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8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习目标]

1.掌握明太祖废除宰相及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2.理解军机处设置的原因及影响 3.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1)明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2)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

(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1)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2)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7“学思之窗”,思考: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提示】 同意。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二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另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

利弊: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制度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

1

1.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制的影响。 二、内阁的出现

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政务繁多,皇帝力不从心。 2.过程

(1)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但他们很少能参决政事。

(2)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3)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4)全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1)清初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 (2)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3)康熙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形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2.设立:为办理西北军务。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 3.特点:机构简单;军机大臣品级不高,都由钦定。 4.职能

(1)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5.影响

(1)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精要 2

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的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3.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军机处的设立

[史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1)根据史料一,指出雍正改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军机处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本则史料介绍了设置军机处的原因和军机处的重要性。第一层的

关键信息是“用兵西北”;第二、三层主要从位置,担任者和职责三个方面体现了军机处的重要性。

[提示] 原因:为处理西北军务,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重要性体现在位置距宫廷近,担任者都是亲臣、重臣,负责全部承旨、出政。 [史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

3

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2)根据史料二,指出清代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责。军机处的设置对清代政治有何影响?

史料二有关职责的关键信息是“只供传述缮撰”,表明军机大臣

只是皇帝旨意的传达工具,没有个人意见和主张。影响可从君主专制的强化方面思考。

[提示] 职责:传达皇帝旨意,不能决策,完全听命于皇帝。

影响:保证了政令的快速传达、执行;加强了君主专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军机处的特点及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1.特点

(1)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2)保密性好:受皇帝直接控制,限制与外官接触,办公地点地处皇宫内,不易受外界干扰。

(3)机构简单: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整个军机处至多三四十人。

2.影响

(1)军机处既绕过了内阁,又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帝总揽了中央机构的大权。而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2)军机大臣的任命也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一切军国大事最终只凭皇帝一人决断,皇帝总揽了军政大权,拥有绝对的权力。

(3)军机处设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更进一步加强皇权的制度创新。因此,

4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清代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空前强化。

(2)措施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3)决策权发生变化:由外朝转向内廷,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

(4)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5)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等方面。 (6)体现了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本质上反映出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1)积极影响: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镇压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消极影响: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把对全国的统治置于皇帝一人之下,这就违背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从根本上潜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

1.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原因是“主荒臣专,威服下移”,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分相权,中书门下同相 B.废丞相,权归六部分掌 C.裁中书,实现权力集中 D.设内阁,亲理国家大事

B [依据题干材料“主荒臣专,威服下移”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原因

5

是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废丞相,权分六部,故B项正确。A项是宋代削弱相权的措施,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应排除;D项是明朝为解决丞相被废后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2.纵观古代中国的历史,明朝是太监乱政较为严重的朝代,其根源在于( )

【导学号:84162029】

A.明代皇帝大多昏庸无能 B.明代皇权过于集中 C.明代封建制度趋于衰落 D.明代政治异常腐败

B [太监乱政,根源于专制制度本身。明朝太监乱政比任何朝代都严重,其因在废丞相,皇权过于集中。]

3.自秦代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 )

【导学号:84162030】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 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D.清代的军机大臣

C [依据“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内阁的特点,故选C项。]

4.明朝阁臣制取代了宰相制,后期的阁臣实际权力非常之大,被史家称为“有相权而无相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导学号:84162031】

A.阁臣是皇帝的政治秘书

6

B.阁臣位极人臣,地位极高 C.皇权旁落,阁臣越权越位 D.君主专制制度自身的弊端

D [明朝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旨意而定,因此出现题干所述现象的根源应是君主专制制度本身的弊端,故D项与题意相符。]

5.清朝某机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它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该机构是( )

A.内阁 C.宣政院

B.军机处 D.尚书省

B [雍正帝为办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唯命是从,跪受笔录,国家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6.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皇权受到制约 C.世袭制度消亡

B.君主专制强化 D.地方权力削弱

B [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清朝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B项正确。]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所采取的措施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措施联系秦朝三公、汉朝中朝,唐朝三省,宋朝枢密院回答。共同点从相权与皇权的此消彼长的演变进行概括。第(2)问提取“擅专威福”的信息回答。

[答案] (1)措施: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中朝”,剥夺丞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枢密院等分割相权。共同点: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相权过大会危及君主统治。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