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9卷第2期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1.19 No.2 2006年4月 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Apr..2006 贾谊的民族关 系思 想 马晓丽 (烟台大学民族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贾谊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包括大一统的“首足”观、设立“属国之官以主匈奴”以及“三表”、“五饵” 等内容。“三表”、“五饵”的战略构想,既是在与匈奴单于进行一场民心和民众的争夺战,也是在与中行说打一场 舆论战。传统的“大一统”观念和先秦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的思想,都对贾谊的民族关系思想产生过深刻影响。 贾谊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德”是贯穿在民族关系思想体系中的主线;其二,浓厚的理想主义 色彩;其三,民族关系思想与政治思想的统一;其四,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其五,思想认识和方案设计的狭 隘性。班固在《汉书》中对贾谊的民族关系思想评价很低,认为没有多大价值。其实,贾谊的思想在中国民族关系 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一,高扬大一统的旗帜,强调华夷一体,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第二,蔑视匈奴, 设立消灭匈奴的时间表,有利于改变汉朝君臣的低落情绪和惧怕匈奴的社会心态以及坚定汉朝君臣的自信心;第 三,提倡用先进的文化和文明改变匈奴的思想代表着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贾谊;民族关系思想;渊源;特点;价值 [中图分类号]K 2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94(2006)02-0199-08 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论家、思想家和文学 抑商;在民族关系方面,提出了大一统的?首足”观、 家。18岁时,以能诵读诗书,善于作文,为郡人所称 设立“属国”以主匈奴和“三表”、“五饵”的战略构 誉,被河南守吴公召为门下。汉文帝即位后,听说吴 想。目前,学术界已对贾谊的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 公的政绩“天下第一”_l ’,遂将其提拔为廷尉。吴 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对他的民族关系思想尚 公乘机向汉文帝推荐贾谊,汉文帝将其任为博士。 无专文加以论述。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以期 不久,贾谊又被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当时,贾谊踌 引起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躇满志。建议汉文帝“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 一官名,兴礼乐。”[212222尽管汉文帝并没有接受他的建 、大一统的“首足”观 议,但认为贾谊能够担当“公卿之位”。随后,大臣 “首足”观是贾谊在前元六年(公元前l74年) 周勃、灌婴、张相如和冯敬等人纷纷排挤贾谊,诋毁 上疏汉文帝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按照贾谊当时的认 他“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汉文帝因 识,所谓“首足”观就是将华夏与蛮夷戎狄视为一 受众大臣的影响,开始疏远贾谊,并将其贬为长沙王 体,汉朝天子是“首”,蛮夷戎狄是“足”,作为由多民 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贾谊曾多次上疏,批评时 族构成的中央政权,有首无足或有足无首都是残缺 政,在政治方面,建议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不全的。在此前提下,贾谊将“首足”关系即汉朝与 的办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在经济方面,主张重农 蛮夷的关系界定为:“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也,何也? 【收稿日期】2005一ll一26 [作者简介】马晓丽(1962一),女,甘肃陇西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民族文化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9卷 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也,何也?下也。”E3128。作 为“首”的汉朝天子具有对“夷狄征令”的权利,作为 “足”的夷狄具有向汉朝天子朝贡的义务。而且, “足”的一切活动应受“首”的支配,就如同身与臂和 手指的关系一样:“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 指,莫不从制。”‘jI” 但是,按照贾谊的观察,当时“天下之势方倒 悬”,汉与匈奴的关系完全颠倒过来了,“匈奴嫂姆 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致金絮 采缯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 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悬如此,莫 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 I2 在贾谊看来,目前的汉 匈关系还不只是“首足”倒悬,更类似于人得了足病 和痱病。足病还只是局部之病,而痱者则是一方之 病,一方疼痛。现在西边和北边之郡就是一面之病, 其具体表现为:“虽有长爵不轻得复,五尺以上不轻 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 2 。 贾谊毫不留情地责问汉文帝说,匈奴人口估计不会 超过西汉的一个大县,以天下之大而困于一县,难道 不觉得耻辱吗?作为一个中原王朝的皇帝怎能容忍 少数民族居于其上?西汉怎会到了卑躬屈膝的地 步?如果长lit以往,匈奴之患永无尽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贾谊认为,全在于 当时缺乏一套完整的处理民族关系的理论以及比较 有效的治边之策。贾谊毫不谦虚地说,只有他才能 医治这“一方病”,如果汉文帝能以他“为属国之官 以主匈奴”,实行他的计策,肯定能够“系单于之颈 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 令。” _2“ 可惜的是,汉文帝不仅没有采纳他的主张, 反而“不猎猛敌而猎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舐细 娱而不图大患”。如此下去,边境永远不会太平,汉 朝也不会安宁。贾谊对此感到非常痛心,反复强调 这是“可为流涕者” ̄2]2242。 在猛烈批评时政的同时,贾谊十分推崇“汤武 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 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21 2253,也提出了一些如 “德可远施,威可远加”等建设性意见,如果他的意 见能被汉文帝所采纳,那么,其“功化必盛。”- I2蛳 二、设置“属国”,因故俗而治 贾谊从汉与匈奴的人口对比中,觉得目前的汉 匈关系很不正常。他认为,匈奴大约有六万名骑兵, 每五口出一兵,应当有30万人,还不到汉朝的一个 千石大县的人口,却对汉朝不断欺侮。这种欺侮如 同整个汉朝被一个县所困,出现这种结果对汉朝的 统治者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如何扭转这种局面 呢?在贾谊看来,只要设立“属国之官以主匈 奴” 皿 ,就可以彻底解决匈奴对汉的威胁问题,达 到“中国日冶,匈奴日危,大国大富,匈奴适亡”以及 “以匈奴之众为汉臣民”lj 的目的。 “属国”一词至迟出现于秦朝,当时有“典属国” 一职。其职责是管理那些投降秦的少数民族臣民。 汉朝因袭秦朝,“典属国”的职责与秦朝基本相同。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浑邪王杀掉休屠王 之后,带着四万余人投降汉朝,汉武帝便在陇西、北 地、上郡、朔方、云中等五郡“置五属国以处之。”颜 师古对“属国”注解说:“凡言属国者。存其国号而属 汉朝,故日属国。”_2_J”贾谊在他的论著中描绘了他 所设想的“属国”是“制之令干家而为一国.列处之 塞外,自陇西延至辽东,各以分地而卫边,使备月氏, 灌窳之变,皆属之直郡。然后,罢戎休边。” 在 “属国”之中,只要“立一官,置一吏”即可解决问题。 作为“属国”的官吏,其职位虽然只是“干石”,但必 须要由贤能之人来担任,贾谊甚至向汉文帝毛遂自 荐,主动提出愿做“属国之官”。他向汉文帝保证 说,如果由他出任“属国之官”,按照他的设想管理 “属国”,必定会“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 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 ̄21 2242贾谊一再向汉 文帝解释说,其实他本人并不是贪恋官位,匈奴一旦 归附汉朝天子,汉朝就应撤掉“属国之官”,他本人 就立刻辞职,“归伏田庐”,以示他的“忠臣之 志’’ J 3 3 l。 那么,应当采取什么方式管理“属国”呢?贾谊 虽然没有做更多的解释,但汉武帝时期的一些做法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基本情况。因为汉武帝所 设的“属国”在形式上与贾谊的设想基本一致。《汉 书》卷55《霍去病传》载:“乃分处降者于边五郡故 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颜师古注释 说:“不改其本国之俗而属于汉,故号属国。” 尽管贾谊的设置“属国”的理想到汉武帝元狩 三年(公元前120年)才得以实现,但他的设想却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宋、明、清王朝的羁縻府 州县制、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都与这一思想有渊源 关系。如宋朝“因俗为治,夷民安之”H_J ;元朝“因 俗而治”,在吐蕃沿袭政教合一,在南方和西南少数 民族地区推行土官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则保持“干 户制”;明朝也“皆因其俗,使之附辑诸蛮,谨守疆 土,修职贡,供征调,无相携贰,有相仇者,疏上,听命 于天子。” _J 。在西北、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 行土司制度;清朝初年,对南方少数民族“一切政治 政策,悉因其俗” “剖 ;到乾隆时期,仍然“因俗习 为治”、“因其俗以治之”、“顺其俗而抚治之” I茬 , 并对归附的土司一律“准以照旧袭封” “ ,“有归 顺者俱加安抚,令其所得” 。由此可见,贾谊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马晓丽:贾谊的民族关系思想 20l 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三表”、“五饵”的战略构想 “三表”、“五饵”是贾谊民族关系思想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分化、瓦解匈奴,其高明之处 就在于通过“战德”来同化匈奴,使匈奴失去民族认 同感。 综观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可以用“战”与“和” 二个字加以概括,而“战”与“和”的方式又多种多 样。贾谊在其有关论著中将“战”概括为三种方式: “强国战智,王者战义,帝者战德。”他认为,汉文帝 作为中原王朝的皇帝应当与匈奴“战德”,“以厚德 怀服四夷。”_j 换言之,就是鼓励汉朝天子与匈奴单 于打一场没有刀光剑影、不见硝烟的战争,而“三 表”、“五饵”就是“战德”的核心内容。 何谓“三表”?颜师古在注解《汉书・贾谊传》 中说:“《贾谊书》谓爱人之状,好人之技,仁道也。 信为大操,常义也。爱好有实,已诺可期,十死一生, 彼将必至:此三表也。”而在贾谊《新书・匈奴》篇 中,“三表”的顺序依次为“信”、“爱”、“好”。“三 表”的实质是要求汉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实施“仁 道”,注重诚信,喜爱少数民族的长处。贾谊提出 “三表”的直接目的,就是使匈奴人归附汉朝,按照 他自己的说法,就是要“以此与单于争其民。”[313o 下面我们就来看“三表”的具体内容。 先谈“信”。所谓“信”即诚实无欺,《左传・宣 公二年》载:“弃君之命,不信。”孔子对“信”阐发很 多,他说:“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_】0_ 、“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_ lU_ 认为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应“敬事 有信”、“谨而信”和“言而有信” j4~,孔子还特别 阐述了“信”在民族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言忠信,行 笃志,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 行乎哉?” _】 贾谊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传统的诚信思 想,把“信”扩展到民族关系上面,将它从道德层面 提升到政治层面,从而丰富和深化了传统的诚信思 想。在贾谊看来,“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治 天下,以信为之”。 他极力赞赏黄帝“以信与仁 为天下先,然后济东海,入江内,取绿图,西济积石, 涉流沙,登于昆仑,于是还归中国,以平天下。” 作 为汉朝统治者而言,不仅要通过“信”在中原王朝树 立天子之威,而且要通过“信”得到匈奴民众的信 任,争取匈奴的民心。贾谊认为,“信”是汉朝和匈 奴双方的事情,只要互动起来,双方都会受益。从汉 朝这方面来说,“以事势谕天子之言,使匈奴大众之 信陛下也,为通言耳,必行而弗易。”i3]3o如果得到匈 奴的信任,则“闻君一言,虽有微远,其志不疑;仇雠 之人,其心不殆。若此则信谕矣,所图莫不行 矣。” 那么,怎样才会使匈奴相信呢?最为关键的是, 应对匈奴说话算数,说到做到,即使在“梦中许人”, 也要“觉且不背其信”,而天子的诺言更要如“日出 之灼灼” ,光明磊落。只有这样,匈奴人才会相信 汉朝的诚意。从匈奴这方面来说,因受汉朝诚信的 感化,就会归心于汉朝天子。 再谈“爱”。我们知道,“爱”具有仁爱和友爱之 意,如《左传・隐公三年》载:“父慈子孝,兄爱弟 敬。”《左传・昭公二十年》载:“仲尼闻之,出涕日: ‘古之遗爱也。 ’在古代儒家经典中,“爱”与“仁” 是同义词。当樊迟向孔子问“仁”时,孔子即说,“爱 人” 。孟子极力倡导仁政,希望统治者“施仁 (爱)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并明确指出:“仁 者爱人。” “J2 贾谊则把“爱”扩大到民族关系层面 上,主张汉朝最高统治者不仅要爱以汉族为主体的 中原人民,而且应当“爱亲于天下之人”L ,“以事 势谕陛下之爱,令匈奴之自视” ,所谓“天下之 人”当然包括了匈奴等少数民族人民。而且,这种 “爱”要非常诚挚,如同“慈母”之爱,使匈奴民众真 正觉得汉朝皇帝之爱如同“弱子”得到了“慈母”的 爱心。只有这样,“爱”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才能 成为维系汉朝与匈奴的感情纽带,使匈奴真心实意 的归附汉朝。在汉朝与匈奴的矛盾比较尖锐的情况 下,贾谊能够提出这一见解确实难能可贵,而且对后 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唐太宗的“爱之如一” 1216247思想 就极有可能受到了贾谊思想的影响。 最后谈“好”。贾谊“三表”中的“好”即为爱好 之意。尽管不同民族在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 习惯等方面有诸多差异,但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 长处和优势。贾谊认为,“苟其技之所长,与其所 工,可以当天子之意,若此则好谕矣。” ’也就是说, 汉朝统治者应“好”匈奴之技,用匈奴之所长。 从“三表”的内容来看,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浑 然一体。贾谊曾把“爱人之状,好人之技”视为“人 道”,将“信”视为“大操”,称之“帝义” 。在《新 书・大政下》中,贾谊又把“爱”与“信”联系在一起: “士者,弗敬则弗至;故夫民者,弗爱则弗附。故欲 求士必至民必附,惟恭与敬忠与信,古今毋易矣。” 由此可见,在贾谊的“三表”中,任何一项内容都是 为了争取匈奴民众的归附。 何谓“五饵”?就是以盛服车乘、盛食珍味、高 堂邃宇、音乐妇人及召幸、娱乐等五种诱饵来分化、 瓦解和争取匈奴。按照贾谊自己的说法,即通过这 五种诱饵“牵其耳,牵其目,牵其口,牵其腹”,然后 来“引其心”。只要匈奴民众心向汉朝,那么匈奴单 于就“无臣之使,无民之守”。在这种情况下,匈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l9卷 单于怎能不“系颈顿颡,请归陛下之义哉!”_|_| 贾谊所设计的第一种诱饵就是“盛服车乘”。 贾谊认为,要想得到匈奴的“一国之心”,必须让他 们处处看到汉朝的好处,时时赞颂中原的优势。而 要使他们做到这些,就必须先从局部突破。在贾谊 看来,对匈奴赏赐决不能搞平均主义,平均赏赐弊端 太多:给的太多,汉朝就会出现国库空虚的局面;给 的太少,又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只能对那些归附汉朝 的人予以重赏。他向汉文帝建议说,凡是归附汉朝 的匈奴人,一定让他们衣锦披绣,穿得十分华丽;同 时为他们配备“银车五乘,大雕画之,驾四马,载绿 盖,从数骑,御骖乘。” 使他们觉得即使单于出行 也没有这么高的标准。这样,看到和听到的人就会 到处宣传,使匈奴人普遍认为,只要我们归附汉朝, 就会享受到这些待遇。由此,汉朝就可以达到“坏 其目”的目的。 第二种诱饵就是“盛食珍味”。贾谊向汉文帝 建议说,凡是匈奴的使者,只要到达汉朝,汉天子务 必摆设盛大的宴席招待他们。在宴会期间,既应当 让匈奴人吃着他们从来没有吃到的美味佳肴而高 兴,有一种满足感、自豪感,边吃边笑;又要让那些 “胡人”在现场观看,使他们眼馋、嘴馋。这样,那些 享受的人和观看的人都宣传汉朝的美味佳肴,以吸 引匈奴人。由此,汉朝就可以“坏其口”。 第三种诱饵就是“音乐妇人”。贾谊向汉文帝 建议说,凡是来汉朝投降的匈奴的头面人物(“降者 之杰”),只要他们一到达,天子就派人按照贵客的 标准招待他们,“令得召其知识,胡人欲观者勿禁。” 在此期间,二、三十位涂脂抹粉、服饰华丽的妇人, “或薄或拚,为其胡戏以相饭。” 然后,天子便让 乐府前来助兴,歌舞艺人和各种乐器共同上阵,吹、 拉、Ⅱ昌、跳,非常热闹。同时,还让妇人随时服侍着那 些匈奴的头面人物,使他们陶醉在那种环境里,乐此 不疲。这样,凡是看到的或听到的都极其羡慕这些 人物,人人都急忙赶来投降,惟恐落在他人后面。由 此,汉朝就可以“坏其耳”。 第四种诱饵就是“高堂邃宇”。贾谊认为,欲使 “匈奴一国倾心”,还需进一步分化匈奴。他向汉文 帝建议说,对前来投降的匈奴人应做出承诺,保证他 们能富裕起来,既有高堂邃宇,也有好的厨房,还有 大的粮仓,而且“厩有编马,库有阵车” ̄3131 ,奴婢、 牲畜应有尽有,各种生活设施“皆过其故王”,使他 们觉得只要离开匈奴单于,就可以“为家”。这样, 匈奴人就会纷纷来汉投降,“人人圾圾唯恐其后来 至也。”[3]32由此,汉朝就可以“坏其腹”。 第五种诱饵就是“召幸、娱乐”,是“五饵”中最 深层次的诱饵,其动机最为阴险。在贾谊看来,匈奴 的上层人物很难亲近,要想得到他们的真心,必须随 时慰问他们,以示对他们的亲爱之意。因此,贾谊向 汉文帝建议说,凡是匈奴的上层人物及贵族子弟来 降,皇帝“必时时召幸,拊循而后得人官。”而且还要 陪同他们出去参观,做到“出则从,居则更侍。”I3132 在招待他们时,要让那些客居在汉朝国度的胡人及 力士、武士都在跟前,中间还需皇帝亲手赐给他们一 些如绣衣等贵重物品,“胡贵人既得奉酒,出则服衣 佩绶,贵人而立于前,令数人得此而居耳。”_3 这样, 凡是看到的或听到的都希望得到这些,人人都想尽 快归附汉朝。由此,汉朝就可以“坏其心”。 除此之外,贾谊还向汉文帝建议用铜布争取匈 奴的民众。在他看来,铜布既是祸也是福,只要使用 得当,就会“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如果汉朝 “挟铜之积,制吾弃财,以与匈奴,遂争其民,则敌 (匈奴)必坏矣。此谓之七福。”_| 与“三表”一样,“五饵”之间也互为表里,密切 相关。在贾谊的理论思维中,只要汉朝吸引了匈奴 人的目、口、耳、腹,就会抓住匈奴人的心;只要匈奴 归心于汉,他们就会纷纷投靠汉朝天子;只要汉朝能 够在财力和物品方面满足这些人的需求,他们就会 成为汉朝的“谋士”,为汉朝出谋划策。到了那时, “吾人且用其尊,观其限,窥其谋” ̄31 32,匈奴就再也 不会嚣张了,汉朝也就太平无事了。 从表面来看,“三表”和“五饵”各有分工,着重 点不同,如果仔细分析贾谊提出“三表”和“五饵”的 动机,就不难看出,它们是一个整体。贾谊在《新书 ・匈奴》中直截了当地说:“三表已谕,五饵既明,则 匈奴之中乖而相疑矣。”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匈奴单 于来说,他会觉得个个都是叛逆者,整日寝不安席, 食不甘味,挥动刀剑,挟着弓箭,蹲在穹庐之隅,左看 右视,怀疑大臣全是自己的仇人。作为大臣们来说, 即使不想逃离,但在单于的猜疑之下,也只好一走了 之。这就如同猛虎在你身后,你能不跑吗?而匈奴 的“贵人”一见到单于,就犹如遇到虎狼,他们只好 “南面而归汉也,犹弱子之慕慈母也。”匈奴的民众 见到他们的将吏,就如同见到仇雠。这样,匈奴的臣 民就像流水一样,不断地流到汉朝,匈奴单于就成了 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只好“系颈顿颡,请归陛下之 义”。 p 在贾谊看来,“三表”、“五饵”就是与匈奴 “战德”,只要实施“战德”方略,再以“关市”相配 合,远则五年,近则三年,匈奴就会灭亡。这是贾谊 的“德胜”目标和时间表。 综上可见,在贾谊的战略思维中,“三表”和“五 饵”只是-T-段,而争取匈奴的民心,吸引匈奴民众前 来归附则是目的。众所周知,衣、食、住、行、声色是 人类社会所有民族的基本需要和追求,贾谊把这些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马晓丽:贾谊的民族关系思想 203 作为诱饵来吸引匈奴,可谓抓住了关键。只要匈奴 民众能够脱下旃裘,穿上盛服,就会认同汉族的服饰 文化;只要他们喜欢汉朝的美味佳肴,就会认同汉族 的饮食文化;只要他们喜欢城郭、住到房屋里,就会 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只要他们愿意享受车乘, 就会放弃射猎的生业;只要他们喜欢声色,就会受到 儒家文化的浸染,注重个人修养。所以,“五饵”的 奇效就在于同化匈奴,使匈奴民众逐渐减少对本民 族的认同感而认同中原文明。当然,在当时的情况 下,无论是消灭匈奴还是同化匈奴,都需要较长的时 间。而贾谊所设计的时间表,虽然能够起到鼓舞士 气的作用,使汉朝的君臣尽快消除惧怕匈奴的心态, 但想在三、五年之内就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显然是 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 其实,从“三表”和“五饵”的具体内容来看,贾 谊所构想的仅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造和同化匈奴的方 案,很难立即奏效。况且,匈奴也在中行说的反复鼓 动下,坚决反对汉朝的同化原则。 中行说本为汉朝的宦官,汉文帝前元六年(公 元前174年),汉与匈奴和亲,中行说作为送亲使者 到匈奴后便投靠了匈奴,颇受老上单于重用。中行 说先后辅佐过老上单于和军臣单于,对匈奴的发展 做出过重要贡献,最后死于匈奴。中行说一方面竭 力用自己的民族关系思想影响匈奴单于和臣民,另 一方面,他也向汉朝使者宣传他的民族关系思想。 中行说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 抬高匈奴的地位,称匈奴单于是“天地所生日月所 置”,让匈奴单于在给汉朝皇帝的书信时“以尺二寸 牍,及印封皆令广大长” 。二是鉴于“匈奴好汉 缯絮食物”的现状,强烈呼吁保留匈奴的服饰文化 和饮食文化。在中行说看来,“匈奴人众不能当汉 之一郡,然所以强者,以衣食无仰于汉也。”而当时 匈奴“单于变俗好汉物”的现状很令他担忧,因为只 要汉朝十分之二的物品进入匈奴,匈奴人就会动心 而全部归附于汉朝。为此,中行说极力贬低“汉 物”:“其得汉缯絮,以驰草棘中,衣丰夸皆裂敝,以示 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洹 酪之便美也。”’。I_ 三是主张保留匈奴的婚姻习 俗。在汉朝使者的眼中,“匈奴父子同穹庐而卧。 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无冠带之 饰,阙庭之礼。”而中行说则认为,匈奴“父子兄弟 死,取其妻妻之,恶种姓之失也。故匈奴虽乱,必立 宗种。今中国虽详不取父兄之妻,亲属益疏则相杀, 至乃易姓,皆从此类。”四是反对繁文缛节的礼仪, 在他看来,汉朝的“礼义”存在着使“上下交怨望”的 弊端,而匈奴“君臣简易,一国之政犹一身也。”五是 主张保留匈奴的居住方式,因为建筑栋宇室屋,必定 会耗尽气力。六是坚持游牧生活,反对农耕和定居。 中行说认为,匈奴人随逐水草而迁徙,“急则人习骑 射,宽则人乐无事,其约束轻,易行也。”而“耕桑以 求衣食,筑城郭以自备,故其民急则不习战功,缓则 罢于作业。”…舢七是提高匈奴人的文化水平。在这 方面,中行说身体力行,可以称得上诲人不倦,如他 “日夜教单于侯利害处” ,并“教单于左右疏记, 以计课其人众畜物。”ll_2 总之,在中行说的心目中,匈奴的衣、食、住、行 以及习俗都有很大的优势,决不能轻易放弃。如果 放弃这些,就等于放弃了匈奴的民族特性,在将来与 汉朝较量过程中,就会处于劣势。由于中行说在匈 奴中具有重要地位,他的观点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贾谊是非常痛恨中行说的, 他的“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 背” 的雄心壮志就很能说明问题。当然,作为一 介书生,贾谊未必有“伏中行说而笞其背”的能力, 但从舆论上消除中行说的影响,则是他的长项和责 任。如果我们把贾谊的“三表”、“五饵”与中行说的 主要观点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贾谊既是在与匈奴 单于进行一场民心和民众的争夺战,也是在与中行 说打一场舆论战。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14“文帝 前六年”中把中行说的观点与贾谊的观点前后连接 起来叙述,就颇耐人寻味。 四、贾谊民族关系思想的来源 从贾谊民族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来看,他的思 想来源是多方面的,但如下两点尤为重要: 其一,传统的“大一统”观念。“大一统”理论至 迟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萌芽,战国时期已经定型。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载:“何言乎王正月?大 一统也。” t3] 当梁惠王问孟子怎样才能安定天下时, 孟子十分肯定地回答:“定于一。”_II l到秦汉时期, 大一统理想不仅变为现实,而且成了主流思想,即董 仲舒所概括的“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也。”颜师古对“大一统”做了进一步解说:“一统者, 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 专也。” ̄212523此后,大一统理论成了维护中央集权的 多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和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思想 理论基础。贾谊虽然没有系统阐述“大一统”思想, 但从他的有关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首足 观”即来源于传统的“大一统”观念。如他在上疏汉 文帝时就说:“《诗》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 之滨,莫非王臣。’王者,天子也。苟舟车之所至,人 迹之所及,虽蛮夷戎狄,孰非天子之所哉!…- ”他 的这些认识与“大一统”观念基本一致。 其二,先秦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影响。贾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4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9卷 谊是个亦学亦宦的人物。作为一个文人,贾谊是成 功的。从史书记载来看,他勤奋好学,年少就“颇通 诸家之书”,18岁时就“以能诵诗书,属文” “而闻 名于郡中。作为一个官僚,贾谊非常重视历史经验 教训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如他在《过秦论下》 中就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 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 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 矣。” 。正因贾谊“通诸家之书”和喜欢“观之上 古”,所以,他能够比较广泛地吸收各个方面的思想 营养,从黄帝、颛项、帝喾、唐尧、虞舜等传说中的上 古帝王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从诸子 百家尤其是儒家思想到历代帝王的治边理念和安抚 少数民族的成功经验,无不对他产生过影响。贾谊 的论著中经常引用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孔子、商 鞅、孟子、老子、管仲、韩非子等人的语录,就充分证 明了这一点。 我们知道,在贾谊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中,“三 表”中的“爱”及“好”是“人道”,“德”是主线,只要 我们把贾谊在论述这些问题时所使用的语言、所运 用的材料以及思维方式,与先秦时期的政治家和思 想家的有关思想稍加对比,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受 传统民族关系思想影响的程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家 和思想家对“德”和“爱”有诸多论述,如曾子说:“君 子之爱人也以德。” ” 孔子说:“古之为政,爱人为 大。” _l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L“J2 《韩非子 ・解老第二十》载:“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吕氏春秋・爱士》载:“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 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贾谊对这些思想既 有继承,也有发展,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 面:一是要“爱亲于天下之人” ;二是要“爱人之 状”;三是注重爱的程度和效果,即“苟胡面而戎,-or 者,其自以为见爱于天子也,犹弱子之逻慈母 也。’’[ ] 一 关于重视和喜好他人之技的思想,在先秦时期 早已出现。《大学-释治国平天下》载:“人之有技, 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 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贾谊则 认为,“苟其技之所长,与其所工,可以当天子之意, 若此则好谕矣。” 相比之下,贾谊的“好人之技” 思想更进步一些,因为他主张喜好他人之技的长处, 这就在理论上克服了对“技”的优劣不加区分、笼统 爱好的弊端。 五、贾谊民族关系思想的特点 综括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将贾谊的民族关系思 想归纳为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德”是贯穿在贾谊民族关系思想体系中 的主线。在贾谊的论著中,对“德”的论述占有一定 的比重,“厚德”、“德厚”、“德行”、“战德”、“德胜” 等词语时常出现于他的有关论述中。贾谊认为, “德”既有道、德、性、神、明、命等“六理”,还有道、 仁、义、忠、信、密等“六美”,而且,“诸生者皆生于德 生”,道是德之本,仁是德之出,义是德之理,忠是德 之厚,信是德之固,密是德之高。在贾谊看来,“德” 在各个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整体来讲, “德之所以生天地人与万物” ;从政治方面来看, 只要帝王广泛施德,“于是下亲其上”l3 ,“汤、武广 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2]2253;从民族关系方面 来说,他认为,“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舟车所至,可 使如志。” 只要“德被蛮貊四夷”,其“子孙数十 世”0 都可受益。正是基于对“德”重要性的深刻 认识,所以,贾谊希望汉文帝“威惮大信,德义广 远”_jl 。他坚信,只要汉文帝能够“以厚德怀服四 夷,举明义博示远方”,天下谁敢“愤然不承帝 意?” ̄3 J3o同时,贾谊也比较重视教化的作用:“胡、粤 之人,生而同声,耆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 不能相通,行者[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 也。”_ 其二,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在贾谊生活 的时代,匈奴不仅对汉言辞不顺,而且“负其众庶, 时为寇盗,挠边境,扰中国,数行不义”0。川。贾谊对 此非常反感和痛恨,因此对解除匈奴的威胁也就十 分迫切。但是,由于他的使命感太强以及过高地估 计了自己,加之他主要从自己的愿望出发,所以,他 所设计的许多方案,都明显地带有不切实际的空想 成分。如他所设计的彻底征服匈奴的时间表和“三 表”、“五饵”的方案,就很能说明问题。从时间表来 看,贾谊曾设想他本人“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在 半年之内或“少假之间,休屠系颈以草,膝行顿颡, 请归陛下之义”。 他也曾设想通过“关市”等手 段,使匈奴“亡竭可立待”E3]33。他所设想的“德胜” 时间表,也只有三、五年。其实,无论是从政治上、 军事上控制匈奴,还是从经济上、心理上征服匈奴, 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匈奴直到汉武帝前期 还轻视汉朝就是明证。从“三表”和“五饵”的方案 来看,贾谊的理想主义色彩更为浓厚,其空想成分更 多。贾谊只是想当然地以“五饵”坏其目、坏其口、 坏其耳、坏其腹和坏其心,并没有想到匈奴不仅不会 轻易上钩,而且有时还会想方设法与汉朝较量,所 以,直到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贾谊去世,也 没有出现他所预料的情况,相反,匈奴则“数为边 患”L 。485。 贾谊的设想之所以落空,主要因为他低估了匈 奴,方案不切实际。众所周知,匈奴出现分崩离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马晓丽:贾谊的民族关系思想 了发展双方的边境贸易,而是“招民之机” 205 ,即通 单于成为孤家寡人,民众纷纷逃离,至少需要具备如 下几个条件:第一,匈奴单于在政治上的残暴统治, 使其臣民怨声载道;其二,君臣之间相互猜疑,大臣 过“关市”把匈奴汇聚到长城之下,然后使其“贵人” 归附汉朝。此外,贾谊虽然主要就匈奴问题来阐发 他的民族关系思想,但他的视野并未仅仅局限于匈 奴身上,如他提出的“隆义渠、东胡诸国,又颇来 降”、“匈奴且动” 个完整的体系。 其五,思想认识和方案设计的狭隘性。贾谊所 离心离德;第三,出现重大天灾,人民缺衣少食,生活 极其困难;第四,军事上接连失利,一时很难出现重 大转机。从匈奴当时的情况来看,并不具备这些条 件。所以,贾谊的方案就很难奏效。况且,中行说的 宣传,也在消解贾谊“五饵”的影响。即使匈奴中确 实会有一些人见利而动,但在当时的环境下,相当多 的观点,就注意到了北方少数 民族的互动关系。所以,贾谊的民族关系思想是一 的匈奴人还是想保持匈奴的特性,不会轻易地改变 自己的饮食、服饰、风俗习惯及价值取向。 其三,民族关系思想与政治思想的统一。贾谊 所设计的建“属国”和“三表”、“五饵”的方案,其精 神实质与他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的主张完全 一致。贾谊作为一个著名的政论家,一方面强调天 下“治安”和天子“无忧”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他也 了解诸侯反叛的历史,并且也注意到强者先反、弱者 后反的规律,遂提出了削弱诸侯国的方案。在他看 来,只要“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那么,诸侯因“力少 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0 J2” 在民族关系方面, 贾谊希望“帝之威德,内行外信,四方悦服” ,但 因匈奴恃其强盛而对汉朝“侵甚侮甚,遇天子之不 敬也。为天下患至无已矣。”0 这是汉朝君臣都不能 容忍的事实。贾谊的“三表”和“五饵”的精神实质, 就是与匈奴单于争夺民心和人口,削弱匈奴的势力, 使单于“无臣之使,无民之守” J】 ,只能乖乖地归附 汉朝,接受汉朝天子的统治。这样,天下即可“治 安”。天子也就“无忧”了。再如贾谊“首足”观强调 天子为首,居于上方。蛮夷为足,居于下方,这与他的 “立君臣,等上下”_2 J2 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其四,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贾谊在政 治上非常向往“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奴宾服,四 荒乡风”的社会安定的局面,主张“建久安之势,成 长治之业” ̄212231。在民族关系方面,主张“四海之 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 所以,他的民族关系 思想的出发点,就是确立汉朝天子的至高无上的政 治地位,有效地控制住匈奴。为此,贾谊比较系统地 阐述了他的理论观点,提出了一些解决匈奴问题的 主张和建议,设计了许多消除匈奴威胁的具体方案。 这些主张、建议和方案,尽管涉及到政治、经济和道 德等许多方面,但无不围绕“匈奴宾服”这一主题而 展开。如他阐述的“首足观”,是想把匈奴置于从属 地位;他建议设置“属国”,是想建立一块有效控制 匈奴的样板。最终实现他的“中国日治,匈奴日 危” ̄3 33o的愿望;他的“三表”、“五饵”主张,虽然既有 5-)- ̄、瓦解匈奴的意图,也有同化匈奴的动机,但最 终都是为了控制匈奴。他所建议的“关市”,并非为 设计的“三表”,主要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贾谊 一方面讲“德”,讲“礼”,希望汉文帝“以厚德怀服四 夷”,但另一方面,他又主张通过“五饵”,破坏匈奴 的目、口、耳、腹、心。同时,贾谊还想“举中国之祸 而从[徙]之匈奴”,以此使“匈奴伏其辜而残 亡。”_】 这些都反映了贾谊的思想认识和方案设计 的狭隘性。在这方面,贾谊不如中行说,中行说尽力 帮助匈奴提高文化水平、文明素质和民族认同感,有 利于匈奴的自身发展。 六、贾谊民族关系思想的时代价值 班固在《汉书・贾谊传》“赞”语中对贾谊评论 说,“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 通达国体,虽古之伊(尹)、管(仲)未能远过也。使 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为悼痛。’追观 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及欲 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 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疏矣。”按照班固 的看法,贾谊的“三表”、“五饵”的改造匈奴思想没 有多大价值。其实,贾谊的思想在中国民族关系思 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高扬大一统的旗帜,强调华夷一体,有助 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西汉前期,无论是汉 高祖、汉文帝等君臣,还是匈奴首领,大都把匈奴视 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把汉与匈奴的关系视为“两国” 之间的关系,如汉文帝在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 给匈奴单于的信中说,“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 受令单于,长城以南冠带之室朕亦制之”、“汉与匈 奴邻敌之国”,希望改善关系,“使两国之民若一家 子”L ” ;匈奴老上单于在此前给汉文帝的书信 中,同样把汉匈双方的关系视为“两国”之间的关 系:“二国已和亲。两主欢说。”‘ J】 而贾谊的“首足” 观则认为,汉与匈奴是首与足的关系,实际上是强调 汉与匈奴、内地与边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里, 尽管贾谊并没有像后世政治家和思想家那样明确提 出“华夷一体”的概念,但他的“首足”观已经体现了 “华夷一体”的思想。在当时最高统治者把汉匈关 系视为“两国”关系的前提下,贾谊提出“首足”观不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6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l9卷 仅需要一定的理论勇气,而且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与发展,同时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化与 提高。 第二,蔑视匈奴,设立消灭匈奴的时间表,有利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想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 并不在于战场上的得胜,关键在于改变汉朝君臣的 低落情绪和惧怕匈奴的社会心态以及提高汉朝君臣 的自信心。贾谊所列的时间表,尽管不太切合实际, 但却有利于坚定汉朝君臣取胜的自信心和鼓舞汉朝 君臣的士气。 于改变汉朝君臣的低落情绪和惧怕匈奴的社会心态 以及坚定汉朝君臣的自信心。贾谊生活的时代,正 是匈奴最强盛的时期,“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 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 m 当时无论是国君还 是臣民,对匈奴普遍存有恐惧心理,既对“平城之下 第三,提倡用先进的文化和文明改变匈奴的思 想代表着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从当时情况 来看,毫无疑问,中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 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_2]3 的惨状记忆犹 新,又任由匈奴“数人边地,小人则小利,大人则大 利”¨2 ,即使出现如樊哙“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 文明均高于匈奴,贾谊所倡导的诚信、仁爱及“好人 之技”,既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处理民族关系的 重要准则;他所提出的以“盛服车乘”、“盛食珍味”、 “高堂邃宇”及“音乐”来改变匈奴的主张,虽然其动 机不纯,但会收到提升匈奴的文化和文明水平的客 观效果。 中”等刚烈之士,但在当时的舆论中,樊哙只能被斥 责为“欲摇动天下”[2 33 ̄55,列于被斩杀的行列。众所 周知,战争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众的士气。 [ 参[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 贾谊.贾谊新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考文献] [9]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中国科 学院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清实录:贵州资料辑要[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l964. [1O]杨伯峻.论语译注[M].2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3]公羊高.春秋公羊传[M].顾馨。徐明,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 版社.1997. [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实录・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 局.1986. [7]清高宗.清朝通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实录・世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 局.1986. [14]孙希旦.礼记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J Yi S Thought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 Among Nationaliites MA Xiao.1i (Institute ofNationalities,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a)n Abstract:JIA Yi thought about the relations among nationalities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features:1)“Virtue”oc— cupies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2)Strong idealistic flavor;3)The unity of the thought of nationality relationship and that of politics;4)Integrity of theoretical systems;5)Parochilaism of ideology.JIA Yi§thought on the relations of na— tionalities occupies an importent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the thoughts concerning nationality relations in China. Key words:JIA Yi;the thought of nationality relations;sources;features;value [责任编辑、校对:曹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