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南丰傩舞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作者:马克实
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10期
摘要:南丰傩舞流传到今天,已经有了千年的历史。一千年的发展历史,充分的说明了这门结合了民间文学、舞蹈、音乐、绘画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丰厚魅力和人民群众对其的喜爱。进入新世纪后,借国家大力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的春风,南丰傩舞也一度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面对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使这一势头得到巩固和延续。
关键词:南丰傩舞;起源;传承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J7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6-0115-02 一、南丰傩舞的渊源说
关于南丰傩舞的起源,如今在民间流传的说法有三种:第一种说法,是由汉代的吴芮大将军传入;第二种流传的说法,是由唐代四川峨眉传入。根据南丰县白舍乡上甘村的族谱记载,北宋乾德元年甘姓从县城金马巷迁入此地,由此推算出此村的傩舞最迟始于唐末,上甘村的傩是由金沙传入的,既然甘坊傩始于唐末,金沙傩又早于上甘,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推算出南丰傩舞是由余瑶从四川传入的;最后一种源流说则认为:“傩自潮州来。”这种说法的依据主要是参照一本由清朝光绪年间的一位石邮贡生吴其磬撰写的《石邮乡傩记》,这本书中说道:“石邮之傩,自明宣德支祖潮宗太尹公出宰潮州海阳司令,政绩有声,百姓歌功颂德。”当时的海阳被瘟疫所侵袭,许多百姓都死于瘟疫,尹太公命邑中士大夫奉迎傩神神像,按《晋语》所记载:“衣偏裘之衣必尽敌,而返者即以出厉疫。”而大驱之也,所历之城乡,时疫立制。从此百姓便开始在家供奉傩神,立庙祈祷。但是根据现代傩文化相关部门的调查和研究,在潮州一带并没发现傩舞的痕迹,所以“傩自潮州来”这一说法,尚未得到权威的肯定。 二、建国以来南丰傩舞的发展
早在汉代时期,傩舞在南丰民间广为流传,因此南丰傩舞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仪式。唐宋时期,南丰傩舞的祭祀形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趋向于民俗化。明清之后,傩舞开始在各种舞台上演出,并且融入了民间的一些文学作品及戏曲作品,使得傩舞更具娱乐性和多样性。在解放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南丰傩舞渐渐走向衰弱,傩班的艺人逐渐减少。建国之后,南丰傩舞开始受到国家的重视,南丰傩舞的保存和发展得到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南丰傩舞也在这个阶段经历了三个时期:恢复、复兴、兴盛。
在20世纪50年代时,国家提出了“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方针,同一时期,南丰的各个乡镇、村落开始学习傩舞,全县人民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加,傩舞的推广及保护也得到了南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县委和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县文化馆也组织民众举行了多次傩舞表演,如《和合》《钟馗醉酒》《文王访贤》等节目先后参加了江西省、中南地区和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与此同时,全国的文艺工作者纷纷来到南丰观摩采风,与南丰傩文化的研究人员合作、挖掘、整理和编创傩舞节目。这使南丰“跳傩”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并且发展成为农村春节期间一项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
文革时期,南丰傩舞面临了极其严肃的时期,傩舞的保护和发摘要:南丰傩舞流传到今天,已经有了千年的历史。一千年的发展历史,充分的说明了这门结合了民间文学、舞蹈、音乐、绘画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丰厚魅力和人民群众对其的喜爱。进入新世纪后,借国家大力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的春风,南丰傩舞也一度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面对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使这一势头得到巩固和延续。 关键词:南丰傩舞;起源;传承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J7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6-0115-02展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多数的面具遭到了强行的烧毁和破坏,傩舞艺人不敢跳傩,傩班也因此被迫解散。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南丰傩舞才渐渐进入复兴时期。
1978年的春节,傩舞又开始加入南丰农村文艺活动并成为春节庆祝的主要活动。在许多的乡镇、村庄都组织了多场的傩舞表演,南丰的傩舞班子也快速的组建了起来,年轻一辈学习傩舞的兴趣了被大大激发,许多村落都邀请了有名的傩舞班子的老艺人进村指导。在1982年,南丰傩舞获得了县文化部门的支持,开始恢复南丰傩舞的编排、录制等活动,建立农民傩舞艺术团,鼓励民众积极参加学傩跳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南丰傩舞进入了兴盛的时期。
1994年时,南丰县石邮村的傩舞班参加了在广西桂林举行的“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次的研讨会里,南丰的傩舞团队把南丰傩舞原始豪放,古老又极具艺术感的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获得了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赞扬,更是获得了中国傩戏研究会会长的高度评价。此后,南丰傩舞班子先后举办和参加了多个傩舞研讨活动和舞台表演,都获得了外界的一致赞赏。2006年,南丰傩舞被纳入了第一批民间舞蹈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三、 南丰傩舞音乐的保护及其再发展 (一)“傩”音乐的文化保护
在建国之前,南丰傩舞并不需要刻意的保护和传承。因为千百年来南丰傩舞已在人们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它是一种传统、一种理所应当应该存在在人们生活中的一门艺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都在无意识的传承着一门古老的艺术。它拥有古老的韵味,不会和当时的那个时代的艺术主流发生冲突,所以它的保护和传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个时期傩舞的传承方式是一种自然的传承方式,依旧按照宗制和人数的方式来管理,傩班制的方式来传承。按照一贯的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统,在传承的时间、人数、范围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大多数傩班都有严格甚至宗教性质的班规,并在傩舞的表演和传承上严厉禁止传承人对傩舞的随意改动。就如石邮傩舞一样,它们的傩班极度轻视女性,传男不传女,连傩庙都不允许女性进入。傩班的成员按照进班的时间,分出大小辈分,他们严格按照祖上规定的晋级制来实行成员的替补。傩舞的教授和传承的方法采用的是由师父口交心授的方式。
傩舞是石邮村春节时期一项隆重又盛大的庆典活动,所以傩舞在石邮村民的心中是非常神圣虔诚的。也就是在这种封闭的传承环境中,南丰傩舞才能稳定的延续下去,然而在此之后发生了许多的战事,傩舞活动被严厉的禁止。一直到建国之后,南丰的傩舞表演才渐渐得到国家的允许和支持。后因为在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对民间地方的艺术保护和发展极为重视,许多文艺工作者和学者都深入民间,积极向民间的傩舞艺术学习,吸纳民间的优秀艺术。因此南丰傩舞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20世纪60年代初,南丰傩舞在南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丰文化馆组织了多次傩舞表演,期间不但表演了许多传统的傩舞节目,还编创了不少新的傩舞节目。
然而南丰傩舞正在蓬勃发展的时期,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许多的傩舞面具和傩舞资料在这个时候遭到了严重的毁坏。直到90年代社会对傩舞的关注又再次被推上了高峰,南丰傩舞也开始走出家门,多次受到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外的邀请进行汇演、交流。从新世纪开始,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的意识不断加强,南丰傩舞也正式进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意味着南丰傩舞的保护、传承有了国家法律和证策的支持。曾经只存在于农村的南丰傩舞在国家的支持下,渐渐的走出了以前封闭的演出空间,有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撰写与其有关的著述和论文,也吸引了越来越的社会群体多南丰傩舞的关注,对南丰傩舞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傩”音乐的新创作、新改编
南丰傩舞经历了几千年的艺术文化积累,在南丰傩舞艺术工作者对其传统音乐挖掘、整理的过程中,不断的吸收各种外来优秀的音乐文化元素,为古老的南丰傩舞音乐注入新鲜的血液,加入了戏剧、灯彩、武术等的艺术元素。使得傩舞也更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和审美要求。南丰傩舞的音乐也从以前古老单调的锣鼓打击演变成了有丝竹乐、吹管乐,形式丰富又具有艺术价值的音乐旋律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形式的锻炼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而最被大众所接受的休闲方式便是广为人知的广场舞,那南丰傩舞能否经过改编后和广场舞结合,也变成一种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的一种舞蹈呢?
南丰傩舞是一种具有健身性、游戏性的舞蹈,它有着典型的动力特点。就南丰傩舞的肢体表达特点来说,它与广场舞的特征和动作结构不乏相似之处,从它们的伴奏音乐特点上来看也同样能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广场舞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音乐是广场舞的灵魂,它的音乐节奏鲜明欢快,风格热烈奔放,多取材于迪斯科、网络歌曲等当红流行的音乐和一些经过改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后的民间歌曲。使其伴奏体现出一种鲜明的现代韵律感。广场舞节奏鲜明清晰,在这种明快节奏的氛围中进行身体锻炼,能激发广大练舞群众的情绪,使她们在高涨的情绪中练习舞蹈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南丰傩舞同样需要伴奏音乐,并且分为主场音乐和伴奏音乐两部分。这两部分均以古老的伴奏方式为主,这种伴奏形式为纯打击乐为主。音乐伴奏的快慢强弱和变化多端,结合人物性格特点和舞蹈动作力度的协调配合,给舞蹈的风格特点增加了古朴粗犷的表现力。广场舞的实效性和鲜明的节奏感及韵律感是广场舞与其他锻炼方式相比较的最突出的两大特点。南丰傩舞若要创作、改编结合广场舞的话就需要抓住这两大特点。在运用南丰傩舞原有的伴奏音乐中锣鼓节奏变化的不同形态以及不规则的节奏律动形态的基础上,加入广场舞节奏明快轻松的特点和现代流行音乐的要素特点,使古老的傩舞伴奏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进行融合,从而成为更能让广大民众所能接受的一种民间艺术。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南丰傩舞不断的向人们的生活习性和审美观念靠近,渐渐的发展成为一种既娱神又娱人的民间艺术。南丰傩舞的音乐也随着南丰傩舞的发展不断的改编创新,以它古朴、丰富的艺术特质向世人展示了我们伟大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本文也正是以此为初衷,结合当下时代发展特点,从理论角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希望能够给傩舞工作者以启示和借鉴,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变通。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古老的傩舞一定能够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刘永红.江西南丰傩舞的艺术形态特征[J]. 江西教育学院报(综合),第30卷第6期 [2] 习珍英.论南丰傩舞的表演形态[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专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