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
第一章 远古时代
1.简述中国境内猿人(★★)
答:旧石器时代,人类在体质上保留了许多古猿的特征,被称为猿人。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在猿人主要有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
① 元谋人: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距今年代:约170万年
实物:两颗牙齿化石(男性)
② 蓝田人:发现地点:陕西省蓝田县
距今年代:约60万~80万年
实物:头盖骨、鼻骨和三颗牙齿(女性)
③ 北京人: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上山洞里
距今年代:约70万年~20万年
实物:6具头盖骨、还有一些残片、十万件石器、用火的痕迹
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
生产生活情况: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共同劳动,过群居生活;会使用天然火,会保留火种
2.简述母系氏族的社会生活(★★★)
答:①形成了相对集中的长期定居村落
②妇女在氏族中居主导地位,血缘世袭和财产继承按母系计算
③妇女从事采集、男子从事渔猎,每个成员都依靠氏族公社而生存,他们共同劳动,社会地位是平等的
④ 婚姻形态也从原来的族外婚逐渐发展为对偶婚,但没根本改变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状态
3.简述父系社会的形成
答:①形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
主要遗址有:龙山文化(山东章丘)和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②父系氏族制度代替母系氏族制度,是历史上一次深刻变革
⑴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第一次社会分工使畜牧业和农业分工)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⑵婚姻制度由对偶婚姻逐渐向一夫一妻制转化,原来夫从妻居转变为妻从夫居,这样母权制自然过渡为父权制,父系氏族公社逐渐形成
4.简述家庭私有制的产生
答:①男子凭借经济上的优势,在社会生产中取得主导地位,从而打破了母权制的婚姻秩序,原来对偶婚
姻制下的从妻而居的传统被一夫一妻制替代。个体家庭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妇女社会地位普遍下降
②随着生产和财富的积累剩余产品的增加使私有现象也开始出现,这时一些氏族部落首领利用职权占有更多的私有财产,私有制也日益发展起来,贫富分化的结果,在产品交换和部落战争中不断扩大从而使原始公有制加速崩溃
第二章 夏、商、西周
5.简述商朝的国家机构(★★★)商朝的国家机构比夏朝更加完善
答:①在商王之下没有冢宰或师尹、卿士等掌管政务,他们各有僚属,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统治系统
②建有强大的军队,制定了各种刑法,设置了许多监狱
③将统治区分为畿内和畿外,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国家统治机构
6.简述西周政治经济制度(★★★━)
答:㈠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① 分封制:国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给同姓贵族、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 诸侯国。诸侯要服从过往的命令,向国王纳贡,并随从作战
评价:分封制加强了统治,但也为后来诸侯割据埋下祸根
② 宗法制:宗法制规定天子、诸侯等的职位只能有嫡长子继承,其他各子都要被分封为诸侯或卿大夫、士。
意义: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理论基础,二者结合使西周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使统治更加巩固
㈡经济上实行井田制
7.简述西周的国家机构(★★★)
答:①周王称天子,是国家的最高统治着,下有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三公下有太宰、司徒、司马、司空等,其下还有许多僚属,分管各项具体事务构成庞大的统治机构
②周王朝的各级官职都由贵族世袭相承,形成了世卿世禄的局面
③周王室有一支庞大的军队,最高指挥权归周王
④西周刑法制度更加完备(刑法主要有五刑:墨、劓、刖、宫、大辟,此外还有鞭刑和流放)
8.论述夏、商、西周的社会文化(★★★)
答:㈠哲学
① 殷商时期,人们信鬼神,把上帝视为最高主宰;周代,人们继承了这种天命观,但也提出过“敬天”、“保民”等主张,表现出重人事、轻鬼神的倾向
②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书中提出“五行”观念,“金、木、水、火、土”,表现住朴素唯物主义的萌芽
③ 《周易》是我国最古的一部占卜用书,书上描述了许多阴阳矛盾关系,反映了古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㈡文字、诗歌
① 我国现已发现的较早的基本成熟的文字是在殷墟等处发现的甲骨文和金文
② 《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周颂》《大雅》《小雅》《国风》)
㈢科学技术
① 天文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就来源于夏朝;商超的历法叫殷历殷朝历法要比夏朝更为完备(他将一年定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比平常年增加一个月),古书上关于夏朝之后流星雨和月食的记载,这是世界天文史上最早的记录,西周确定了28个星座,以此确定天体的位置和许多星象,这是古代天文学的一大进步
② 医学:西周时期的医药学有所发展,出现了医学分科,外科、内科、兽医等。
第三章 春秋战国
9.简述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答:春秋时期,以大夫为代表的“私家”和以诸侯为代表的“公家”展开了斗争,“私家”是从旧贵族中转化过来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主要有:“鲁三桓执政”、“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10.简述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
答:㈠商鞅在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
① 废井田,开阡陌(废井田及土地可以买卖,承认土地私有制)
② 奖励军功,建立军工等爵制
③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④ 推行县制(把乡、邑分为31个县,坚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⑤ 实行连坐法(规定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
⑥ 统一度量衡
㈡意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11简述土地制度的变化(★★★)
答: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使土地占有关系发生了变化;春秋时期,周天子已丧失了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私田数量不断增加,到了春秋末期,土地的转让与买卖已公开进行,井田制逐渐走向崩溃
③ 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楚翔,也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封建地主和农民逐渐发展起来
④ 随着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赋税制度也发生了改变,各国普遍实行了“履亩而税”的新的赋税制度
12.论述孔子的主要思想(★★★━)
答: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① 孔子的思想是仁和礼:首先他非常重视礼,把恢复周礼作为政治目标,提出“克己复礼”,而复礼的手段是“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次他把“仁”解释为爱人,把“仁”看做道德的最高标准,把“仁”和“礼”紧密结合,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② 孔子在教育思想和方法方面提出了有价值的认识,教育学生他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学生要“不耻下问”
正因如此,孔子不愧为一名“学而不厌,诲而不倦”的教育家
第四章 秦汉
13.论述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答:㈠政治方面:⑴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⑵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与行政机构
①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之下设九卿
②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③ 加强军队(分中央军队和地方武装,皇帝是最高统帅)
④ 修订法律(颁布的《秦律》)
㈡经济方面:①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②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黄金是上币,铜钱是下币)
③统一车轨,修筑驰道(以六尺为宽)
㈢文化方面:①统一文字(开始为小篆,后又以程邈整理出更为简便的隶书)
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㈣民族关系方面:北击匈奴,南征百越
14简述西汉初巩固统治的措施(★★★)
答:①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罢兵归农;释放奴隶;招抚流亡;轻徭薄赋
②完善制度:基本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军队主要分为中央常备军和地方预备军;制订了《汉律》,后又增加内容,制定《九章律》;推行严密的编户制度,实行人口登记
15.简述王莽改制的内容及意义
答:内容:①施行“王田”,“私属”制
②实行王均,赊货和六筌
③改革币制
④易官名、地名
意义:王莽改制更加导致制度混乱、民族关系紧张、社会矛盾激化,从而引起一场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的爆发
16.论述汉武帝坚强中央集权的基本措施(★★★━)
答:㈠政治体制改革:①建立“中朝” ②设置刺史③改革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征召制、优选制)
㈡削弱诸侯王和地方豪强势力
㈢加强中央集权:①改革币制②实行均输平准法③盐铁官营④算婚和告婚
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㈤伐匈奴,通西域
① 伐匈奴:三大战役:第一次公元前127年,卫青率兵击败匈奴,收复河南失地;第二次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夺得祁连山和河西走廊;第三次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和卫青兵分两路进攻匈奴,追至谏北,匈奴大败,从此不能于西汉相抗衡
② 通西域:公元前138年,张謇两次出使西域
17简述东汉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
答:㈠中央:①平防功臣,宗室诸王及外部专权
②扩大尚书台的势力,削弱三公(尚书台成为皇上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
③提高州刺史权限
④改革军制
㈡稳定社会生产:释放奴隶;减免田赋;实行度田
18.论述秦汉时期的社会文化(★★★)
答:㈠哲学和宗教
① 汉初的“黄老思想”
② 董仲舒思想
③ 经学和谶伟
④ 王充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⑤ 宗教:汉明帝时在洛阳城西兴建了中国第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
道教是由黄老学说和巫术结合而成,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太平清颂书》是我国最早的道教经典
㈡史学:
① 两汉时期最重要的史学就是司马迁著的《史记》(我国第一部通史,创立了纪传体,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 东汉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是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录了汉高祖到王莽300多年历史
㈢文学:
① 两汉的文学成就主要是汉赋和乐府诗(汉赋时从楚辞中发展来的一种长篇散文,主要有骚体赋和散体赋两种;乐府诗是汉武帝时主管音乐的机构⑴,保留了民歌特色)
② 东汉的文学主要有辞赋和五言词
㈣科学技术:
① 天文历法:两汉时期汉书五行制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是历史上最早的正式记录;东汉时期的张衡创制了用水利转动的浑天仪,写了天文学著作《灵宪》,还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
② 数学:西汉的《周髀算经》记载了分数算法,使用了勾股定理;东汉的《九章算术》是许多数学家研究的结晶
③ 医学: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东汉的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为“医圣”,华佗是著名的外科医生,他发明了针灸,又专攻针灸,还创作了“五禽戏”;东汉初年编成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
19.简述董仲舒思想(★★★━)
答:①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②宣扬儒家的等级观念,建立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
③在政治上主张“大一统”,认为《春秋》是天地之常经
▲ 总之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神化专制皇权,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所以长期以来被封建统治所推行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20.简述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答:①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有力的政治地位
②招贤纳士,得到了更多的人才
③经济上实行屯田制,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
④官渡之战,曹军以少胜多打败袁军
21.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答:赤壁之战后,曹操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不断得到巩固,刘备占据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攻下四川,公元220年,曹操死后,子曹丕废除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2.简述西晋的政治(★★★)
答:㈠门阀士族的统治:门阀士族是凭借门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逐渐形成特权的大地主阶级,他萌生于东汉,形成与三国,确立于西晋。它在政治上的特权主要表现在控制官吏的选拔,从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㈡八王之乱——见名词解释
23.论述西晋的经济制度(★★★)
答:㈠280年,西晋颁布了占田制,其主要内容如下:
㈠①户调式(凡是丁男立门户,每年交户调绢3匹,绵三斤;下级次丁男立户的,纳半数)
③ 农民占田和课田(男子占田70亩,女子30亩,次丁男25亩,丁男50亩,丁女20亩)
④ 士族地主占田享有特权
㈡意义
① 占田制一定程度上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 但占田制对官僚士族占田享有的特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从根本上维护了门阀士族的经济利益
24.简述东晋的政治改革(★★★)
答:①东晋政权继续和发展着西晋门阀士族的统治
②东晋设“侨置”,本来这是为控制侨人,也为了维护侨姓氏族的利益而临时采取的措施,但也引起地方行政系统的紊乱
25.简述北魏统一北方(★★★)
答:首先鲜卑族拓跋部统治时于338年建立代国,后被前秦苻坚歼灭,386年,什翼犍之孙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后迁都平成,史称北魏。拓跋珪推行屯田,发展农业,国力逐渐强盛,经过多年征战,大武帝拓跋焘于439年统一北方
26.简述孝文帝改革(★★★━)
答:㈠内容:⑴均田制:①男子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
②奴隶受田与平民一样
③宽乡之民,可任力耕恳,不受限制
④官吏按官职不同授给数量不同的公田
⑵租调制(授田农民必须支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⑶三长制(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
⑷迁都及文化措施:①禁北语,493年迁都洛阳②禁胡服③改姓氏;同时还改革官制,修订法律,兴办学校,全面接受汉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㈡意义: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加速了社会发展,加速北方各族文化的形成,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27.简述范缜的《神灭论》(★★★━)
答:从理论上动摇了佛教思想基础,把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范缜“形神相即”的观点,认为精神是人特有的“质”,认为精神活动须以人的生理器官为基础
第六章 隋唐
28.简述隋朝的建立(★★)
答: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即隋文帝,定都长安;589年,杨坚灭南城重新统一南北,从而结束了长达300年的分裂局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安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29简述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①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②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
③改革府兵制(府兵在州县落户,从事生产,保留军籍)
④创立科举制(废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结束门阀士族,控制官场局面)
⑤制定《开皇律》(去掉死罪81条)
30.简述隋朝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答:①继续推行均田制
②改革户籍制度(施行“输籍法”和“大索貌阅”)
③推行“租调制”(租调一般以一夫一妻为单位)
④统一钱币与量衡
31.论述唐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答:⑴中央仍设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但更完备、严密
⑵地方也设用隋朝的州县两级制度
⑶兵制仍以隋朝府兵制为基础,但更加严密
⑷《唐律》的修订,代表了中国封建历法最高成就,在中国法典编纂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32.简述“开元盛世”的形成(★★★━)
答:713年,玄宗即位后,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改革和措施:一是整顿吏治;二是抑制世风贵族;三是压抑佛教;四是重视农业生产;五是整顿财政。由于唐玄宗励精图治,开元年间,经济繁荣,国库充裕,民生安定,国威远播,唐朝进入全盛时代,史称“开元盛世”
33.简述“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答:安史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一次反叛,从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开始,到763年史朝义兵败,前后长达8年之久,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恩明发动的,所以称“安史之乱”,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力受到很大打击,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33.简述两税法(★★)
答:780年,由宰相杨炎建议实行的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
第七章 五代宋元
34.简述后周的改革(★★★)
答:①经济上发展生产,招抚流亡,奖励垦荒,均定赋税,废除部分苛捐杂税
②政治上澄清吏治,修订法律,注重发挥文臣的作用
③军事上裁汰军中老弱,招募丁壮、加强禁军、创建水军,严格训练
④在改革的同时,柴竹还进行了统一的活动
35.论述北宋统治机构的强化及影响(★★★━)
答:⑴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 削减州郡长官的权力
② 财政方面余税统归中央
⑵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将兵权)
① 兵制分为禁军、厢军、乡兵、藩兵四种
⑶分割相权:规定枢密院只有调兵权,三司使掌财政,宰相只有一般的行政权,同时强化监察工作
⑷发展科举(有利于吸收各阶层知识分子参政)
影响:宋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于防范武将篡夺之祸,防止人事财政被夺,抑制百官间形成朋党发挥了重要作用
36.简述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答:①整顿吏治,主要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四项主张
②加强武装,提出“武修备”即要认真选兵将,积极备战
③发展经济,提出“厚农桑”、“减徭役”的主张,鼓励农业生产,减轻赋役
37.简述王安石变法(★★★━)
答:1067年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变法,其主要内容有:①青苗法②免役法③均输法④市易法⑤农田水利法⑥方田均税法⑦将兵法⑧保甲法⑨保马法⑩整顿学校,改革科举
意义:一定程度上扭转⑩“积贫”、“积弱”的局势
38.简述辽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①采取“胡汉分治”的办法,中央设置南北面官
②辽代“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是为适应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同的水平而实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政策
③辽的地方行政组织实行的是州县制和部族制
④辽还有“四时按钵”体制
39.简述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
答:①结束了唐后期以来我国割据辽、宋、金、夏等民族政权长期并立的分裂局面
②国内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③促使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繁荣昌盛
40.简述元朝的政治(★★★)
答:⑴确立了皇帝在全国的最高统治地位,改三省制为单省制
① 中央: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枢密院掌军事;御史台司监察
②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⑵军事方面:元代的军队分宿卫宫帐,京师的禁军和驻防各地的镇戍军
⑶修筑交通线,设置站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⑷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实行兼容并蓄政策
⑸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将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
第八章 明清
41.简述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答:⑴废中书,罢丞相,提高六部地位
⑵改行省,设三司,权归中央
⑶实行“将不传军,军不私将”的卫所制
⑷强化监察机构
⑸制定《大明律》
意义:经过改革,行政、军事、监察机构彼此孤立又相互牵制,最后由皇帝统一指挥。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手里,同而使中国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高峰
42.简述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措施(★★★━)
答:⑴中央与地方统治机构
① 中央制度沿袭明朝制度,设立内阁(起草命令)、六部(执行机关)、都察院,后期康熙帝设南书官,到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封建君主制到达顶峰
② 地方行政划分省、府、县
⑵官僚制度:清代官僚机构重叠,队伍庞大,科举制是选官的正当途径
⑶军事制度与法律
① 清代正规军队有:八旗兵和绿营兵
② 清初沿用《大明律》
⑷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文字狱共达90多起)
这是强化中央集权在文化上的高度表现
43.简述嘉道时期统治腐朽和衰弱的表现(★★★)
答:⑴吏治败坏(首先官吏贪污成风,其次行政效率低)
⑵财政危机(乾隆好大喜功,南巡北狩,连年用兵,加之官吏贪污,河患严重,致使财力紧缺
⑶军备废弛(一方面将官腐化堕落;另一方面,兵丁军纪涣散,兵力衰弱暴露无遗)
44.简述明清赋役发展的演变(★★★)
答:⑴明朝的赋役制度,基本上沿用唐宋以来的两税法
⑵神宗初年,实行一条鞭法,征收役银三项
⑶雍正时推广“摊丁入亩”(即把税收的双重标准变成单一的标准,废除人口税,只按土地进行征税)
第九章 鸦片战争
45.简述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答:⑴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产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材料,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⑵直接原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46.论述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答:㈠1842年,中应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⑴割让香港⑵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口岸⑶赔款2100万⑷协定关税⑸取消公行制度
㈡1843年又签订了《虎门条约》:
⑴领事裁判权⑵片面最惠国待遇⑶英可以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⑷降低海关税率
㈢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1851年中俄签订的《伊宁条约》
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⑴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⑵侵害了中国的主权
⑶赔偿加重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负担,从而使中国开始沦为本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7.简述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
答: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社会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8.简述《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意义(★★★━)
答:㈠主要内容:⑴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⑵规定了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⑶希望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田同食,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㈡意义:⑴他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革方案,反映了农民的迫切愿望,打击了封建制度
⑵但他没有超出农民的局限性,成为不切实际的空想
49.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及性质(★★★━)
答:㈠内容:⑴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度
⑵经济上发展近代工业,学习西方技术
⑶文化上改革旧习,兴办学校和医院
⑷主张加强同世界交往
㈡性质:它是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和建设方案,但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所以一开始就缺乏群众基础
50.论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伟大意义(★★★━)
答:⑴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⑵太平天国革命历时14年,转战18省,成为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⑶担负起了历史赋予的反侵略任务,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
⑷也是19c中叶亚洲反对殖民主义斗争高潮中规模最大的、时间最长的革命运动
51.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与影响(★★★)
答:㈠原因:鸦片战争后,英、法、美三国不满足既得利益,他们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利
益,1854年夏,英首先提出修约要求,实质是要求订立新的条约,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㈡影响: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分布到长江中下游地区㈡。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52.简述太平天国的各项政策、措施(★★)
答:⑴社会组织管理政策
⑵妇女政策(废除买卖婚姻,废除娼妓制度)
⑶文化教育政策(废除儒家学说)
⑷对外政策(很大程度上坚持了反对侵略又保持与各国之间的正常交往的立场)
第十章 洋务运动与甲午战争
53.简述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
答:洋务派代表人物是:中央有奕、文祥、桂良
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
与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是:⑴要不要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
⑵西方是不是技术进步的文明国家
54.论述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编练得新式陆海军(★★★)
答:㈠⑴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⑴、湖北枪炮厂等
⑵完全是官办性质,经费由政府拨发
⑶虽有局限性,但在当时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㈡编练得新式陆海军
⑴陆军:①1861年,八旗兵用洋枪炮,这是开端。1862年,在天津成立了洋枪队。1864年,北京建立了威运队。1866年,奕在天津选练六军,共1.5万人,称“练军”
②编练得陆军虽然加速了农民起义的失败,但在后来平息阿古柏叛乱收复新疆等维护领土完整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⑵创建海军:清政府一开始就把创建北洋海军作为重点,到1894年,已经建成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船舰近70艘
55简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特征(★★★)
答:民族资产阶级主要包括投资企业的一些地主商人等,他们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受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具有革命性一面;另一方面,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受妥协一面。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客观条件决定,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56.简述民用工业(★★)
答:㈠从19c70y末到90y,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有20余家,其中主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㈡这些民用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带有封建性;带有依赖性;带有垄断性
57.简述镇南关大捷的经过和作用(★★)
答:⑴经过:1885年3月21日,冯子才敌进攻,打死了一些敌人,23日法军分三路大举进攻,两军激战,势均力敌,第二天,法军趁雾再次进攻,冯子才身先士卒,率军击退法军,25日发起总攻,法军全线崩溃,死伤千余人,法军司令也身负重伤逃走,这也就是历史上的镇南关大捷
⑵作用:冯子才趁胜追击,接连收复了文渊,凉山等地
58.简述甲午战争的几个阶段(★★)
答:⑴第一阶段:自1894年7月25日到1894年9月17日,战争在朝鲜半岛和附近海面进行,除丰岛和乐山之战外,还有平壤之战和黄海之战;平壤之战左宗棠为国捐躯,黄海之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管带林永升
⑵第二阶段:自1894年10月24日到11月22日,日军经平壤战役占领朝鲜后,于1894年10月下旬进犯中国辽东半岛,主要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州旅顺之战
⑶第三阶段:自1895年1月20 日到4月17日,这一阶段主要有威海卫之战和清军与日军在辽河下游一带会战,威海卫之战北洋水师总督丁汝昌、刘步蟾为国捐躯
59.简述《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答:㈠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
⑴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⑵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⑶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设通商口岸
㈡危害: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增加了中国的经济负担,打击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
第十一章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60.简述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答:1899年9月11日,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通过这个政策,使各国在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的权力,达到了利益的均沾,使帝国主义列强暂时结成了掠夺中国的联合阵线
61.简述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方式(★★)
答:⑴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贷款;⑵争夺中国铁路投资权;⑶投资中国矿山,在中国开设工厂等
62.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答:⑴经济上鼓励私人工矿企业;⑵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⑶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⑷文化上废八股、兴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派留学生
63简述维新派和顽固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㈠主要内容:⑴要不要变法;⑵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⑶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㈡意义:这场论战是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开扩了知识分子的远见,改良了社会风气,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64.论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答:⑴是对腐朽封建制度一次猛烈轰击,开创了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先河
⑵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⑶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⑷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总之,他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因而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65简述义和团运动发生在山东的主要原因(★★)
答:⑴山东人民深受殖民侵略之苦(属德势力范围)
⑵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严重破坏了北方社会经济
⑶山东的帝国主义教会势力猖獗
⑷山东年年遭受水旱灾害
⑸山东历史上就是宗教结社和民间拳会集中的地方
66.论述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意义(★★★)
答:㈠失败原因:⑴没有严厉的组织;⑵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⑶没有科学的纲领和口号
㈡历史意义(作用):
⑴显示了中国人民勇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打乱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⑵抨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⑶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涨,证明中国农民阶级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阶级
67.论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答:㈠主要内容:⑴赔偿白银4.5亿两⑵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⑶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要地⑷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㈡危害:⑴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⑵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⑶是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第十二章 辛亥革命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68.简述如何评析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答:⑴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同盟会的建立标志着全国性的革命政党的形成,为革命高潮到来奠定基础
⑵但他也有组织成分复杂,本部远离中国,内部派系斗争等问题,使同盟会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为后来革命的失败埋下伏笔
69简述革命派与保皇立宪派思想论战的主要内容(★★★━)
答:⑴是否以暴力推翻清朝的统治,这是论战中心
⑵是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论战的又一重点
⑶是否改变封建土地制度,也是论战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次思想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而告以结束
70.简述如何评析革命纲领的形成(★★★)
答:⑴1905年11月26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纲领归纳为“民族、民权、民生”,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对于统一思想,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国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⑵但他也存在局限性,未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不敢发动群众等,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71.简述南京政府成立及其对外政策(★★★)
答:㈠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12年2月,起草了《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资产阶级法典
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法令:
⑴对内要实现民族、领土、军政内治和财政等方面的统一
⑵对外要坚持和平主义,扫除清政府卖过之举
72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和教训(★★★━)
答:㈠历史意义:
⑴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⑵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⑶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⑷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㈡失败原因:
⑴客观上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⑵主观上:缺少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没有建立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
㈢教训: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软弱性),决定他们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73.简述护国运动及意义(★★★)
答:⑴在袁军复辟帝制活动进入高潮时,1915年12月蔡锷在云南宣布起义,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了护国战争
⑵意义:护国运动是反对帝制复辟,维护共和制度的民主革命活动,有一定的进步性,也取得了胜利,但胜利果实最终被北洋军阀段祺瑞窃取
74.简述孙中山的护法运动(★★★)
答:1917年7月孙中山举起护法运动大旗,但最终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以失败结束
75.简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及特点(★★)
答:㈠背景:一战时,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一个短暂发展的机会
㈡特点:⑴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⑵没有摆脱帝国主义控制
⑶封建经济仍在全国占绝对优势
76.国工人阶级队伍的特点及作用(★★★)
答:㈠特点:⑴人数不多,但相对集中
⑵受三座大山压迫,革命性最彻底
⑶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㈡作用: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动力,必然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77.论述新文化运动(★★★━)
答:㈠内容: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有:
⑴提倡“民主”、“科学”
⑵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⑶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文学革命
㈡意义: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继续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
⑵它宣传了民主科学,增强了国家的民主自由观念,解放了国民的思想,开扩了国民眼界
⑶并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有益条件
㈢不足:⑴脱离群众;⑵没正面提出反帝政策;⑶未能正确处理中西文化问题
第十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⑶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78.论述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目标及历史意义(★★★━)
答:㈠直接原因: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㈡直接斗争目标:⑴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⑵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㈢历史意义:⑴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⑵也是一次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
⑶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⑷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79.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答:㈠五四运动后,首先是有一些有影响的刊物以较大篇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㈡其次,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也陆续翻译出版
㈢再次,马克思主义在高校讲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80.简述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三次论战(★★★)
答:第一次论战:是胡适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这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最早一次论战
第二次论战:是张东荪、梁启超挑起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第三次论战: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进行的论战。论战捍卫了无产阶级争论的思想
81.简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历史意义(★★★━)
答:㈠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代表有13人,通过了党的纲领和决议,选择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央局
㈡历史意义:⑴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⑵中国革命有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是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⑷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82.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
答:㈠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㈡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制订了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它与中共二大制订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㈢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
83.论述北伐战争及胜利原因(★★★━)
答:㈠1926年7月9日,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约十万人在广东实施,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㈡北伐战争是一场由无产阶级共产党推动,以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势,以武装斗争为核心,有广大工农群众积极参加的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㈢胜利原因:⑴国共合作的实现,特别是共产党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⑵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⑶北伐战争的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
84.简评戴季陶主义(★★)
答:㈠1925年中旬,戴季陶出版《孙文主义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标志着国民党新右派理论基础戴季陶主义的形成
㈡主要内容:⑴政治思想上,提出维新主义的“道统说”和“仁爱说”
⑵组织上提出“单纯的国民党运动”,反对国共合作
㈢戴季陶主义的出现不仅促使国民党新右派的形成,也为其反共夺权做了理论与舆论上的准备,对革命统一战线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性
85.论述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答:㈠失败原因:⑴客观上,一是敌我力量悬殊,二是统一战线内部分化
⑵主观上,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统一战线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⑶加上共产国际一些指示的错误
㈡失败教训:⑴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⑵必须放手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坚决依靠农民或同盟军
⑶必须建立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⑷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党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
86.论述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及意义(★★★)
答:㈠从1928年到1931年,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⑴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富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⑵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有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㈡意义:⑴摧毁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根本上改变了农村面貌
⑵农民革命的积极性高涨,使红军和根据地人口获得了重要的政治基础和源泉
87简述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答:⑴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⑵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组织
⑶大力推行保甲制度⑶
⑷例行文化专制主义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中国猿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在体质上保留了许多古猿的特征,被称为猿人
2.“氏族”:指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组成的亲族集团,分为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3.“禅让制”:尧舜禹禅让即黄帝后,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相传他们用推举的办法推举首领,叫禅让
第二章
4.“太康失国”:启死后,子太康继位,太康不理政务,不得人心,被东夷首领后羿起兵赶下台,史称“太康失国”
5.“少康中兴”:太康的孙子少康联系支持夏的力量,重新恢复夏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6.“盘庚迁都”:商朝建都在亳,由于动乱水患,商朝前期多次迁都,直到商朝中期,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河南安阳),史称“殷朝”或“殷商”
7.“周公东征”:武王克殷,两年病死,其弟周公辅政,引起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满,纣王之子武庚拉拢他们起兵叛国,周公亲率大军东征,历经三年平定了叛乱,史称“周公东征”,从此西周政权得到巩固
8“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制度,周朝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丞相,授权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那时耕地纵横交叉,如同“井”字,故称“井田”
9“国人暴动”:公元前9c中期,周厉王在位,他贪财私利,用严刑镇压人民,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民众暴动,史称“国人暴动”
10.“共和行政”:国人暴动后,大家推举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第三章
11.“春秋五霸”:
㈠齐桓公初霸: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他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讲究策略,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加上拥有山海鱼盐之利,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成为中原最早称霸的诸侯
㈡晋楚称霸:齐桓公死后,齐国渐衰。晋楚两国竞相称霸,公元前632年,晋国经城濮之战大败楚国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597年,楚与晋大战于邲(河南),楚军获胜,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㈢秦穆公称霸西戎:秦国是地处西方的一个小国,秦穆公使秦国国力增强,最终称霸西戎
㈣吴越争霸: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攻下楚都郢,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霸主;公元前496年,吴王夫差灭越;越王勾践
12“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封为诸侯,仍用齐国国号,史称“田氏代齐”
13“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学派众多,相互争辩,故称“百家争鸣”,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诸子百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
14“百家争鸣”:见“诸子百家”
第四章
15“焚书坑儒”:公元213年,秦始皇听取李斯建议颁布焚书令,公元前212年逮捕460人全部坑杀,史
称“焚书坑儒”
16“楚汉之争“:秦之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两人为争夺地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17,“文景之治”:刘邦儿子文帝继位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文帝儿子景帝继位把田租定为三十税;进一步减轻刑法,文景二帝,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社会出现社会安定、繁荣昌盛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18“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六个国(楚、赵、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以“请柬晁错,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1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昭宣中兴”:汉昭帝,宣帝时期,继续采取轻徭薄赋,整顿吏治等政策和措施,社会矛盾得到缓和,西汉王朝重新稳定下来,史称“昭宣中兴”
21“党锢之祸”:桓帝,灵帝以后朝廷完全被外戚宦官把持,政治更加黑暗,更多的官僚和地主知识分子联合起来反对外戚宦官势力,但却被镇压下来,史称“党锢之祸”
第五章
22.“官渡之战”:199年,曹军以少胜多打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23.“八王之乱”:290年,司马炎死,惠帝继位,手握重兵的八个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场战乱历经16年,给人们带来无穷灾难,西晋从此衰落
24.“淝水之战”:383年7月,前秦皇帝苻坚下诏大举攻晋,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淝水之战以东晋胜利,前秦失败而告终,淝水之战后,形成了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
第六章
25.“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贯穿了河南、河北、江苏等省,连接了五大水系,全长25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它大大加强了南北联系,对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6“玄武门之变”: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等,史称“玄武门之变”
27“贞观之治”: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百姓生活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28.“开元盛世”:由于唐玄宗励精图治,开元年间,经济繁荣,国库充裕,民生安定,国威远播,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9“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一次反叛,从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开始,到763年史朝义病变,前后长达8年之久,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恩明发动的,所以称“安史之乱”
30.“河朔三镇”: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势力更加发展,势力最大的当属成德、魏博、卢龙。史称“河朔三镇”
31.“朋党之争”唐朝后期,朝廷高官互相结成朋党,其中最突出的是“牛李党争”,李党是以李德裕为首,牛党是以牛僧孺为首,两党之争持续40多年
第七章
32“陈桥驿兵变”: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33.“庆历新政”:1043年,范仲淹向仁宗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宋仁宗采纳大部分意见,
实行新政,此事发生在庆历年间,所以史称“庆历新政”
34.“雍熙北伐”:986年,宋再次征辽,兵分东、中、西路,除西路杨业获胜外,其他两路兵败,太宗令西路军撤退但没成功,致使杨业被俘,绝食而死,史称“雍熙北伐”
35.“澶渊之盟”:1004年秋,辽军进逼澶渊,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士气大振,辽担心不能取胜,于是提出议和,为宋真宗接受,史称“澶渊之盟”
第八章
36.“靖难之役”:1398年,明太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他听取大臣的建议,实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先发制人,打着“靖难”的旗号,于1399年举兵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37.“仁宣之治”:明成祖死后,太子仁宗继位,不到一年仁宗病亡,太子宣宗继位。仁宣时期,君臣关系有所缓和,政治风气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史称“仁宣之治”
38.“改土归流”:名政府沿袭元制,在西南地区建立土司制度,各地土司与明政府有矛盾,经常发动叛乱,明政府平定叛乱后,把那些地区土司撤掉,改设流官,这种措施叫做“改土归流”
39.“平定‘三藩’”:清军入关前,明朝的耿精忠、吴三桂、尚可喜先后投降清,被封为藩王,吴三桂驻守云南,尚可喜驻守广东,耿精忠驻守福建。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销藩王,吴三桂首先举旗叛乱,耿精忠、尚可喜相继响应,康熙果断调兵遣将进行镇压,经过8年的战争,终于平定了三藩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
第九章
40.“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使禁烟运动达到高潮
40.“金田起义”:1851年月,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会员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宣告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41.“永安建制”: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克永安城,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军政建设,史称“永安建制”
42.“马神甫事件”:1856年3月,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潜入广西地区胡作非为,被当地官吏处死,这就是所谓的马神甫事件,它成为法国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43.“亚罗号事件”:1856年10月,中国广东水师在“亚罗号”上逮捕了涉嫌走私的中国水手,亚罗号是中国船,与英国毫不相干,英国却故意刁难,并以此为借口,正是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史称“亚罗号事件”
44.“天京事变”:1856年9月,发生“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逃走,这是太平天国变衰的转折点
第十章
45.“洋务运动”:它是清政府为挽救政治危机,自上而下掀起的一场以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自救运动
46.“洋务派”:1875年1月,马嘉理于柏郎会合,于2月擅自进入云南并犯下罪行,激起当地群众的反抗,打死了马嘉理和一些随员,这就是所谓的“马嘉理事件”
第十一章
47.“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9月11日,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通过这个政策,使各国在势力范围内享有的权力,达到了利益均沾,使帝国主义列强暂时结成了掠夺中国的联合阵线
48.“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联合在京会试的举人上书皇帝,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49.“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9月21日,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导致维新运动失败,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50.“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派发的政变,史称“戊戌政变”
51.“戊戌六君子”:1898年9月28日,维新运动主干谭嗣同、杨瑞、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森秀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第十二章
52.“兴中会”:1894年在檀香山,孙中山联合华侨20多人,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其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53.“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族,平均地权’为纲领
54.“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了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起义震动了全国,各省纷纷响应,最终冲垮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55.“二次革命”:宋教仁被害使孙中山放弃对袁的幻想,决定举行自辛亥革命后的“二次革命”。1913年7月,李烈钧发布《讨袁檄文》,‘二次革命’正式开始,但最终失败
56.“护国运动”:在袁军复辟帝制活动进入高潮时,1915年12月蔡锷在云南宣布起义,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了护国战争
第十三章
57.“北伐战争”:1926年7月9日,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约十万人在广东实施,北伐战争正式
开始
58.“戴季陶主义”:1925年中旬,戴季陶出版《孙文主义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标志着国民党新右派理论基础戴季陶主义的形成
59.“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一个转折点
60.“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朱德等人在南昌举行的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61.“三湾改编”: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对起义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原来的三个团缩编成一个团,建立基层党组织,建立士兵委员会,成为建设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62.“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借口南满铁路被炸,炮轰东北军北大营,开始了侵华战争
63.“华北事变”:1935年7月,日本在华北五省二市制造了一系列事端,使侵华战争升级
64.“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向宛平发起攻击,并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迎击,这就是‘七七事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