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
2·广义理解心理发展包含:①心理的种系发展②心理的种族发展③个体的心理发展。
3·狭义理解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全过程的心理发展特点。
4·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包括: a心理发展的整体性b心理发展的社会性以c心理发展的活动性d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⑴心理发展的整体性;作为整体的心理活动具有独特的质的规定性;心理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
⑵心理发展的活动性:个体心理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是活动和动作;主客体相互作用是指外界环境作用于主体,主体对环境采取一系列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⑶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a不平衡性:(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发展,第一加速期:婴幼儿时期;第二加速期:少年期) b心理发展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c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⑷心理发展的社会性:人的心理发展是受人类社会制约的,在社会生活条件下及人际交往过程中实现的。
5·横向研究:在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度者进行的比较研究。
a优点:适用性;时效性。
b缺点:⑴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的过程⑵所关注的年龄效应可能和组群效应相混淆⑶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6·纵向研究: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研究。
a优点:⑴能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⑵能够揭示从量变
到质变的规律⑶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中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b缺点:⑴耗费时间及人力、物力⑵被试者容易流失⑶因多次重复测试,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7·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普莱尔,1882年出版了《科学儿童心理学》
8·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高尔顿,观点:a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b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c环境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 9·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华生。观点:a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b版面地强调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c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决定的。
10·二因素理论:a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b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c遗传和环境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
1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创始人:维果茨基。
⑴主要观点:a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b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宿舍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
⑵维果茨基认为: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的标志是:a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的形成和发展b心理活动抽象概括机能的形成和发展c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d心理活动赿发突出个性特征。
⑶维果茨基提出了学习的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a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b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 维果茨基提出了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关系的几个重要问题:a最近发展区思想b教学应当在发展的前面c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① 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②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③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心理机能正在开始形成又尚未发展成熟之时。
12、皮亚杰心理发展观: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a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b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下,可以改变遗传特性c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过程 13·认知发展理论,智力发展的本质是适应,包括四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心理结构或心理组织。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顺应: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平衡:平衡是主体的心理动力,是主体主动发展的趋向。 14·皮亚杰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经常考) 1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a成熟b经验c社会环境d平衡化 16·心理发展过程(重点)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为四个阶段: 阶段 年龄 认知结构 特点 感知0~2岁 感知运动图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运动阶段 式 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前运2~6、7感知动作内思维的质的飞跃,借助心理算阶岁 段
化为表象 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特点:泛灵论、自我中
心主义、不能理顺整体与部分关系、思维不可逆性、缺乏守恒 具体6、运算图式 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运算7~11、阶段 12岁 形式11,12 抽象逻辑推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进运算及以后 理水平 阶段 17、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新精神学派分析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宜乃至失调所致,故称心理社会危机 主要发展任务 良好的人格特征 婴儿前期:获得信任感 克服怀疑感 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 获得自主感 克服羞耻感 意志品质 幼儿期 获得主动感 克服内疚感 目标品质 儿童期 获得勤奋感 克服自卑感 能力品质 少年期 形成角色同一性 避免角色混乱 诚实品质 成年早期 获得亲密感 克服孤独感 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 获得繁衍感 避免停止感 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 获得完善感 避免失望捻、厌恶感 智慧贤明品质 18、婴儿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1个月。 模仿学习是婴儿天生的学习能力。 婴儿期是各种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感觉。 婴儿感知觉的是主动地、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行假设-演绎推理。
婴儿具有整合跨通道信息的知觉能力,最明显的表现之一是手眼协调。
视崖是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装置。
19·社会学习论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20·婴儿的动作发展:a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b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c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d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和独立行走。
新生儿具有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包括: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
21·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的意义在于:a适应环境、保护自身生存b有助于发展早期社会关系c是各种条件反射的基础d是智力发展发展的最原始的基础。
22·新生儿啼哭的功能是:传递需求信息的交流手段;吸引成人照料的导向作用。
23·婴儿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重点是:a五指分化b手眼协调。
24·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意义:a抓握动作是婴儿主动地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的表现b为认识发展奠定基础c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
25·婴儿独立行走的意义:a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b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c增加了与周围人接触机会。
26·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a由上到下发展的头尾原则b由内向外发展的近远原则c由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的大小原则。
27·影响婴儿动作技能的因素:a动作活动的机会b探究环境的愿望c生理机能的成熟
28·婴儿的主要学习能力包括:a模仿学习b条件反射学习方式c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
29·婴儿注意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对注意内容的选择性,
包括:a受刺激物外部特征制约b受知识经验支配c受言语调节和支配d容易注意新异刺激。
30·婴儿感知觉发展:a婴儿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是出生后的头三年b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c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d对感知觉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的时期。
31·婴儿1岁以前的主要记忆:a情绪记忆b动作记忆。 32·婴儿思维能力发展主要表现在:a整合信息,进行分类编码的加工能力b具有尝试行为,运用策略的问题解决能力。
33·根据语言的结构和机能,婴儿的言语发展分为:a语音的发展b语义的发展c语法的发展d语用的发展。
34·婴儿发音的三个阶段:a简单发音阶段b多音节(连续音节)发音阶段c学话萌芽阶段。
35·适合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包括:a句子要简短b语速要减慢c话语多重复。
36·到3岁末,婴儿已经:a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b能够使用复句进行交流c掌握1000个左右的词汇量。 37·成人与婴儿言语交流的必要规则和语用技巧:a言语交流的内容要贴近婴儿的已有知识和经验b采取适合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c运用互动方式和促进言语发展策略。 38·(巴斯等)根据婴儿对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将其气质划分为:a情绪性b活动性c冲动性d社交性
39·托马斯等把婴儿气质划分为:a容易抚养型b抚养困难型c发动缓慢型。 40·抚养困难型的儿童表现:a难以适应环境b负性情绪多、情绪反应强烈c缺乏主动探索周围环境的积极性。
41·婴儿兴趣三阶段:a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b相似性物体再认知阶段c新异性探索阶段。
42·婴儿的依恋类型时:a安全型依恋b焦虑型依恋c回避型依恋。
43·婴儿的啼哭:a不愉快的反应b自出生就有的c较早出现分化d具有适应价值。
44·婴儿啼哭的原因:a饥饿b瞌睡c无聊d身体不佳e心理不适。
45·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是:a反应性b情绪性c社会性刺激
46·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在于:a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b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c是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跳动地d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载体。
47·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和彼此协调、合作的游戏称为合作游戏。
48·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是:a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较迅速b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c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49·、幼儿后期能运用的记忆策略:①视觉“复述”策略②复述策略③特征定位策略。 50·、幼儿思维的两大特点:a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b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51·幼儿推理能力发展特点:a对熟悉事物的简单推理b转导推理。
52·幼儿想象发展特点:a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b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c富有创造想象潜能。
53·幼儿创造想象的特点:a新颖性b神奇性c超越性 54·具体形象性思维的特点:a可塑性和动态性b具有自我中心现象c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55·自我中心现象表现为:缺乏观点采择能力,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56·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特点:不会、感知特征、知识经、概念。
57·幼儿口语能力发展的两大趋势(重点)
a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b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58、语用技能包括:a沟通的手势b听的技能c说的技能。
59·幼儿认同的对象:通常是具有较高的地位、具有权威性,有较强的能力,聪明、健壮或漂亮的人。富有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者;父母、老师等。
60·认同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a能够给儿童以归属感和成就感b使儿童获得榜样的力量和发展动力c对儿童性别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d对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61·幼儿的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想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自尊、羞愧)发展。 62、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年龄,3~4岁,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识,反抗对象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其他养育者
63·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年龄范围6、7~12、13岁,小学阶段
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a学习是小学儿童主导活动b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c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d“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e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64、学龄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a复诵策略b组织策略c系统化策略d巧妙加工策略(联想、谐音、重组、拆分) 65、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a童年期是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这期间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b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c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10岁
66、童年期思维形式的发展,表现为:a概括能力的发展b推理能力的发展c词语概念的发展
a概括能力的发展:①直观形象水平(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②形象抽象水平(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③初步本质抽象水平(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b词语概念的发展:a第一类为不能理解实验要求b第二类属功用性和具体形象特征描述c第三类包括接近本质定义和本质定义
c推理能力的发展:a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b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c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d演绎推理能力发展:运用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单推理;能够对语言描述的事实进行推理;自觉地用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
67、幼儿认知具有自我中心特点,童年期处于脱自我中心阶段。
68、新的思维结构形成:a掌握守恒——把握本质不变性 b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恒等性、可逆推理、两维互补推理)。
69、延迟满足:指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70·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皮亚杰)a前道德阶段b他律道德阶段c自律道德阶段
71·童年期同伴交往的意义:a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b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c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72·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73·父母对儿童控制的三阶段模式:父母控制、共同控制、儿童控制。
青春发育期以少年期(11、12~15、16岁)为主。 74·、记忆的发展:a记忆广度达到一生顶峰 b对各种材料的记忆成绩达到高值
75、少年期思维发展水平:形式运算阶段。特点a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b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得到发展 76·少年期的个性社会性发展(重点)
77·少年期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a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b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c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d有很强的自尊心
78、少年期情绪变化的特点:a烦恼增多b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79、第二逆反期:少年期。少年期逆反期的表现:a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 b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足而抗争 c观念上的碰撞。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具有迁移性 80、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第一逆反期在2-4岁期间,多在3岁左右;第二逆反期出现在小学末期至初中阶段的10-11岁至15-16岁,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共同点: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逆反期的儿童具有“长大感”,第二逆反期的儿童具有“成人感”。
80·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可用:a独特自我b假想观众来表征。
81·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矛盾现象包括:a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b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c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d成就感与挫折感之间的交替。
82·网络游戏成瘾者的表现:a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满足感和成就感b不由自主地强迫性网络游戏c一旦停止网络游戏会出现严重身心不良反应d陷入网络游戏的虚拟快感与强化上网欲望的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83·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a网络游戏的吸引力b学习压力过大c自制力比较差d家庭环境不良。
84·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a抑郁等心理障碍b不良家庭环境c学校的强大压力d无力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
85·青年期的(年龄范围,17、18~35岁-成年初期)一般特点:a生理和心理发育达到成熟的水平b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c生活空间扩大d开始恋爱结婚。
86、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a二元论阶段b相对性阶段c约定性阶段
87·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a个体成熟因素b个体自我调节作用c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88·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因素:a思维发展的抽象逻辑水平b自我意识的成熟水平c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的成熟水平。
89·青年解决同一感危机的方式:a同一性确立b同一性延续c同一性封闭d同一性扩散。
90·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2:功利取向。
水平二: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取向;阶段4:好公民取向。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91、中年期(35~60岁)的人格特征: 稳定性、成熟性(内省日趋明显、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事日趋圆通) 90、中年期人格成熟性表现:a内省日趋明显b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c为人处事日渐圆通。
92·成人思维的特点:a思维的辩证性提高b实用性思维c具有相对性和变通性
93·女性更年期的年龄大约在45-55岁。女性早于男性。中年人对自我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满意的变化。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 94·成年期的自我发展水平:a遵奉者水平b公平水平c自主水平d整合水平(最高)
95·老年期(60岁以后) 的认知变化: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
96、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①信息提取困难②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③老年人较少主动的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④文化因素对记忆影响显著
97、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①不安全感②孤独感③适应性差④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⑤回忆往事。
98·关于老年心理变化的观点:a老年丧失期观b毕生发展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