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 山西水利 SHANXI WATER RESOURCES ・75・ 蒲州水源地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 贾时勇 (大同市水务局,山西 大同037004) 【摘要】采用地下水水量模型对蒲州水源地进行数值模拟评价,结果表明:模型可靠性高、参数合理,并求得水 源地最佳开采方案,为同类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水量模式;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可采资源计算 【中图分类号】TV2l1.1 1 【文献标识码】C 蒲州水源地位于山西省永济市黄河中游一级阶 地上,呈南北带状展布。水源地西以黄河为界,东接黄 土台塬及中条山山前倾斜平原,北至北闫郭村,南至 韩阳镇,总面积约60 km 。 1 自然地理概况 研究区位于永济市西部、山西陆台最南端的黄河 断裂沉降带内,地层以新生界为主,多元结构,厚度较 大。黄河阶地地面平坦,地势由北向南微倾斜,标高 345 m左右。本区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 量为560.6 mm,其中6O%降雨集中在6至8月份;平 均蒸发量1 770.2 mm。区内有黄河及涑水河两条河 流。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 050 m /s,平均水位 378.86 m。 2 水文地质条件 2.1 地下水贮存条件及富水特征 研究区地表以下75.6 m~86.5 m连续分布有厚 度为30 m左右的亚砂土及亚黏土层,构成本区浅水 稳定的隔水底板。含水层厚度一般为3O.4 m~ 60.3 m,南北部较薄,中部及东南部较厚。含水层岩性 上部为粉细砂,下部为中细砂,底部为中粗砂。地下水 赋存规律:黄河沿岸及蒲州古城北部为水量丰富区; 蒲州古城南部及涑水河沿岸为水量较丰富区;山前倾 斜平原为水量中等区;黄土台塬为水量贫乏区。 2.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研究区内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有大气降水人渗补 给、山前倾斜平原和黄土台塬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 以及黄河水的侧渗补给。区内地下水水位分布规律为 西北部、北部及东北部高,南部低,地下水从以上三个 方向向中部蒲州古城汇集,汇集的水流以0.5‰的水 力坡度缓慢向南流出。区内地下水的排泄形式有三 种:一是潜水的蒸发排泄;二是阶地区农业井的人工 开采;三是以地下径流的方式向南排泄。 【文章编号】1004—7042(2006)05—0075—02 2.3 地下水化学特征’ 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受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 控制及污染源分布的影响。山前倾斜平原及黄土台 塬,径流条件较好,矿化度0.4 g/L~1.0 g/L,总硬度 25德国度左右,为H—ca型水;黄河沿岸及蒲州古城 北部和南部的地下水,矿化度0.5 g/L~0.7 g/L,总 硬度25德国度,为H—Na及H—Ca型水;涑水河沿 岸受涑水河污水影响,矿化度2.0 g/L~2.7 g/L,总 硬度5O德国度~80德国度,为Ca—Na及C、S~Na 型水;蒲州古城周围局部水流滞缓,地下水埋藏浅,蒸 发作用强烈,矿化度2 g/L一2.8 g/L,硬度25德国度 ~3O德国度,为C—Na型水。 3 地下水水量评价 3.1 地下水水量模型 根据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选择90 m深度以内 的含水层作为地下水水流数值模拟计算的目标层。含 水层下部为一弱透水层,其下部承压含水层通过弱透 水层和潜水含水层有水力联系。研究区包气带岩性为 全新统粉细砂、亚黏土,可视为透水或弱透水的上部 边界。黄河主流沿水源地西部边缘由北而南流过,每 年距堤岸远近来回摆动,最远距堤岸约600 m,近时靠 近堤岸。黄河水与浅层含水层水力联系极为密切,河 水水位高低及距堤岸远近变化对浅层水的补给影响 极大。数值计算区西部边界定在黄河主流距堤岸 600 m处,可视为一类变水头补给边界;东部黄土台塬 及中条山洪积倾斜平原与浅层含水层有水力联系,可 定为弱透水补给边界。计算面积60 km2。开采状态下 浅层含水层除接受天然补给外,主要夺取黄河水激化 补给,排泄则以蒸发及人工开采为主。 区内浅层含水层内部水流可概化非均质各向同 性含水层地下水非稳定平面二维流,其偏微分方程及 定解条件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 西水利 2006年第5期 去 等】+茜 等】+ c tJ t。 400 m;第二排开采井距堤坝450 m,井间距400 m~ 800 m。开采井井深80 m~90 m,井径0.6 m,单井出 水量以2 640 m /d~4 250 m。/d为宜。 +QE(X Y,£)一∑Qi( 。,Y ,£)6( — 。,y一 ) ( ,Y)∈D 水源地浅层含水层平均厚度约54.7 m,开采状态 下最大允许降深要求不超过含水层厚度的1/3,即 18.2 m。此外,考虑水源地地下水的开采不应影响现 n(x,Y,t)I 0:Ho( ,Y),( ,Y)∈D 【, f>t。 (1) 日( ,Y,t)I丁l=Hl( ,Y,t),( ,Y)∈丁J f>t。 有农业井的生产,故水源地设计水位降深采用13 m 较为合理。 K(H—B) I 2=q(x,Y,t),( ,Y)∈ 2 f>t。 实际计算时,首先根据所拟定的井间距方案,单 式中:H( ,y,t):浅层含水层地下水水位标高, m;tto( ,Y):浅层含水层初始水位标高,m;H。( ,y, t):浅层含水层一类边界水位标高,m;B( ,Y):浅层 含水层底板标高,m; ( , t):越流补给含水层水 位标,m;Q( ,y,t):拟定开采井的开采量,m /d;Q ( ,Y,t):浅层含水层垂直补给强度及排泄强度的代 数和(m /d・m );q( ,y,t):二类边界侧向补给量 m /d;K:浅层含水层渗透系数,m/d;K ,,n :河床下 垫面弱透水层的垂直渗透系数(m/d)和厚度(m)。 模型(1)是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假设在计算时段 内K(日一日)是不变的,从而将(1)式线性化,用迦辽 金有限单元剖分插值,即可将连续求解模型离散成常 微分方程的初值问题。然后对时间取对称差分格式, 将其离散成线性代数方程组,即可得到(1)式的数 值解。 3.2 数学模型的识别 本文计算收集了1998年4月上旬和7月中旬两 次水位统测资料,水位观测数据可靠程度较高,故选 取该时段作为模型识别时段。拟合结果表明:水位绝 对误差小于0.5 m的结点数占拟合总数的91.7%, 小于0.1 m的占66.7%。计算水位和实测水位拟合 较理想,经校正后的模型可靠性高,给出的参数合理, 边界条件概化正确。 3.3 地下水可采资源计算 根据黄河历年的观测资料,并考虑水源地保证程 度,可将黄河主流每年距堤坝远近摆动简化为三种情 况:第一,黄河主流紧靠堤坝共36 d(7月16日~8月 20日);第二,黄河主流距堤坝300 m,共292 d(1月 1日~5月14日。6月21日~7月15日,8月21日~ 12月31日);第三,黄河主流距堤坝600 m,共37 d (5月15日~6月20日)。本次计算的预报时期为开 采后的26年。 根据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及抽水试验资料分析, 拟定开采井平行水源地范围内黄河堤坝布置,总长 6 000 m。第一排开采井距堤坝150 m,井问距200 m~ 井出水量从2 640 m /d开始,以240 m /d逐步增加, 分别预测地下水水位的变化。最后选择开采效益好, 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水位降深不超过设计降深,漏斗 边缘未扩展至涑水河沿岸水质较差区的方案作为最 佳开采方案,所求得的开采量为所对应井距方案下的 最大允许开采量。 经模型运算,求得水源地最佳开采方案见表1,水 源地及涑水河附近最大水位降深见表2。 表1 水源地最佳开采方案 布井方案 井间距/m 布井数/眼 单井出水量 可开采量 /m ・d一 /m ・d一 第一井排 300 16 3 600‘ 57 6o0 第二井排 ,600 8 3 120 24 9o0 合 计 24 82 560 表2 地下水水位变化预测 3.4 计算结果分析 经计算,开采条件下水源地地下水总补给量为 79 471.32 m /d~100 866.36 m /d,其中天然补给量 占24%,激化补给量占76%。计算结果表明,天然条 件下水源地浅层水的补给量远不能满足水源地大规 模开采的需要。因此,在傍河开采条件下,井群除了获 取天然补给外,还要夺取黄河水的激化补给增量。当 各项补给之和与井群的开采量相平衡时,井群能达到 稳定的开采动态。 4 结语 第一,蒲州水源地地下水可开采水资源量为 82 560 m3/d;第二,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开采漏斗未 影响到涑水河两岸水质较差的地下水体,水源地开采 不会引起地下水质的恶化。 【作者简介】贾时勇(1963一),男,1984后毕业于太原工学 院水文地质专业,工程师。 『收稿日期】2006—08—07;【修回日期】2006—09—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