分别占全部商品出口额和进口额的28.6%和30%。高技术产品贸易实现顺差608.3亿美元。出口额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占80%,进口额中电子技术产品比重达到54.7%。三资企业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占总额的86.6%和79.4%。各类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出口额达2968.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5.4%。 ★ 54个国家高新区中列入统计的企业共有48472家。国家高新区共实现营

业收入54925.2亿元、工业增加值10715.4亿元、净利润3159.3亿元、上缴税额2614.1亿元、出口创汇1728.1亿美元。在54个高新区中,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的有17个。8个高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 全国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20868项,比上年增长7%;技术合同成交金额

2226.5亿元,比上年增长22%。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和技术咨询合同成交金额分别为876亿元、840亿元、420亿元和90亿元。企业输出技术合同交易额1923亿元,较上年增长25.9%,占全国成交总金额的86.4%。企业购买技术合同成交额1829亿元,较上年增长20%,占全国成交总额的82.2%。

2008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

2007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国的科技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一)全国财政科技拨款突破2000亿元,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总额超过中央

2007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总额首次超过中央财政科技拨款。

1. 全国财政科技拨款总额突破2000亿元

2007年,我国政府收支分类体系进行了改革,为了使前后年度财政科技支出涵盖范围基本一致,把改革后的“科学技术”科目下支出和其他功能支出中用于科学技术的支出合并,计算出2007年全国财政科技拨款总额,达到了2113.5亿元。比上年增加425亿元,增长25.2%,继续保持2000年以

来的高增长态势。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5%。

图1 全国财政科技拨款变化情况(1997-2007年)

2.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增速加快,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超过中央

2007年,在国家财政科技拨款总额中,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为1043亿元;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1070.5亿元。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总额略高于中央。

图2 中央和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比例变化情况(1997-2007年)

(二)R&D经费总额继续大幅增长,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提高R&D经费的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是一个国家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这在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已得到鲜明体现。2007年我国的R&D经费总额又实现了高速增长,跃升至世界第五位。

1. R&D经费突破3700亿元,与GDP之比达到1.49%

200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3710.2亿元,比上年增加707.1亿元。根据2008年OECD发布的《主要科技指标》(2008/2)上的数据显示,我国2007年的R&D经费总额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之后而居世界第五位。随着R&D经费总量的大幅增加,我国R&D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近年来也实现了连续增长,2007年这一比例为1.49%。

2. 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政府重点支持研发机构和高校的R&D活动

近年来,我国R&D活动的执行部门结构已发生显著的变化。2007年,我国的R&D经费支出总额中,各类企业支出为2681.9亿元,比上年增加了25.6%;政府研究机构支出687.9亿元;高等学校支出314.7亿元。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国R&D经费的比重逐年上升,在2000年达到60.0%之后,到2007年,这一比重已达到72.3%,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从R&D资金的来源来看,2007年,我国来自政府的R&D资金为913.5亿

元,其中84.4%投向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14.1%用来资助企业R&D活动。研究机构R&D经费中政府资金占86.2%,高等学校R&D经费中政府资金占56.5%,这两个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政府的R&D资金主要用来支持研究与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的R&D活动。

3. 基础研究占R&D经费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十二省市R&D经费超百亿元

2007年,在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1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492.9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3042.8亿元,增长29%。从结构上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4.7%、13.3%和82%,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

从R&D经费的地区分布看,2007年R&D经费超过100亿元的有北京、江苏、广东、山东、上海、浙江、辽宁、四川、陕西、天津、湖北、河南等12个省市,其R&D经费共支出2994.6亿元,占全国经费总支出的80.7%。

(三)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突破四千万,R&D活动人员数量稳步提高

2007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继续增长,全社会投入科技活动和R&D活动的人力数量达到历史新高。

1.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突破四千万人

2007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200万人,比2006年增加400万人,增长10.5%。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约为1800万人,比2006年增长12.5%。根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08》,2006年美国具有大学学位的科学工程劳动力总量为1700万人。我国本科级以上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赶上美国。

2. 全社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量达到历史新高

2000年科技活动人员数突破300万,2006年超过400万人,2007年达到454.4 万人,比上年增加41.2万人,增长10.0%。其中科学家工程师总数达到312.9万人,比上年增加33.1万人,增长11.8%。科学家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达到68.9%。全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科学家工程师数上升到39.8人。全国企业科技活动人员达352.4 万人,比上年增加36.3万人,占全国总数的77.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人员为54.2万人,比上年增加3.3万人,占全国的11.9%。研究机构科技活动人员为47.8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占全国的10.5%。

3. 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及科学家工程师数量保持大幅增长

R&D人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力量。2000年以来,我国R&D人员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2007年中国R&D人员总量为173.60万人年,比2006年增加23.4万人年,增幅为15.6%。当年R&D科学家工程师为142.3万人年,比2006年增加19.9万人年,增长16.3%,占R&D人员的比重达到82.0%。从执行部门来看,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R&D人员合计不到全国的1/3,企业及其他超过2/3。从R&D活动类型来看,2007年我国R&D人员中,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人员分别为13.81万人年、28.60万人年和131.21万人年,分别占总量的7.9%、16.5%和75.6%。

(四)中央政府研究机构职能定位进一步明确,更加重视知识创新

2007年中央政府研究机构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定位进一步明确,科技资源的配置得到了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

1. 机构数量减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定位进一步明确 政府研究机构企业化转制和分类管理改革以来,中央政府研究机构的数量和人员大幅减小。从1998年的791个减少到2007年的319个;从业人员从28.16万人减少到9.26万人;科技活动人员从16.96万人减少到6.55万

人。在覆盖范围上,研究机构已经从产业部门以及可以面向市场的研究领域退出,其科技工作已经集中在基础科学和战略高技术领域以及社会公益领域。2007年,中央政府研究机构的从业人员、科技活动人员总量中,综合科学研究领域内的比例分别为38.8%和41.1%;在对中央政府研究机构的政府拨款中,综合科学研究领域内的比例为53.8%。

2. 政府科技拨款总量持续增长,主要承担政府计划任务

政府对中央政府研究机构的拨款增长很快,经费支持的强度不断提高。2007年,政府对中央政府研究机构的拨款为289.1亿元,是企业化转制和分类改革前的1998年(80.4亿元)的3.6倍,年均增长15.3%;人均政府拨款为3.1万元,是1998年(0.29万元)的10.7倍,年均增长30%。中央政府研究机构主要是服务国家目标,2007年,研究机构的课题总经费中,来自政府科技项目的经费比重为76.7%,其中中央政府科技项目的经费比重为70.1%,地方政府的科技项目的经费比重为6.6%。2007年研究机构的课题总经费中属于高技术领域课题的经费占64.5%。

3. 以科学研究为主,更加重视知识创新

中央政府研究机构的R&D活动以科学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主,重视知识创新。2007年,中央政府研究机构用于R&D活动的185.1亿元经费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比例分别占26.4%、45.8%和27.8%,科学研究的比例占72.2%。在综合科学研究领域,科学研究的比例最高,占87.5%;其次是专业技术服务类研究机构和社会公益类研究机构,科学研究的比例分别为60.6%和51.4%;在农、林、牧、渔业以及工业、建筑交通信息领域,科学研究的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38.9%和34.3%。

(五)高等学校基础研究能力继续加强,研发经费来源结构稳定

高等学校是我国科技活动的重要力量,尤其在基础研究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我国的高等学校R&D活动呈现出以下特点:

1.R&D人员和经费持续增加,基础研究活动继续加强

2007年高等学校R&D活动人员为25.4万人年,比2006年增长4.7%;其中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员为21.4万人年,比2006年增长5.4%。当年高等学校R&D经费为314.7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37.9亿元,增长13.7%。高等学校的基础研究活动进一步加强。2007年高校基础研究经费达到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基础研究经费占高校R&D经费的27.6%;高校基础研究活动占全国的份额的49.7%,比2006年提高3.9个百分点。

2.R&D资金来源以政府资助和企业投资为主

2007年高等学校R&D资金依然主要来源于政府和企业,其中,政府资金177.7亿元,企业资金110.3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7.3%、9.0%,国外资金和其他来源的资金26.7亿元,增长10.9%。20世纪90年代以前,高等学校的R&D活动绝大部分依赖于政府的资助。近年来,高校R&D经费的来源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府对R&D的资助保持在50-60%,企业的投资超过三分之一。

3.大部分学科R&D课题经费继续增加,工程科学与技术领域有所下降 2007年高等学校投入R&D课题的人员为25.2万人年,R&D课题经费为258.2亿元,分别比2006年减少6.2%和10%。其中,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R&D课题经费均有增加,工程科学与技术领域有较大幅度下降。从课题经费的分布结构看,工程科学与技术领域占64.4%,比2006年下降11.8个百分点。R&D课题经费增长最多的是临床医学,增加2.2亿元,增长1亿元以上的还有生物学、农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核科学技术、教育学。土木建筑工程和动力与电气工程学科的R&D课题经费分别减少了11.5亿元和6.2亿元。

(六)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力度显著增强,创新能力继续提高

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进一步加强了科技人员和经费的投入,科技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专利产出和产品创新取得良好绩效。

1.科技人员队伍继续扩大,素质显著提升

2007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达到220.2万人,比2006年增长了16.3%,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03%。科学家工程师的数量也有较明显的增加,已达140.1万人,比上年增长19.2%,占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达到63.6%。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为85.8万人年,比2006年增长23.3%。

2.科技经费投入力度显著加强,更加重视自主创新

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达到4312.6亿元,比上年增长30.7%。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额达4123.7亿元,比上年增长29.8%。从支出用途看,劳务费总额达到810.6亿元,比上年增长33%。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达2112.5亿元,比2006年增长29.6%。从R&D强度来看,2007年,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81%,略高于上年的0.77%,说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已对自主创新给予了很大关注,创新投入强度不断增加。

3.技术改造仍是创新经费支出主体,企业对外技术依赖度降低 “十五”以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经费一直保持稳步增长。2007年达36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占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总额的84%。技术引进和购买国内技术经费近年来一直稳步上升,2007年增长率均超过40%。199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购买国内外技术经费与R&D经费之比首次小于1:1,2007年这一比例降低到0.28:1,企业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4.产品创新成绩喜人,新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

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共实施新产品项目11.2万项,投入新产品开发经费245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31.7%。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4.1万亿元,同比增长31.2%,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5.7%;新产品出口达9922亿元,同比上年增长了35.3%,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24.2%。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七)近三成工业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创新政策受到企业肯定

2007年,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4-2006年的创新活动进行了专项调查。首次全面掌握了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基本特征。

1.近三成的工业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与企业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

2004-2006年间,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了创新活动的有8.6万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8.8%。在8.6万家有创新活动的企业中,大型企业占2.6%、中型企业占19.2%、小型企业占78.2%。创新活动的普遍性与企业规模有关,在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分别占83.5%、55.9%和25.2%;开展R&D活动的企业分别占65.3%、31.2%和16%。从研发投入强度看,大型企业的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相当于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97%,中型企业为0.60%,小型企业为0.22%。在2674个大型企业中,有55%的企业(1470家)有科技机构。在29622个中型企业中,有20.8%的企业(6159家)有科技机构。

2.企业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高技术或中高技术行业,企业资金是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

从行业分析看,开展创新活动较为密集的行业主要是医药制造业(63.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60.9%),专用设备制造

业(46.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6.5%)等高技术或中高技术行业。而传统制造业及非制造业工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如纺织业为24.2%,采矿业12.2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为15.7%。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经费中,企业资金占82.8%,金融机构贷款占9.3%,政府资金占3.4%,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分别占0.8%和3.7%。

3.创新费用主要用于购置机器设备和软件,内部研发经费不足三分之一

2006年,我国开展创新活动的规模以上企业创新费用支出达到5821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购置机器设备和软件费用支出为3250.6亿元,占创新费用的55.8%;用于企业内部的研发活动支出为1888.3亿元,占32.4%;购买相关技术的支出为470亿元,占8.1%;委托外单位进行研发活动的支出为212亿元,占3.6%。我国企业创新经费的半数以上用于购置机器设备和软件,而欧盟国家创新费用的60%以上用于自主研发,表明现阶段我国工业企业的创新主要依靠引入外部技术来实现,总体上尚未进入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

4.政府部门扶持创新的政策受到企业的肯定

调查列出扶持企业创新的12项政策,由企业家对促进创新的影响程度做出判断。在全部有创新活动的工业企业中,认为“鼓励企业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政策”、“技术开发费用计入成本的政策”、“产业政策”、“技术开发费加大抵扣所得税的政策”作用显著的分别占59.7%、58.6%、51.3%和50.6%。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大金融支持的政策”、“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的政策”、“对外经贸优惠政策”、“企业中试设备加快折旧的政策”作用显著的分别占49%、47.8%、44.8%、41.9%和40.5%。认为“免征技术转让与开发营业税的政策”、“由企业承担政府部门的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政策”作用显著的分别占38.5%、35.2%和29.1%。可见企业家对普遍受益的政策认可度较高,对扶持力度不够但影响作用较大的政

策也给予高度关注,对适用特定范围或新出台的政策由于企业受益面小或对政策不够了解认可度稍低一些。

(八)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进展顺利,企业参与程度进一步加强

2007年,国家科技计划按照“十一五”的布置和安排继续顺利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1.绝大部分项目实施进展良好

据对2007年实施的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注、国家级火炬项目、国家级星火项目共计14185个项目的统计,实施进展良好的占92.7%,其中88.9%按计划进行,3.8%实施进度超前于计划安排,7.3%实施进度有所拖延。2007年实施的三类主体性计划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共4591项,97.4%进展顺利,其中3.6%进度超前。同年实施的两类产业化项目(星火项目、火炬项目)为9594项,90.5%进展顺利,其中3.9%进度超前。

2.企业参与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所占比例提高

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内容的973项目,92.5%由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主持(即作为第一承担单位)。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期间强调企业参与,由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主持的项目占73.2%,企业主持项目占21.2%,企业参与项目占17.1%,企业与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合作项目占29.9%。与“十五”同期相比,企业主持或参与项目所占比例提高6个百分点,产学研合作项目所占比例提高8个百分点。两类产业化项目以企业为主体实施,企业主持项目占82.7%,产学研合作项目占12.4%。

3.项目资金总量增加,部分科技计划资金来源结构变化

2007年五类计划项目到位资金为1412.9亿元,比上年增加192亿元,增长15.7%;其中来源于各级政府的资金为110.0亿元,企业投资755.0亿元,获得金融机构贷款226.1亿元,国外资金和其他来源的资金共321.8亿

元。973项目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政府,当年到位资金25.1亿元中政府资金占94.1%。863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当年到位资金分别为71.2亿元、169.7亿元,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是其主要来源,863项目的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各占40.9%和41.4%,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各占23.3%和64.4%。星火和火炬两类产业化项目当年到位资金共计1146.9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其中53.7%的资金来源于企业,19.4%的资金为贷款。

4.项目实施过程中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继续提高

2007年,火炬项目实现的总产值达到3392.2亿元,比上年增加280.4亿元;星火项目新增产值484.3亿元。这两类产业化计划取得的经济效益还包括:实现净利润额462.9亿元,实交税金273.1亿元,出口额83.6亿美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13.7%、7.6%和12%。

(九)国内科技论文数量继续增长,SCI论文总量稳居世界第五位

科技论文是科技活动产出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可以从不同层面反映我国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及国内外科技界的交流情况。

1.国内科技论文数量保持稳步增长,学科分布无明显变化

2007年,我国国内科技论文数达46.3万篇,较2006年增长了14.4%。论文数最多的10个学科分别是临床医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医学,农学,药学,生物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中医学,化学。排名第1的临床医学领域发表论文12.4万篇,远远高于第2名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领域(3.1万篇)。

2.SCI论文数与引证数稳步增长,EI论文数跃居世界首位

2007年,SCI收录中国内地论文8.91万篇,比2006年增加了25.2%,占世界份额的7.0%,居世界第5位。1998年至2008年(截止2008年8月)

间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SCI论文57.35万篇,排名世界第5;论文被引用265万次,排名世界第10,较上一年度上升3位。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4.6次,与世界平均值9.56次还有较大差距。我国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于2002-2006年发表的SCI论文在2007年被引用情况与2006年同口径相比,被引用论文数量由6.4万篇增加到7.9万篇,被引用次数由17.1万次增到21.6万次。2007年,EI收录中国内地论文7.6万篇,比2006年增长了16.2%,占世界总数的比例为18.6%,排名首次超过美国而居世界第1位。2007年,我国科技人员在主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3万篇,较2006年增长了21.0%,占世界总数9.6%,排名第2位。

3.绝大部分学科SCI论文引证数的国际排名呈上升趋势,但篇均被引用次数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按产出论文占世界同领域论文总数的比重统计,1998-2008年间,我国材料科学、化学和物理学的论文较多,均占世界同学科论文的10%以上。其中,我国材料科学论文占世界的15.9%,排在美国之后,居世界第2位,其被引用次数排世界第3位。以论文被引用数衡量,1998-2008年间,我国有9个学科论文被引用数跻身世界前10名,分别是材料科学、数学、工程技术、化学、综合类、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从学科分布看,我国各学科的篇均被引用次数均有所增长,其中与世界平均水平较为接近的是数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但所有学科的SCI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十)专利申请总量累计突破400万件,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2007年,我国专利申请历史累计量突破了400万件。从当年专利申请构成来看,国内申请迅速增长,发明专利、职务申请比例稳步提高。

1.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2007年,我国的专利申请总量为69.4万件,较上年增加12.1万件,增

长21.1%。2000年至2007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八年的平均增长率均超过20%。在2007年的三类专利申请中,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分别为24.5万件、18.1万件和26.7万件,分别较上年增长16.5%、12.4%和32.8%,分别占专利申请总量的35.4%、26.1%和38.5%。2007年,我国的专利授权总量为35.2万件,较上年增长31.3%。其中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量分别为6.8万件、15.0万件和13.4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7.6%、39.4%和30.5%。

2.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较快,但在三类专利中所占比重仍然较低

2007年国内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总量分别为58.6万件和30.2万件。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为15.3万件,较上年增长25.1%,远高于国外4.5%的增长率。国内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为3.2万件,较上年增长27.4%,比国外的增长率高出17个百分点。从专利类型的分布看,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所占比重仍然最低,分别为26.1%和10.6%。特别是国内发明专利的授权,在三类专利中比重偏低的状况多年来没有根本性改变。相比之下,2007年,国外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占其申请和授权总量的比重分别为85.7%和71.8%。

3.企业在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 2007年,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0.8万件,较上年增长32.1%。其中企业的发明专利职务申请量为7.4万件,占68.6%。从2001年至2007年,企业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41.1%。2007年,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为2.4万件,较上年增长33.1%。其中企业获得授权的职务发明专利为12851件,较上年增长36.2%,占全部发明专利职务授权量的52.5%。2007年,在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前10位的国内企业中,内资企业由上年的4家增加到6家。并且排名前两位的均为内资企业,分别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国外在华发明专利申请排名前10的企业以日本企业(6家)为主。排名第1的企业是韩国的三星电子株式会

社。

4.国内有效专利数量高于国外,但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远远低于国外

有效专利指仍在生效的授权专利。截止2007年底,我国的有效专利总量为85.0万件,按专利类型来看,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所占比重分别为32.0%、35.2%和32.8%。按专利国别特征来看,国内有效专利和国外有效专利分别为62.2万件和22.8万件,从其专利类型来看,国内有效专利中发明专利为9.6万件;国外有效专利中发明专利为17.6万件。

(十一)高技术产业经济规模稳步提高,三资企业继续保持主体地位

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从行业类别、企业所有制特点、研发投入等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

1.高技术产业经济规模进一步提高,但整体增速普遍放缓

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达到504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增长率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116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增长率比上年下降8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除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外,其余三个行业增幅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幅由上年的41.4%下降到2007年的23.7%,下降了近18个百分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5%,增长率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

2.三资企业持续保持高技术产业的主体地位

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企业数共计21517家,比上年增加2356家。其中国有企业共计1817家,比上年下降143家;三资企业比上年有较大增加,共计8028家,增加1029家。2007年高技术产业中的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

1502亿元,比2006年增长18.3%。三资企业增加值达到72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增幅比上年回落近9个百分点。三资企业的增加值占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的62.7%。

3.研发投入强度显著高于制造业的总体水平

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R&D强度(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01%,远高于同年全部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的R&D强度(3.48%)。从行业来看,航空航天制造业的R&D强度最高,2007年达到15.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R&D强度超过高技术产业的总体水平,分别达到6.78%和6.28%;医药制造业的R&D强度相对较低,为4.66%;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最低,仅为3.87%,略高于制造业的总体水平。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总体水平虽然高于制造业整体,但各行业发展并不平衡。

(十二)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突破六千亿美元,贸易顺差继续增大

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63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出口额3478.2亿美元,进口额2869.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6%和16%,占全部商品出口额和进口额的比重分别达到28.6%和30%。

1.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继续增大,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是贸易顺差的主导

自2004年我国高技术产品首次出现贸易顺差以来,四年间出口额大幅增长,2007年,贸易顺差达到608.3亿美元,是2004年的15倍。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的出口额达到2796.1亿美元,占高技术产品全部出口的80%,是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绝对主体。同年,电子技术产品占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额的54.7%,进口额达到1569.1亿美元。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又分别以最大贸易顺差和最大贸易逆差位居九大技术领域的榜首。

2. 外资企业是贸易顺差的主体,内资企业仍以逆差为主

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仍然以外资企业为主体,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达到3012.4亿美元和2279.6亿美元,占出口和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86.6%和79.4%。相比之下,内资企业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规模很小,2007年出口额为465.8亿美元,进口额590.3亿美元。从贸易差额来看,外资企业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体,2007年三类外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均在20亿美元以上,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贸易顺差更是高达564.1亿美元。而内资企业除集体企业的出口超过进口外,其他企业类型仍然保持着较高的贸易逆差,其中国有企业的贸易逆差最大,2007年达到123.4亿美元,私营企业的贸易逆差也达到38.6亿美元。

3. 高技术产品出口仍以加工贸易为主,一般贸易所占比重有所提高 2007年,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各类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仍然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出口额高达2968.7亿美元,占85.4%。其中进料加工贸易又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其出口额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84.9%。2007年我国以一般贸易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为391.2亿美元,不到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1/7,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11.2%,已上升到“九五”中期的水平。一般贸易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

(十三)国家高新区经济规模持续增长,推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高新区主要经济产出指标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2007年,据对54个高新区48472家企业的统计,高新区全年营业总收入突破了5万亿元,达到54925.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0715.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6.8%和25.8%。完成工业总产值44376.9亿元,实现净利

润3159.3亿元,上缴税额2614.1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2495.2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964.2亿美元,出口创汇1728.1亿美元。与2006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额和出口创汇分别增长了23.6%、48.4%、32.2和27.0%,均实现了稳定增长。

2. 各地区高新区经济发展成绩喜人

从2007年各地区高新区的发展情况看,营业总收入增长率超过高新区平均值的有29个高新区,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绵阳高新区,达到66.8%;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超过高新区平均值的有33个,其中增幅最大的也是绵阳高新区,为70.7%;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超过高新区平均值的有27个高新区,其中长幅最大的是杨凌高新区,达到127.1%;净利润增长率超过高新区平均值的有27个高新区,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济南高新区,达到163.4%;上缴税额增长率超过平均值的高新区有20个,其中增幅最大的是中关村科技园区,达76.9%;出口创汇增长率超过平均值的有31个高新区,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成都高新区,达到156.7%。

3. 高新区推动所在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高新区对其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重要,突出体现在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方面。在54个高新区中,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的有17个。从地区生产总值情况看,有8个高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高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十四)技术市场交易日趋活跃,技术合同成交额再创新高

2007年,我国技术市场交易日趋活跃,技术交易总量增势显著,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1.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再创历史新高

截止2007年12月31日,全国全年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共计220868项,

同比增长7%;成交总金额2226.5亿元,同比增长22%。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1万元,同比增长15%。

2.技术开发合同成交金额位居四类合同之首

2007年,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四类技术合同均呈现较强增长。其中,技术开发合同共签订73320项,成交金额8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3.5%和22.2%,成交金额仍稳居四类合同之首,占39.4%。技术转让活动更为活跃,共签订合同11474项,成交金额420亿元,增幅达30.8%。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合同成交金额分别为840亿元和90亿元,分别增长20.9%和5.9%。

3.技术秘密和计算机软件是知识产权交易的主体

2007年,在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中,涉及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专利、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动植物新品种等各类知识产权的技术合同共计109740项,占全国成交总项数的49.7%;成交金额1477亿元,较上年增长23.5%,占全国成交总额的66.4%。其中技术秘密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技术交易成交额居第一、二位。技术秘密合同成交76261项,成交金额1008亿元,较上年增长29.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合同27617项,成交金额255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5.4%。

4.企业参与技术转移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企业仍是技术交易的最大输出和吸纳方,位居各类技术交易主体之首。继2006年企业输出技术交易额首次超过吸纳技术交易额后,2007年企业输出技术交易额又创新高。2007年,企业输出技术合同项目135922项,输出技术交易额1923亿元,较上年增长25.9%,占全国成交总金额的比例较上年进一步增长,达到86.4%。企业购买技术169289项,较上年增长6.2%,成交金额1829亿元,较上年增长20%,占全国成交总额的82.2%。

注

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调查范围只包括2007年之前立项、2007年仍在实施的

项目; 2007年新立项目因相当部分在第四季度正式立项、基本无研究活动或只进行很少量的课题研究,故未调查。

四、2008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

(一)全国科技进步基本状况评价

2007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领域也取得新进展。

1. 科技投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3710.2亿元,比上年增加707.1亿元,增长23.5%,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按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21.4万元,比上年增加1.4万元。

分活动类型看,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1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492.9亿元,增长0.8%;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3042.8亿元,增长29.0%。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4.7%、13.3%和82.0%。

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2681.9亿元,比上年增长25.6%;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687.9亿元,增长21.3%;高等学校经费支出314.7亿元,增长13.7%。企业、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2.3%、18.5%和8.5%。

国家财政科技拨款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为2113.5亿元,比上年增加425.0亿元,增长25.2%;科技拨款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5%,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在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中,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为1043亿元,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1070.5亿元。

在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增长的同时,我国R&D活动人员也保持着稳定增长。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达到173.6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达到142.3

万人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5.6%和16.3%。R&D活动人员的企业构成明显提高,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由上年的44.3%提高为47.9%。

2.科技产出规模不断扩大

专利战略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专利数量的提高。专利申请量达到69.4万件,比上年增长21.1%,授权量达到35.2万件,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4.5万件,比上年增长16.5%,发明专利授权量6.8万件,比上年增长17.6%。

全国共发表科技论文46.2万篇,比上年增长了14.1%,按 2007 年SCI、EI、ISTP 统计,我国作者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和重要会议上的论文共20.8 万篇,比2006 年增加3.6 万篇,占世界比例的9.8%,比上一年增长了1.4个百分点。国际论文数量的排序与2006 年相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 位。

全国共完成重大科技成果34170项,比上年增长1.6%。从完成单位的类型看,企业完成的有12220项,占35.8%,是主要的重大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从应用重大科技成果的行业看,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占20.0%,由上年的第2位上升至第1位;制造业占15.6%,由上年的第1位下降至第2位;农林牧渔业占15.1%,排在第3位;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占12.5%,仍排在第4位,反映了重大科技成果应用与经济与社会重点发展方向的一致性。

3.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

全国高技术产业规模又跃上新台阶。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1620.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6%。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增长也十分显著,总量超过347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3.6%。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比上年增长了18.1%。

4.技术市场稳步发展

据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技术市场统计,2007年度共签订技术合同22.1万项,合同成交金额2226.5亿元,与上年相比,合同数量略有增加,合同金额增长了22.5%,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00.8万元,比上年增长14.1%。

在科技领域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通过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一是在R&D活动人员、R&D科学家和工程师大量增加的情况下,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较上年有所下降。二是高技术产业增长速度持续低于工业增长速度,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连续4年呈下降态势,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也低于上年。三是资本生产率较上年有所下降,经济领域依赖资金驱动的外延型发展态势仍没有扭转的迹象。

附表: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主要指标与上年比较

指 标 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人/万人) 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人/万人) 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人/万人) 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 R&D经费支出与GDP比例(%) 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比重(%) 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篇/万人)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数**(项) 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项/万人) 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项/万人) 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项/万人) 万人技术成果成交额(万元/万人)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2007 250.81 655.75 10.77 2006 247.77 621.89 9.31 47.89 44.30 1.49 4.25 2.79 0.81 1.42 4.18 2.22 0.77 0.60 0.57 2661.09 306.00 7.62 0.41 1.24 168.51 9.93 10.60 2694.61 297.00 6.16 0.33 0.95 138.32 11.04 9.67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资本生产率(万元/万元) 综合能耗产出率(元/千克标准煤)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化学需氧量排放达标率(%) 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 百户居民计算机拥有量(台/百户) 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户/百人) 万人国际互联网络用户数(户/万人) 28.55 15.68 12.63 23.03 17.23 2.97 0.38 8.62 91.66 62.81 92.11 92.96 21.76 69.09 1589.36 29.04 14.80 13.08 23.94 14.59 2.67 0.39 8.29 90.70 61.11 89.12 88.63 18.78 63.06 1042.24 * 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后,财政科技支出包括“科学技术”科目下支出和其他功能支出中用于科学技术的支出,前后年度财政科技支出涵盖范围基本一致,但分项数据不具有可比性; ** 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

***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均为“规模以上”数据。

(二)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评价

根据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可将全国31个地区划分为五类(参见图1)。 第一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高于60%的地区,包括上海、北京、天津和广东。

第二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60%,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40%)的地区,包括江苏、辽宁和浙江。

第三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4.40%),但高于40%的地区,包括山东、福建、陕西、湖北、重庆、吉林、黑龙江、四川、新疆、湖南和宁夏。

第四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在40%以下,但高于30%的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青海、甘肃、安徽、河南、海南、江西、贵州、云南和广西。

第五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30%的地区,只有西藏。 将2008监测与2007监测比较,全国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比上年提高了3.62个百分点。高于这一增幅的有12个地区(参见图2),海南和上海低于上年水平。

与2007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的排序比较,北京上升至第1位,上海下降至第2位,天津和广东仍排在第3位和第4位。位次变动较大的地区有:宁夏比上年上升了6位;青海和新疆比上年上升了4位;海南比上年下降了9位;安徽比上年下降了5位。

2008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 2007综合科技进步水

平指数

图1 各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排序图

全国平均提高3.62个百分点

图2 各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提高百分点排序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