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学院备课讲稿
教学内容 批注 第六讲 中西人际关系差异 导入:阅读以下的故事后,讨论中西方对职业的观念。 一位走街串巷到酒吧、学校等公共场所讲故事的外国说书人,一次晚餐时与一位熟识的中国女士聊天。中国女士好心地替他出谋划策:“反正你在这里也没正经工作,那不如去中国教英语。还能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和一份稳定的收人。”那说书人很惊讶地认真纠正该女士:“太太,我是自由职业者。我的专业就是走街串巷为老百姓说书。你怎么说这不是一项正经职业呢?我不去”。那位中国女士餐后言之凿凿地发出感慨:“看他一个穷说书的,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在哪,帮他找出路还不领情。看来我们中国人是好样的,我们来你们西方,赤手空拳地打拚出自己的一份白领体面职业、中产阶级薪水和小洋楼„„”周围西方人个个睁大眼睛瞪着她瞧稀奇。本来西方朋友还挺可怜这位女士的。该女士的丈夫和10岁的女儿都留在国内,她独自漂泊异乡打拚,已四年没见过女儿了。西方人特不能想象夫妻长久分居,家庭不能团聚,对他们来说是人生极大的痛苦。在西方人眼中为出人头地付出如此代价,觉得太残酷。 西方的自由职业非常普遍,有自由歌唱家、自由舞蹈家、自由教师,还有自由护士、自由译者、自由教练等,这些人虽不去写字楼上班,也无稳定的收人,但他们都绝对是专业人士,没人歧视他们“没单位”(单位是中国特有的名词)。 一、中西方人际关系的比较 人际关系的定义: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人与人交往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 中西方人际关系对比表 崇尚对象 责任担当 主体所处的地位 为人处世的标准 社会环境的约束力 西方人 神本位 个人主义 生而平等 单一标准 有形且刚性 出于好奇 单纯 中国人 人本位 家庭本位 合理的不平等 双重标准 无形且弹性 基于关怀 复杂 关系维系 利害关系的程度 人际关系这个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率先提出的,也被称为人际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创立。这个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人际关系表明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程度。
XXXX学院备课讲稿
教学内容 人际关系有三种心理成分组成: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 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1.崇尚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的“神本位”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西方人的“神本位”观念,即在西方人看来,上帝是高高在上的,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也正因为如此,西方人解释一切问题都离不开神。 中国人的“人本位” 与之相对应,中国人则崇尚的是“人本位”。不难发现,伏羲氏一开始就把人的观念树立为“人是宇宙之间最了不起的,而并非是神”。中国人实际上是没有宗教的,所有宗教都是外来的,中国人崇拜的只有自己的祖先,现如今很多拜佛的现象只是一种“理佛”的表象而已。 简言之,中国人认为“人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宰”,因此,中国人所建立起来的一套思想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在神的管教之外的。 2.责任担当的区别 西方人的“个人主义” 基于“神本位”的影响,西方人必然会形成“个人主义”的观念,即以个人作为单位,对上帝承担责任。因此,西方人说话或者表态时经常讲“这是我个人的意见”,表示对其后果由个人来负责。 中国人的“家庭本位” 中国人则是“家庭本位”的观念,即一个人在社会上代表的是其整个的家庭,而并非仅仅是他自己。例如,中国的小孩很少被问及名字,而通常会被问及是谁家的小孩以判断其家庭背景。中国人做错了事情是对不起父母和祖宗,往往整个家庭都会被指指点点。 基于此,建议中国人不要经常将“这是我个人的意见”挂在嘴边,因为周围的人一定会怀疑你对自己言论负责的能力。 3. 人际关系中不同主体所处地位的不同 西方人的“生而平等” 由于“神本位”以及“个人主义”的影响,西方人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因为大家同为上帝的子民,因此每个人都是“生而平等”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人能够接受“儿子直呼父亲的名字”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人的“合理的不平等” 中国人不相信西方这一套说法,而是认为“人没有生以前是平等的,人死了以后也是平等的,但只要活着就有不平等”,不仅如此,中国人还反对过分的不公平,由此形成了“合理的不平等”的观念。 实际上,中国人强调的是一种“伦理”的观念,这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是处于相当不平等的状态,例如父亲或上司的地位永远是不能被的。基于这样的原因,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对上与对下是不同的,例如对同一件事情面对上司和下属时所存在的言论区别。从这个角度进一步来看,西方人有人际关系,而中国人是没有人际关系的,我们所讲求的是人际关系与伦理结合之后所形成的“人伦关系”。 4.为人处世标准的迥异 西方人的“单一标准” 因为遵循“神本位”的思想,所以西方人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只讲求权利与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关系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家庭中“父辈养育子女到18岁,18岁之后就 3
批注
XXXX学院备课讲稿
教学内容 靠自己”,在企业中则“完全依据业绩和表现来判定员工的用或不用”等。由此可见,西方人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遵循的是单一的标准,即完全按照权利与义务的要求来行事。 中国人的“双重标准” 中国人讲求的是“彼此的对待”,即依照别人对自己的方式来考虑对别人的态度,完全与权利义务无关。也就是说中国人对己以及对人往往采用的是双重标准,例如大部分企业家对外宣讲的都是西方的理论和做法,而实际上面对自己的企业时却仍然按照中国人自己的套路在进行。 5.社会环境约束力的状况 西方的“有形且刚性化” 在西方社会中,社会环境的约束力表现为其非常详细的法律规定,这些规定条款不仅逻辑严密、内容清楚,而且执行起来非常严格,完全没有人情可言。因为西方社会的一切都遵循法律规定来进行,形成了一种看得见的、刚性的约束力。 中国的“无形且弹性化” 而在中国人的社会环境中却恰恰相反,目前来总体上还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即便法律体系正在逐步地完善和健全,但还是富有相当的弹性,因为这样才能够得以顺利地执行。因此,中国人养成了喜欢讲理由的习惯,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6.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的动因 西方人处于“好奇” 在西方世界,整部的人类学旨在证明“人没有什么稀奇,人就是动物”的观点,因此,西方人对人与对动物一样,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只是好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西方人惯有的礼貌成为一种虚假的表象,其间并不含有任何的情感因素,同时,西方人就自然而然地在人与人之间保持相当的距离,在不同年代的人之间产生所谓的“代沟”。 中国人源于“关怀”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人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出于“关怀”而不是“好奇”。很多时候,中国人虽然没有礼貌,但是对待别人都是出于真正的关心。基于这一点就不难发现,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是亲密性的,只是这种亲密关系或者信任的建立需要经过一个逐步了解的过程。 7.利害关系的程度 西方人的“单纯” 西方人在不同国别之间、不同公司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所谓的“利害关系”,没有什么道义可言,但相对而言是比较单纯的。 中国人的“复杂” 中国人讲求的不是简单的利害关系,而是更多的在考虑其间由于背景而产生的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所谓的“势利”。与西方人的利害关系相比,中国人的“势利”观念要复杂得多。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从整体上来说,西方的人际关系相对的单纯,易于掌握;而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则相当的复杂,一不小心就容易出差错。 批注 二、社会职业的文化认知差异 中国有以职业、职位、收人、官阶等来品评一个人的高低贵贱的习惯。对普通工人、农民、服务员、清洁工等,有些看不起甚至有些鄙视。但在大多数西方国家,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人人平等的概念早已深人人心。 1. 中国人相信可能具有比较强的能力,因为中国社会很早就强调选拔凭借的是
XXXX学院备课讲稿
教学内容 德和才。在西方社会,只是一项工作,而且容易被告认为从事官方工作的人,往往是才能和德识比较平庸的人。 2. 艺术家 西方社会认识具有艺术特性的人,应该具有一些独特的人格特点,例如更加自由奔放,更加放纵,更加具有创造性 3. 演员 美貌的行为意义,在西方社会里美就是好,西方人普遍认为一个长相漂亮的人,一定是内心善良的人,容易认为这种具有杰出的外在美貌的人,一定是上帝的宠儿。因此她们更可能具有一些下面的心理特质。 东方人的辩证法认识论认为,外表漂亮的人会有一些黄页作用,这种作用对外就是会影响周围人的生活和生命。“红颜祸水“反映了中国人的辩证人格认识。男人的三大幸事:丑妻、薄田、破棉袄,也反映了长相丑陋的妻子实际上是对男人的帮助,因为这个丑陋的妻子可能更容易具有一些下面的心理特征。 批注 三、家庭关系差异 导入:从这则小故事中,你对美国家庭观念有什么看法? 有一个美国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有钱,你没有。”所以美国小孩从小就会自己努力,等继承了父辈祖业,也会如此传承,几代过去,就成就百年企业。 1.家庭体系及长幼关系的特点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孝”,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的良言古训。所以自古中国的家族体系是金字塔形,家中的长辈享有绝对的命令权和决策权;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 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在西方家庭中在子女成人后都可以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更多的家庭讨论和各式各样的建议构成了西方家庭横向的家庭结构。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 西方国家,崇尚自主自强自立,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2. 家庭教育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的个体,有自己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了做选择,而是要使孩了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 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作,从劳作中得
XXXX学院备课讲稿
教学内容 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西方人巴望孩了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了的未来,而是注重孩了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了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了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了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单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 家长最关心的是孩了的学习。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了去超越前人。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研究、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了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 批注 四、作业和思考题 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