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府谷县高石崖九年制学校
FUGUXIANGAOSHIYAXUEXIAO
“四学一测”:“四学”即学案导学、课前自学、合作互学、教师助学,“一测”即达标检测。
府谷县高石崖九年制学校“四学一测”高效课堂语文学科学案
八 课题 课型 25、诗词曲五首(2) 新授课 审签人 授课时间 次数 4、22 设计人 韩小琴 学 习 目 标 知 识 链 接 1、熟读并背诵后两首词曲。 2、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培养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淀。 “词”也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规定。 “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 1、作者介绍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散文与欧阳唐宋八大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家: 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的小令。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2、初读词曲,读准字音、节奏。 疑点简记 预 习 案 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 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
一、学习《水调歌头》 1、初读全词,读准字音、节奏。 2、朗读全词,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导 学 案 3.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1、朗读这首曲,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3、这首散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乐观旷达、与亲人共勉的名句是。 2、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这也是本文的主旨句。 二次备课 检 测 案 1、苏轼《水调歌头》中阐释人生哲理的句子是;道尽千载离人心愿的句子是;词中“四学一测”教学模式核心理念: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思为主攻、测为主评;“四学一测”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知识问题化、问题习题化、习题层次化。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
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答案:第一课时 3.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4.A:作者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让读者体会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感觉到诗人抑制以久的愤激心情。 B:用典。一是“闻笛赋”典故,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的悼念;二是“烂柯人”典故,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C1::“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D:尾联是点睛之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是和友人共勉,“长精神”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5.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二,3.1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3.2 明确:不以成败论英雄。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 3.3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4诗歌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三3.1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勤王”号召,起兵抗元。 3.2“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运用比喻的修辞。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3.3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3.4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舍身取义的民族气节。第二课时一 4.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 5.2——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这体现了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5.3——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往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5.4——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这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
极的人生态度。 5.5“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和“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 5.6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6.向往——矛盾——赞美——怨恨——感悟——祝愿 7.表达了作者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二.3。①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同时“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注入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悲愤之情。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②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③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 4.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5.表现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烂柯kē人 侧畔pàn 长zhǎng精神 折戟jǐ 寥liáo落 惶huáng恐 宫阙quâ 绮qǐ户 婵chán娟juān 踌chóu躇chú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名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
以答谢白居易。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使君,称刺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