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 黑河学刊 Feb.2010 总第150期第2期 Heihe Journal Serial No.15O No.2 关于平乐古镇地方文化、艺术保护的建议 ⑧郑灵燕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618000) 【摘要】古城新镇的建设应以古镇的古朴为重点,以城镇物质功能的最大满足为宗旨,并保持古文脉的连 续性与完整性,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遵循保护传统艺术的宗旨、挖掘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建设古镇,使古镇恢复 地区文化艺术特色,成为优良的旅游圣地。 【关键词】平乐古镇;发展;地区文化艺术;突显特色风格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0)02—0037-03 我国地域辽阔,分布着保存较好的古镇几百个,随着 久的平乐是民俗文化的涵养地,承载着农耕时代的生产、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社会审美传统的回归,以 生活方式。古镇中的手工艺品、川剧表演、竹麻号子等体现 古城、古镇、古村落为代表的民间建筑群落的文化内涵和 着川西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现代平乐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 经济价值Et益显露出来,也暴露出古镇管理的许多漏洞, 手工业:制酱、造纸、草鞋、手工编织等,其中以陶胎草编的 现以平乐古镇为例,就古镇建设需要遵循传统、保护、挖掘 各种容器特别细腻精美,堪称一绝。 传统艺术,做到资源保护、合理利用、优势互补、突出地方 据宋《九城志》记载:“平乐镇,濒河,水陆通溢,市口繁 色彩,保护发扬民族文化、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略述 富,纸市犹大”。但随着大环境的变迁,古镇面临着物质环 拙见。 境老化,城镇职能衰退、无形文化流失等问题。而现在,民 一、整合资源优势、优化管理,发展地区文化艺术 俗、手工艺并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开发,使古镇没有自己 1.挖掘地方文化,开发地方艺术。平乐古镇有着悠久的 特有的产品特点,停留在与其他旅游景点类似的层面上。 历史、厚重的文化,早在公元150年一西汉元年,这里就已 开发古镇只有建立自己的一方特色,保护好民俗艺术,才 经形成集镇,并开始兴旺发达。穿镇而过的白沫江见证着 能真正使旅游经济良性运转。 平乐两千多年的历史,“一江分三水”的独特格局,使平乐 3.古城区需要遵循传统艺术合理规划。平乐古镇以古 在白沫江的滋养下,形成了灿烂的八大文化(水、火、贡茶、 朴的青砖木板墙样式的街区和原味淳朴的川西民风民俗 铁、纸、民风民俗、路、宗教文化)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加之 而著称,有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和古街区,涵盖了居住、传 平乐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平乐自古便成为“茶马古道第一 统加工业和商业等多项功能,至今仍然满足着一定数量居 镇、南丝绸之路第一驿站”,在今天的平乐,依然可以看见 民的居住需求。古城新镇的建设应围绕古镇的古朴为重 历史的足迹——九古(古街、古寺、古道、古桥、古风、古民 点,规划中的新建、复原及其结合都应以城镇物质功能的 居、古坊、古堰、古歌)。 最大满足为宗旨,并保持古文脉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平乐还拥有众多人文古迹:具有浓郁宗教文化氛围的 平乐的22条古街呈鱼骨状格局(其中八店街、糠市 观音院、历经沧桑的倒石桥、倒马坎、落凭寺、三义庙、明代 街、河边街、草鞋街、长庆街、福惠街、江西街、禹王街为九 造纸作坊遗址、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古码头、邛崃第一桥、 条历史悠久的老街),街两侧穿斗式民居错落有致,极富传 元帅井等。 统风韵,沿江而建的吊脚楼是一大特色,现保存完好的多 这“八大文化”、“九古”、“人文古迹”都是值得挖掘和 为清末民初建筑。 发扬的旅游文化,正确利用会为古镇添光添彩,更加突出 古镇在更新的建设中传统空间秩序被破坏,特别是古 地方色彩。 镇中部的广场地段,四周的砖混结构与传统风格极不协调, 2.合理保护民俗文化成果,传承弘扬地方艺术。历史悠 割断了古镇风貌的连续性,令古镇的整体统一性被打乱,一 【作者简介】郑灵燕(1970一),女,四川重庆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 画、美学、建筑美术教学、电脑美术及工业设计。 ・37・ 些新的仿古建筑仿古做法也不地道,实际上也起到了破坏 和影响古镇原有建筑风格的作用。平乐需要遵循传统艺术 风格,做好古城治理,展示一个完整传统特色的古镇。 4.水文化是地方特色的精髓。平乐古镇沿江而建,白沫 江进入古镇时一分为三,主流顺势而下,安乐堰和黄金堰 分别从两侧穿城而过;平乐坝上沟壑纵横,灌溉便利;古水 用提供便利和物质保障。新城、古镇的建设应注重统一的 艺术风格,尽可能地体现地域特征,避免影响传统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 古建筑和古街道构成了古镇整体风貌的主要部分,也 是地域文化的最好体现。平乐古镇新建筑的设计应充分整 理和挖掘地域建筑在结构、构造、设施、材料和造型装饰等 细节上的特点 在修复、处理的各个细部环节时,都应尽力 保持当地古建筑和街巷的原真性和风格的统一性。在修复 改造设计中,确保修旧如旧、仿古成真,使之具有功能性和 堰、水磨、水碾等水利设施的遗迹体现了人们治水、用水的 传统;古码头更体现了人们生产、生活与水运的密切联系。 白沫江是平乐的灵气,也是游客纵情山水,忘却烦忧 之处。游玩累了,在江边老树下泡一壶清茶,细细品味那一 观赏性。 番古朴、宁静;或是挽起裤管,与孩子们在江边打水漂、玩 3.在保留传统文化艺术特点的同时更新使用功能。古 竹筒的水枪、摸螃蟹;或是跳入清凉的江中畅游一番,都会 建筑是为传统居住和商业模式建设的,随着家庭结构和生 无比惬意。 产方式的变化,如今的古建筑大多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对建 但作为“川西水乡”的平乐古镇,面临着特色水系退化 筑功能的要求。在保留传统文化艺术特点的同时可结合旅 的问题,水文化面临威胁:一是,由于没有建立污水处理及 游的各种需求,在原有古建筑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补充。 排放系统,河道淤积严重,水质变差;二是,某些水系在城 古新结合应明晰古镇和新城各自的资源优势,在规划 镇建设中被填埋、遮盖,其连通性受到破坏,水道也被两侧 的各个环节中应充分发挥各自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的建筑逐渐蚕食,古镇的特色空间受到侵害;三是,新建的 形成互补,并在空间上实现优化组合和城区的平衡发展。 水利设施与传统不符,导致白沫江上游景观受到影响;四 对建筑单体和街巷空间实施功能性改造,以满足旅游产业 是,水码头随着航运功能的丧失,人们对其的认知逐渐淡 的需要。为古镇区的发展提供物质和空间条件,借助古城 化了。作为平乐古镇的精髓——“水文化”,必须增强保护 区带动城镇整体经济发展。对于艺术风格不和协的砖混建 意识、积极实施抢救性建设和合理化管理。 筑应重新设计建造,以保证艺术风格的整体统一。 5.积极开发配套旅游景点,将地方特色融入旅游开发。 4.改造基础设施要注重固有的艺术风格。基础设施建 平乐古镇附近有金华山、芦沟、花楸山、骑龙山四大风景 设是现代居住环境建设的前提,其中包含给排水系统、输 区,还可徒步原生态景区的金鸡沟,还有待开发的水上风 电线路、消防疏散、环保减排等多项内容的改造。基础设施 景区张飞滩、狮子滩及齐口、寨沟、金龟山、狮子山等风景 建设应在古镇已有设施的基础上,结合外部可利用的基础 区。这么多的资源并没有有效的统一利用起来,而且开发 设施条件,采用现代技术进行隐蔽性更新与改造。展现古 古镇配套景点一定要注意保持建筑的古朴性和环境、生态 镇的原始风貌是古镇建设的重点,在实施改造中要注重传 的原始性。 统艺术特点的保护,建筑风格、装饰、材料要求尽量遵循占 景点的开发和合理利用,可增加古镇的旅游价值,使 风故味,在实施中借助一些的新技术手段实现更良好的功 游客获得更大的旅游空间和多种视觉体验。针对农家乐过 能,保存原有的古典风貌。 多,过分注意眼前效益,要合理开发,防止过度开发,不能 5.积极建设公共空间——恢复传统艺术氛围。平乐古 只图经济效益而毁了古镇的筋脉。 镇作为旅游之地还缺少足够的公共空间,表现在:一是,传 二、坚持以保护为主。突显古镇特色风格 统文化展示空间匮乏。需要有展示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供游 1.积极修复公共建筑,重拾失落的艺术文化。古镇文化 人参观,要有展示民俗文化的表演场所,以及展示特色手 内涵表现在建筑装饰、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众多方面。应 工业生产的场所。二是,社区活动设施匮乏。古镇核心区除 对古镇文化的精髓加以充分挖掘、整理提炼,并采取保护 了沿江简陋的茶馆外,几乎没有其他形式的休闲娱乐设 性措施对其加以保护。 施。不仅是游客还有原居住居民都需要休闲娱乐设施和生 平乐古镇原有不少人文公共建筑,如:建于明清宗教 活服务设施。三是,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善。古镇的接待能力 祭祀的川王庙、王爷庙、雷音寺、禹王庙,具有风水意向的 很有限,大部分游客都只能吃住在简陋的农民家里,缺乏 丰乐塔,明清时期的古戏台等等,都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 安全、舒适的食宿设施,致使游客只能匆匆而过,旅游业经 特色。但这些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公共建 济效益无法提高。作为旅游古镇,应在积极开展古镇社区 筑被大量损毁,只留下建造些不伦不类砖混结构的遗址, 旅游、农家旅游、体验旅游、户外运动等服务功能的同时, 造成古镇核心区的传统风貌缺失,文化空间匮乏,传统艺 加快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 术受到很大侵害。不光如此,其他的文化古迹也损毁严重, 通过公共空间治理提升古镇的居住和旅游功能。多样 急待保护性抢修。 化的公共空间能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服务内容,游客可 2.新区建设与古城区要保持统一的艺术风格。古城镇 参与富有地方特色的休闲活动,如看戏听书、品茶饮酒、游 的拓新建设都应以古镇为中心,严格实行功能区分,以古 艺赏玩、走街串巷、逛码头等。传统的公共空问是居民游客 城旅游带动新区的发展,以新区的发展为古城的保护和利 生活、交往的场所,营造多样的公共空间,可丰富旅游者的 ・38・ 户外体验和视觉记忆,有利于当地文化的纵向传承和不同 文化间的横向传播,公共空间的整治可以改善古镇的生活 镇等问题外,还需要从细节上做到旅游流开发引导规划的 协调控制,通过古镇内、古镇周边旅游空间结构的合理利 用,实现对古镇的文化、艺术的保护。我们期待平乐在科学 理念的指导下,遵循保护传统艺术的宗旨、挖掘传统文化, 合理开发建设古镇,使古镇恢复地区文化艺术的特色,成 环境和传统艺术氛围、提升居住和旅游价值。 三、结语 我国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古镇的文化保护与民俗传承 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古镇旅游开发和管理过程中,除了要 为优良的旅游地。△ 从宏观上把握古镇统一、协调、积极保护性建设和开发古 [参考文献] 【l】李倩、吴小根.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m.旅游学刊,2006,(12). [2】胡家镜,申荣太.上里古镇旅游开发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04) [33彭俊.浅谈古镇新城的规划与设计啊.中华建设,2008,(04). [413 ̄培茗.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艺术真实性【J】.贵州民族研究,2008,(05). 【5】庞式博.四川古镇旅游商品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8,(03). 【6]-I5大江,刘建.传统古镇文化旅游研究与发展建议——以雅安市上里古镇为例【J】.四川建筑,2008,(os). 口编辑/张明元 (上接第36页)众集体心理体验的温度计。它同时反映着读 进行简单的处理。事实上,相对于副职贪官,任正职的腐败 者的心理愿望,象征性地满足了现实的缺乏,象征性地表达 分子的权力更大,也更不受制约,贪污受贿情节更为恶劣, 着社会大众的集体心理愿望。 给党和国家造成的危害也更大,查处难度也更甚。因此,我 雪的意象隐喻着许多事实真相被掩盖被遮蔽这样的 们总是将腐败分子定位于“副职”概念,就很难让人们充分 社会现象。让我们看到现实社会充满矛盾的、扑朔迷离的 认识到当前反腐败形势的严峻性和斗争的艰巨性。从这一 人生世相,看到现实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看到许多事实真 意义上讲,文艺作品对贪官不能一“副”了之,还是应该恢 相被遮蔽这样的社会现象,是雪的又一深刻蕴涵。雪在《大 复一些现实生活的原貌。另外,过分的渲染个人特别是领 雪无痕》中的语义指向不仅暗示了一种现实场景,也暗示 导干部个人的作用和影响,把发难腐败的前途和命运系于 了一个潜在的情节链。 领导干部个人的道德和良心,也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大 2.寓言化的情节处理方式和角色安排。寓言是虚拟的, 雪无痕》之所以惊心动魄,方雨林之所以有惊无险并最终 它借助平凡脱俗的故事及规范的叙事模式,传递一个或多 取得了反腐败斗争的胜利,前提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各种情 重的深刻的寓意。《大雪无痕》这一文本带有浓厚的寓言特 况同时存在。这种反腐败的理想状态在现实社会往往是不 征。强调它的寓言特征,不仅仅是因为小说中融入了深刻 可能完全具备的。当然,一部小说不可能提供治理腐败的 寓意,而且还因为文本本身带有寓言体性质。《大雪无痕》 一套方案来,作家要做的事是尽可能深刻地揭示这些腐败 在素材上绝对取决于现实,主人公周密在现实生活中也确 所产生的现实关系的某些本质,呼唤人们从清官梦中觉 有其人。说该小说是对现实的仿写,或说它是对现实的投 醒,去清除产生腐败的温床。 射都非常妥当。它把现实中腐败与反腐败的故事移置到富 同时,《大雪无痕》成功的重要地方,还在于作家对于 有寓言特征的文本中,引发人们对诸多问题的思考。 现实社会生活的无穷变数并未一语道破,而是在小说艺术 《大雪无痕》采用二元对立模式作为叙事策略:正面主 表现上采用了虚实互补、台前幕后相互衬托的寓言结构。 体:方雨林一方雨珠、廖红宇一公安人员一省、中央领导。 作家有意含而不露、欲说还休的还有许多,这些正是引发 反面主体:周密一冯祥龙一省委顾副书记。 读者思考、慨叹的内容所在;也正是这些深化了作品的主 在对立双方紧张冲突与你死我活的较量中,叙事显出 题,表现了更加深刻的社会生活内容。 了应有的张力。但这一由作者创作出来的寓言体实际上潜 小说的最后,作者写囚禁中的周密,写他回想当年上 在着一种被绝对化了的单向性思维模式,如腐败=副职=最 学路上:“我赞叹过大雪无痕,我坚信过大雪无痕,我心疼 终失败。如同其他反腐题材一样,《大雪无痕》中的腐败官 过大雪无痕。我渴望过大雪无痕。是的,大雪无痕。是的,事 员还是被设计为副职,违法者是一位副市长,后台是一位 情本来不该有这样结局的……”。这是周密的叹息,我们从 省委副书记。他仍然在角色安排上落入了俗套。然而,文艺 中也可听到作者心情复杂的叹息。△ 作品毕竟是现实生活的再现,不能把错综复杂的腐败现象 [参考文献] 【11杨立元新现实主Y-/I,说论【M】.j£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21吴固守.明天——灵魂的守望者陆天明【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 【31许志英,丁帆.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口编辑/张明元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