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老师在讲述“教师为什么缺少思考力”这部分内容时,特别讲到不要迷信专家、不要迷信权威,要用自己的思考力辨明真相。孟子也曾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学生如此,教书育人的老师更应如此。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所要交给学生的是“真知灼见”,书本仅仅是知识的载体,这一载体所提供的知识有些具有时代局限性,有些是一家之言。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本身不是客观的,每个人对知识独有自己独特的主管理解和建构。面对五花八门的教辅书,我们教师所应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一味盲从,照本宣科。
但事实上在过去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我遗憾地发现自己并未做到这一点。很多情况下都是视教材和参考书为标准答案,缺乏思考力和鉴别力。记得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练习部分有一个成语“发奋图强”,现代汉语字典中也有“发愤图强”一说,究竟考试时两个都对还是只认书本上的,众口不一。学生们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时我只能回答学生以书本上为准。事实上后来参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发愤图强”也对。不对的只是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和不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还有一次,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同样都是引用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做标题,为什么“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没有加双引号,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文题却加了双引号?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教授学生标点符号相关知识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很好的教育机会,可是作为教师的我当堂就被学生问住了,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确切的说我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备课中也没有想到这个问题。
后来我想了很多,现在很多一线教师完全参阅教材和参考书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他们缺乏审判意识,对书中的看法观点“唯命是从”,根本就不知道即使是经过再多次修订的教材也有可能出现错误,更何况语文又是一门宽泛的灵活的学科,很多答案不是唯一的,
是可以推敲的;二是很多老师虽然知道不能尽信书,但迫于应试考试的压力,教授给学生的都是生搬硬套的标准答案;三是很多一线教师自身不具备甄别对错的专业知识基础。第一二种很容易通过外界的培训教育改善之,但第三种情况只能靠教师本身加强学习,夯实自己的专业素养,多在备课上下功夫,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授真知灼见。一个语文老师如果都不姓“语”,那么他又如何教好这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