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分)
本部分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项。 1.以下历史事件的发生表明
1931年9月20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国工农士兵劳苦民众动员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 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日宣战。 1936年5月5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对象。 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正在发生转变 ②中国共产党以民族解放为己任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深远 ④敌后抗日根据地成果斐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938年12月,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规定:“如无特別重大的必要时,不企图扩大占领地区而占领地区划分为以确保治安为主的治安地区与以消灭抗日势力为主的作战地区。”这说明
A. 正面战场已形成对日本优势 B.日本已放弃继续进攻的努力 C.国民政府采取消极抗日策略 D.敌后战场有效牵制日本进攻 3.右侧地图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中原突围:1946年 6月26日国民党军队22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 攻。7月底,中原地区的人民解放军顺利突围。这 一战事意味着
A.国民党撕毁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 B.国民党重点进攻解放区战略失败 C.解放军开始了全面战略反攻作战 D.解放战争即将进入战略决战阶段
4.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撰写的大量文献、指示和电文中,以下文献按写作年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③《将革命进行到底》 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A.①④②③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5.右为清末竹枝词《沪江商业市景词》,其内容反映了
A.都市女性已经基本职业化B.近代工业的生产组织方式 C.近代生活方式已丰富多彩D.工人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 6.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许多国家对新中国抱有怀疑态度,周恩来果断更改发言计划,在会上作补充发言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A.有利于缓和与会各国的矛盾,实现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解放 B.有利于实现会议的预期目标,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C.打破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外交基本隔绝的局面D.促进了中国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
第1页(共6页)
缫丝厂 厂开十亩大围场,丝茧成包数万藏。 招得女工千百辈,朝收暮放管声扬。 织布厂 下房高竖大烟囱,递转机关大小同。 亦有女工千百辈,职司分任各西东。 7.邓小平指出,如果没有“两弹一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
①验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②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③提高了国防现代化的水平④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题的决议》指出:“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以上材料说明中国
A.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正全面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C.全面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古代雅典的梭伦曾在诗歌中写道:“我完成了这些工作,用我的权力,将蛮力与正义相互调谐,我像我承诺的那样坚持到底。”据此可知,梭伦的改革
A.坚持正义的原则,实现人人平等 B.强调美德即知识,注重道德教化 C.协调了各方利益,稳定城邦秩序 D.铲除旧贵族势力,扩大民主基础
10.公元前451年,为应对平民斗争,罗马贵族和平民各5人组成编订法典委员会。委员们被派赴希腊考察法制,同年归国,制定法律十表,由民众大会决议通过,次年又制定两表,作为前十表的补充,从而形成《十二铜表法》。这反映出
①希腊法对罗马法的制定产生影响 ②平民斗争使罗马走向法制的道路 ③平民的权益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 ④罗马法律充分保障了自由和人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亚欧大陆各文明的跨文化交流已经存在了很多世纪。但是直到16世纪和17世纪初,各个民族——不仅是亚欧大陆上的各民族,还包括东西半球的各民族——才开始了较为密集而持续的互动往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奴隶贸易 D.宗教改革
12.在中世纪欧洲人们习惯用拉丁语写作。但14世纪以来,用本民族语言写作的人越来越多,如薄伽丘用意大利语方言写作《十日谈》,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受到大家欢迎。这一现象
①强化了天主教会的控制②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③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推进④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17世纪荷兰风俗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创作的油画看上去仿佛反映了井然有序、克制内敛的地方风情,但如果你仔细观察画中的物品——用加拿大河狸皮制作的奢华皮帽、中国的瓷盘、秘鲁白银铸造的银币、印第安人用胭脂虫染制的红色布料——就会向你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能够 A.体现画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B.反映殖民扩张给荷兰带来的财富 C.展示画家所属的印象派风格 D.折射工业革命给西欧带来的繁荣
14.1604年,詹姆士一世指认白金汉郡议员弗朗西斯・古德温爵士是个罪犯,并命令大法官在法庭宣布古德温的当选无效。下院议员发出强烈抗议,并草拟了一份《道德与补偿文件》,反对由大法官法庭裁定议会选举结果。詹姆士一世被迫作出让步,由下院决定其选举结果。对这一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国王与封建贵族的斗争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C.反映了王权与议会传统的矛盾D.议会的权力超过了国王的权力
第2页(共6页)
15.右为《美国文明史》的部分目录,依据内容推断,横线空白处应填写
A.波士顿倾茶事件 B.《独立宣言》C.大陆会议的召开D.《联邦宪法》 16.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肯定农民和资产阶级剥夺、购买教会和贵族的土地和财产的合法性,保证人人有自由和平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这表明《法国民法典》
A.以法律方式维护了法国革命的成果B.旨在打击王党复辟维护共和政体 C.为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提供法律依据D.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17.1832年英国选民由51万增加到81万,选民在全国成年居民中的比例由5%提高到8%。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第五章 美国宪法 5.1 美国独立战争(1776-1783) 5.2 州立宪法(1780) 5.3 《邦联条例》(1781) 5.4 谢斯起义(1786-1787) 5.5 (1787) 5.6 联邦与反联邦之争(1787-1788) 第六章 显然天命 第七章 分裂之屋 …… A.辉格党与托利党轮流执政 B.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C.英国的民众获得了普选权D.议会改革取消贵族特权 18.下图为近代法国政局演变示意图。对示意图内容解释准确的是
A.攻占巴士底狱发生在①时期 B.②阶段已经完成工业革命 C.普法战争造成了⑤的建立 D.巴黎公社爆发于⑥时期
19.“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与这句话内涵一致的是 A.“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剩夺的权利” B.“财产是不可侵犯与神圣的权利,任何人的财产皆不可受到剥夺” C.“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 D.“使每个工人、农民和私有主都能凭劳动和财产收益过安适的生活”
20.19世纪,未采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而是利用国家杠杆大力推动国内经济发展,从而跻身列强之林的国家是
A. 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21.右图为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西欧资本输出示意图(注:图中简头的宽度与资本输出的数量相对应,时间截止到 1914年前)。对图中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A.资本输出缩小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差距 B.欧洲资本绝大部分流入经济发达地区 C.资本输出便利欧洲列强控制世界市场 D.资本输出缓和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
22.英国学者斯宾塞(1820-1903)认为人类社会的形成与运作,实质上是在生
存与竟争压力下的自然结果,是人类不断调节自然的过程,社会进化必将通向文明。因为在生存竞争中,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个体的人都应当主动去调节环境。能更好地调节环境的人类社会,比不能主动适应的人类社会更易于存续和发展。下列著作中的观点与斯宾塞类似的是
第3页(共6页)
A.《社会契约论》 B.《论法的精神》 C.《物种起源》 D.《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6分)
23.(12分)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过多次重要的转移,这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都推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的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域市。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简述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6分)
材料二 中共十ー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来缚,在思想上、政
治上和组织上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揭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序幕。 ——当代中国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
(2)依据所学知识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6分)
24.(12分)普通民众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一 1938年八路军来到西沟村,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斗争,贫苦出身的李顺达得到了翻身机遇。1941年,西沟村成立了农会等各种抗日救国群众团体,李顺达当选为民兵队长。1943年,李顺达组织6户贫困农民成立了农业劳动互助组——李顺达互助组,积极生产,支援前线。李顺达出席了大行区第一届群英会,被评为“生产互助一等英雄”。1950年李顺达被评选为全国劳模,他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1951年春李顺达向全国各地互助组发出了开展爱国丰产竟赛活动的倡议,得到了各地农民的响应。后来李顺达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到1955年,合作社的总收入比互助组时期增加了25.1%,人均收入超过社外农民收入的23.3%。
材料二 1960年3月王进喜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誓师会上王进喜激动地说:“盼了多少年,大油田终于找到了。我们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面对钻井队遇到的钻井设备没到位问题,王进喜号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王进喜带领他的1205钻井队的几十名硬汉,人拉肩杠卸运钻机,盆端桶提运水抢开钻,只用5天零4小时就打完了大庆会战的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纪录。他被为“铁人”,他率领的钻井队被誉为“硬骨头钻井队”。在随后的10个月里,1205钻井队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王进喜和他的钻井队,始终保持“争一流、上水平、讲实效、攀高峰”的进取意识和昂扬斗志,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劳模李顺达、王进喜的历史贡献。(6分)
(2)指出李顺达、王进喜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你应如何评价李顺达、王进喜等人的历史贡献?(6分)
25.(12分)知识和思想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
材料一 智者的思想带有强烈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他们认为,一切都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没有不变的真理,一切都可以怀疑,一切被人们奉为规矩的常理都能在论辩中被推翻。
——摘编自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二 苏格拉底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与人谈话和思考问题,以此来追问宇宙和人生的真谛。苏格拉底试图发现普遍而正确的道德。他认为美德能带来幸福,而美德来自人们正确的认识;人的错误是因为无知,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行为正确。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就是道德知识。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第二版)》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不同。谈谈他们思想形成的背景。(6分)
第4页(共6页)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主编的巨著《百科全书》全面肯定过去一个半世纪以科学和实验哲学为主导的思想巨变,将其中主要人物如伽利略和牛顿等人和他们的大量贡献罗列出来,宣告在18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一个与基督教文化截然不同而且可以与之相颉颃的新运动、新传统,而《百科全书》的使命,正是要为这个运动树起鲜明旗帜,凝聚各方力量。《百科全书》发扬了从文艺复兴以来出现的新科学、新哲学,除了科学和文艺以外,它还包括大量从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工艺”辞条,诸知“黄铜”“水泥工艺”等等,其份量可能占到《全书》整体四分之一。贯穿《百科全书》的一个核心词语是“理性”\"(reason):知识之进步必须以理性为准绳。牛顿的大发现使人们意识到人可以凭自己的智力来解开宇宙最深层的奥秘,掌握大自然最精确的规律。这样的话,传统宗教、政治观念自然也就失去它们的神秘光环,而变为可以自由批判、讨论,甚至断然改变的了。 ——摘编自陈方正《牛顿学说在欧陆的传播与启蒙动的兴起》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百科全书》的主要内容,说明其编纂的影响。(6分)
26.(20分)工业化是近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对工业革命和工业化道路的研究持续不断。
(1)一百多年来,围绕工业革命的争议一直未平息。在探索“工业革命”这一主题时,你认为应该如何辨析下面这些材料?(12分)
材料一 2003年英国历史教科书《工业、改革和帝国:1750-1900》有六章内容直接涉及到了工业革命,其中第三章“从农场到工厂”划分的小节主要包括:“不再在家工作!”“工厂是怎样创造域镇的”“什么是‘黑金’”“一个‘血汗工厂’的终结”等。2014年美国部分高中所用教科书《西方社会的历史》第20章“能源与工业中的革命(1780-1850)”,认为“工业革命开创了经济增长具有持续性的时代”。
材料二 1854年,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写道:“请先看看故事的发生地:库克镇。镇上满是机器和高大的烟囱,烟囱没完没了地冒着黑烟。这里有脏兮兮和散着怪味的河流……生活的舒适,与这里无缘。”1814年瑞典企业家埃舍尔在日记中写道:“我在利物浦参观了很多造船缆绳工厂,车间里的机器给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操作机器只需很少的工人。要达到这样的效率水准,我们瑞士的工厂必须换掉所有的员工并训练新一代的学徒。”
材料三 印度国民大会党温和派领袖巴纳古(1848-1925)赞美“英国对印度造福无穷,给了我们秩序、铁路和欧洲教育,全国为此对英国表示感激。”而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代表达达拜・挪罗齐(1825-1917)在《印度的贫国和非英国式的统治》里论述:印度财富大量流入英国,1867年约为800万英镑、1870年为1200万英镑。英国在印度长时期掠夺的财富主要在英国消费,造成印度财富的单纯外流,这是印度贫困的根源。
(2)从下列材料中提炼两条促进近代工业化发展的因素,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8分,要求:提炼因素正确;说明充分;逻辑合理。)
材料四 近代美国、德国和俄国的工业化 美国工业革命从移植英国技术开始,但很快创新了标准制度,通过机器和零件的标准化,促进了大规模生产;1790年,美国国会通过首部专利法,1890到1900年,美国政府颁发了234956项专利证书;1896年,美国通过战争夺取墨西哥领土,经济区域迅速扩大;钢铁和汽车工业是美美国工业增长中占重要地位的产业,1899年美国钢产量占到世界钢产量的43%并在激烈的竟争中涌国 现出汽车大王亨利·福特;1900年,资本在百万美元以上的美国大企业已比比皆是,它们占企业总数的0.9%,却占工人数量的25%和工业产值的38%;1860-1915年到达美国的移民总人数为二千八百五十余万。 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到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达到97.5%;德国交叉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采矿与冶金钢铁工业成为德国领导性的工业部门;1905德年,德国垄断组织遍及采煤、电气等工业部门;德国政府实行高关税政策,保护民族工业并大力国 资助私管企业。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政府对经济的改革措施都是以政令方式颁布实施;19世纪末,德国所占殖民地不到英国的1/10。从大陆扩向全球,建立幅员辽阔的殖民帝国,成为威廉时代对外政策的重心。 19世纪中期一批英国工程师到俄国设厂并向俄国输出机器和技术人才;19世纪50年代俄国棉纱生产的集中,使大型棉厂添置机器织布,机器印花,向联合型方向发展;俄国1861年改革鼓俄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俄国奉行鼓励民族工业发展政策;1861-1875年先后授权国 141家机器制造企业免税进口金属;1860-1879年,俄国机器制造企业增加近1倍,产值增加了5.5倍,但重工业这一关健部门的资本主义改造仍极为缓慢。
第5页(共6页)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参考答案 历 史 2020.1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 56 分)
23. (12 分)(6 分)(1)主要内容: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由城市领导乡村;应学 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历史背景:三大战役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2)(6 分)主要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马克主义思想路 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 开放。
历史意义: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和开 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4. (12 分)(1)(6 分)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李顺达率先成立农业互助组,组织农民进 行生产,支援前线;新中国成立后,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开展合作社运动,推动了农业合作化 运动的发展;王进喜为开发大庆油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形成了铁人精神。
(2)(6 分)时代精神:爱党爱国、实干奉献、艰苦奋斗,主人翁精神。 如何评价:应结合具体史实放在当时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可结合他们不同历史时期的贡 献分阶段评价;在评价具体史实时应注意他们行为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25.(12 分)(1)(6 分)智者学派具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思想;强调以个人感觉作为判 断依据。苏格拉底认为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价值观;美德来自于知识。背景:雅典民主政治 达到顶峰;学者关注人和人类社会的研究,人文思想兴起。 (2)(6 分)
内容:记载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文化成果和新的工艺技术,体现了理性的 精神。影响: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26.(20 分)(1)(12 分)【答案示例】
①材料记载内容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二以描述历史现象为主,如工业革命中的城市化、 大机器生产、
环境污染等;材料三侧重点体现了对工业革命的不同感受,批判了英国殖民活 动。
②材料类型与价值不同:材料一是西方教材,体现了西方人的历史认识;材料二是当时 欧洲人的描述,
具有时代特色;材料三是英国殖民地印度人的评论,有助于全面认识评价工 业革命。
③材料视角立场不同:材料一是英美国家教材,着力塑造国民记忆,高度赞美工业革命; 材料二中的西
欧企业家站在经济发展立场倾向工业革命的积极作用,英国小说家悲悯底层民 众,指出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材料三中印度代表站在民族立场侧重批判工业革命带来 的破坏。
④材料形成的背景不同:材料一反映当代西方人对工业革命的记载和反思;材料二是英 国工业革命的时
代产物;材料三的背景是工业革命后西方殖民活动对殖民地的影响。 由于史料作者主观意图、价值取向和时代背景不同,各种史料对同一史实的记载常常不 一致甚至出现矛盾;应当尽量占有各类史料并进行综合辨析,才能得出更加接近史实的结论。 (2)(8 分)【答案示例】
因素 1: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推动了工业化发展。史实说明:俄国奉行鼓励民族工业 发展的政策,兴办教育重视人才等;德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以政令方式推动经济改革。美 国通过专利法,给予发明人以专利保护,鼓励创造发明。
因素 2:近代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史实说明:俄国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 学办学自主权。
普鲁士推行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明治维新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等。
因素 3:变革生产方式推动工业化发展。史实说明:美国重视重工业和垄断企业的发展; 德国采矿冶金
部分发展迅速,垄断组织遍及采煤电气等工业部门;俄国重视机器制造业的发 展。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第6页(共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