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然概况
1.1 地形地貌郑州市地形地貌比较复杂,横跨我国第二级和第三级地貌台 阶。
地形总体上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形成高、中、低 3 个阶梯,由中山、低 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山区丘陵与平原分界明显。
全市山区面积 2377km2,占总丽积的
31. 9%;丘陵区面积 2255km2,占 30. 3%,平原面积 2815km2,占 37.8%。
1.2 气候、土壤、植被郑州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气团交替频 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14.3。
C,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差 26~ 27℃,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 635.6ram。
全市土壤分为潮土、盐碱土、褐土和棕壤土。 其中潮土面积
2181.8km2,占全市面积的 29.3%;盐碱土面积 53.6km2,占全市面积的 0.7%;棕壤土面积 1005.2km2,占全市面积的 13. 5%;褐土面苇 'P,
1/ 7
繁,春、
4205.72km,占全市面积的 56.5%。
郑州市植物种类繁多,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林木主要有 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等 200多种,截至 2000 年郑州的林地覆盖率为
16.4%。
1.3 水系、河流郑州市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总面积 7446.3km 3。
黄河流域面积 201
1. 8km3,占全市总面积的 27%;淮河流域面积 5434.5km2,占全市总面积的 73%。
全市有大小河流 124条,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有 29 条,其中黄河流域 6 条,淮河流域 23 条。
过境河道有黄河、伊洛河,多年平均过境总水量
444.1 亿 m(黄河花园口站 ),其中伊洛河过境水量 31.4亿 m3(黑石关站 )。 322 水文特性
2.1 降水郑州市多年平均 (1956—2000 年)降水量为
635.6mm,降水水汽来源主要借助于夏季季风,把大量的水汽从太平洋、 印度洋
上空输送到此,因环流形势不同,盛夏暴雨期间的水汽来源主要有 3 个:
一是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二是来自南海北部湾;三是来自东海。
年降水量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总体上是呈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的趋势,但 中部荥阳市、新密市交界处降水量较大。
2/ 7
由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和天气系统的多变性,造成年际之间 降水量差别很大。
主要表现为最大与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 (即极值比 )较大,年降水量变差系数 cv 较大和年际问丰枯变化频繁等特点。
全市主要雨量站年降水量的极值比一般为
2.6~
3.6;极值比最大的站点为荥阳雨量站,其年降水量最大最小倍比值达 3.6;最小
为告城站,其年降水量最大最小倍比值为
2.6。
郑州市主要雨量站降水量极值比情况见表
1。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的特点表现为汛期集中,季节分配不均匀和最大最小月 相差悬殊等。
郑州市汛期降水集中,多年平均 (1956~2000年系列 )汛期降水量在
393.3—
441.1mm 之间,汛期 4 个月的降水占全年的 64.O%
一 66. 6%,一年四季降水量变化较大。 夏季 6—8 月降水最多,降水量为
321.3~
363.Omm,占全年降水量的 52.3%
3/ 7
一 54.2%;春季 3~5 月降水量
112.5~
141.6mm,占年降水量的 19.0%
一 21. O%;秋季 9~ 11 月降水量在
129.9~
153.2mm 之间,占年降水量的 21.0~
23.2;冬季 12~2 月降水最少,降水量 21.4~
32.6mm,占年降水量的 3.6%~ 5.0%。
2.2 蒸发是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的大小一般用蒸发能力来表示。
蒸发能力是指充分供水条件下的陆面蒸发量,是反映当地蒸发能力的指 标,可用
E601型蒸发器观测的水面蒸发量近似代替。
郑州市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的地区分布总的趋势为自南向北逐渐递增,其 中,郑州站由于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成为全区的高值区,蒸发量达
1 1
12.6mm,次高值出现在巩义站;白沙站地势较高,同时水面面积较大, 湿度相对
较大,蒸发能力较小,成为区域的低区,蒸发量仅为
797.9mm。
2.3 径流郑州市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 70359.6万 m3,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
4/ 7
0.1 5。
在地区分布上与降水相似,基本上是南部大,北部小,东部主要为平原 区,也相对较小。
全市径流深出现 3 个高值区,一个高值区分布在新密市西北部与荥阳市交 界处;一个分布在新密市的南部地区,一个分布在登封市的南部地区,径流深 的 3 个高值区与降水的高值区是对应的。
径流的年际变化,较降雨更为剧烈,主要表现在最大与最小年径流量倍比 悬殊,年径流变差系数较大。
选取本局所辖告城、新郑和中牟站 3 个雨量站进行分析, 3 站最大与最小年 径流量的极值比,相差悬殊,最大与最小极值比在
7.8~ 18.9 倍之间。
见表
2。
2.4 地下水的开采是郑州市供水的一种补充方式,目前郑州市浅层地下水埋 深总的
规律是:
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大,全市 2004 年浅层地下水水位平均上升
1.36m.;中深层地下水水位下降了
1.35m;地下水降落漏斗基本覆盖了整个城区;深层地下水近年来由于深 井数量的
不断增多,井距小,分布集中,加之补给条件差,导致水位下降的相 对较快,漏斗中心水位基本呈下降趋势;超深层开采井集中分布于市区东北 部,即陇海铁路以北,京广铁路以东地区,其地下水位平均回升
7. 14m。
2.5 水质郑州境内河流水质的地域分布特点大致为:
5/ 7
河流上游河段水质优于中下游,城市及其下游河段水质普遍较差;淮河流 域河流水质整体优于黄河流域河流水质;人口密集、相对经济发达地区,如郑 州市、巩义市、新密大隗镇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水质较差;全区有一大半的河流 被严重污染,丧失了使用功能,因此水污染问题应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建 议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河流水质污染。
例如:
减少工厂污水到河流的排放量,修建一些污水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净化, 从而可以保证水质质量,并且能够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2.6 洪涝灾害郑州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量偏少,且时空分布不 均,极
易出现干旱,有 “十年九旱 ”之说。
“八五 ”和“九五”时期,全市基本以干旱为主。
但局部的洪涝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特别是 “十五 ”时期洪涝灾害发生频 繁:
2000年 7月中牟、新密、登封涝灾; 2002年 7月市区、巩义雹灾; 2003 年 7
月发生 1964 年以来最大的降雨; 2005 年汛期全市又发生百年不遇洪涝灾 害,连续遭遇了 3 次较大暴雨洪水。
分别是 7 月 22~23日由台风 “海棠”引发的市区、荥阳、新密、上街等特大 暴雨洪水,此次暴雨中心在荥阳,截至 7 月 23 日 8 时,全市平均降雨 144ram,荥阳市日降雨量达 242mm,创历史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7 月 29日新密、登封大暴雨, 1 小时点降雨量达 90mm,这也可以说是百 年不
遇。
7 月 31日中牟又降特大暴雨,雁鸣湖、狼城岗 8小时降雨量达到了 206ram 和 193mm ,这也是历史上汛期少见的。
6/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