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界掀泛北部湾海洋环境研究热潮

来源:尚车旅游网
现代建设 Modern Construction

口合作,在资金和政策上支持港口码头、进港航道、集疏运系统、供应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四)推进综合快速通关,实现区域内港口业务与贸易便利化

实行“区港联动”这一快速通关模式,简化了泛北部湾各特殊监管载体的通关手续,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推动物流方式的整合,企业可以选择陆路运输通过港口或机场进出口,也可以选择水路运输中转或直接进出口,企业在进出口货物的运作、运输途径上增加了一个新选择;推动海关力量的整合,确保通关监管信息畅通并实现共享,打破了行政区划、海关管理辖区的限制,提高了海关整体服务水平。“泛北部湾大通关”进程的提速,将促进北部湾地区进一步繁荣。

(五)加强港口与物流管理与技术的合作

泛北部湾国家发展水平不一,新加坡、中国等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港口与物流的规划、设计和运作能力等方面都比较成熟,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集疏运设施发展方面已具备一定管理经验和技术优势。区域国家可通过交流合作,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吸收管理和技术经验与技能,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有管理和技术

   参考文献:

现代物业・新建设 2012年第11卷第8期

经验的大型现代化物流和集疏运相关企业的跨地区经营,加快区域港口与物流发展。

(六)建立港口合作和协调机制

建议各个国家和地区联合成立泛北部湾港口群合作委员会,该机构负责制订区域港口发展的重大决策,协调各方投资关系,指导港口企业开展合法经营,发布区域港口信息,引导企业和市场健康发展。

[1] 阮黎明.港口资源整合模式研究[J].经贸实践,2005

(10).

[2] 张旭,刘伟. 国外与长三角港口资源整合模式异同及展

望[J].中国港口,2008(3).

[3] 熊曦.北部湾港口资源整合研究[J].中国海事,2008

(1).

[4] 许继琴.港口城市成长的理论与实证探讨[J].地域研究

与开发,1997(4):11-14

[5] 刘庆平.港口与腹地物流发展战略[J].中国水运・理论

版,2006(6):43-44.

学界掀泛北部湾海洋环境研究热潮

第七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2012年7月13日在广西南宁市闭幕,与会代表对推进泛北区域城市发展合作、电子信息产业合作、产业园区合作等达成系列共识,并签署一批合作协议。论坛成果丰硕。

中国商务部代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联合专家组专家李岸,在闭幕式上代表专家组发布泛北联合专家组会议最新成果。其主要内容是审议《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路线图(草案)》、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系列专项合作规划,深入研讨泛北部湾路线图制定和联合专家组后续行动计划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管委会主任蓝天立致辞表示,在本届论坛下设的泛北城市发展峰会上,与会嘉宾就城市之间的交通、产业、经贸、文化、教育、科技等合作进行广泛交流,对城市合作机制建设、城市合作模式以及合作的重点、难点进行探讨。

通过研讨,与会代表就加强沟通协商,建立合作发展机制;加强联动发展,实现贸易与投资互动;加强交流培养,促进人员往来和人才建设等方面达成共识。峰会还签署合作项目6个,涵盖制造业、基础设施、服务业等领域。 蓝天立介绍,电子信息产业峰会向产业界发出了共建“北部湾硅谷”的倡议书,并就共同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协

会及研发机构之间的互动机制,共同建立泛北部湾(北海)电子信息企业联盟,共同建立泛北部湾(北海)电子信息产学研基地,共同探索建立泛北部湾电子信息人才的培养、交流机制等方面达成共识。北海市与相关企业会上签署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协议9项,这是泛北电子信息产业合作取得实际进展的重要体现。

此外,本届论坛专设中国-马来西亚产业合作峰会,聚集中马两国政、商、学界人士,共同探讨发展中马钦州产业园、马中关丹产业园。在泛北部湾智库峰会上,专家学者们从区域合作多元化与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等方面,就如何发挥泛北部湾合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开展了研讨。

第七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主题为“共建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新一极”,下设4个峰会12个专题,来自中国和泛北部湾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国际组织代表及泛北部湾相关国家驻华机构官员等400多名中外嘉宾出席论坛。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益清

– 5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