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指出:将教学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促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在当前新课改教育背景下,构建活力课堂也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探讨的重要话题。就此本文基于构建活力课堂,分别探讨群体互学和老师帮学,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体互学;老师帮学 前言:
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新课标中也明确之处,课堂影视动态化的,开展教学,师生之间应处于平等地位,对于学生的看法,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和关注,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感受,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人教版统编六年级《草原》为例进行探讨。 一、群体互学
在当前新课程教学背景下,采取小学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是当前推行的主要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就实际来讲,很多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小学合作学习是教师提出与教学相关的问题,然后请前后四个同学共同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然后再由教师指定同学进行发言,其他同学根据该同学的发言进行适当补充,最后由教师总结。从整体上来看,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成效非常低,而在活力课堂下的小学语文群体互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共同探讨,而是进一步扩展合作学习模式[1]。 (一)合理选择群体互学材料
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就是载体,而所谓的载体就是学生进行群体互学的材料,这部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其一,差异性材料,例如在进行《草原》教学时,首先教师进行本篇文章的朗读,然后根据本篇文章提出问题,要求每个同学独立想象,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其二,展示性材料,学生们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并阐述自己产生这样一成果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这时候学生就成了课堂中的主角,因此对于那些学习成绩稍微差的学生而言,看到自己的想法展示给其他同学就会有一定的成就感,其他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仅仅补充自己的不足,还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实现了互补性的共同发展,具有积极性的教育意义。 (二)组建差异性学习小组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每个小组都代表一个单位,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讨论的氛围中参与到学习中,主动探索知识,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团体合作能力。组建差异性学习小组,教师可从学生的个体差异、习惯、爱好等多个教学进行分组,一般情况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自主选择,这种方式能够活跃教学气氛,完成协作学习的内容;另一种方式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层次相同,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的机会相等,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开展分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进行相应的点拨,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新课程学习阶段。 (三)群体学习要建立在个体学习之上
从根本上来讲,学习是学生个体应该完成的事,开展群体学习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学习,因此这就需要将群体学习建立在个体学习之上进行,首先应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
相应的思考,从中找到解决方式,认识到一定程度上,在开展群体学习,通过交流的方式来最终解决问题[2]。 二、老师帮学 (一)引导学习
从本质上来讲,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者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习,在发现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接受成分,因此,教学总体框架就在于接受学习,教师将教学内容以探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在其中融合一些发现的成分,大体上来讲,就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讲解,学生通过思考将所学知识转变为自身的认知结构中。例如在学习《草原》时,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文章思考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再指导学生从作者心目中的草原展开自己的想象,从中领悟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 (二)教学激励
在老师帮学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通过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以此促使学生深入学习知识。以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一定作用,通过一些具有激励性的语言在学生内心形成一种动力,另外,在群体学习时,为提升学生的合作成效,教师还可通过竞争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将个人与小组结合起来,为整个班级构建一种努力追赶、共同参与的活力课堂,促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加深理解,从中表现出尊重和信任,并学会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效,积极听取他人提出的看法,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成效。 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活力课堂,还原教学本色正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任务,我们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从中反思自己,全方位、客观性的进行教学剖析,减少课堂教学中的约束、和干扰,这样才更能发挥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韬,张世花,唐霞. 融洽师生关系 打造活力课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与思考[J]. 人生十六七,2018(2):53-53.
[2]徐孔薇.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有效策略[J]. 广西教育,2018(18):122-1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