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近代化影响
——对外汉语2班钟小璐41125072
概况: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社会民主化,思想自由化,军事独立化,外交平等化,这是中国在近代历史上的发展趋势,也是世界近代国家的发展趋势,是历史的潮流。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伴随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不屈反抗。我们可以说,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资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中艰难曲折前行的。本文大致讲述了这一内容。根据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资本—帝国主义在给中国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给中国提供了近代文明,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其破坏作用是绝对的,换而言之,,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胁迫着中国在负出巨大牺牲的前提下艰难地走向近代化。下面,就来分述一
下其消极以及积极作用。
消极方面:以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几个侧面陈述。(文中条款请参见各条约,不赘述) 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极其明显和重大的阻碍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势入侵,与中国近代的经济主权逐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确立,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最终失去了独立发展可能性,完全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密不可分。早期帝国资本经济的入侵仅限于经济方面,如鸦片贸易,货物倾销等,这些行为导致中国资金大量外流,使中国缺少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和正常发展的需要。帝国主义列强在签订马关条约后逐步加强在华的经济控制,延伸至原料和市场的双重掠夺,利用在中国设立工厂,开采矿产,修筑铁路,开设银行,操纵中国经济的特权与中国民族企业争夺市场,使中国自身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具有对外资本依赖性。在北洋军阀时期,帝国主义国家贷款给中国军阀官僚,如张作霖就受日系支持,军阀的混战,就使中国局势动荡不宁,使中国的经济建设缺乏和平安正常进行,国人经济发展和生活都需要外国的帮扶,这体现了政治性经济的控制方式。且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决定了他们抢夺的暴力性和直接性,这表现在不断的要求赔款中,赔款是最直接的掠夺方式,也是
见效最快的方式,虽然在后期他们逐渐放弃了这种行为,转向经济危机后的市场扩大及深入控制,但是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伤害却是深远的。由于这种种原因,造成近代中国经
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中国近代化趋势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下发展艰难。 政治上:帝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政治控制不是孤立的,是全方位多维度的控制,他们的严密封锁和后期的联合控制使中国在政治近代化上走的艰辛曲折。下面便分为内政、外交、司法、领土四个方面来进行叙述。内政上:在1840年以前,中国的清政府虽然腐朽不堪,但是在版图和政治逻辑上,中国都是一个完整的国家,但当帝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之后,中国开始走向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使中国的政治性质产生了实质变化,中国的政治主权开始丧失。到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内政的混乱,最高统治者清政府更是实际上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中国人民的工具。在后续百余年间,更有袁世凯充当走狗,各大军阀依托资本帝国主义势力钩心斗角,蒋介石为巩固实力而靠向美国等事件产生,说明中国近代化的政治路程是由帝国主义的无形控制或把持的,完全没有真正独立的主权独立。外交上:弱国无外交,中国在外交事业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对外一致妥协、退让。日俄战争的忍气吞声,巴黎和会上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就可以很明确的证明这一点。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欺诈是中国外交家发挥任何才智都无法抵抗的。即使争取到的胜利也是片面且非实质性的。司法上:对于司法方面,首先遭到破坏的就是海关,然后就是司法审判的独立。南京条约中的协商关税使中国开始丧失自主关税权,而领事裁判权使外国人再华一切民事、刑事诉讼,均由领事询明办理,令其可以在中国横行不法,中国政府却无权干预更是使中国的近代司法具有不完整性和不全面性(无法针对境内所有的或暂时居住的能出示身份证明的暂住者)领土完整上:帝国主义侵略者通过武力割占中国大片领土或签订不平等条约中,要求交与租界,割地。这些条约这使近代中国的领土丧失了独立性,变得四分五裂,从《南京条约》开始,中国的领土主权就一再被侵犯。在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之后,主权的流失
达到了顶峰,掀起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对中国的领土主权冲击是难以想象的。 文化上:资本帝国主义主要通过奴化教育和宗教扩张来实现侵略的目的。外国侵略者,一般通过租界或势力范围内的学龄儿童教育和社会宣传两手齐抓的方式来达到奴化中国人民
的目的。他们也会通过给予租界或势力范围内人民以优越感来弱化人民的民族感,达到文化入侵的效果,对其进一步的入侵扫清障碍,培养“人才”。后期的日本侵华战争更是将奴化教育进行到了极致。有国家通过传教的方式来宣传帝国主义的文化和内涵,这种行为更具有隐蔽性和蒙骗性。文化宣传的最终目的仍是培养信仰帝国—资本主义的的“基督徒”,后期的外来宗教更是积极参与侵略中国的活动,刺探、搜集大量军事情报仗势欺人,压迫
中国人民,甚至公开干涉中国内政,鼓吹对中国发动侵略,暴露出它侵略的本质。 军事上:入侵者采取的行为是官方压制和民间屠杀结合。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入侵,对中国的军事建设造成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在《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拆除大沽口炮台,且允许外国人在京驻兵,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军事国防主权。在日军对华的战争中,军队上的冲突而给中国军事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的。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屠杀是毫不留情的。不论是较早的英军,法军,联合国军,还是日后的侵华军队,都血腥屠杀百姓,更有世间惨案“南
京大屠杀”震惊中外。 积极方面: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思想和风潮和其他几个方面来陈述。 经济上:经济入侵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至后来的以资本输出为主。在这个过程中,既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大批破产,灾难,使其不得不转向城市进行工业生产;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狭小但是真实存在的商品市场。外国资本在华设厂作为中国大地上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其主观主要目的是掠夺,但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及企业的管理制度,营理方式和经营理念,同时也造就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西方所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和可能。由于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决定了政治、军事、文化的近代化趋势,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开始大力宣扬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又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的向前发展。尽管在整个近代化中,不管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企业还是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企业都始终
受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挤压、吞并,使得本国企业始终处于不对称的畸形发展中,但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激发的爱国之情使中国人民更支持了国货生产,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
事业的发展。 政治上: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这催生出中国人民民主意识的产生。这促使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进入近代化改革,并逐步发展到政治改革。同时,在西方侵略中国的同时,西方先进的政治民主制度也开始传入中国,像前期的英国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以及后期的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进行民主政治改革,尤其是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虽然仍具有一定的范围局限性,但是民主观念的确立使中国近代的政治思想有了一次大型的解放,使中国人民开始接受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设想,直至最后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且在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过程中,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强化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虽然仍有一些有悖于民族平等的事件和观念存在,但是在政治上,各族人民逐渐拥有了平等的地位。中国人民
也开始又了近代的民族观国家观,政治意识的国际性接轨也从近代开始发展。 文化上:外来入侵者的文化虽然是侵略性的,但是在客观上它使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加强了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结合,使文化面貌开始转变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同类型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这些书籍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据有一定的影响。而后,洋务运动又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将各省书院和过多的祠庙改为学堂,鼓励私人办学,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允许自由创办学会、报馆;设立译书局,编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游历、留学。之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真正掀起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巨浪。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它倡
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民主与科学。它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使中国
文化真正融入了近代的世界文化潮流中。 社会思想和风潮:由于中国长期的闭关锁国,使中国与世界潮流具有极大的差距,在资本—帝国主义入侵后,这种局面被打破,思想上就有了开放性意识,即使是被迫的开放性。从最早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所提倡的政治思想到百日维新所提出的君主立宪的政治思想和解放天足,解放女性的社会两性思想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思想的发展逐渐由政治转向人民生活。这种现象是思想近代化的必然产物,开始解放人的本性是这一时期中国出现的重要转折之一。而后期的思想和风潮发展就变得更广泛而且更深刻了,如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社会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基点,思想重心先从政治转变到了人,又将社会上的人与政治相结合,使中国的社会风潮有了一个坚定地主导,促进了社会思想的革新和人民意识的革新,是划时代的大事件。同时,西方各类的文化生活,娱乐休闲也传入中国,中国人民开始有了近代的社会生活爱好,如电影等项目。大众日常生活也开始变得西式或现代,开始讲究分餐制或餐桌礼节,各类服饰的改良,尤其是中山装的流行,
更体现了社会风潮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其他:军事上:外国的侵略使中国开始建设早期的近代军队,装配近代军用设备,训练新式军官和士兵,以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为代表。下面仅以北洋海军为例,着重介绍:北洋海军成军,是实践“师夷长技”思想的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当局对中国海防形势的严峻性有了较清醒的认识,提出了“另立海军”以取代旧式水师的思想。这是清朝当局军事观念的一个重要革新。经过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后开始的第一次海防筹议,清廷确立了陆海并重的国防方针,是近代中国军事观念的一个重要变革和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北洋海军的成军是清末中国军事观念变革的产物。北洋海军成更显示了中国军队的“船坚炮利”。北洋海军的旅顺、威海军港堪称远东一流。可以说,北洋海军的成军和北洋海防建设成就,代表了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武器装备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而且,北洋海军集中展示了中国军事变革在教育训练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国新式管驾人才集中于北洋海军。北洋海军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同旧式水师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大
多参照英法海军训练。并聘请外国教习,这无疑是一种革新。北洋海军甚至表现了整个中国军队作战方式的变革和进步。这是中国海军的一个显著进步,培养方式与风格是明显受外国影响的。外交上:通过失败的外交,清政府在近代早期就开始被迫转变自己天朝上国的姿态,逐渐接受外交的平等谈判规定。而中后期中国则是明确了弱国的外交是屈辱的这一真理,开始走上探索之路,所以外交上的影响也是不可谓不巨大。
阅读及参考书目:《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徐中约版),《中国通史》(白寿彝版),《日军侵华实录》(奴化教育以及暴行部分),《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王家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