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的实践研究
摘要:编织是中国传统手艺的一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将民间工艺 “编织” 融入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中,以编织活动的形式组织幼儿参与,不仅可以丰富区域活动内容,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而且能促进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增强幼儿的审美意识和民间工艺的探索兴趣。
关键词:编织活动;小班;区域活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而编织活动是一项极其考验动手能力的活动。在编织活动中,幼儿需要充分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动手实践。在实践操作中,锻炼幼儿的脑力、动手能力等,且让幼儿对于编织艺术有深刻的认识,让他们产生认同感,从而促进对编织艺术的欣赏。因此,我们响应幼儿园将编织内容渗透班级区域的号召,从小班幼儿的兴趣出发,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在班级区域活动中开展了适宜有趣的编织活动。
一、诱发兴趣,激发动手 1、参观工作室,感受编织之美。
我园在全园设置有供全园幼儿园学习的各种儿童工作室,我们充分利用园内资源,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编织儿童工作室,观察各种编织工艺品,近距离欣赏、触摸各类经精美的编织用品,如:手链、围巾、挂毯、捕梦网等感受身边编织艺术气息,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2、欣赏为主,感受编织之文化。
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和家长先共同收集藤编、竹编、草编的等实物作品,如:席子、收纳筐、摆件等,并邀请具有相关编织技艺的家长现场和幼儿互动,展示
介绍各种编织材料和工具及制作方法,让幼儿感受作品的精致美、色彩美、造型美、纹理美,从而激发幼儿动手的欲望。
二、尝试编织,发现问题 1、编织材料过多,幼儿混乱玩。
在编织小角中,我们不仅为幼儿提供了各色彩绳、麻绳、棉绳、毛线、毛根等主材料,也提供给了棒冰棍、卷筒纸芯、废旧纸板、纸杯、纸盘等各类辅助材料,孩子在编织过程中总是棉绳想拿,毛线也想用,直接导致各种绳子缠在一起,各类材料混在一起,直接导致幼儿整理出现问题,编织场地混乱,整个编织角落也一片狼藉。
2、编织内容混乱,幼儿不想玩
观察发现:在刚开始接触到编织活动时,多数小班幼儿表现得都比较感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兴趣开始递减,出现了不想玩、消极玩的现象。我们提供的多为高结构的原始材料给幼儿使用,他们的兴趣持续时间短。这其中除了幼儿自身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这一原因外,与幼儿对编织活动的熟悉程度、编织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适宜有非常大的关系。
三、探索途径,有效解决
(一)精玩主体材料,围绕主要技能
1、规则绕。规则绕主要是为幼儿提供半成品的材料,在半成品原有规则的基础上完成余下的缠绕动作,即在原有材料的的基础上进行续编即可。此类玩法可针对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易上手操作。如《美丽的树》作品中,事先把裁剪成三角形的纸板,将扭扭棒从三角形顶端固定,后沿着三角形纸板形状将扭扭棒有规则的重复缠绕,最后将纸板全部覆盖,绕满后变成树的身体,夹上夹子遍成了一颗完成的树。
2、间距绕。间距绕是指借助棒状辅材,将扭扭棒一头固定,另一头沿着棒状辅材进行间距性的缠绕。此玩法面向有一定审美能力,手眼协调的幼儿。如
《插花》作品中,幼儿借助树枝,选择各色扭扭棒沿着树枝进行间距性缠绕,缠绕完成后,取下扭扭棒,扭扭棒自然塑形,插入到花瓶中就是一朵小花,插入一定数量后,便形成花束。
3、顺序绕。顺序饶是指在缠绕活动前根据自己的想法先进行设计,后根据设计图,有顺序的进行缠绕。如《彩虹棍》作品中,事先提供设计用的纸和马克笔,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现在设计自己想要做一根几种颜色的彩虹红棍,后根据设计图,利用彩色木棍和各色扭扭棒,有顺序的进行缠绕,完成后自然形成自己心仪的彩虹棍。
(二)提供有效支持,习得编织方法
1、图谱示范支持。投放图谱,让幼儿自由探索和学习,是幼儿自我学习编织技能有效途径。简单的图谱,既能关注编织方法的传递,又符合小班幼儿直观认知的特点。可根据不同编织难点,设置手绘图谱、操作步骤的照片及详尽的小视频,供幼儿在操作时参照学习。如,在“花花世界”活动中,教师给幼儿展示两种不同难度和方式的编织花朵的步骤图,让幼儿可自行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种或两种进行挑战,帮助幼儿在实践中不断突破自己。
2、儿歌记忆支持。研究表明,儿歌对于早期幼儿学习技能非常有帮助,朗朗上口的语言有助于幼儿掌握技能,并使他们更加专注于自己的行动。将枯燥的编织内容以儿歌的形式供幼儿学习,不仅能增加编织的趣味性更能被幼儿所接受学习。比如,在编小篮子的活动中,说儿歌“长线线,向前走,不回头,遇到小墙翻过去”,可让幼儿边说边做,并快速习得编小花篮的技巧。
3、手把手指导支持。实践表明,“手把手指导”是编织技能的学习中最有效的指导方式,幼儿通过这种指导较快地掌握技能。其中“手把手”中指导者可以是教师,在幼儿操作时巡回观察个别指导时进行;也可以是同伴对幼儿的榜样指导。例如,在编织《油菜花》的活动中,秋秋是最早掌握用三种颜色的短扭扭棒制作花朵的小朋友,在教师的鼓励下,她对同伴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使用她示范、同伴观摩和同伴操作、她指点的方式,身边同伴很快也掌握了该技能。
四、个性作品,精彩呈现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编织作品的呈现与展示是对其在一个固定时间内编织创作最直接的肯定,是对幼儿的一种激励形式,也是实现自我满足和美感体验的有效方式。
1、情景式呈现。“情景式呈现”是指在展示区创设一个与本次活动创作主题相关的场景,让幼儿将其作品自主的呈现在这个场景中,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故事情节、情境的呈现方式。这种呈现方式能让作品与场景融为一体,让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现在场景中,产生新的联想,赋予作品新的活力。如《小蛇多多》活动中,我们提供了高山、森林、小河、小窝的场景,幼儿创作完成小蛇多多后,自由将作品呈现在这些场景中,小蛇多多马上“活”了,有了自己的故事。幼儿边欣赏边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小蛇故事:“我的小蛇会爬高山”“我的小蛇能游泳”“我的小蛇累了,要回窝睡觉了......”
2、环创式呈现。“环创式呈现”是指在创设教室环境时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在其中的呈现方式。这种呈现方式幼儿感受自己的作品时可以美化环境的,进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实现自我满足。如在新年来领之际,幼儿园将举办新年游园会,教室需要进行装扮。我们和幼儿商量编织一些红色挂饰,打扮教室。于是幼儿就用红色毛线和一次性筷子缠绕编织了漂亮的挂饰,由老师将这些挂饰高高低低悬挂在教室中,那段时间,幼儿常常围绕在自己的挂饰下惊叹:“好漂亮啊,这是我做的!”
小编织,大价值。在小班开展编织活动,让幼儿用稚嫩的小手来尝试编织,用指尖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对于编织的兴趣,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更有利于提高他们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促进小班幼儿多方面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雪,张小青,李妍莺.幼儿园编织活动的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 2016(7):4.
【2】陈德娓.幼儿园编织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管理和德育.201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