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2022学年-有答案-福建省福州市某校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2021-2022学年-有答案-福建省福州市某校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来源:尚车旅游网


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市某校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2. 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3. 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C.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4. 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原始人类的( ) A.传说、遗址

5. 下列不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重要标志的是( ) A.农作物的种植 C.火的使用

6. 如图雕塑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黄河流域两个部落首领。他们的结盟,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他们”指的是( ) ①黄帝 ②蚩尤 ③炎帝 ④禹。

B.出现家禽饲养

D.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B.化石、遗址

C.遗物、记载

D.传说、记载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人遗址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 某历史纪录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半坡人生活的历史信息。其中介绍错误的是( ) A.生活在长江流域 C.种植粮食作物粟

8. 以下居民建造了利于通风防潮的干栏式房屋建筑的是( )

试卷第1页,总17页

B.住着半地穴式房屋 D.使用磨制石器生产

A.元谋人

B.半坡人 C.河姆渡人 D.北京人

9. 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传位的方法是( ) A.分封制

10. 如图所示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

B.禅让制

C.世袭制

D.等级制

A.夏朝

11. 消灭商朝建立西周的是( ) A.周文王

12. 《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实行( ) A.行省制

13. 下图是西周实行的一种制度示意图,根据这种制度,图中第二层的人要为最上层的人尽的义务是( )

B.分封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B.周武王

C.周幽王

D.周平王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A.进纳贡物,服从调兵 C.监察百官,镇守疆土

14. 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15. 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这是因为甲骨文是( ) A.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B.商代文字 C.字母文字的起源

D.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16.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古代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制作高超工艺的是( )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B.管理土地和人民

D.修建城池,制定制度

试卷第2页,总17页

A.人面鱼纹盆 B.毛公鼎

C.

四羊方尊 D.兵马俑

17. 《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 ) ①周天子威望下降

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④周王室势力日益强大 A.①②③

18. 东周时期,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 ) A.民族交融

19. 如图为战国形势图,其中①处是战国七雄中的( )

B.民族兼并

C.民族争论

D.国人暴动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楚国

B.秦国

C.燕国

D.齐国

20. 下列生产工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打制石器 ②铁制工具 ③磨制石器 ④青铜工具 A.①③②④

21. 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对其他六国构成威胁的是( ) A.魏国

B.赵国

C.齐国

D.秦国

B.①②③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

试卷第3页,总17页

22. 有人评价秦孝公时期下令的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严明法度

23. 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关于如何治理国家,法家主张( ) A.实行“仁政” C.依法治国

24. 下面是某同学用归纳法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B.“无为而治”

D.选举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B.改革户籍制度

C.确立县制

D.奖励军功

A.西周、春秋

25.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 ) A.夏朝

26. 下列关于“马”的几种字体,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书中的是( )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战国

A.

甲骨文 B.大篆 C.小篆 D.楷书

27. 工程的修建都有一定的目的和功效。秦朝修筑长城是为了( ) A.抵御匈奴

28. 曾有人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 A.人社会治安混乱 C.人民法制观念淡薄

29.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安徽境内。小明要去寻访历史遗迹,他应去的地点是( ) A.陈

30. 某同学设计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成语,那么他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春秋争霸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仁者爱人”、“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上表述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B.战国称雄

C.秦统天下

D.楚汉战争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B.巨鹿

C.大泽乡

D.渔阳

B.国民素质不高 D.刑法严酷

B.抵制商贸

C.便利交通

D.宣示国威

试卷第4页,总17页

三、材料解析与论述题:共3小题,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第34题10分,共3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二,写出材料一中历史人物。

(2)依据材料二,写出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的制度名称。

(3)材料三中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4)据材料四,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二: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开始下令变法。规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截!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史实?

(2)材料二中在秦孝公支持下主持这场变法的人是谁?请概括材料中的这项变法措施。

试卷第5页,总17页

(3)材料三中秦王实现“扫六合”统一天下是在哪一年?联系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什么联系?

(4)分析以上三则材料,总结出一个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材料论述题 长城与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盂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都江堰却实实在在在占据了邀远的时间,都江堰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仲,延仲的距离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都江堰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不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摘自余秋雨《文化苦旅》 请回答

(1)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是谁?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试卷第6页,总17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市某校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答案】 A

【考点】

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解析】

本题考查元谋人。 【解答】

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故选A。 2. 【答案】 B 【考点】 北京人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北京人的知识。 【解答】

考古工作者北京人遗址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共十万件以上,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故选B。 3. 【答案】 D 【考点】 北京人 【解析】

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解答】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是打制石器。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开始使用天然火,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可以驱赶野兽和照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 【答案】 B

试卷第7页,总17页

【考点】 人类的起源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类起源的知识点。 【解答】

原始人类时期,没有文字,研究原始人类历史的主要依据的是化石和遗址,中国是拥有原始人类化石和遗址比较多的国家,因此说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故B正确。 故选B。 5. 【答案】 C

【考点】

原始农业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了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解答】

农业首先涉及农作物种植,所以农作物的出现是标志之一;从事农业生产还需要生产工具,所以磨制工具也是标志之一;从事农业生产使得远古居民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开始过上定居生活,于是聚落出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学会饲养家畜,比如猪狗等,由此可知,AB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火的使用不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故C项错误,排除。 故选C。 6. 【答案】 C

【考点】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解析】

本题考查黄帝和炎帝,知道黄帝和炎帝部落形成后来的华夏族主体. 【解答】

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顺黄帝,炎帝和黄帝联合通过涿鹿之战打败蚩尤,此后炎、黄二部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的华夏族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故“他们”指的是黄帝和炎帝。 7. 【答案】 A

【考点】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解析】

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识记半坡居民的成就。 【解答】

试卷第8页,总17页

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粮食作物“粟”,住着半地穴的房子。 故选A。 8. 【答案】 C

【考点】

河姆渡人的生活 【解析】

本题以干栏式房屋建筑为依托,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知识。 【解答】

距今约七千年前,由于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因此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利于通风防潮的干栏式房屋。 故选C。 9. 【答案】 B

【考点】 尧舜禹的禅让

夏朝的兴亡与“家天下” 【解析】

本题考查禅让制。“禅让制”是将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方法。 【解答】

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可见“禅让制”是将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方法。 10. 【答案】 A

【考点】

夏朝的兴亡与“家天下” 【解析】 本题考查夏朝。 【解答】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11. 【答案】 B

【考点】

西周的建立及疆域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建立者,知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

试卷第9页,总17页

【解答】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此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历史上称为西周。 12. 【答案】 B

【考点】 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

本题以《左传》记载为依托,考查分封制的知识点。西周通过分封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属于贵族,平民和奴隶属于被统治阶级。 【解答】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就是说用同姓诸侯构筑一道屏障,来捍卫周天子的中央权威。这指的是分封制。 13. 【答案】 A

【考点】 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

本题以示意图为依托,考查西周分封制。 【解答】

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第二层是诸侯,最上层的人是周天子。第二层的人要为最上层的人尽的义务是进纳贡物,服从调兵。西周初期,为巩固周朝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宗亲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定期进行朝贡述职,还必须随时准备率领自己的武士和军队,接受周天子的调遣,保卫周王。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 【答案】 B

【考点】 文字的演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老文字的有关知识。应重点掌握甲骨文的有关知识。 【解答】

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15. 【答案】 D 【考点】

试卷第10页,总17页

文字的演变 【解析】

本题以郭沫若的话语为依托,考查甲骨文。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这是因为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16. 【答案】 C 【考点】 青铜器 【解析】

本题以四幅历史图片为切入点,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 【解答】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造型奇特,花纹华丽,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ABD三项都商朝这一时间限定不符。 17. 【答案】 A 【考点】 春秋争霸 【解析】

本题以《史记》的一段记载为切入点,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 【解答】

由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

弱,……政由方伯(霸主)。”可知,东周时期①周天子权威下降,无力控制诸侯。②诸侯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向天子纳贡。③诸侯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取代周天子地位。周王室势力日益减弱。 18. 【答案】 A 【考点】 春秋争霸 【解析】

本题以东周时期,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的交往和斗争为切入点,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

较长时期的春秋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这就为之后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春秋争霸战争在一定程度上还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试卷第11页,总17页

19. 【答案】 B

【考点】

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 【解析】

本题以战国形势图为切入点,考查战国七雄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

据图片及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的方位可以按照“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来掌握,故①处分别为秦国。 20. 【答案】 D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青铜器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北京人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

据所学知,原始社会经历了①打制石器的旧石器时代和③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出现④青铜工具,春秋战国出现②铁制工具,故按顺序排列为①③④②。 故选D。 21. 【答案】 D

【考点】

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 【解析】

本题以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为切入点,考查战国七雄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

依据所学,战国时期,秦国地处西部,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22. 【答案】 D 【考点】 商鞅变法 【解析】

试卷第12页,总17页

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把握与“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任贵族。”相关的商鞅变法的措施。 【解答】

“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反映了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引起的变化。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故D符合题意。 23. 【答案】 C 【考点】 百家争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法家思想的认识。 【解答】

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韩非,主张法治和改革,强调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4. 【答案】 C

【考点】

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 西周的建立及疆域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国家的建立的知识点,应把握西周和东周的起止时间。 【解答】

依据题干信息“夏朝至汉朝的朝代更替表”,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大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西周建立;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经过春秋战国的纷争,最后被秦朝统一。 25. 【答案】 D

【考点】

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 【解析】

本题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切入点,考查秦朝的建立。 【解答】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26. 【答案】 C

【考点】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试卷第13页,总17页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把握秦朝官方统一文字为小篆。 【解答】

依据所学的知识,秦朝的历史,李斯发明了小篆作为官方统一的文字,秦朝官方统一文字为小篆。 27. 【答案】 A

【考点】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

本题以秦朝修筑长城为依托,考查的是秦长城修建目的知识。 【解答】

秦朝建立后,为抵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派蒙恬负责修建长城。因此说秦朝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 28. 【答案】 D

【考点】

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解析】

本题以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秦的暴政。 【解答】

曾有人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刑法严酷。 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29. 【答案】 C

【考点】

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解析】

本题考查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解答】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 故选C。 30. 【答案】 D 【考点】 楚汉之争

试卷第14页,总17页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楚汉战争。 【解答】

据“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成语可知,确定一个主题应选择楚汉战争。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垓下之围中项羽“四面楚歌”,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楚汉战争实质是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战争。 故选D。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答案】

不正确。理由: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到汉武帝时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而“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是墨子的主张。 【考点】 老子和孔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及其思想观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到汉武帝时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他还教育学生要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后人称他为“孔圣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仁者爱人”、“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上表述不正确。题干中“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是墨子的主张。

三、材料解析与论述题:共3小题,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第34题10分,共34分. 【答案】 秦王嬴政。 郡县制。

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车轨,统一文字。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因为秦始皇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考点】

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试卷第15页,总17页

观察图片可知,图一人物是秦始皇;他一生中最大的历史功绩是统一全国。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材料二中是建立了维持中国几千年来统一的政治制度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这一政治制度的目的是加强统治;其中郡县制的实行,开创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由材料三可知,在经济上,秦始皇时期,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车轨,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在文化方面,秦朝统一了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后来又推广更为简单的隶书。秦朝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地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据材料四“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看,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因为秦始皇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答案】 春秋时期。

商鞅。变法措施: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公元前221年。联系:材料二、三所反映的史实奠定了基础。经过商鞅商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要因素:改革和社会统一。 【考点】 春秋争霸 商鞅变法

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 历史开放性问题 【解析】

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了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根据材料“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管仲改革,这次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

根据材料“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开始下令变法。规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在秦孝公支持下主持这场变法的人是商鞅。材料中的这项变法措施: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根据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截!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秦王实现“扫六合”统一天下是在公元前221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三所反映的史实奠定了基础。经过商鞅商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析以上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改革和社会统一。 【答案】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试卷第16页,总17页

观点:伟大的都江堰。理由: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都江堰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都江堰的规模虽不及长城,但千百年来恩泽与民,有了它,旱捞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今天,都江堰还在发挥着巨大作用,给人们带来灌溉之利。何况,它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之前数十年就已完成。而长城犹如古代的一个巨大雕塑,现在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只是历史的一个见证,只代表一段时代的文明,而都江堰孕育了千年的文明,它造就了一个天府之国,它庇护、濡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所以,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更伟大的灵动生活。 【考点】 都江堰 【解析】

本题以都江堰是一项古老而神奇的水利工程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相关史实。 【解答】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本题为开放类试题,本题考查学生的语方表达能力。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可认为长城伟大,也可认为是都江堰更伟大,然后表述理由即可。一定要注意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述合理。如果认为长城伟大,可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来陈述理由。如果都江堰更伟大,可从长城已经没有了实用价值,只是一处历史的见证,而都江堰依然庇护、濡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据题干材料可以提炼的观点可以是:伟大的都江堰。理由: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都江堰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都江堰的规模虽不及长城,但千百年来恩泽与民,有了它,旱捞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今天,都江堰还在发挥着巨大作用,给人们带来灌溉之利。何况,它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之前数十年就已完成。而长城犹如古代的一个巨大雕塑,现在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只是历史的一个见证,只代表一段时代的文明,而都江堰孕育了千年的文明,它造就了一个天府之国,它庇护、濡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所以,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更伟大的灵动生活。

试卷第17页,总1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