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名称 交底项目 1、交底范围 本次技术交底使用范围:DK550+070。35、DK550+577。11两个1-4m钢筋混凝土框架箱涵施工. 二、施工工艺流程图 框架箱涵总体施工顺序见框架涵施工工艺流程图如下图: 端翼墙及铺砌施工 浇筑墙身及顶板混凝土 外侧模及顶板底模安装 内模安装 底板及下梗肋施工 基坑开挖 施工准备 桥涵工程 框架箱涵施工 分部(分项)工程 图纸名称、图号 框架箱涵施工 京沈施涵—249、250 绑扎墙身及顶板钢筋 缺口回填 铺设防水层 框架涵施工工艺流程图 1
三、技术指标 (1)DK550+577。11 钢筋混凝土框架箱涵 本涵为立交兼排洪而设,立交要求:净宽×净高=4m×4m,在满足立交净空要求的前提下,涵洞内路面做硬化处理,回填0.3m厚的C25混凝土,并与两侧道路顺接,保证排水畅通,避免涵内道路出现积水现象。 本涵洞净高5。3m,采用斜出入口型式,线路法线与涵洞轴线夹角为12.18°。涵板顶最大填土高H=5.7m,按《通桥(2012)01—07》通用图中θ=10°,洞顶填土高3m≤H≤6m,边坡1:1.5所对应的结构尺寸设计。 本涵出、入口标准铺砌,铺砌高:入口=5.96m,出口=5.96m,铺砌采用0.35m厚浆砌片石,下设0.1m厚碎石垫层。在线路上游侧设检查台阶一处,踏步宽1.0m,按《京沈涵通-02》图施工。涵洞基底换填砂加碎石,换填深度0。7m,换填底置于σ=250KPa砂岩层上,换填后基底承载力不小于250KPa。 DK550+577。11钢筋混凝土框架箱涵布置图 (2)DK550+070.35 钢筋混凝土框架箱涵 本涵为立交而设,立交要求:净宽×净高=4m×4m,在满足立交净空要求的前提下,涵洞内路面做硬化处理,回填0.2m级配碎石,在铺设0。2m厚的C25混凝土,并与两侧道路顺接,保证排水畅通,避免涵内道路出现积水现象,硬化路面与涵洞板顶之间需要回填级配碎石,并需要分层碾压。 本涵洞净高5.3m,采用斜出入口型式,线路法线与涵洞轴线夹角为9.8°.涵板顶最大填土高H=2.1m,按《通桥(2012)01-07》通用图中θ=10°,洞顶填土高H=2。1m,边坡1:1。5所对应的结构尺寸设计。
2
本涵出、入口标准铺砌,铺砌高:入口=5.88m,出口=5.88m,铺砌采用0.35m厚浆砌片石,下设0.1m厚碎石垫层。在线路上游侧设检查台阶一处,踏步宽1.0m,按《京沈涵通-02》图施工。 DK550+070.35钢筋混凝土框架箱涵布置图 四、施工方法 1、基坑开挖 开挖前,先精确放出基础轴线及开挖边线。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放坡开挖基坑,并注意距设计基底标高预留30cm范围采用人工开挖,严禁机械直接挖至基底换填标高,以免机械扰动地基,影响基底承载力,考虑到基础立模板,基坑排水需要,各边基底尺寸根据实际地质情况比设计增宽0.5m。 本施工段地下水丰富,约在原地面以下2m左右,在基坑开挖时基坑顶四周设截水沟,基坑四角设集水坑,积水由潜水泵抽水至坑外;排水过程中不能中途停止抽水,抽水能力为渗水量的1。5~2倍。 2、涵洞基底换填 DK550+577.11涵洞基底换填砂夹碎石,换填深度0.7m,换填底置于σ=250KPa砂岩层上,换填后基底承载力不小于250KPa。
3
基底换填示意图 3、钢筋制作及安装 钢筋在钢筋加工场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制作,钢筋接长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施工。钢筋按照结构要求,分层、分批进行绑扎,所有钢筋焊接接头均按规范错开,在框架中部两层钢筋间设置足够的撑筋,以保证钢筋骨架的整体刚度、保护层厚度,防止浇注混凝土时钢筋骨架错位和变形。进行边墙钢筋安装时,钢筋骨架固定采用钢管脚手架搭设支架,加固钢筋骨架,使其横平竖直. 钢筋绑扎时安装混凝土垫块以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当所有钢筋绑扎完毕后,要检查钢筋数量、位置是否正确,清理所有杂物。经自检及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进入下一工序。 (1)钢筋制作要求 钢筋的加工符合设计要求,主筋接长采用闪光对焊,并要纵向打磨。符合下列规定: ①受拉热轧光圆钢筋的末端应作180°弯钩,其弯曲直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钩端应留有不小于钢筋直径3倍的直线段。 ②受拉热轧光圆和带肋钢筋的末端,当设计要求采用直角形弯钩时,直钩的弯曲直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钩端应留有不小于钢筋直径3倍的直线段。 ③弯起钢筋应弯成平滑的曲线,其弯曲半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光圆钢筋)或12倍(带肋钢筋)。 ④用光圆钢筋制成的箍筋,其末端应作不小于90°的弯钩,有抗震等特殊要求的结构应作135°或180°的弯钩;弯钩的弯曲直径应大于受力钢筋直径,且不得小于箍筋直径的2。5倍; 弯钩端直线段的长度,一般结构不得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有抗震等特殊要求的结构,不得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4
钢筋加工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1 2 3 项目 受力钢筋全长 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 箍筋内净尺寸 允许偏差(mm) ±10 20 ±3 尺量 检验方法 钢筋接头应设置在承受应力较小处,并应分散布置。配置在“同一截面”内受力钢筋接头的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提出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焊接接头在受弯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50%,轴心受拉构件不大于25%; ②绑扎接头在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25%,在受压区不得大于50%; ③钢筋接头应避开钢筋弯曲处,距弯曲点的距离不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 ④在同一根钢筋上应少设接头.“同一截面\"内,同一根钢筋上不得超过一个接头. 钢筋安装及钢筋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 序号 1 2 3 4 5 6 7 名称 钢筋总截面面积的偏差(指更换钢筋规格时) 双排钢筋,其排与排间距的局部偏差 同一排中受力钢筋间距的局部偏差 分布钢筋间距 箍筋间距 绑扎骨架 板、墙、大体积 允许偏差(mm) -2% ±5 ±20 ±20 ±20 30 +10 保护层厚度(c) c≥35mm -5 弯起点偏差(加工偏差±20mm包括在内) (2)钢筋工程成品保护 ①加工成型的钢筋应按规格品种堆放整齐.当用垫木垫起时,需安放足够的垫木,保证钢筋不被压弯变形。 ②成型钢筋的运输保护.成型钢筋在装车及卸车的过程应按注意保护,分类捆扎装车;当采用人工卸车时不能乱抛钢筋,造成变形。 ③成型钢筋需堆放较长时间时,须注意防雨,防止钢筋锈蚀.
5
4、模板安装 (1)框架涵外模采用大块钢模板,内模采用木模(木模板用水湿润,木模板不得选用脆性,严重扭曲和受潮变形的木材),接缝处采用玻璃胶涂抹并刮平,保证不漏浆。模板的支护必须绝对保证其稳定性和便于拆卸。内外侧模板间用Ф10mm对拉螺杆加固,水平方向每1m间距设置1根,垂直方向0.6米设一根。 (2)模板安装必须符合施工设计要求。安装必须稳固牢靠,模板接缝严密,不得漏浆。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必须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积水和杂物必须清理干净。 (3)为确保结构物体形尺寸,模板安装偏差应在允许范围内,偏差要求见下表: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1 轴线位置 梁、柱、板、墙、拱 2 表面平整度 基础 3 高程 梁、柱、板、墙、拱 模板的侧4 向弯曲 5 6 梁、板、墙 l/1500,且小于15 +15 两模板内侧宽度 —15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2 尺量 尺量不少于3处 柱 ±5 h/1000,且小于15 拉线尺量 5 5 少于3处 ±20 测量 处 2m靠尺和塞尺不项目 基础 允许误差(mm) 15 检验方法 尺量边不少于2注:1 h为柱高(mm) 2 l为梁、板跨度(mm) 5、钢筋安装与绑扎 (1)在基础砼养护2-3天后,测量放线放出中线和墙体内外边线,钢筋在钢筋加工棚按图纸提供尺寸、形状进行下料和弯折。把加工好的钢筋运至工地现场绑扎,绑扎钢筋要求钢筋绑扎牢固,特别是墙体钢筋要临时支撑牢固. (2) 钢筋加工
6
钢筋加工前先按设计钢筋图纸要求编制钢筋配料表,钢筋配料表编号应与设计图纸编号一致。钢筋加工的尺寸严格按钢筋配料表进行,加工后的成品钢筋按钢筋配料表中提供的编号进行编号后分类存放。 (3) 钢筋安装 ①钢筋在现场按施工图纸进行安装,并符合相关规范的有关规定; ②为确保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在钢筋和模板之间设置支承钢筋的混凝土垫块,其强度不低于同部位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用垫块中埋设的钢丝与钢筋扎紧,垫块要互相错开,分散布置; ③绑扎钢筋的钢丝结要呈梅花形布置,间隔绑扎。绑扎钢丝不要弯向模板侧; ④绑扎成型时,焊前不得有水锈、油渍;焊缝处不得有咬肉,裂纹、夹渣,焊条的药皮应敲除干净; ⑤绑扎或焊接成型的网片或骨架必须稳固,梗腋处的钢筋在浇筑混凝土时不得松动、变形。 (4)第一次绑扎底板与侧墙,待第一次浇筑的砼强度达到70%以后绑扎侧板与顶板钢筋。钢筋的绑扎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操作,钢筋绑扎时注意钢筋位置的准确性和保护层厚度。 6、混凝土灌注 (1)混凝土施工 ①框架涵混凝土分为三次浇筑完成,第一次浇筑底板及边墙倒角处以上30cm位置处,第二次浇筑剩余边墙和顶板混凝土,第三次浇筑出入口翼墙及帽石混凝土。 ②混凝土采用泵送入模,当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设置串筒防止混凝土离析。底板部分浇筑完成后,第二次浇筑前要将工作缝采用人工凿毛,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残留在混凝土表面的积水清除干净。在浇筑混凝土前,水平施工缝先铺一层10~15mm厚的同混凝土等级的水泥砂浆.侧墙混凝土浇筑时,分层对称地进行,每层高为30cm。 ③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不能发生离析、漏浆、严重泌水和坍落度损失过多等现象. ④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应连续分段逐层浇筑,顶板混凝土浇筑后终凝前进行“提浆、压实、抹光”工艺,清除混凝土凝固初期产生的收缩裂纹. ⑤浇筑混凝土须连续进行,因故间隙时间宜缩短,当气温在30℃左右时,不超 7
过1。5小时。间隙时间超过时,要按浇筑中断处理,同时留置施工缝,并作出记录。施工缝的平面与结构垂直,施工缝须预埋连接钢筋. (2)混凝土振捣 ①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垂直振捣,设专人捣固保证混凝土的匀质性和密实度,提高混凝土本身的抗裂能力。 ②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时,振捣器要快速插入混凝土,拔出时速度要慢,上下抽动,上下移动变换幅度为5cm~10cm,以利于排出混凝土中空气,振捣密实。每插点应掌握好振捣时间,过短过长都不利,每点振捣时间一般为20s~30s,使用高频振动器时,也不应少于10s。以混凝土表面基本液化泛出灰浆,不再下沉、不再出现气泡为度,防止过振、漏振。 ③振捣器要垂直地插入混凝土内,并要插至前一层混凝土,以保证新浇混凝土与先浇混凝土结合良好,插进深度一般为50~100mm。 ④捣固时避免漏振,每次移动位置的距离应不大于振动器作用半径(R)的1。5倍。振动棒的作用半径(通常为振动棒半径的8倍~10倍)一般为300mm~400mm. ⑤不能在模板内利用振捣器使混凝土长距离流动或运送混凝土,以致引起离析。混凝土捣实后1。5h到24h之内,不得受到振动。 ⑥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应避免碰撞模板、钢筋及其它预埋部件。应加强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和接缝的密合情况,防止在振捣混凝土过程中产生漏浆,设专人护模,保证模板不变形不串动,一旦发生问题,立即处理。 ⑦混凝土振捣完成后,应及时修整、抹平混凝土裸露面,待定浆后再抹第二遍并压光或拉毛,尤其要注意施工抹面工序的质量保证。 7、拆模 混凝土拆模时须符合以下规定: (1)侧模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且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时,方能拆模. (2)底模(承重模)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方能拆模。 (3)拆模时按立模顺序逆向进行,不得损伤混凝土,并减少模板破损。当模板与混凝土脱离后,方可拆卸、吊运模板。 (4)拆除承重模板及支(拱)架时的混凝土强度要符合以下要求。 8
拆除承重模板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 结构类型 结构跨度(m) ≤2 顶板 2~8 >8 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 ≥50 ≥75 ≥100 8、砼养护及试件取样 (1)顶板及结构外墙采用塑料布覆盖养护,侧墙内侧采用喷水养护,底板采用蓄水或用草袋覆盖养护。 (2)混凝土浇筑后根据气候条件,最迟不超过6小时即覆盖和洒水,直至规定的养护时间,养护时不得使混凝土受到污染和损伤。 (3)混凝土的洒水养护时间须符合规定。当日平均温度等于和大于20℃时,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洒水次数以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为度.养护用水与拌合用水相同. (4)当新混凝土的强度未达到1.2Mpa前,不得在其表面行人、堆放机具、架设支撑、模板等设施。 (5)试件取样 每一现浇结构部位必须进行现场取样制作试件,现场留置试件一组同条件养护,标养试件留置组数按设计要求、相关标准规定和实际需要确定。试件的制作严格按照试验操作规程施作。 9、防水层及沉降缝 (1)防水层 涵身涵节间沉降缝处设止水带,出入口涵节与八字墙间不设。止水带的设置方 式为中埋式(即止水带在涵节端部沿框架板厚中心线呈环形布置,若止水带与涵节钢筋有干扰时,可刺穿止水带,但不得截断涵节内钢筋),沉降缝外侧及板顶所贴防水卷材为改性沥青弹性防水卷材。 涵身防水层不得冒雨施工;夏季应避开高温时间;四级以上的强风天气不得施。 防水层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1 2
项目 表面平整度 卷材搭接长度 9
允许偏差(mm) 3 —10 检验方法 1m靠尺检查 尺量检查 ①防水卷材的施工符合下列要求: a为保证质量,混凝土面和防水材料,铺装面基层必须平整、干净、湿润、无凹凸、无不平浮灰、油污、蜂窝及麻面。 b准备好防水卷材、黏结剂、圆形防水材料搅合桶、220V电源、手式搅拌器、量具、刮板等。 c对铺贴好的防水卷材应做好成品养护。 ②防水涂料的施工符合下列要求: a为保证质量,混凝土面和防水材料,铺装面基层必须平整、干净、湿润、无凹凸、无不平浮灰、油污、蜂窝及麻面。 b防水涂料必须按产品适用说明进行配比,防水涂料应搅拌均匀,每次搅拌以30kg为宜,搅拌时间约3—5分钟。砂粒径20-40mm为宜. (2)沉降缝 ①沉降缝施工安排 沉降缝所用原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沉降缝施工与箱涵底板、墙身及顶板施工同步进行,在砼浇筑前布设完成。沉降缝端面要做到整齐、方正,基础和边墙上下贯通,不得交错,填塞物要密实,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对于有错台的框架箱涵沉降缝,止水带安装可采用加台的方法处理,错台宽度为40~50cm。 ②沉降缝处的防水 本钢筋混凝土框架涵沉降缝处设置聚乙烯泡沫塑料板,其密度为35kg/m³,沉降缝外侧及板顶所贴防水卷材为改性沥青弹性防水卷材。 ③进出口铺砌 铺砌施工在原状土回填并压实后进行,要做到沟床顺直,平整,上下导流的排水系统连接圆顺.流水应畅通,洞内无积水。 以上事项未尽之处详见通桥(2012)01—07. 10、基坑回填 涵洞基坑回填应在涵身结构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采用级配碎石掺3%水泥填筑,填筑时从涵身两侧同时对称、水平、分层填筑,并碾压密实,涵身两侧1m范围内的填土不得用大型机械施工,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的方法夯填密实。 10
五、注意事项 1、施工前应注意探明是否有给排水管道、光缆、煤气管道(输气管道、输道、电缆),并注意了解是否有其它的隐蔽构筑物,施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其安全。 2、涵洞位于路堤坡面防护地段,施工前应核对路基宽度、边坡坡率。 3、涵洞于线路上游侧设检查台阶一处,踏步宽1m,按《京沈涵通-02》图施工。 4、涵洞出入口翼墙外10m处分别设置限高防护架一处,按《专桥设(05)8184》图施工. 5、涵洞需设置沉降观测标,按《京沈通桥—20》图施工。 6、涵洞施工完成后两侧路基部分对称、分层填筑路基并夯实,严禁单侧填筑。 7、施工中涵洞顶填土必须大于1.2m,才允许机械、车辆通过。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