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评
报
告
生命科学学院 2013年9月
1. 规划与实施.......................................................................................................4
1.1 专业建设目标、思路与措施............................................................................................4
1.1.1 专业建设目标定位与建设思路.............................................................................4 1.1.2 改革规划.................................................................................................................4 1.1.3 主要举措...............................................................................错误!未定义书签。 1.1.5 组织实施与效果...................................................................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师资队伍...........................................................................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结构与素质......................................................................................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 专业负责人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 教学团队及教师队伍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主讲教师及授课情况......................................................................................................14
2.2.1 主讲教师资格.......................................................................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 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2.2.3 教学效果...............................................................................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教学和科研水平..............................................................................................................14
2.3.1 教师教育教学研究...............................................................................................14 2.3.2 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实践情况...........................................................................15 2.3.3 教学研究获奖情况...............................................................................................18 2.3.4 承担科研课题情况...............................................................................................19 2.3.5 专著、译著、学术论文的出版、发表及获奖情况...........................................19
3. 专业基础条件...................................................................................................21
3.1 实验教学设备与专业实习基地......................................................................................21
3.1.1 充分利用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平台为专业建设服务.......................21 3.1.2 配套最新的电化教学设备...................................................................................21 3.1.3 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情况.......................................................................................21 3.2 专业图书资料..................................................................................................................22 3.3 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及使用..............................................................................................24
4. 教学改革与建设...............................................................................................24
4.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4 4.2 课程建设..........................................................................................................................24
4.2.1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24 4.2.2 精品课程建设.......................................................................................................25 4.2.3 教材建设...............................................................................................................25 4.2.4 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25 4.3 实践教学..........................................................................................................................26
4.3.1 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管理情况...............................................................................26 4.3.2 专业实习...............................................................................................................30 4.3.3 社会实践...............................................................................................................30
5. 教学管理..........................................................................................................31
5.1 教行与质量控制......................................................................................................31
6. 人才培养质量...................................................................................................31
6.1 一次性毕业率和学士学位授予率、学风情况..............................................................31
6.1.1 一次性毕业率和学士学位授予率.......................................................................31 6.1.2 学风情况...............................................................................................................31
6.2 毕业论文(设计)..........................................................................................................34
6.2.1 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情况...........................................................................34 6.2.2 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34 6.3 学生科研活动与学科竞赛..............................................................................................35 6.4 社会声誉..........................................................................................................................36
7. 特色..................................................................................................................37
7.1 专业特色..........................................................................................................................37 7.2 专业优势..........................................................................................................................37
1. 规划与实施
1.1 专业建设目标、思路与措施 1.1.1 专业建设目标定位与建设思路
我校是教育部直属的百年师范大学,办学目标是“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秉承现代教育理念,对学生实行“知识、能力、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十分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在教学中积极推行研究型教学模式,并重视营造活跃的专业学术氛围,与欧美多国高校、科研机构、国际学术组织,以及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经常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结合课外丰富的科研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先进的专业技能。本专业的特色是“面向国际、面向前沿、面向市场”,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引领学科前沿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具体建设规划如下:
1、以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为标准,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以培养 “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高层次生物技术人才作为办学宗旨,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完善实验、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制定出一套符合新时期基础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品德、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高层次生物技术人才。
3、建设一系列现代化的校内实验教学、技能训练平台和高质量的稳定的校外见习、实习基地。
4、继续深化探索2+2培养模式,即1-2年级不分专业,与生物科学打通培养,3-4年级分专业培养,重点学习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以及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专业课程和技术。该模式有利于学生巩固生物学基础,扩大知识面,特别是学生经过2年学习,更能有目的地选择专业方向。
5、着力培养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数理化基础,具有国际化视野,掌握生物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研究能
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教育、科研、生物技术产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及管理等方面工作,同时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优质生源。
1.1.2 改革规划
为了实现以上建设目标,学院制定了“十二五”期间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划,其指导思想是: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遵从教育、教学规律,坚持教学科研相长,用科研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规范课程体系,制订出科学而又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走多模式办学之路,将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成一个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专业。
1.1.3 主要举措
1.1.3.1 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学科领域之一,是当今世界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化学、医学、药学、农学、材料等学科发展的支撑和基础。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和素质为目标,在厚基础、重素质、求创新的前提下,进一步更新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在以下方面:
(一) 突出实践教学,通过实验课程改革、社会实践活动和本科生科研活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来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复合型、创造性人才。
(二) 根据社会需求,探索新培养模式:随着国家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不同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我院生物技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使知识结构能够及时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与社会需求,安排专业对口教师为本科生授课,同时增加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如医疗卫生检验检疫、食品加工、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课程供学生选修。对于某些专业骨干课,聘请工程师传授在第一线实践岗位上的知识,反映本专业应用型,使知识学有所用。
(三) 建立新的导师制,加强学风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和学院已制定的加强学风建设的基础上,我们将赋予导师以新的内涵。导师不仅负责指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科技创新,而且要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就业规划加以引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此外,导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引导学生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四) 建立讲座课制度:为使学生及时了解相关学科发展前沿,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我们陆续开设了系列讲座课。“生命科学研究专题讲座” ,
邀请了校外的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教学、973首席科学家等为学生上课和介绍他们的研究工作;“现代生命科学研究进展”,请从事不同专业研究方向的本院教授为学生介绍生命科学其领域的研究进展。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学兴趣。
1.1.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一) 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和培养年轻教师:近些年来,通过从国内外引进高水平的优秀人才、每年派出年轻教师赴国外学习、学院安排辅导学习等方式,带动了学科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 统一课程管理,完善竞争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坚持教授和副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院制订了《统筹课程安排方案》以及《新进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规定》,引进竞争机制,打破课程被垄断的现象,所有课程由院里统筹安排和管理,采取自荐、推荐和学生反馈意见相结合的排课方式,并组成课程组,竞争上课。对授课质量好的教师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鼓励,对于授课质量不佳的教师,分别处以减少授课量和限期整改。对新进青年教师实行教学技能培训制度,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教学水平。新进的青年教师必须接受院举办的青年教师技能培训,通过院教学委员会的试讲考查,考察合格后方可任课。
1.1.3.3 多渠道争取资源,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积极争取教育部、湖北省、学校等各部门的实验室建设经费,完善基础实验教学和创新型实验条件;同时制定了完善的实验室规章制度,使得实验仪器设备能够维持正常运行。采用互惠互助的形式建立了优质的专业实习基地,新开辟武汉市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兰丁医学高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生物技术大型企业为实习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1.1.5 组织实施与效果
以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来带动整个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学校和院系均设有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小组,将建设的宗旨和思路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对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和运作,使本科教学质量稳定向前发展。
2. 师资队伍
2.1 结构与素质 2.1.1 专业负责人情况
邱保胜: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杰出人才计划、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获得者。多次主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Global Change Biology、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等发表
过论文。
2.1.2 教学团队及教师队伍结构
(一)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和学源结构合理、学历结构高、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的专业教师队伍,目前在岗专业教师共73人,高级职称51人,占教师的70%(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6人);35岁以下教师25人,占教师的34%,36-45岁的教师25人,46-55岁的教师14人,55岁及以上教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63人,占教师的86%。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教师队伍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 号 1 2 3
姓名
性出生年别 月
学位
职称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研室植物学植物学植物学
主讲课程名称 植物学、植物学实验、植
物资源学
植物生理学 植物学、植物学实验、生态学、生态学实验、生物
地理学 植物学、植物学实验、生态学、生态学实验 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实验、果蔬花卉营养与保
鲜 植物学、植物学实验、发育生物学、细胞工程 植物学、植物学实验、生
命科学导论 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生活化学、景观生态
备注 院长 实验室主任 教研室主任 实验室主任
刘胜祥 男 19.1 硕士邱保胜 男 1972.4 博士王东
男 19.2 博士
4 雷耘 女 1966.5 博士教授 植物学
5 罗红艺 女 1965.6 硕士副教授植物学
6 7 8
杨万年 男 1968.2 博士张征峰 女 1977.8 博士祁超
男
1968
博士
教授 讲师 教授
植物学植物学植物学
学
9
高翔
男 1976.3 博士
副教授讲师 副教授讲师 讲师 讲师 讲师 讲师 讲师 讲师 教授 教授 教授
植物学植物学植物学植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植物学植物学植物学遗传学遗传学遗传学
植物学、植物学实验、普通生物学、普通生物学实
验 无土栽培、生物化学实验 植物学、生态学、湿地生
态与人类发展 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
实验 植物学、植物学实验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微生
物学实验 细胞生物学实验、病毒学 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
实验 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
实验 生态学、生态学实验 遗传学、遗传学实验、分
子遗传学 遗传学、遗传学实验、生
物统计学 遗传学、遗传学实验、人类发育遗传学与优生 分子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转基因食品及其安
全性 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与
蛋白组学 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实验 遗传学、遗传学实验 遗传学、遗传学实验、生
物信息学 遗传学、遗传学实验、人类发育遗传学与优生
基因与蛋白组学 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实验、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实验、 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实验、细胞工程
教研室主任
10 刘艳丽 女 1981.3 博士11 曹前进 女 1978.1 博士12 姜海波 男 1980.4 博士13
金烨
女 1983.1 博士
14 蒋金辉 男 1979.4 博士15 杨勇波 男
1979.12
博士
16 张中春 男 1982.2 博士17 戴国政 男 1982.7 博士18 牛红玉 女 1985.4 博士19 李学宝 男 19.1 博士20 黄青阳 男 1963.8 博士21 许文亮 男 1974.3 博士
22 任峰 男 1974.1 博士副教授遗传学
23 黎路林 男 1957.6 博士24 钟雪萍 女 1973.8 博士25 黄耿青 男 1980.4 博士26
郑勇
男 1970.7 博士
教授 副教授副教授讲师 讲师 讲师 教授 教授 教授
遗传学遗传学遗传学遗传学遗传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教研室主任 实验室主任
27 李登弟 女 1978.7 博士28 叶威源 男 1982.5 博士29 彭建新 男 1953.9 硕士30
杨红
女
1966.11
博士
31 刘凯于 男 1968.1 博士
32 彭蓉 女 1979.3 博士讲师 副教授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生物专业英语 病毒学、生物专业英语、
细胞生物学实验
生物技术系系主任、实验室主任 中心实验室副主任、教研室主任
33 李爱英 女 1971.7 博士
34 杨劭 男 1965.6 博士教授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实验、水生生物学、环境生物技术
35 杨继红 男 1965.2 博士教授
微生物学
艾滋与人类病毒病、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免疫学、生物仪器分析及使
用原理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工程、环境生
物学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环境健康科学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药品与食品检验检疫
技术 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生物技术大实验 分子生物学、生物统计
学、分子免疫学 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
验、生态毒理学 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生物技术大实验 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生命科学导论 分子生物学(双语)、生物化学、新药研究思路与
方法 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大实验、生物工程概论 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酶学、生物技术大实
验 生物化学实验、生物技术
大实验、酶工程
36 许敏
1976.1女
2
博士讲师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
37 杨娇艳 女 1979.4 博士副教授
38 刘金林 男 1982.2 博士讲师
39 刘德立 男 19.4 博士40
杨旭
男 19.2 博士
教授 教授
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
41 熊丽 女 1968.1 博士副教授
42 袁均林 男 1961.1 硕士43
罗勤
女 1971.7 博士
副教授副教授
44 李睿 女 1973.5 博士副教授
45 丁书茂 男 1966.9 硕士副教授
46 袁永泽 男 1976.1 博士讲师
47 陈明清 男 1972.3 博士讲师
48 耿辉 女 1971.3 博士
1951.12
副教授
生物化学 生理学
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生物技术大实验、免
疫学 神经生物学、动物生理
学、比较生理学 人体组织解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体质人类学、人体组织解剖学实验 动物生理学、生理心理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奖史话 生理学、生理学实验 人类性学、性科学概论 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实验、实验营养学 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
实验、人体科学 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实验、人体体质与健康 人体组织解剖学、人体组
织解剖学实验 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实验、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实验、人体科学、
生物物理学 动物生理学、神经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实验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中学生物教学技能训练、生命科学史、人与自然、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现代生命科学进展、发育
生物学、
科技文献检索与写作 水生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实验、生命伦理学 动物学、动物学实验、寄
生虫学 动物学、普通生物学、应
用昆虫学 动物学、动物学实验、生态学、生态学实验、保护
49 陈其才 男 本科教授
50 常伦荣 男 19.8 本科教授 生理学
51 张铭 男 1965.4 博士副教授教授 副教授副教授讲师
生理学生理学生理学生理学生理学
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
52 吴飞健 男 1962.7 硕士53 彭晓辉 男 1957.6 本科 55
王欣 唐佳
女 1977.3 博士女
1978.11
博士
56 廖晓梅 女 1974.1 博士副教授生理学
57 王少辉 男 1978.8 博士副教授生理学
58 付子英 男 1983.1 博士讲师 生理学
59 罗峰 男
1979.12
博士教授 生理学
60 刘家武 男 1971.4 硕士副教授教学论
61 王玉凤 女 1969.3 博士教授 动物学
教学副院长 实验室主任
62 赵浩斌 男 1965.1 博士63 王国秀 女 1960.7 博士 刘绪生 男 1976.9 博士65 张洪茂 男 1973.6 博士
教授 教授 副教授副教授
动物学动物学动物学动物学
生物学
66 周青春 男 1966.4 博士67 68
吴华 艾辉
男 1971.8 博士男
1980.12
博士
副教授教授 副教授讲师 副教授讲师 讲师 讲师
动物学动物学动物学动物学动物学动物学动物学植物学
动物学、动物学实验、生
物信息学 动物学、进化生物学、哺
乳动物学概论 动物学、动物学实验 动物学、动物学实验、发
育生物学实验 动物学、动物学实验、进化生物学、哺乳动物概论 动物学、动物学实验、发
育生物学实验 动物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进化生物学
结构生物学
教研室主任 科研副院长
69 汪家林 男 1983.9 博士70 71
赵勉 郑雅
女 1985.2 博士女
1985.11
博士
72 罗振华 男 1983.4 博士73
刘珂
女 1983.4 博士
(二)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学院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团队意识、教书育人意识大大增强。如陈其才教授呕心历血,忘我工作,节假日从未休息,除了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外,教学科研工作从不放松,不仅使学院的学科水平上了新台阶,而且其个人申请的国家级项目和发表的高水平文章也是学院教师中比较多的,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归国的李学宝教授遵循学高为师,终身学习的原则,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精益求精,要求学生非核心期刊以上的文章不要发,要求自己尽可能发表高影响因子的SCI文章,现已在国际权威杂志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高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多篇,出版学术著作20多部。杨旭老师热心指导本科生科研立项,指导学生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奖,其负责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于2012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良好得师德师风促进了专业的和谐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连续两年获学校目标考核综合优秀奖;被评为学校最佳文明单位;实验室建设成为一大亮点;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院党总支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等。
近三年受到校级及以上表彰(不包括教学与科研成果表彰)的有49项。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非教学科研获奖)院系教师个人所获荣誉
姓名 常伦荣 李兵
获奖级别国家 国家
授予单位 国家教育部 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
获得年份2011 2010
备注
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十周年突出贡献个人奖” 主持的《双重染色半薄切片的研制》 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自
制教学仪器设备优秀成果奖”
涂敏 汪昌海 王玉凤
国家 省 省
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
线
高校工委 湖北省工会
2012 2011 2012
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博客评选“优秀博文奖”
“湖北省高校系统‘三万’活动先进个人”
获“湖北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主编的《健康的普罗旺斯——365天的营养之旅》荣获“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品优秀奖”
“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工作者”
“湖北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
湖北省“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完成的《弱噪声前掩蔽通过GABA能抑制锐化下丘神经元频率调谐并提高反应阈值》研究论文获武汉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三育人”先进个人 “三育人”先进个人
“2010年度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考核与效益审计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度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考核与效益审计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度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考核与效益审计工作先进个人”“群体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政工干部”
“校学生群体工作先进个人”、“校优秀政工干部(单项)” 优秀党务工作者 优秀党务工作者
“2011年度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考核与效益审计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度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考核与效益审计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度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考核与效益审计工作先进个人”“2014年度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考核与效益审计工作先进个人”
王欣 省 湖北省科协 2011
杨国强 涂敏 涂敏
省 省 省
团 团 团
2010 2011 2012
王欣 市 武汉市科协 2010
李学宝 邱保胜 熊丽 熊国梅 赵进 汪昌海 汪昌海 王茂胜 汪昌海 熊丽 熊国梅 李兵 姚汉超
校 校 校 校 校 校 校 校 校 校 校 校 校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1 2011 2011 2011 2011 2011 2011
杨春燕 涂敏 许文亮 李兵 王茂胜 杨红 熊国梅 姚汉超 邱保胜 李兵 秦前江 陈其才 任峰 李中振 金新利 杨娇艳 杨旭 王玉凤
校 校 校 校 校 校 校 校 校 校 校 校 校 校 校 校 省 区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省 洪山区
2011 2012 2012 2012 2012 2012 2012 2012 2012 2012 2012 2011 2011 2011 2012 2012 2011 2012
“校2011年度优秀研究生辅导员”
学生工作优秀博文奖
2010-2012年度“三育人”标兵2010-2012年度“三育人”先进个人
学生体育工作先进个人 2012年度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考核与效益审计工作先进个人 2012年度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考核与效益审计工作先进个人 2012年度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考核与效益审计工作先进个人 2011-2012年度重视校友工作领导奖
2011-2012年度校友工作先进个人
2011-2012年度校友工作先进个人
优秀 优秀 优秀
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 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 湖北省2011年度“享受省特殊津贴人员” 2012年度洪山区“博物馆之城”建设活动先进个人
2012年度洪山区“博物馆之城”建设活动立功个人和2012年度洪山区优秀科普志愿者 “桂苑名师” “我心中的好导师” 履职考核“优秀等次” 履职考核“优秀等次” 华中师范大学“科研园丁”称号华中师范大学“博雅计划”优秀指导教师
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
周权 杨旭 杨旭 杨旭 杨旭 杨旭 杨旭 金烨
区 校 校 校 校 校 校 校
洪山区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011 2012 2011 2010 2011 2011 2012
2.2 主讲教师及授课情况 2.2.1 主讲教师资格
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学院按照学校有关人才引进的精神,努力引进高水平教师,改善学缘结构,推动高水平教师负责或者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工作。制定《新进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规定》,规定新进教师须接受教学技能培训,通过院教学委员会的试讲,考核合格后方能担任课程主讲教授,因此100%教师符合课程主讲教师资格。
2.2.2 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
每年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都达到100%(除学校规定可不上课人员以外)。
2.2.3 教学效果
学院采取多项措施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第一,学院实施领导和教学督导员听课制度,每学期学院领导每人至少听课一次,教学督导员随堂听课。第二、开展期中教学质量检查,每位教师听课两次。第三,开展教学技能竞赛。每2年开展一次,按青年和中老年两个组进行评比。第四,开展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测评。每学期每门课程开展一次。教师在一个聘用期内,如果学生测评成果单次低于75分或者平均低于80分,按聘期考核不合格处理。第五,每年拍教师赴或内外参加教学研讨或交流,在院内也进行教学研讨或教学技能培训,交流教学改革方向,提升教师素质和技能。通过以上措施,生物技术专业教师授课效果受到学生好评。有多数教师的课程测评分在90分以上。
2.3 教学和科研水平 2.3.1 教师教育教学研究
本专业教师十分重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积极申报各种教学研究项目,并获得多项教学研究成果奖。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已应用于实践,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近3年承担的省级和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见表3。
表3 近3年本专业教师主持教学研究项目情况
级别 省级 校级 校级
项目类别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 教材建设
项目名称
《生物技术大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宏观生物学教育的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型教学改
革与实践
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教师教育中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关联教育
的探索与实践
遗传学实验教程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 “第一批在线网络课程”建设 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创新示范课程建设
项目-《生态毒理学》
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创新示范课程建设
项目-《生物化学》
校级视频精品课程建设-《诺贝尔生理学史
话》
2012年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项目-动物学
2012年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项目-生物化学
2012年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项目-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人体组织解剖学实验教程
负责人 刘中来 王东 陈其才 刘德立 罗红艺 张 铭 许文亮 任 峰 袁永泽 熊丽
校级 研究生教学研究项目 校级 校级 校级 校级 校级 校级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 教材建设 教材研究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
校级 教学研究 刘德立
校级 教学研究 张铭
校级 教学研究 王国秀
校级 教学研究 刘德立
校级 校级
教学研究 教材建设
陈其才 王少辉
2.3.2 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实践情况
近年来,学校和学院都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专业教师近3年发表的主要教学研究论文35篇,见表4。
表4 专业教师2010-2012年发表的主要教学研究论文
序号
姓名
论文名称
刊物或出版社
年份
研究创新型未来教育家培育的思考与实践(变革中的教师教育——华
1 王玉凤
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培养的理论
与实践探索)
罗红艺,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邱保胜,(变革中的教师教育——华中师范2
姜海波,大学免费师范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张中春 探索)
高师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初探(变革中的教师教
3 邓梅峰
育——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培
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4
刘德立,袁永泽,熊丽 罗红艺,邱保胜,姜海波,张中春 王玉凤
生物化学研究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
子版)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高校生命科学教学论坛
文集
2012
5
“分层分段”式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
革与实践 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调
查研究
生物学探究性学习调查与实践
2012
6 7
20122012
熊国梅,许文亮 丁书茂,袁均林,刘德立,8 熊丽,耿
辉,李睿,杨旭,王玉凤 罗勤,王9 玉凤,周
青春 刘德立,10 袁永泽,
熊丽 11 12 13
张铭, 张铭 张铭
精品课程建设对《生物化学》教学的促
进作用
教学理论与教学研究 2012
师范院校非生物专业本科生生命科学教
学改革的实践 生物化学研究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 在本科教学中培育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的初步探索
用PhotoShop做生物学GIF动画 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三种制
作平台的比较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
版)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
子版) 高校生命科学教学论坛
文集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12
2012201220122012
任峰, 李兵, 虢华14
珊, 许文亮, 李学宝 Song ZY 15
(宋智勇),Cui H (崔鸿) 王玉凤,崔鸿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urriculum Resource System for “Biology
Pedagogy”
高师院校师范生生物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
例
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开放式、研究型课堂
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分子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教与学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高校生命科学教学论坛
文集
研究型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建立与
实践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2010
16 2010
17 王玉凤 王玉凤,杨旭 罗勤,杨旭,熊丽,
当代教育论坛 高等函数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10
18 2010
19 王玉凤,
李毅,黎路林
20
李兵,崔鸿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
策
高等函数学报 2010
生物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构建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王玉凤,陈其才,21
刘德立,刘中来 22 23 24
王玉凤 邓灵福,祁超 王玉凤,崔鸿
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
践 发育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
径
高师院校师范生生物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
例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生物化学研究型教
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师范生培养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
革与实践
高校生命科学教学论坛
文集 高等学校遗传学教学改
革探索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
版) 高校生命科学教学论坛
文集 第五届“高校生命科学教学论坛”论文集 第五届“高校生命科学教学论坛”论文集
2010
201020102010
刘德立,25 熊丽,袁
永泽 熊丽,刘26
德立
20102010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许文亮,李娟,熊国梅 罗红艺,张立庆,邱保胜 任峰,李学宝,李兵,虢华珊 王欣,陈其才,邓梅峰 李毅 熊丽,刘德立,杨旭 熊丽,刘德立 刘德立,熊丽 许文亮,李娟,黄耿青,熊国梅
遗传学实验的温故而知新
高校生命科学教学论坛
文集 第五届“高校生命科学
教学论坛” 高校生命科学教学论坛
文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教学与研究
第1期 教育教学实践
高等理科教育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
学版)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
学版) 《高等院校遗传学教学
改革探索》
2010
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2010
研究型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建立与
实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性教学模式
探索 浅谈《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之影响力“生物化学(双语)”研究性教学改革与
实践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中学生物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紧密联系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改革高师
院校遗传学实验内容
2010
20102010201020102010
2010
2.3.3 教学研究获奖情况
本专业教师十分重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除了发表多篇教研论文之外,还获得多项教学研究成果奖。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已应用于实践,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专业近3年获教学奖励情况见表5。
表5 本专业近3年教学研究成果获奖情况统计表
时间
级别
获奖项目
获奖教师
2012 校级一等奖
高师生物学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11-2012学年度教师教学优秀评选2011-2012学年度教师教学优秀评选2010-2011学年度教师教学优秀评选第八届教师教学竞赛
2008-2009学年度教师教学优秀评选
王玉凤,刘德立,杨旭,崔鸿,刘中来, 李学宝,熊丽,杨继
红
许文亮 杨娇艳 熊丽 许文亮 罗红艺
2012 2012 2011 2011 2010
校级二等奖 校级三等奖 校级二等奖 校级三等奖 校级三等奖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校级三等奖 校级三等奖 校级一等奖 校级二等奖 校级三等奖 校级三等奖 校级三等奖
2008-2009学年度教师教学优秀评选2008-2009学年度教师教学优秀评选2008-2009学年度教师教学优秀评选2009-2010学年度教师教学优秀评选2009-2010学年度教师教学优秀评选2009-2010学年度教师教学优秀评选2009-2010学年度教师教学优秀评选
周青春 杨红 熊丽 王玉凤 廖晓梅 袁永泽 任峰
2.3.4 承担科研课题情况
本专业教师近3年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72项,共计经费5314万元左右,其中国家级项目科研经费3925万元左右、省部级项目科研经费771.85万元左右,横向科研经费618万元左右。其中获得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19项(见附件1),表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位于华师理科院系前列。
2.3.5 专著、译著、学术论文的出版、发表及获奖情况
本专业教师2010-2012年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近4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71篇,EI收录论文58篇,ISTP收录论文3篇,一般国外论文4篇,权威核心期刊论文33篇,重核心期刊论文25篇,一般期刊论文98篇(见附件2)。出版专著和教材等21部,见表6。 另外,还获得多项省级以上奖励(见表7)。
表6 本专业教师近3年公开出版的教材、著作(部分)
序号 1 2 3 4
著作名称 遗传学实验教程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 湖北堵河源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研究 生理学考研精解(第2
版)
遗传学实验(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配套教材) 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进展报告2012
发育生物学
作者 许文亮,李
学宝 张铭 张铭 刘家武
备注 主编 副主编副主编参编
出版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 201207 201207 201203
5 张铭 参编 科学出版社 201209
6 许文亮 杨旭、丁书
茂 王玉凤
参编 科学出版社 201207
7 8
参编 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201201 201109
序号 9
著作名称 遗传学教程
作者 李学宝、董
妍玲 彭建新,杨红,洪华珠熊丽,丁书茂,郑永良熊丽、宋发
军 刘德立 陈其才 杨旭
备注 主编
出版单位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
10 昆虫细胞生物技术 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2
11 生物化学实验教程 生物化学辅导与习题
详解 生物化学原理 生理学原理 建筑室内生物污染控
制与改善 基因生物学——基因“一生”的轨迹 健康的普罗旺斯:365
天的营养之旅
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08
12 主编 副主编(3) 编委(4)副主编(4)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01
13 14 15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02 201104 201101
16 刘德立 参编(5)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01
17 王欣 王欣 雷耘 王少辉 罗红艺 邱保胜
主编 主编 主编 副主编主编、副主编
科学出版社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05 201006 201005 201009 201001
18 人体中的深海与苍穹 19 20 21
武当山南麓植物地理
学研究 人类生物学 植物生理学辅导与习
题解答
表7 本专业教师近3年获得各级科技奖励成果
项目名称
环境微生物功能酶降解机理与新型
农残检测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人 奖项类别 刘德立、杜
2011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
丹、熊丽、张
奖
爱东
2011年湖北省优秀科普作
王欣
品
2011年湖北省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 2011年河南省首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
获奖等级三等奖优秀奖
《健康的普罗旺斯——365天的营养之旅》
Effects of the mermithid
李强、孙亚
nematode Ovomermis sinensis on
兰、王国秀、
the hemocytes of its host
刘绪生
Helicoverpa armigera
曹文波、郑璐
中国玉米骨干自交系遗传多样性研
璐、张征锋、
究
李学宝
二等奖
二等奖
3. 专业基础条件
3.1 实验教学设备与专业实习基地
3.1.1 充分利用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平台为专业建设服务
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有4000平方米。9个标准化的实验室,其中2个多媒体互动显微镜室,1个高度共享的生物学综合实验室(包括6个分室),目前共有各类仪器设备4200台件(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有78件/套),总价值达4300万元,形成了一个建设标准化,配套较为合理,装备相对精良的教学实验室群。学生人均拥有教学设备资产超过1万元,常用的普通设备做到学生一人一套,大型精密设备成套;每年学校划拨生物实验材料、化学药品和试剂等耗材费55万元,确保所有的教学实验都能正常开出。目前,学院的设备条件能够满足生物技术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需要。本专业大型仪器设备清单见附件3。
此外本专业还拥有全国一流的生物标本馆,其藏品纵横国内华中、华东、华南、西南等区十余省,远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动物标本,共计25300余号,2140多种,可用于学生的学习。
3.1.2 配套最新的电化教学设备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生科院每一个大的教室和实验室都配备有多媒体装置,有的实验室还配有电视机、摄像机、多媒体互动显微镜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转录、购买、自制教学多媒体光盘课件31个,使教学手段多样化。所有课程教师都能利用电化教学设备,100%的老师使用了多媒体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多样化的促进下,带动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1.3 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情况
近年学校和生科院大力加强实习、见习、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加大对实习环节的经费投入,并积极参与了学校统筹组织的实习基地的建设和联系工作,与省内外的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关系(见表8),完全可以满足专业的各项实习需要。
表8 校外实习基地基本情况一览表
实习基地名称 湖北省预防医学科学院
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洪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武汉兰丁医学高科技有限公司
华中师大校医院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武汉粮油科学研究所
实习内容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
3.2 专业图书资料
除了学校图书馆和生科院阅览室具有足够的供本科生阅读的科技书刊外,还有由学校和院系共建购买的电子书库(科技文献全文数据库),这些都为本科生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文献、资料保障。学院拥有的中文专业图书有共4565册,外文专业图书有2970册。拥有纸质中文期刊335种,有3667册;外文期刊203种,有11007册。本院还拥有正式出版的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的载体是光盘(片)。通过网络还可以享用学校的科技文献全文数据库(见表9)。
表9 本专业主要电子资源目录
名称
动物学试题库 细胞生物学题库 植物生理学题库 生物化学及微生物题库 分子生物学题库 动物生理学题库 免疫学题库 遗传学题库
分子与基因工程题库 细胞胚胎学题库 植物学试题库 人体解剖学题库
中国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我校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重庆维普系列数据库 Springer全文数据库
编者
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名称
万方系列数据库 Elsevier Science 全文期刊 EBSCO全文数据库 apabi电子图书库 中国科学文献服务系统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国家科技成果网 中国专利数据库 中国专利信息中心 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 CSA数据库
美国生态学会网络版期刊 冷泉港CSHL网络版期刊 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超星图书馆
中外专利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动物志 生殖与发育 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人体胚胎学 基础生物化学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基础生命科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动物的行为 普通微生物学CAI
医学免疫学--第一卷免疫分子 Science Online BIOSIS Previews Chemical Abstracts Genetics
Society for General Microbi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ature Medline
编者
出版社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全文期刊检索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光盘(随刊附送)
黄诗笺等 黄诗笺等 中国医科大学孙之荣 王筱红 王筱红 卢欣 黄诗笺 华中农业大学司传平
这些教学资源被高频率地使用,为建设生物技术专业提供了软件和硬件保障。
3.3 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及使用
近3年实验耗材和药品等低值易耗费用为55万,实验设备购置费400多万元,实验室开放运行经费4万元以及一定的设备维修费用。
4. 教学改革与建设
4.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本专业在1-2年级开设生命科学的专业基础课,高年级根据学生兴趣选择医学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基础生物技术方向。其中,医学生物技术含新药研究思路与方法、生物制药工艺与技术、药品和食品检验检疫技术、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定量细胞学等课程;环境生物技术专业含环境生物学、毒理学、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监测及评估技术等课程。根据学生特点重点选择专业课程。进入四年级时择优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培养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是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根本目标。为此,我们确立的人才培养基本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循序渐进,注重学生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见附件4。
4.2 课程建设
4.2.1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强化教师教育特色,设置了中学生物教学改革研究、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生物教育研究导引等教师教育类课程,受到了学校相关部门和学生的好评,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为:
公共基础课程:思想政治、外语、文化素质、体育
专业理论课程:数学基础、普通物理、化学基础、植物学和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物统计学、酶工程、环境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等等。
专业实践课程:动植物物学实验、动植物野外实习、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生理实验、生化和分子
生物学实验、创新性或开放实验(含生物技术大实验、大学生科研立项)、专业实习等。
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是:以国家有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文件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为构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强有力支持,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复合与应用型人才奠定扎实基础。努力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课程建设资源,强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4.2.2 精品课程建设
本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精品课程和主干课程建设的立项工作,先后有《植物学》、《动物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四门专业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植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性科学概论》属于在建的校级主干课程。《分子生物学》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还成为了湖北省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认识生命和疾病的历史》成为湖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还有《生物化学》等10门课程正在进行网络课程建设,有的已经开设了混合式教学,《发育生物学》等5门课程正在进行全英文课程建设。网络教学及资源建设等课程建设推动和带动了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也提升了本专业的教学质量。
4.2.3 教材建设
编写或选用高质量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我院一直比较注重高水平教材的选用,目前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有48种是选用国家九五期间组织编写的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的教材。此外我们也积极推进教材建设,近几年获得多项教材建设项目的支持,编写了《发育生物学》、《遗传学教程》、《生物化学原理》、《生理学原理》、《遗传学实验》等多部教材。
4.2.4 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
本专业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生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病毒学》、《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8门课程都开设了双语课堂,《生物化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加强本专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本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本专业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1)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方法的传授;(2)在实验教学中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作
为学生必修内容;向本科生全天开放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接受本科生在实验室做研究型实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指导下从事科研创新。(3)进一步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使学生了解社会所需,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实践教学
生物技术是新世纪极具发展潜力的应用性学科。实践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本专业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生科院历来都很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确保实习有计划、有准备、有组织、有考核,有切实效果。
实践性教学内容包括实验教学、专业实习和科研能力训练三个部分。实验教学和专业实习按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计划进行,科研能力训练由具有一定潜力和兴趣的学生自主立项参加,在课外时间和寒暑假完成。实践教学时间纵贯本科四年每个学期,同时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验课程、专业实习、大学生科研立项、毕业论文等)累计学分为总学分的38%以上。实践教学总体思路是:提供开放式服务,推行研究型教学,在实践中激发专业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4.3.1 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管理情况
实验教学的改革:改革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内容,通过增设实验室开放项目、创新实验、本科生科研立项项目(学校资助)、结合教师科研开设的研究性实验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型实验。目前,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研究性实验的比例大幅度提高,达到80%以上。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大提高。经过训练,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大大提高,在这3年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中,本院有46组学生获得该项目立项(见表10)。
表10 2010-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
我国模式线虫属的DNA条形码分类及其分子系统演化研究
甲醛诱导的氧化应激对HEK293细胞膜载香草素能瞬变受体亚型1的致敏与活化作用 家蚕类自噬相关蛋白Atg6在细胞自噬与凋亡信号互窜过程中的作用
主持人何睿 罗清
参与人员 董亚爽、段璜、李逸 杨尚悦、陈闪、吴旗
指导老师 艾辉 杨旭 刘凯于
马友歪田盼晴、王琼、何梦洁 棉花14-3-3蛋白的相互作用蛋白筛选鉴定及功能研究
病毒样粒子入胞途径的可视化研究 柑橘青霉菌CYP51基因克隆与同源模建 转基因拟南芥基因鉴定及功能分析 新型链霉菌基因的机制研究 微管蛋白tau的乙酰化修饰对其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塑化剂致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研究
张倩 曾冰茹
李佩玉、王亚芳、王景
明 徐博、晏琳、吴珊
李学宝 李毅 刘德立 任峰 李爱英 廖晓梅 陈明清 曹前进 王国秀 刘凯于 姜海波 黎路林 张洪茂 刘胜祥 周青春 黄青阳 杨旭 李毅
夏诗慧白雪杨、吴赞、刘枝兰 梁萍 庞亭林
刘晓帆、李娟 周泓、高婷婷
高峰娇贺芹薇、彭莎、林申琛 刘娟
何雪晶、刘丽欢、罗小
霞、刘丹 赵佳梦、郑玮、李川伟、李骥 程喜生、周金刚、张亚
丽、何荣 封力、梁东云、李洪悦、莫艳芳 黄慧贞、胡瑜涵、郭书
记 余晶晶、谢冲、贺燕、
刘剑 胡霞、胡纤、黄银春 林娜、可燕青、黄永启、孙海飞
水生植物对环境条件急剧变化的适应机制 李九红模式线虫属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 棉铃虫atg6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发育过程中作用的研究
蓝藻铁转运机制中关键基因簇的鉴定、表达与功能研究
菜青虫颗粒体病毒bacmid和荧光报告病毒构建
不育剂ep-1对小鼠空间记忆焦虑反应及繁殖的影响
北纬30度以北叶附生生物的研究 斑马鱼因子nrf2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mirna143在成骨细胞分化中的功能机制探索
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与机体氧化应激水平关系的研究
兔出血热病毒(rhdv)p16、p23、p29蛋白诱
青海湖嗜盐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象白蚁体内高效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与筛选
稀有海洋放线菌、链霉菌不同培养条件优化和原生质体转化
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的氮素利用效率与适应对策研究
陈真 涂雨婷钟柏华陈佳健秦婷婷陈佳
黄彩霞付诗慧、何名扬、郭越 熊吕莎程静菲陈宝华
杨雪、谭克强、舒宇 尚帅、周佩、蒋子奇 吴卓、余媛媛、彭甜、彭梅 李逸、莫小妍、杨玉祥、姚光远 钱昊、胡雪梅、钟嵩潇、章新强 贾永成刘德立
曾耀林杨红
吴绍文朱珉喆、夏仕超、张浩 刘华欣、冉美蓉、宋雨薇、叶戎玲 祁超
李凯 王东
拟南芥的ems诱变与抗逆突变体的筛选 纳米氧化镧对斜生栅藻的毒性研究 免疫相关基因lyse对果蝇繁殖和发育的影响
何晓慧邵龙国、洪始娟、钟泉 王蓉 林溢琦、孙相振 王用利
汪子康、颜锦霞、胡纯、张雨萌 李芬、陈晓雨、邓雪梅、杜宜航 刘道占、蒋帅、徐尚威
李丹阳、张潇、王燕珠
余娟、徐晓娜 杨岭、王浩权、陈盛明
周欣、康曙光 李诗天、叶玉树 陈永秀、石旭芳、罗娟
许晓晨、覃永倩、杨骊子
潘心悦、李梦萍 沈蓓、付超、甘涛、钟家鑫
王丛桢、许元峰、蔡刘勇
刘丽欢、任亚男、钟敏、陈明丽 徐宇娇、董恒芝、杨绪波
尚欢、张培亮、韦应勇、任晓涵 王劲松、梁云贺、廖婷婷 李斌
杨万年 熊丽 王玉凤
峨眉树蛙精卵结合蛋白基因的适应性研究 胡超明吴华
酞酸酯类化合物降解菌筛选研究 斑马鱼转录因子maf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洋桔梗切花保鲜研究
PCR技术在鉴定T-DNA插入突变体侧翼序列中的应用
atg8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
苯对果蝇生长繁殖的影响
附生生物改变沉水植物对水体中环境激素耐受性的机制
拟南芥糖代谢相关基因的突变体的鉴定及功能分析
超级累植物中植物络合素合酶基因的转录因子鉴定
纳米仿生材料用于骨损伤修复的研究 模式线虫反转录嵌合基因的演化及其功能研究
极端微生物碱性蛋白酶基因的克隆和高产工程菌的构建
2型糖尿病相关基因和snp的计算分析与功能研究
棉花转录抑制因子相互作用研究 mhc-ⅱ类分子结合α—enolase抗原表位的预测
回声定位蝙蝠识别及加工发声信号的神经
孙栋 熊丽
鲍媛 黄巧颖王顺达
周青春 罗红艺 杨万年
桂威 魏燕玲庄晓景
刘凯于 王玉凤 蒋金辉
赵春强金烨
郭晴 张中春
文华楠杨旭
马玉洁王国秀
何雪晶李爱英
李海源黄青阳
刘维 黄耿青
周泉 李高警
耿辉 付子英
机制研究
甲醛暴露对小鼠骨髓造血相关转录因子活性的影响
徐英博
杨燕柳、张磊、李菡萏
丁书茂
实验教学中心的开放与管理:
省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所有实验室和仪器设备都对院内外和校内外开放。在保证本科实验教学的前提下,为开放性设计性实验和本科生科研立项提供工作场所。实验中心将使用频率高的大型仪器设备集中到综合实验室,实行电子锁智能化管理,24小时开放服务,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大型设备的使用效率,为设计性实验、本科生科研立项、研究生和教师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了使实验教学及开放环境下的实验室使用与管理规范化,实验中心建立起一批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些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它使得实验室工作的各方参与人员更有责任心,使得学院及实验中心对各实验室的管理更为有序,有章可循。随着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这些制度将会变得进一步完善。
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管理规程项目如下: 《大型设备持证上机实施细则》 《低值易耗管理办法》 《共享设备管理》
《生科院防火目标管理责任书》 《生命科学学院安全管理奖惩条例》 《实验教师岗位职责》 《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 《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技术人员岗位职责》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规定》 《实验室主任岗位职责》 《学生实验守则》 实验室开放管理:
进入实验室工作采用双重登记,一是刷卡,电脑自动登记,二是填写实验室使用登记表。实验教师还必须填写实验教学记录本,说明实验名称与内容。学生因实验而异或两人一组,或一人独做,每组学生有固定的实验台与仪器,每次做完实验后在实验仪器使用记录本上签名,并说明仪器性能状况,以便管理人员随时掌握仪器设备现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
每件仪器设备都有标签、卡片与帐,做到了帐、物、卡完全相符。各实验室
有一本自己仪器的电脑帐,实验中心与院办各有一套全院仪器设备总帐,随时可以了解各实验室设备状况。每学期末组织一次实验设备全面检修,确保仪器设备经常处在良好状态。大型仪器设备实行责任人专人管理,并设有使用登记本。生物学综合实验室还设有录象监控装置,可保留最近两个月的录象内容,以便随时查看,保证了大型设备的规范使用和安全。实验中心每学期组织五次以上的大型设备使用技术讲座与演示操作,提高了工作人员及学生的操作水平,也有助于设备管理。
网络化管理与信息交流平台:
实验中心网站包括如下内容:各实验室性质及相应设备情况;各实验室教师安排;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信息,包括教师提示的项目和学生自主研究项目,开放研究项目的申请程序;实验教学效果及实验室管理情况的调查与意见反馈等。
4.3.2 专业实习
学校和生科院都非常重视专业实习,本专业的专业实验含教学见习和专业实习等。实习经费由学校教务处直接下拨,学院也在教学业务费中给予一定的支持。学校近3年每年使用专业实习经费约10万元(根据每届学生人数不同有所变动)。
学校和生科院都很注重实习工作,成立了由院党政领导、实习指导教师、辅导员与教务秘书组成的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实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院党政领导都参与实习前动员、实习中检查看望、实习后总结等环节。由于措施得当,管理得力,学生学习认真,实习学生都收益甚丰,也得到了实习点导师的好评。
在实习过程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使学生不仅完成了野外实习任务,而且还培养了研究精神,同时也为我院标本馆积累了大量标本。
4.3.3 社会实践
每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多年实践,我院的实践工作成效明显,受到实习单位的广泛好评,学生受到各实习单位的普遍欢迎。同时,学生通过实习,也切实得到了实践的锻炼。部分学生的实习成果转化为科研论文或毕业论文,并在各级各类期刊上公开发表。
5. 教学管理
5.1 教行与质量控制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专业建设程度,亲自部署专业建设工作,制定专业管理规章制度(如:课程安排改革方案、新进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和考核等),教学文档管理规范,课程安排合适,教行正常,质量控制合格。
6. 人才培养质量
6.1 一次性毕业率和学士学位授予率、学风情况 6.1.1 一次性毕业率和学士学位授予率
2010年生物技术专业共有学生22人,其中22人按时毕业,毕业率为100%;
22人按时拿到学士学位证,学士学位授予率为100%。2011年生物技术专业共有学生36人,其中36人按时毕业,毕业率为100%;35人按时拿到学士学位证,学士学位授予率为99%。2012年生物技术专业共有学生46人,其中46人按时毕业,毕业率为100%;46人按时获得学士学位授予,学士学位授予率为100%。
6.1.2 学风情况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与保证。我院十分重视学风建设,专门成立了学风建设领导组,加强对学风建设的规划与领导,明确指导思想与目标,制定完善制度,采取切实措施,实行立体联动,齐抓共管,在全院形成了学生自觉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良好学风。我院有计划地举办了一系列的学术讲座,使学术活动制度化,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课外的科技学术活动。
我院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1)领导重视。院领导充分认识到学风建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学院的重点工作之一,新生开学典礼,院主要负责人就向同学们讲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每学期都要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了解学风情况,研究讨论加强学风建设的举措。(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的制度是形成优良学风的保证。我院制定了《生科院加强学风建设实施
细则》、《学生日常管理若干规定》、《学生学风检查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传达到每一名学生,让学生们自觉遵守执行,同时,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和辅导员还经常深入教室、寝室检查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保证了制度的落实。(3)加强对优良学风的引导。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干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如在学生评优评先、推免研究生、推荐就业时,都把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4)加强诚信教育,严把考试关。考试前夕,院领导和辅导员专门召集年级学生会议,强调考风考纪,把警示和教育工作做在考前。考试期间,院领导和辅导员都要到考场巡视,严防考试舞弊行为,保护好那些学风好、努力学习的学生的劳动权益。(5)落实晚点名、课堂考勤、寝室检查和请销假等常规制度,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及时劝诫违纪学生。通过上述措施,我院学生普遍能遵守校纪校规,自觉学习、努力学习、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优良学习风气。 我院学风建设的效果:通过加强学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董立同学荣获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唐知然荣获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青春在沃”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最佳表现奖;桂威荣获湖北省第二届实验技能竞赛二等奖(遗传单项);陈宝华荣获湖北省第二届实验技能竞赛三等奖(生化单项);陈闪,罗清,吴旗,杨尚悦同学荣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褚蓓丽、王昕昀荣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近三年我院共获得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校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部分获奖情况见表11)。
表11 本专业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情况表 姓名
获奖时
间
获奖全称
级别
国家级
发奖单位
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
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
指导委员会 国家体育总局 中国棋院 中国棋院 共青团湖北 湖北省大学生体育协会
湖北省教育厅
刘修齐 2010.5.11 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
张楠 庄淑婕 庄淑婕 庄淑婕 杨领 周佩 张倩
2010.5.11 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 2010.10 2010.10 2010.10 2010.11 2010.11
体育道德风尚奖 五子棋职业一段
全国五子棋锦标赛女子组第七名湖北省志愿服务先进个人 湖北省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乒乓球比赛女子团体第一
国家级国家级国家级国家级省级 省级 省级
2010.11. 湖北省高校首届大学生生物实验
技能竞赛个人单项赛二等奖
杨领 2010年12月 第五届湖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 庄淑婕 2010年12月 湖北省大学生五子棋赛团体冠军庄淑婕 2010年12月 湖北省大学生围棋赛团体第五名庄淑婕 2010年12月 湖北省大学生五子棋赛第四名 吴旗 2010年12月 庄淑婕 庄淑婕 庄淑婕 庄淑婕 庄淑婕 杨领 杨尚悦 周佩 陈闪 庄淑婕 庄淑婕 庄淑婕 吴旗 吴旗
2011年5月 2011年5月 2011年6月 2011年6月 2011年10
月 2010年12
月 2011年6月 2010年11
月 2011年6月 2010年12
月 2010年12
月 2010年12
月 2010年12
月 2011年6月
湖北省大学生围棋、五子棋邀请赛团体冠军
2011年全国五子棋团体锦标赛
体育道德风尚奖 2011年全国五子棋团体锦标赛
女子团体第八名 2011年全国五子棋公开赛体育
道德风尚奖 2011年全国五子棋公开赛女子
组第14名 2011年全国五子棋锦标赛女子
组第12名 第五届湖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
作品竞赛三等奖 湖北省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乒乓
球比赛团体第一名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
作品竞赛三等奖 湖北省大学生五子棋赛团体冠军湖北省大学生围棋赛团体第五名湖北省大学生五子棋赛第四名 湖北省大学生围棋、五子棋邀请
赛团体冠军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
作品竞赛三等奖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国家级国家级国家级国家级国家级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国家级
省团委 湖北省棋牌中心 湖北省棋牌中心 湖北省棋牌中心 湖北省体育局棋牌运动
管理中心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 省团委 省团委 湖北大学生体育协会
省团委 湖北省棋牌中心 湖北省棋牌中心 湖北省棋牌中心 湖北省体育局棋牌运动
管理中心
省团委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组
委会
董恒芝 2012年5月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
湖北省第八届”青春在沃“大学
杨 舒 2012年6月 生书画大赛暨第二十七届全国大
学樱花笔会硬笔组一等奖
省级 团
王 红 2012年6月
2012年度“逸华教育基金优秀志愿者”
省级 团
6.2 毕业论文(设计)
6.2.1 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情况
在第七学期,学生按双向选择的原则进入到实验室进行为期一年的毕业论文研究工作。加上开放性课题要求学生一人一题,其中有部分学生是到校外的实习基地或科研院所完成毕业论文工作。这些实践教学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了进一步规范本科毕业论文,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我们严格按照华中师范大学有关本科毕业论文的规定,建立了毕业论文评分标准,严格保证和努力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我们还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重视过程管理,从毕业论文的布置动员、选题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指导老师的指派、撰写过程直至毕业答辩等各程序都都有周密的安排,层层把关,严格要求。
具体说来,就学生方面而言,要求选题合理,写作规范;从指导老师方面来说,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4人,要求认真负责,从开题、资料搜集到评阅论文都要严格把关;毕业论文的答辩和考核皆由答辩小组负责进行,严格把关,保证考核和答辩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6.2.2 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近3年来,由于在毕业论文质量上的严格要求,本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成绩突出。董亚爽、刘文平、罗青等多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获得省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奖(见表12)。
表12 2010年-2012年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表
作者 李佩玉 张倩 夏诗慧 贺真 黄舟
获奖时间 2012 2012 2012 2012 2011
指导教师 李学宝 李学宝 刘德立 王玉凤 杨红
论文题目
棉花GhERF218转录因子亚细胞定位及在拟南芥中
功能分析
棉花GhERF101基因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柑橘青霉菌CYP51基因克隆与同源模建 铅染毒条件下Wolbachia感染对果蝇免疫途径的影
响 几种不同的白蚁的分子鉴定及白蚁共生古菌多样
性的比较研究
廖静 周纯 孙锐 张华
2011 2011 2010 2010
杨旭 王玉凤 李爱英 刘德立
EBV相关淋巴瘤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检测 Wolbachia感染降低了果蝇的抗铅的能力 美达霉素生物合成基因med-ORF12的原核表达及多
抗血清的制备 玉米黑粉菌cyp51基因上游区克隆与分析
6.3 学生科研活动与学科竞赛
院学生已经形成了浓厚学科学、爱科学学术氛围。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首先,积极申报学校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每年申请学校大学生科研立项20项左右,参加的学生有70多人。其次,学院也设立大学生科研项目,每年参加的学生也有20多人。第三,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我院许多老师都接收本科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让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锻炼与训练。我院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经常利用节假日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科学探索,甚至有学生几个寒暑假都不回家。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学生的科研活动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近四年来我院本科生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不少论文都是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获省级以上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励53人次,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70人次。本专业近年来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情况见表11,发表的部分科研论文情况见表13。
表13 近4年我院本科生发表的科研论文统计表(部分)
姓名 年级 论文或著作名称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发表时间Wang YL, Qin Oxidative‐damage effect of Fe3O4
2013 N, Chen S, 2009 nanoparticles on mouse hepatic Frontiers in Biology
Zhao JG and brain cells in vivo Wen HN,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Zhong JX, Shen cytotoxicity of the nanosized and
2010 Frontiers in Biology 2013
B, Gan T, Fu C, microsized tellurium powders on Zhu Z HeLa cells Wang L, Zhou
Wolbachia infection decreased the
C, He Z, Wang 2007 PLoS ONE 2012
resistance of Drosophila to lead
ZG
程静菲,尚帅,DEHP诱导的氧化应激致小鼠学何贵波,刘晓2009 习记忆能力的下降和维生素E的帆,唐佳琦 保护作用 周佩,蒋子奇,钏茂巧,程静DEHP暴露对小鼠神经行为学及
2009
菲,尚帅,唐脑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 佳琦
医学研究杂志 2012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姓名 年级 论文或著作名称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发表时间
付宇,王慧玉,
双酚A对小鼠肝脏和肾脏细胞的
可尘娟,王景2009
氧化损伤
明
Yang SY (杨尚悦), Luo Q(罗清)
生态毒理学报 2012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08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I收录
Engineering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氧化胁迫在TRPV1受体去敏后的
罗清,杨尚悦,
2008 活化以及甲醛唤起的痛觉效应中
吴旗,陈闪
的作用 李子文,李诗登,张凤娇,刘丹丹
2007
2011
BDE‐209和PCB‐153在致大鼠肝细胞DNA蛋白质交联上的拮抗作用
生态毒理学报 2011
廖静,周梦晨,蚂蚁提取液对DNA‐蛋白质交联修
2007
王娜娜 复能力的研究 廖静,谷浩 谢沁珊, 王杉杉, 蔡凤云
2007 硫氰酸钠对斑马鱼毒性的评价 2007
医学科学研究 生态毒理学报
2011 2011 2011
塑料增塑剂DEHP环境污染水平,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人体负荷及生物毒性的初步研究
Liu D (刘丹), Li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layered
Y, Ai HH,
2007 double hydroxides as efficient drug Nanotechnology
Chang Q, Liu
vehicles
DD 廖静, 张雯
2007 分子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教与学
2010
高等函数学报 2010
6.4 社会声誉
本专业历史悠久,长期以来我们注重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学生发展全面,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强,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声誉。本专业已获批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进行国际合作办学,中澳合作培养班的学生将有机会到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进行学习,也有机会在国内接受澳方教师的教学,符合条件的学生可同时授予华中师范大学和斯威本科技大学的毕业证书和/或学位证书。本专业还获得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立项。近年来本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均为10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以湖北省为主的中部地区的重点高中,许多毕业生工作能力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都成为了单位的业务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许多学生进入美国、日本等国外知名大学以及国内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科院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深受这些高校和研究所得欢迎,纷纷要求到我院进行研究生招生宣传。
7. 特色
7.1 专业特色
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办学理念,目标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数理化基础,具有国际化视野,掌握生物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教育、科研、生物技术产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及管理等方面工作,同时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优质生源。
毕业的学生均以华师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闻名我国的生物学术界。成为中国科学院系统、国家著名高等院校生物领域研究基地争相录取研究生的重要专业。从这些著名院所反馈的信息表明:华师生物技术专业的学子“功底扎实、厚积勃发”。
7.2 专业优势
生物技术专业是我院的支柱专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具有3000多万的教学设备硬件资源,建有馆藏动植物标本达20余万号的生物标本馆,成立了稳固的专业实习、大学生科研立项及毕业实习系统,形成了以培养高素质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多层次办学格局。本专业与欧美多国高校、科研机构、国际学术组织,以及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经常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已获批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进行国际合作办学,获得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立项。其特色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国际。无论是办学经验、条件,还是学术积累方面均有较好的基础。毕业的学生遍及世界各国和国内科研院所,很多已成为单位觉得技术或管理骨干。另外一方面,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学科领域之一,是当今世界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化学、医学、药学、农学、材料等学科发展的支撑和基础。因此纵观当今世界,没有一个研究型的大学会不重视生物技术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