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题号 得分 一 二 总分 一、选择题
1.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社会政治比较清明,但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学者指出,此时孝廉以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来自贫寒之家,但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孝廉制的选人范围比较固定 B.选官制度在设计上有缺陷 C.举荐权在地方士绅手中______________ D.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2. 下表中的诗句节选自《诗经 • 小雅 • 角弓》。诗文意在 ( )p 3. 原 文 译 文 骍骍角弓,翩其反矣。 兄弟婚姻,无胥远矣。 尔之远矣,民胥然矣。
尔之教矣,民胥效矣。 角弓精心调整好, 弦弛便向反面转。 兄弟婚姻一家人, 不要相互太疏远。 你和兄弟太疏远, 百姓都会跟着干。 你是这样去教导, 百姓都会跟着跑。
A.劝导周王治国要张弛有度 B.劝谏统治者行分封顺民意 C.强调宗族团结以巩固统治 D.倡导近亲联姻以对抗诸侯
4. 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_________ )
① 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② 丝绸是中国的一种主要的出口货物 ③ 区域闻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 ④ 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
A. ①②③______________ B. ②④______________ C. ①③④___________ D. ①②③④
5.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是史学界研究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评述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 ( )
A.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是变法的一种失败 B.洋务运动强调“中体”是为引入“西用”而铺路 C.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有失认知的客观性
6. 对 下 表的解读,正确的有 (________ ) 表 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820年)p
7. 时间 人口
(百万) 粮食总产出(千吨) 种植面积(百万公倾) 粮食单产
(千克/公倾) 粮食 全部作物 1400 72 20520 19.8 24.7 1038 1650 123 35055 32.0 40.0 1095 1750 260 74100 48.0 60.0 1544 1820 381 108585 59.0 73.7 1840
①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③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这时期农业的发展
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②____________________ B.②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①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②④
8.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何(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表明汉代 ( ________ ) A.勤俭节约是为官之道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为官清廉不与民争利 D.买田置地是藏富传家的手段
9. 以下是某一时期的文人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________ )
A.秦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魏晋 C.隋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两宋
10. 下 图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时代遗址的铜立人着装不同侧面示意图,作为历史材料 ( )
A.从侧面反映了巴蜀服饰文化的多样性 B.进一步印证了中华文明源流的多元性 C.此图可作为研究巴蜀文化第一手史料 D.解决了史学界对巴蜀文化的诸多质疑
11. 2007年、2014年江苏高邮地区先后发现了距今3000多年前的一柄青铜短剑和乐器“青铜铙”,两件文物都很精致,它们的出土说明了 ( ________ ) A.3000多年前高邮地区的青铜冶铸业规模大,产量多 B.高邮地处古运河通惠河附近,一定还有大量文物未出土 C.3000年前青铜器主要用作兵器和乐器
D.商周时期我国的铸造工艺已达到了较高水平
12. 下面是部分学者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表述,最符合全球史观的是 ( ________ )
13. 对 下 图中统计数据变化轨迹的分析,与 1895—1911年间中国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的是 ( )
A. 甲午战争失败,引发赴日留洋高潮迭起 B. 列强侵华加剧,商品倾销让位资本输出 C. 政府放宽政策,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D. 社会思潮更新,爱国救亡运动此消彼长
14. 从文明进步和近代化这一角度分析,下列不属于《资政新篇》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的是 ( )
①政治上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经济上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③文化教育上都提倡设立新式学堂
④社会生活方面都提倡“自由”、“平等”
A.①②④____________________ B.②③④______________ C.①②③___________ D.①②③④
15. 下表历史分析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 ________ )p
16. 材料 结论 A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 王建(唐) 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 B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C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新建速度和规模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 遵义会议上,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实现了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的转变 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17. 1862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通商等事务,衙门匾额上书写“中外褆福”四字。(注:“褆,安也。”)这表明晚清政府 ( ________ ) A.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近代外交 B.由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潮流 C.对外交往注重和平共处原则 D.社会变迁中的外交政策调整
18. 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发展演变情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 ________ ) A.外交范围由东欧国家到西欧国家再到亚非拉美国家
B.外交政策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到不结盟政策 C.外交趋向由偏重意识形态外交到弱化意识形态外交 D.外交策略由单边外交过渡到双边外交再到多边外交
19. 亚里士多德 说:“有些批评家所以要责备梭伦也就在这一点上,他们论证梭伦把审判一切案件的权力交给这些由拈阄法复选出来的公民法官所组成的法庭,……这些法庭的权威日益增强,历任的执政好像谄媚僭主那样谄媚平民。”这样的批评是 因为雅典(________ )
A.过度关注平民损害贵族 B.民主制度的弊端显现 C.德才兼备之人遭到排斥 D.陪审法庭高于行政权
20.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会走向反面。”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________ )
A. 雅典抽签产生陪审法庭成员 B. 古罗马以成文法取代习惯法 C. 克利斯提尼确立行政选区制 D. 古罗马以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21. 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p
22. 史实 结论 A 希腊沿海、多山的自然环境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 B 西塞罗说“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 人文精神得到彰显 C 康梁等维新人士创办《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报刊 国人普遍接受救亡图存的维新思想 D 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和日本生产的白银合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7000或10000吨。 中国商品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23. 1961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被法国看成是美国埋的“伏兵”,会使美国控制欧共体,并挑战法国地位。1967年英国的申请又遭到法国否决。法国拒绝英国的意图是 (________ )
A.强调欧共体的独立地位 B.保持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C.削弱与英美的经济联系 D.注重欧共体成员国平等交往
24. 2002—2003 年,参与全球协定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参与率超过 60% 以上的国家有 33 个,情况见 下 表(据《各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比较》),据此判断不准确的是 ( )
表 【国家(参与率 % ,位次)】p
25. 欧 洲 亚 洲 美 洲 非 洲 大洋洲 法国(80.6,1) 英国(77.61,2) 德国、西班牙(76.12,3)意大利(74.63,4) 比利时、荷兰(73.13,5) 芬兰、希腊(70.15,6) 挪威、瑞士(68.66,7) 葡萄牙(67.16,8) 丹麦、俄罗斯、瑞典(65.67,9)奥地利(64.18,10) 波兰、土耳其(62.69,11) 匈牙利、罗马尼亚(61.19,12) 日本(73.13,5) 印度(67.16,8) 韩国(62.69,11) 中国(61.19,12)
印度尼西亚(61.19,12)
巴基斯坦(61.19,12) 美国(67.16,8) 巴西(65.67,9)
加拿大(65.67,9) 埃及(64.18,10) 摩洛哥(61.19,12)
南非(61.19,12) 澳大利亚(64.18,10) 共20国 共6国 共3国 共3国 共1国
A .欧洲在多极格局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B .参与率较高国家洲际分布不平衡 C .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国参与积极性更高 D .一些欠发达国家也较为活跃
26. 如下图所示,19世纪英国与美国的产品平均年出口值(百万镑)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从这幅图表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________ )
A.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B.美国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外贸领域反超英国 C.英国并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获得利益 D.美国通过签订关贸总协定掌握贸易霸权
27. “一般来说,其主要影响就是迫使女性走出家庭,进入新的工薪经济……工厂和有薪工作成为抚养孩子和家务劳动之外的又一选择……而后建立的公共学校也使妇女们受益匪浅。在那里,她们可以接受与男子们相同的教育。到20世纪初期,妇女已经赢得了选举的权利。”材料中所反映出来的妇女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________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启蒙思想的传播 C.家庭结构的变动 D.女权运动的发展
28.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娃和瑟诺波斯所著的《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 —— 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这种“心理的状态”对文字史料的作者影响最少的是 ( ________ )
A.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B.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
C.该事件所产生的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
29. 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 19 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 )
A .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产生 B .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C .法国参议院议员通过间接选举产生
D .德意志帝国的最高机构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30. 鲁迅在回忆 20 世纪初年的情形时说: “ 有人说 G.Byron (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 ” 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________ ) A 、与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 B 、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 C 、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 D 、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二、综合题
31. (20分)现代金融主导经济发展的变迁和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类的经济画卷上,没有哪个细节能够与货币脱离瓜葛。黄金、白银、英镑、马克、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当英镑以势不可当的力量崛起,并在货币争锋中独占鳌头时,英国被改变,世界的格局也被改变。
——摘自宋泓均、高强《货币变局: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
材料二 1887、1920和1936年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统计表(单位:亿元)p 32. 1887年 1920年 1936年 名称 总额 名称 总额 名称 总额 票号 3.29 银行 9.11 银行 72.76 钱庄 2.8 钱庄 1.6 信托公司 0.22 典当 3 典当 1.5 储蓄会 1.45 保险公司 0.63 钱庄银号 5 典当 2 合计 9.09 12.21 82.06
——据燕红忠《近代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初,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一些国家出台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措施。欧洲各国的许多人一度拒收美元。 ——《经济发展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上半期英国以及世界格局是如何“被改变”的?(4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的哪些特点?(2分)简述1936年我国金融发展的有利条件。(4分)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如果中国经济不出现致命的差错,人民币在未来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中的格局中必将成为主导货币之一……即使新金融秩序创造出新的基准‘世界货币’,人民币与美元也必将成为两大核心货币。”
(4)你是否赞同人民币未来能够成为“世界货币”的预测?请说明你的理由。(4分)
33. (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至少概括 15 世纪中西探险航行的两个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34. (1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这就决定了义利观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比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它更多地强调精神,以便于战胜在物质
上强于我们的敌人;在国家或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以便于在国破家亡中救亡图存;等等。 ——2005年第2期《郑州大学学报》
材料二 “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 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义利观。 (12分)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以上两种不同义利观的原因。 (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1题【答案】
第2题【答案】
第3题【答案】
第4题【答案】
第5题【答案】
第6题【答案】
第7题【答案】
第8题【答案】
第9题【答案】
第10题【答案】
第11题【答案】
第12题【答案】
第13题【答案】
第14题【答案】
第15题【答案】
第16题【答案】
第17题【答案】
第18题【答案】
第19题【答案】
第20题【答案】
第21题【答案】
第22题【答案】
第23题【答案】
第24题【答案】
第25题【答案】
第26题【答案】
第27题【答案】
第28题【答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