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制(高职专科)
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
( 课程代码:N0. __)
系(部)名称: xxx学院(系) 教 研 室(组): xx教研室 专 业 名 称: 专 业 类 别: 大 纲 主 编: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 课程学时:32 课程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包括:“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两大部分。“公差配合”属标准化范畴;“测量技术”属计量学范畴。本课程是将公差配合和计量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互换性角度出发,围绕误差与公差这两个概念来研究如何解决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的矛盾,而这一矛盾的解决是合理确定公差配合和采用适当的技术测量手段。
本课程的任务是: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应会用有关的公差配合标准,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能正确选用量具量仪,会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工作,会设计常用量规,并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清楚关于互换性、公差、精密测量及其误差处理等方面的术语及定义; 2、了解相关公差标准的内容及特点、标注代号; 3、熟悉典型几何量的精密测量方法及量器具使用;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 1 -
绪论 公差配合的含义 [教学内容]
1、 运动链设计,强度链设计,精度链设计; 2、 公差配合,互换性的含义,互换性的分类;
3、 互换性的意义,标准化的含义,标准化的分类,优先数,优先数系,几何量的测量,课程性质、目标与任务。 [目的要求] 掌握公差配合的概念、互换性的含义、标准化及优先数系。 [重点难点]
重点:互换性的含义;互换性的分类;标准化的含义;优先数与优先数系。 难点:优先数与优先数系及其用途。 [课时分配] 1学时
第一章 公差配合与测量 [教学内容]
1、 正确理解术语及其定义,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会查阅有关的数值表,计算极限尺寸(或偏差)、间隙、过盈,确定配合种类。 [目的要求]
1、 有关孔和轴、尺寸、公差、偏差、配合的定义;
2、 配合制;标准公差系列;基本偏差系列;公差带与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 3、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应用。 [重点难点]
标准公差系列的含义及用途;基本偏差系列的含义及用途;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应用。 [课时分配] 7学时
第二章 测量技术基础 [教学内容]
1、测量技术的概念,长度基准与尺寸传递,量块的精度,量块的黏合性及组合方法。
2、计量器具的分类,计量器具的基本度量指标,测量方法的分类,利用立式光学比较仪测量外圆直径的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3、用内径百分表测量内孔直径的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目的要求]
掌握测量方法的分类及其特点;各种常用长度、角度尺寸测量器具的测量原理及测量方法。 [重点难点]
1、量块的黏合性及组合方法。 2、计量器具的基本度量指标。 3、测量方法的分类。
4、利用立式光学比较仪测量外圆直径的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5、利用内径百分表测量内孔直径的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6、测量误差的种类和特性。 [课时分配] 3学时
第三章 光滑极限量规 [教学内容]
1、光滑极限量规的概念,光滑极限量规的分类及用途。
2、泰勒原则,工作量规公差带,验收量规公差带,校对量规公差带。 3、量规的结构,量规的技术要求,工作量规设计步骤及方法。 [目的要求]
理解量规的概念及光滑极限量规的工作原理,明确量规的应用条件、使用特点及用途分类,了解量规的设计原则。。 [重点难点] 1、泰勒原则;
- 2 -
2、工作量规公差带; 3、校对量规公差带;
4、工作量规设计步骤及方法。 [课时分配] 3学时
第四章 表面粗糙度及其测量 [教学内容]
1、表面质量的概念,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2、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用,表面粗糙度的符号、代号及符号相关的标注,表面结构要求在图样中的标注。 3、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目的要求]
掌握表面粗糙度基本评定参数的定义及其数值选择、图样标注;学会用常用测量仪器评定表面粗糙度。 [重点难点]
1、表面粗糙度的术语及评定参数。 2、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用。
3、表面粗糙度的符号、代号及符号相关的标注。 4、表面粗糙度的术语及评定参数。 5、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用。
6、表面粗糙度的符号、代号及符号相关的标注。 [课时分配] 3学时
第5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与检测 [教学内容]
1、 形状和位置公差概述
2、 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检测与评定 3、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公差带 4、 公差原则与公差要求 [目的要求]
掌握形位公差的研究对象,形位公差带,形位公差的几何特征,形位公差及其公差带;学会用常用测量仪器评定形位公差,形位公差的图样标注,公差原则的选用。 [重点难点]
1、形状和位置公差的研究对象。 2、形位公差带。
3、形位公差的几何特征及符号和附加符号。 4、形位公差的标注。 5、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
6、独立原则的含义、标注、检测、图样解释及应用范围。 7、包容要求的含义、标注、检测、图样解释及应用范围。 8、最大实体要求的含义、标注、检测、图样解释及应用范围。 [课时分配] 8学时
第6章 普通螺纹公差配合与检测 [教学内容]
1、普通螺纹公差配合的概述
2、螺纹几何参数误差对螺纹互换性的影响 3、普通螺纹的公差与配合 4、螺纹的测量 [目的要求]
理解螺距误差和牙型半角偏差对螺纹互换性的影响;作用中径及中径合格条件。熟悉保证螺纹互换性的条件。 [重点难点]
- 3 -
1、普通螺纹中径偏差对螺纹互换性的影响。 2、螺距偏差对螺纹互换性的影响。 3、螺纹的公差等级。 4、螺纹的基本偏差。 5、螺纹的公差带及选用。 6、普通螺纹的标记。
7、利用三针法测量螺纹中径的测量原理及其步骤。 用钢直尺测量外螺纹的螺距的测量原理及其步骤。
用牙型角样板测量外螺纹的牙型角的测量原理及其步骤。 [课时分配] 3学时
第7章 滚动轴承的公差配合 [教学内容]
1、滚动轴承公差配合的概述 2、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孔的配合 [目的要求]
掌握滚动的精度等级及其应用,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孔公差带的规定,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孔的公差配合、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选择。 [重点难点]
1、滚动轴承的组成。
2、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及其应用。
3、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孔的公差配合、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选择。 [课时分配] 2学时
第8章 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精度设计 [教学内容]
1、齿轮传动的使用要求与加工误差; 2、齿轮的精度指标;
3、齿轮配合:侧隙,齿厚,公法线,配合的选用; 4、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测量 [目的要求]
了解圆柱齿轮传动互换性必须满足的四项基本使用要求;通过分析各种加工误差对齿轮传动使用要求的影响,理解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所规定公差项目的含义和作用,学会选用圆柱齿轮精度等级和精度项目,以及确定常用齿轮副的侧隙和齿厚极限偏差,掌握齿轮技术要求在图样上的标注;掌握齿轮的测量方法及齿轮合格的条件。 [重点难点]
1、影响传递运动准确性的主要误差。 2、影响载荷分布均匀性的主要误差。 3、公法线长度偏差的测量。
4、影响传递运动准确性的主要误差。 5、配合的选用。 [课时分配] 4学时 四、学时分配
课 时 分 配 表 学 时 分 配 序 号 1 2 课 题 名 称 绪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简介 第一章:公差配合 - 4 -
总学时 2 6 讲授 2 6 实践 0 0 备注 3 4 5 6 7 8 9 10 11 第二章:测量技术基础 第三章:光滑极限量规 第四章:表面粗糙度及其测量 第五章: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检测 第六章:普通螺纹公差配合与检测 第七章: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第八章: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精度设计 复习 考试 合计 机 动 总 计 2 2 6 6 4 2 2 32 1 2 6 6 2 2 2 30 1 0 0 0 2 0 0 2 32 五、课程实训项目分配
课题名称 零件的测量技术 圆柱齿轮的测量 备注几点说明:
1、课堂讲授: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课堂讲授、实践环节相结合的方法,将几种教学方法穿插进行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此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要求。 2、作业:多采用笔头作业、适当采用习题课集体批。
3、实验环境:利用技术测量实验室的各种量具、量仪,对学生进行操作训练。
4、能力培养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选用公差数值、查阅公差配合表、标注公差数值和使用一般量具的能力。 5、先修和并行课程: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
六、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
(1)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将重在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本课程共有14章,每章将讲授市场营销学一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理论及应用。课堂讲授是概要性的,所以需要学生在课前预习参考书目中的相关内容。
(2)案例讨论
课程中所涉及的案例具有高度的拟真性,都是企业面临的营销问题的真实描述。对学习者来说,每参加一次案例讨论,就相当于亲自参加了一次市场营销问题的高层决策。
(3)实训
充分利用室内室外实训条件,开展实训,让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建立了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建立分模块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每个课程模块既考核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考核学生掌握的技能及学习态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操作、制作作品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
课堂教学部分 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课堂提问、课外作业、期中测验、课外辅导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考核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30%,实训考核占40%,创新活动占10%。
- 5 -
实训目的 让学生掌握零件测量的方法和量具 让学生掌握齿轮各参数的测量和常用量具使用 备注 实训教学部分 根据学生实训过程中劳动态度、检测零件的质量、笔试和实习报告等内容评定实习成绩。 实验教学部分 根据学生实验过程中学习态度、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等综合评定实验成绩。
七、参考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使用教材: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 包艳青主编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1、《公差与配合技术手册》方昆凡等编 北京出版社
2、《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姜明德编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黄云清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八、编写说明
本课程为汽车、数控、模具等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体系和结构整体性和
各章节内容的关联性分析;本课程属于应用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九、课程教学大纲审批表
注:该课
编制(修订)人 刘 波 编制(修订)单位 机电工程学院 程教学大纲由
教研室 各院教研室负责人审核人签字: 年 月 日 审核意见 (部)制定并汇总,报学院(部) 院(部)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校(教务审核意见 处)审定后汇编
教务处 成册。
教务处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审定意见
主管教学副校长审批意见 校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