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对于单亲家庭的研究现状
欧美各国的理论研究较强。在研究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子女对父母的评价时,常常应用交换理论来分析。夫妇双方、家族成员代际间的联系可导致家庭成员间的对立或合作。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 每个人都有从他人获得利益的机会,每个人都要计算从他人处获得的利益是否能抵消他本人失去的利益,在这种交换过程中,最终结果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基本均衡,即为互惠性交换。
在研究单亲家庭的发生,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时,性别角色理论常常被引入。该理论认为,单亲父(母)的性别角色常常混乱,这一方面缘于子女对缺位父(母)的要求,单亲父(母)必须兼具父母双重角色的功能,才能满足儿童成长过程的社会化需要;另一方面, 在现代两性分工日趋平等的社会条件下,他们本身往往具有性别角色易位的特征,从而为家庭的解体提供了前提。在单亲家庭儿童父母一方缺位的情况下,容易引致性别角色的混乱,特别是家庭中缺乏同性父(母)时,失去了性别角色的模仿对象,儿童在性别角色认知过程中易发生偏差。
在分析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时,“社会等级论”的观点时常被引用。在双亲家庭中,等级制度明显,子女有父母双重的约束。而在单亲家庭中,只有父(母)子关系,家庭内部的等级性减弱,其原因在于,家庭是一个权力关系的缩影,在单亲家庭中,权力关系减弱,子女没有或较少地受到权力的制约,因而在等级社会中,如:在社会或学校中,这方面的适应能力存在缺陷。单亲家庭子女成人后,无论在学业上、经济上、还是事业上,都不如完整家庭出身者。
前苏联学者更侧重于从教育学角度来研究单亲家庭问题。他们认为,青少年问题的形成往往与单亲家庭的发生有一定联系,但更重要的不是单亲家庭状况, 而是其生活环境及教育方式的作用。另外, 还有一些学者应用系统论来研究单亲家庭的功能变迁。
(二)我国对于单亲家庭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单亲家庭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单亲家庭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离婚后果分析,约占所有研究的2 /3 。在这些分析文献中,又侧重于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在心理因素分析方面,包括子女社会过程中,离婚对子女认知水平、智力发育、心理适应以及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在所有对子女影响分析结论中都带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即离婚对儿童的认知水平,智力发育有消极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离婚可引致青少年犯罪的增加。对单亲家庭父母主体的研究较为少见,约为l/10。
目前我国对离婚家庭问题的分析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调查研究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国外的家庭理论较多地被应用到离婚问题研究之中,如性别角色理论、交换理论等。
在有关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中, 人们通常采用心理量表对离婚家庭及完整家庭儿童进行对照研究。在统计分析中,多采用x Z分析法;对离婚的风险研究采用寿命表分析法;对影响离婚家庭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多采用回归分析及多变量风险回归分析。
(三)研究内容
综合国内外对于单亲家庭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对于单亲家庭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理论研究,且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不够;大多数的学者是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此类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的。基于此,本文将会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进行一定的分析说明,并从社会工作这一较新的视角,运用心理分析理论,采用心理治疗法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提出一定的见解。
(四)研究方法
由于条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在原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单亲家庭问题的研究的对比,进而提出了对于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看法。并对单亲家庭子女健康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通过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运用心理分析理论,采用心理治疗法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提出了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案,希望以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 社会工作 心理分析 心理治疗
一、单亲家庭的概念界定
关于单亲家庭的定义,西方学者斯卡莱辛格(Schlesinger)进行了18 年的研究,他将概念界定为“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各由死亡、离婚、分居、抛弃或未婚的形成”;《婚姻家庭大辞典》中认为:“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因夫妻一方去世或夫妻离异而成。”《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则是这样定义,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
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单亲家庭的概念之后,同时便于国际比较,单亲家庭的概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①家庭成员关系只有一种,即只有单一父亲或母亲与子女关系;②子女应有年龄界定,以成年为标准。我国年满18周岁的人在法律上已被赋与成年人的权利与义务,因而单亲家庭子女的年龄可以界定在18周岁;③子女的婚姻状况应是未婚且不具备生活能力。根据这三点,单亲家庭则应被定义为:只有父亲(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心理健康危机通常是由社会生活变故造成的,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危机,同样也是由社会生活变故造成的,其中显而易见最根本的因素便是由于父母离异等原因而导致的家庭破裂。生活在这种“残缺型”家庭中,极易形成不良的亲子关系,从而心理适应状态失衡,若自身调适不当,不可避免地会在心理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首先,亲子关系失调。家庭破裂,极易使单亲家长尤其是离异单亲家长长期处在心理失衡的状态下,影响其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他们对家庭生活悲观失望,无暇顾
及孩子的心理感受或不知如何调适其心理,以致于亲子互动不良,从而使子女极易表现出固执、多疑、情绪不稳定、孤僻、胆怯、沉默、抑郁、悲观和怪癖等心理异常现象,若不及时沟通,势必产生心理健康危机,严重的会产生心理健康障碍。
其次,心理适应状态失衡。由于家庭破裂是不以单亲家庭子女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对其无法掌控,极易产生挫败感,造成其动机与目标无法实现与满足的挫折情境。对挫折耐受力较弱或极差的单亲家庭子女来说,其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难以承受突然的打击与压力,就易为挫折情境所困扰,产生消极情绪,若个体不能有效调节就极易使自身人格变态与心理失衡,从而导致心理健康危机。
综上所述,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危机大多根源于家庭破裂所导致的亲子关系失调。因此,要解决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以整体家庭作为问题评量和介入的重点。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服务方法,更容易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以实现对单亲家庭的全面介入。因此,本文将从心理分析理论入手找到辅导助人的着力点,运用心理治疗法介入,以促进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
三、心理分析理论的概念界定
心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根据这个理论,案主的问题起源于儿童期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这类冲突也许起因于儿童期需求的不满足或一种创伤性的经历。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可以从心理分析理论着手。多数有心理问题的单亲孩子源于其在儿童期缺少父爱(母爱)经历了家庭破裂的创伤,因此,我们需要从其心理入手,了解其不同状态下的个体行为和思想,才可能对于服务对象所特有的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理解,最终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来帮助他们。
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
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在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时,可以从其心理入手,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对单亲家庭的子女及其家长进行社会工作介入。
心理治疗法最早由社会工作者玛丽·杰雷特在1928年提出的。它包含很多具体的治疗技巧,向支持、忠告和提议等,依据治疗技巧的影响对象,可以把心理治疗法的治疗技巧分为两大类,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直接治疗是指工作者直接对案主进行辅导、治疗,不需要借助第三者;间接治疗则是指工作者通过改善外部环境或者辅导第三者,从而间接影响、帮助求助者。
对于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运用直接治疗来帮助子女;同时通过间接治疗对其家长进行介入达到帮助子女健康成长的目的
(一)对单亲家庭子女的介入
首先,要引导单亲家庭子女正确认识和接纳自己,给予自己恰当的自我评价。针对单亲家庭子女容易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喜欢与他人相比较,不能恰当地认识自己,应着重鼓励他们通过对自身实际工作中的行为表现所显示出来的能力、性格、品质等来了解自己、分析自己,以比较客观的事实为依据来评价自己,对自己的处境和态度有客观的认识,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努力消除不利处境的消极影响,正确地接纳自己,以保持心理平衡,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保持心理健康。
其次,协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为此,要维护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必须引导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般可从以下两点做起:第一,引导单亲子女理解单亲父母的困境和感情,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二,主动把自己置于同学、同伴的群体之中,主动与他人沟通,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再次,帮助其调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因此,单亲家庭子女应该主动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控制情绪必须对情绪进行认真思考,使其表达恰如其分。面对消极的情绪,要引导单亲子女通过适当的途径进行宣泄,并且要逐渐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情绪,重要的是要助其纠正自我评价偏差,引导其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尤其是要正视因父母离异或其他原因所导致的家庭破裂,使其相信自己在本质上与完整家庭的子女没有差别。
最后,鼓励其适当地运用心理防卫方法。单亲家庭子女在面对自己个性、情绪等方面的问题时,若能主动地运用恰当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其摆脱因各种挫折而引起的烦恼,以恢复情绪上的平衡并保持心情安定,从而维护其心理健康。常见的心理防卫方法主要有:合理化、压抑、投射作用、升华作用等等。 (二)对单亲家庭子女家长的介入
第一,确保单亲父母的心理健康。面对家庭的变故,无论是何种原因所致,单亲父母的心理难免有千疮百孔的伤痛,若其身心及生活的困苦不能改善,将严重影响子女的成长和各种表现。确保单亲父母的心理健康,给予单亲父母心理上的协助,就要帮助其重建生活的信心,坦诚面对问题并悦纳自己以脱离困境。
第二,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促使单亲家庭父母采取科学的方式管教子女。为提高家长的思想道德、文化和教育素质,教育部门要多办适应家长需要的专业的、非专业的家长学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家长灌输科学的管教子女办法。此外,要让单亲父母认识到家庭破裂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鼓励单亲父母对孩子加以引导,教育他们正确地对
待父母离异等家庭破裂的客观事实,帮助子女自尊、自立、自强。同时,要引导单亲父母正确对待子女,给孩子一份关爱,避免家庭阴影笼罩到孩子的身上,以保证子女的健康成长。
第三,帮助单亲家长应对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尽可能消除社会对单亲家庭成员的负面影响,协助其改善家庭及社区环境,建立健全的单亲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当代,社会资源的获得是依靠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因此,必须协助单亲家庭建立起码的社会支持系统。面对单亲家庭的现状和经济问题,工作者可以与学校沟通,采取减免单亲家庭子女学杂费等措施来减轻单亲家庭的教育负担;设法改变社会成员对单亲家庭的偏见,减少社会对单亲家庭成员的负面影响,为其营造相对宽容的人文环境;另外,社会工作人员应重视联结社区资源,最大程度地改善社区和家庭环境,以帮助整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发展。
结论
随着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的出现,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危机大多根源于家庭破裂所导致的亲子关系失调,因此,解决单亲家庭子女的种种问题,就必须以整个家庭为取向作为问题评量和介入的重点,重点从单亲家庭子女及其单亲家长两个层面着手。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服务,于学校及家庭系统之外,更容易重视从家庭层面介入,协调学生与家长、社区及学校的关系,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各自最大的功能,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因此,将社会工作的理念引入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从心理分析理论入手,运用心理治疗方法进行介入,以促进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发展,是从根本上维护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保障。
参考文献:
《学校社会工作》 上海大学出版社 《个案工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单亲家庭综述》 中国知网 刘鸿雁 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
《学校社会工作视域下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葛爱荣 贵州遵义师范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