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財貿學院 任俊宇
主情不主欲,重德不重物,這是中國兩千多年以來一脈相承的主流文化。中國最早的教育典籍《學記》開篇就談到“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爲先”,道出了道德教化作爲治國之道的要義;《四書》之一的《大學》亦雲:“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確了大學教育重在德育。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更是千百年來爲人尊崇的內聖外王的君子之道。今天,我們回應黨號召,再談道德高風。
道德的光輝如懸空日月,普照了中華民族兩千年。正因爲如此,中華民族的歷史才得以綿延千載而不衰。但應當看到,在工業文明的衝擊下,現代人的劣根性日漸顯現。我們隨意將垃圾扔在果皮箱邊,常因隨地吐痰被罰款而對執法者耿耿于懷,常因新聞媒介上見死不救的報道歎息流淚,而一旦置身於現場則馬上扮演不光彩的主角,常有滿口“仁義道德”、“情操”而言行舉止粗俗,一手高舉“思想旗幟”而一手攫取私利的人,這一切的一切,已不容我們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於是有聲疾呼:受過道德教育的人們在哪里?社會道德何在?
眼下,黨高度重視對全民族的道德建設,總遠矚,提出了“以德治國”的重要思想,提倡“法治”與“德治”並重。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應運而生。它包含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以及党領導人民在長期鬥爭和建設實踐中形成
的優良傳統道德的內容,同時弘揚了時代精神、體現了時代特色。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和弘揚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知難而進、一往無前、艱苦奮鬥、務求實效、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已成爲時代主流。
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不少道德高尚的先進典型。在此,我給大家講一個我們雲南人自己的故事。他叫周斌,是雲南景穀縣廣播電視局的一名普通的基層少數民族記者。說到基層記者,我們感受最深的恐怕就是個“苦”字,可是在我們雲南做基層記者的“苦”恐怕是許多城市裏的記者所不能體會的。尤其在景穀,地盤大,氣候熱,山高穀深而且交通不便,周斌一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在鄉下,在採訪中,當你站在這個山頭,望著對面山頭的村寨時,老鄉會告訴你:“一小下就到了”。而這“一小下”其實付出的是大半天,得從海拔兩千多米的山頂下到海拔六百米的谷地,再到兩千多米的山頂,而且還要扛著攝像機。六年裏,周斌幾乎走遍了景穀的132個村寨,我們常在螢幕上看到他采攝的那些來自基層的最鮮活、最重要的新聞。而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路程是靠他的雙腳丈量出來的。而這一切,卻是一個尿毒病人拖著腎已萎縮三分之一的身軀所做到的。
當人們在生活與事業的旅途上匆忙趕路時,誰也不會去考慮死亡與自己有什麽關係,而當你身邊的人得上了不治之症時,你才會猛然意識到,死亡離你有多近,近的甚至可以和他對話。32歲的周斌就這樣過早得面對死亡,他想過老母妻兒,想過工作,想過許多許多,但他不準備住在醫院裏,大家都明白,他是怕增加組織上的負擔,無論是血透還是換腎,
都要花掉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可全局四十多人一年傴有一萬多元醫療費。這些年來,他從來沒有向局裏報銷過自己的醫療費。
周斌明白勤儉自強,周斌更清楚敬業奉獻。他是我們雲南人的驕傲,是思想道德建設的楷模。
雖然說,周斌的故事是凡人小事,但卻是首歌,是首永遠不能忘卻的歌。新時期的精神文明和價值判斷賦予了他新的內涵。中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過“以美育代替宗教”的學說,以抵制宗教對學術研究和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我們應當沿著他的思想再往前走一步,以美育來擴充當前的德育,美育的第一作用就是淨化情感,教化道德,以德育引導人們去認識美,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在追求美的過程中,人們的品行必將得到陶冶,精神境界定能得到昇華。言談舉止,行爲方式,對人對己,對集體對國家均以美的靈魂去感知、去適應、去改造,德育自然能夠實現。一個對共産主義道德準則倒背如流的人,也許不知道該怎樣對待一件小事,但一個把握美的內涵的人,卻往往能擴展美的力量於人、事和社會之間。當前的德育並不要求人們有“平天下”之德,但我們不得不從“正心修身”做起。
同志們,朋友們,讓我們沿著中華民族的道德長河,“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用我們的思想和行動,奉天下之公理,行天下之正道,振道德高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