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论中国古代建筑的意匠

浅论中国古代建筑的意匠

来源:尚车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论中国古代建筑的意匠

作者:何庭 叶云龙

来源:《商情》2011年第26期

【摘要】 建筑的思想必然是反映了社会的思想。建筑是人思维的产物,建筑也能揭示中国古代社会的思维活动。《易经》被称为中国文化的“大道之源”,往后的风水,堪舆,相宅等都是以《易经》为逻辑原理。它将人事和天地万物联系起来。礼制是中国普遍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既顺应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又符合“三纲五常”的社会习俗,反应了中国古人的思维。 【关键词】 易经 建筑 礼制 当代反思

中国古建从夏商周到元明清,总体的变化并没有西方建筑来得那么猛烈,大体的形制是差不多的。这其中肯定有一个恒久的思想贯穿着古代的建筑设计,这个思想也是为中国人所接受的。

建筑的思想必然是反映了社会的思想的。建筑是人思维的产物,建筑也能揭示中国古代社会的思维活动。那么《周易》和礼制必然成为影响中国古建设计结果的主要因素。然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则制约了中国古建筑的发展。 一、《易经》的影响

首先来说《周易》。文王拘而演周易,《易经》被称为中国文化的“大道之源”,往后的风水,堪舆,相宅等都是以《易经》为逻辑原理的。它将人事和天地万物联系起来。中国是农业立国的国家,对于气候的把握和猜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核心。它不像西方,如古希腊,通过自然崇拜,将所有自然神化来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进行确认。希腊的神话将自然并不看成是人类世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以对立矛盾的形式出现,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西方建筑。比如西方的园林大多以欧几里德几何学分割,园林中基本不出现自然形,三角,矩形居多。而中国的自然崇拜则是将自然和人类归到一套通用的规则中,人和自然都服从一定的安排,真正的神并不是自然本身,自然是可以通过这套规则来预测的。《易经》就是对规则的猜测。在中国文化中“天”代表了中国的“有人格的最高主宰意志”,类似与西方的上帝。所以在中国古建筑中符合“天意”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风水堪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要求建筑服从一定的规则建造,包括了建筑的朝向,开门窗的方向,房间的摆放位置,阴阳的关系等等等等。如果不符合“天意”,则认定为不适于居住的“凶宅”。同时,对于小气候的改善也表明中国古人将自然纳入了可改造的范围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易经》对建筑的影响中我们很容易看出,这些规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也是符合现代科学的。这是因为《易经》的内容是经过大量经验加以分析得来的,并不是完全捏造和虚构的。所以中国的古建筑对环境的分析和利用也是很出色的。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经验的沉淀积累。中国古代建筑对于环境的改造也是尊崇《易经》的逻辑。比如为了营造合理的风水模式,很多古代村镇建造的文峰塔,文昌阁之类的风水建筑。 二、礼制的影响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制对于中国的影响是渗入了社会的各方各面的。礼制是中国普遍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对越礼行为的处罚是极度严厉的。在我看来,礼制是一种强权崇拜。他将统治者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一家之主,一城之主,一国之主。礼制规定使得强权的建筑是视野内最宏伟的建筑,着重突出了统治者的地位。而且以权力象征作为城市规划的中心。一般处在中轴线上。礼制也与风水有所结合,比如紫禁城与天上的紫微星对应,象征帝王,在强化了帝王在大众心中的统治地位。这是从群体关系来说的。

而中国建筑中最明显的部件——屋顶也体现了深刻的封建礼制。从宫殿的重檐庑殿顶到平民的硬山单坡,级别是绝对不能逾越的。除开屋顶,单体建筑的开间数,支柱高度等构件都是有严格等级规定的。

礼制的规定也体现在建筑的细部装饰上。例如彩作中的彩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以及苏式彩画对应的不同等级,其中的彩画类型也对应着不同的等级,如旋子彩画中从金琢墨石碾玉到雄黄玉对应着从王室到民间。 三、制度的制约

礼制决定了中国单体建筑的面貌和建筑群体的组合。而“官本位”的制度思想也制约了中国建筑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古代崇拜权力,从而从来都是很多人的理想职业,建筑师一类的匠人,社会的地位不高,虽然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名匠蒯祥官居二品但从不敢自称大夫,历史记载也只是只言片语。当然也就不会有人为他们著书立说,他们的设计理念也就无法集结成册。在建筑设计理念上也只能凭借经验主义缓慢地发展,从而看到贯穿几千年的中国建筑大体形制改变不大。沿袭旧制几乎是古代工匠的工作,他们创新的速率在历史长河中显得缓慢,而且只有具体的食物没有上升达理论进一步发展。如佛光寺大殿的人字叉手,早于欧洲数百年,但中国最后还是没有发展处现代的桁架结构。中国建筑一直处于“有器无道”的的阶段,虽然在实物上辉煌灿烂,但是在理论上日益凋敝。这种现象也深深地影响着现代的中国建筑。 四、结束语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既顺应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又符合“三纲五常”的社会习俗,反应了中国古人的思维。然而也正是这些强有力的支撑,制约了中国建筑的更新发展,人是不愿意轻易动摇基础的。我们应该思考,现代的中国建筑是否缺少这样一种指导民族或者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区设计的“基本意匠”,是否应该创立一种文化来指导我们的设计。我们现在接受的西式的教育并不能很好的反应出中国的特点,没有融入中国自己的价值观,以至于我们没有中国古建一般明显的辨识度。虽然现在是全球社会,但是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现代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李允鉌.华夏意匠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梁思成.中国古代建筑二十讲 线装书局 作者简介:

何庭(19.10- ),男,汉族,湖南常德人,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桥梁工程。

叶云龙(1988.11- ),男,汉族,湖南常德人,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桥梁工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