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化常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为农历每月十五,既望为农历每月的十六。 B、“长乐王回深父”中的“父”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阳”为山的南面,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 D、“妇女无所幸”中所提到的“幸”是指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 2、下列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是( ) A、“遂通五经”中“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B、“贯六艺”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旧唐书》被称为“前四史”。 3、“左迁”“出官”“迁谪”等词涉及古代官职制度,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三个词语都曾在《琵琶行》中出现,表示白居易被贬官降职。 B、“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与之相反的是“升迁”“右迁”等。 C、“出官”是外出做官,在文中并不涉及官职升降。 D、“迁谪”是贬官的意思。“迁”是指官职的变化,“谪”是被罚流放或贬职的意思。 4、下列对文体常识的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传,传记,记叙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对社会的影响。传记的基本特点:详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B、“记”是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记”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C、赋是秦朝时形成的文体。赋讲究文采、对仗、韵律,兼具诗与散文的性质,形式铺张扬厉、夸饰,有大量的描述。
D、“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体如行书曰行。”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B、“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中“视事”指官吏任职,“乞骸骨”指告老还乡。 C、“庐陵萧君圭君玉”中“庐陵”为籍贯,“萧”为姓,“君圭”为名,“君玉”为字。 D、“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中“下车”是指从所乘车骑中下来。 6、下列对古代官职或官署名称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教坊:唐代官设的教习歌舞技艺的机关。
B、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低的官。
C、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而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称为孝廉。 D、大将军: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始于战国,是将军的最高封号,汉代沿置,职掌统兵征战。 7、下面文学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 “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到了农历十六日。 C.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着有《王临川集》等。
D.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其诗集有《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凤凰涅盘》。 8. 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鸿门宴》中项羽“按剑而跽”,就是握着剑,跪直身子。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B. 参乘,也叫“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如《鸿门宴》中的张良。
C.《资治通鉴》在史学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史记》并称“史学双璧”。
D.《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张衡传》中有“通五经,贯六艺”,两处“六艺”内容相同。 9. 对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创豪放派一代词风。
B. “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C.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契诃夫、欧·亨利和马克·吐温。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共130篇,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学文化常识 答案
1、B 2、B 3、C 4、C 5、D 6、B 7、D 《凤凰涅盘》作者是郭沫若。
8.A【解析】B 《鸿门宴》中的樊哙 C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 《师说》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张衡传》中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学问和技能 9.A【解析】B项《左传》改为《春秋》C契诃夫、欧·亨利和莫泊桑 D纪传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