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原则及实施策略
方略
家校合作的原则及实施策略
◇广东省深圳市南油小学陈显平
学校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外界方方面面因素的
影响,其中家长参与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具有其他因素不
可替代的地位.学校和家长如何密切合作,形成教育的最大
合力,已经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家仨=:不得不关注的现实
问题.
一
,家校合作的原则
1.信息共享原则.信息的缺乏与错位容易导致误会与
分歧.信息不畅是造成亲师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教师
与家长的兴趣点不一致,双方在沟通过程中如果不能平心
静气地倾听对方的愿望,并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双方最
终会不欢而散,达不到彼此的愿望.因此,两者应该通过交
流,更深刻地理解彼此的期望以及孩:f的需要.如果这种交
流扩大到孩子,使孩子知道父母与教师为了他们所付出的
辛苦时,他们会更深刻地理解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2.平等合作与相互尊重原则.长期以来,学校往往把家
长看成是教育的对象或教师的助手,在双方的合作中,更注
重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
观,要求家长配合和支持教师的工作,而没有把家长当成平
等的合作伙伴,导致一种单向传输而非双向互动.要改变这
种状况,实现真正的家校合作,首先要相互尊重.教师要尊
重家长作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他们有权了解学校的教育,
有权知道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学校应允许家长
随时走进教室,听课,查阅作业,观察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
等.同时,家长也必须尊重教师的劳动,不要把学校当作是
评论和批判的对象.其次,教师和家长都要树立起自己是学
习者的观念,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家
长向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教师和家长
共同探讨学校和班级工作,共享先进的观念与经验.
3.目标一致原则.共同制订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目标,该
目标对每个参与者赋予较高的期望,通过对目标的分解,把
目标具体化为责任,并且责任到人,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建
立与维持良好的家校关系最首要与最基本的目标,是为了
提升在校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其他的目标还包括:
为家长提供支持,聚集有相同的特定教育需要的家长,鼓励
家长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家庭教育质
量等.
4.优势互补,相互兼容原则.家庭与学校都是青少年成
长的重要场所,双方有了明确的分工,就能发挥各自的优
势,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而且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势
是互补的,即家长施教时情感的感染性,鲜明的针对性,天
帽\"法来源于英国管理学家爱德华?
德?波诺的畅销书《六项思考帽》.这
本书认为,\"思考最大的障碍在于混
乱.我们总是试图同时做太多的事情.
情感,信息,逻辑,希望和创造性都蜂
拥而来,如同抛耍太多的球.\"它提出
了一种\"有别于常规的依赖于辩论和
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顶思考帽\".这种方法要求策划者
分别戴上不同颜色的帽子思考同一个
问题,每一种颜色的帽子代表一种特
定类型的思考方式.白色代表中性和
客观,白色思考帽考虑客观的事实和
数据.红色代表情绪,知觉和感情,红
色思考帽提供的是感性的看法.黑色
代表冷静和严肃,黑色思考帽意味着
小心和谨慎,它指出了任意观点的风
险所在.黄色代表阳光和价值,黄色思
考帽代表乐观,充满希望的积极思
考.绿色是草地和蔬菜的颜色,代表
丰富,肥沃和生机,绿色思考帽指向
创造性和新观点.蓝色是冷色,也是
天空的颜色,蓝色思考帽代表思考过
程的控制和组织.这种方法只允许策
划者在同一时间内做一件事情,把逻
辑与情感,创造与信息等区分开来.
它使策划者可以有效指挥自己的思
维.
缺乏人文关怀
管理者要在制度内容的人性化和
制度形式的非人格化之间寻求平衡.
管理学上的\"南风法则\"也说明了人
文关怀胜过高压政策.在实践中,很
多管理者在进行制度创新时,往往只
重视制度形式的非人格化,忽视制度
内容的人性化.最后的结果是制度严
教育情报参考圈2005.NO.9
格限制有余,人文关怀不足.比如:有
些学校在教师管理中实行\"末位淘
汰\"制,虽然从某个角度看促进了教
师的工作,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
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影响了校内的人
际关系.
避免制度创新中缺乏人文关怀,
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以教职工的整体发展和利益作
为根本出发点.管理者不能只从自己
的需要出发,而是要从被管理者的需
要出发.就像一位校长所说\"校长心
中有教师,教师心中有事业\".
2.要切实考虑制度的可接受性.
要把全体学生和教职工对于制度的情
感体验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考虑进
去.
方略
然的早期性等和教师施教时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的特
点正好相互配合,优势互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要创造一个家长能够积极参与的氛围与文化,我们必
须承认差异与冲突.文化差异,教师对家长能力的怀疑等是
影响家校关系质量的因素.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学校中,学生来自日益多元的文化背
景.当教师面临各种不同背景,经验和观点的家长时,他们
必须用不同的模式去考虑与应付这些不同的个体,教师在
与家长进行沟通时要避免一刀切,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
的方式与他们沟通.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一个开放和包
容的心态,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学校也要通过各
种不同的方式营造易于沟通的气氛和渠道,提供便利的沟
通机会.
5.循序渐进原则.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合作不仅仅是
一
种目标,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
顺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与家长可能存在三种基本的
合作关系:默契的伙伴关系,相互学习与支持的伙伴关系以
及为推进教育改革的社会运动奠定基础的积极伙伴关系.
合作关系随着合作的进程而发生变化,由较低层次向较高
层次的合作关系发展.
二,家校合作的策略
1.家长委员会:家校合作的有机载体
家长是社区居民中与学校最大的利益相关者,与学校
有着共同的愿景,他们参与学校管理决策,教育教学活动
等,其动机,愿望非常明确,那就是为了在了解学校,教师,
孩子的基础上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通过家长
委员会给家长提供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平台,达成教育
的合作和信息的有效沟通.
家长委员会分为两级:学校家长委员会和班级家长委
员会.学校家长委员会委员由班级家长委员会会长组成,设
会长,副会长,并由一名秘书长负责常务工作.委员会下设
对外联络组,通讯编辑组,文体娱乐组,家教辅导组,财务组
开展具体工作.班级家长委员会由家长委员组成.家长委员
会不仅组织完善,而且运作科学,制订有独立的《家长委员
会章程》.
家长委员会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参与准则:一切为了
孩子的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一切为了学校
的发展.在学校的积极引导下,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制
订,参与课程改革,参与学校的日常活动的组织和运作,使
学校教育资源最大化,成为学校教育的…支重要力量.
每学期初,委员们听取学校有关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工
作计划和总结及重大事件的报告.组织委员参加教育研讨
活动,为家长学校,家长会举办讲座等.参加学校大型的教
育活动(如教研会,毕业典礼等),加深各位委员对教育的
理解.注意搜集各位家长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诸方面的意
见和建议,每学期向委员会提交提案卜2份,由学校有关部
门及时给予答复.为了鼓励家长热心教育,支持教育,参与
教育,学校家长委员会定期(每年或每学期)评选\"好家
长\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
2.家长学校:家校合作的动力保障.
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是有效开展家校合作的重
要因素.如果家长的素质差,教育水平低,便难以与学校达
成共识,不能很好地参与制定学校的各项政策,教育计划.
因此,建立家长学校,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家长学习.学习内
容包括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青少年身心发展,儿童保健,
教子方法等,增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信心和能力,提高家
长帮助孩子学习的能力.
调查发现,很多家长渴望了解学校教育,学习现代的教
育方法,并热切地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学校的教育教
学活动.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
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指导年轻父母解决家教难
题:如何了解孩子?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教育孩子?学校
可以通过家长学校编辑《家长通讯》,及时向家长传递和沟
通教育信息,学校教育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使家长的参与有
的放矢.这样,家长学校成为家庭和学校之间有效沟通的平
台,成为家校合作的有力保障.
3.教育义工:家校合作的有生力量.
在社会教育资源中,学生家长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
尤其是城市的学生家长,他们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
行业,具有教师缺乏的某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要把热心
教育,关心教育的家长资源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
教育价值.倡导有爱心的家长积极走进\"教育义工\"队伍,
用他们的满腔热情和关爱积极营造一个多方互动的教育氛
围.
通过家校合作,建立家长资源库,组织家长担任校外德
育辅导员,书法辅导员,篮球辅导员,电脑辅导员等.有计划
地请一些家长做专题讲座,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社会
的全面了解.通过家校合作,邀请家长介绍各行各业的职业
特点和发展动态,传递一些较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
能,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而使学生增长知识,扩展视
野,体验情感,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自觉增强创新意识和创
造能力.
4.家校研讨会:家校合作的生态环境.
家校合作效能的产生,必须有双方面对面的互动,有一
种能产生出合力的新的合作方式,即家校研讨会.这种方式
能够让学校和家长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共同探讨学校的发
展,课堂教学,学生教育等问题.在研讨过程中,家长不仅作
为学校活动的支持者,而且成了自愿参与者,学校教育的决
策者,使家校合作真正实现良性循环,为家校合作创造良好
的生态环境.
家校研讨会可以定期举行,每次就家长,学生,学校,教
师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也可就社会或学校出现的一些新
情况,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开展家校之间的双向交
流活动,增进相互了解.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一旦家长
的意见和建议得到校方的重视和采纳,必然能极大地调动
起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贴近,关心,帮助
和配合学校的工作,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教育情报参考圈2005.NO.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