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
正如主席所写的这篇文章,滚滚的大浪不尽悠悠,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成吉思汗,康熙帝都已成了历史的过客。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土地上,诞生了一个与秦皇,汉武可相匹比,并高于他们的伟大人物。是他,创建了新的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因之增添了光辉;是他,使曾经是地球上最富裕的民族,摘去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渐渐回归原有的本色;是他,推动庞大,古老的龙的国度的变革更加剧烈,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旨在为了中国生存的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一位军事战略家的睿智,果断,精明及其所指挥的,堪称人类战争史上奇葩的战役将如同他的灵格永远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他就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红太阳——毛泽东。
在这片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毛泽东体现了一个领袖所特有的胆识和谋略,他的果敢,机智,英明,爱国的品格和令中外友人无不叹为观止的作战方略,组织才干和超人的领导才能在这场战争中显露无疑。
首先,充分利用民族矛盾,争取张学良和杨虎城领导的东北军和西北军,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动与和平解决,建立了以国共为主的抗日统一战线。红军一路上经过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后,主要面临的对手是非国民党嫡系部队的杂牌军,毛泽东在与杂牌军斗争中,采取也打也拉的策略。一方面集中兵力,重创敢于围剿红军的东北军,另一方面,积极主动派人同张学良等联络,争取不战或假战,同时向东北军官兵做工作,晓以民族大义,促成杂牌军厌内战、求外战的心理,终于诱导张学良、杨虎城联手发动西安事变,逮捕了前来督战的蒋介石。在蒋介石被捕后,红军内部一片欢腾,多数人主张杀蒋介石报仇。而毛泽东等审时度势,力排众议,制定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这一方针体现了毛泽东高度的以国家、民族大业为重的历史责任感,反映出他能正确判断形势,防止亲日派阴谋得逞,权衡利弊,不杀蒋,不图一时之快的伟大战略家风范。要在这样的前提下,让两支相互厮杀了十余年的军队再度合作,是何等难的事。同样,要在不记前嫌的前提下,与自己不共戴天的敌人连手,这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多么宽广的胸襟啊!但是毛泽东凭着自己对国家深挚的爱,促使他作出这个决定。但是毛泽东一直没有忘记民族和中国,这也是他在三十和四十年代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卢沟桥事变的次日,他打电报给蒋介石,表示愿意合作抗日。[2]毛泽东很明白,他当然不相信共产党和国民党能同享未来,他也不相信随着战争的持续,国共两党会溶合而形成单一的政府。蒋介石在国共合作问题上一再拖延,直至8月22日,他才公布命令,委任朱德为八路军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任弼时,邓小平为政治部正副主任。[3]国民党各地当局还搞了些小动作,消灭了一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毛泽东早已看穿国民党想借日本人消灭八路军的企图,但是为了共赴国难,中国共产党不计十年内战中的恩怨,主动表示拥护蒋介石实行抗战的态度,表现出伟大的气魄。毛泽东在保安曾和外国记者斯诺谈得非常坦率:“如果我们的国家被人抢走了,我们也就无从谈起建设共产主义的问题了。”[4]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西安事变后,有些共产党的领导人希望对蒋介石实行无限期的监禁,或者作为卖国贼对他进行公开审
判。但毛泽东却没有这么做,蒋介石作为自由人飞回南京,而毛泽东作为一名爱国者,在全国赢得了道义上的胜利,挫败这位“中国名义”的领袖。也许你会认为,他如此这般做,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私心,是为了让自己在民众中树立一个心胸宽广的形象,从而使之政权更加稳固,但你又可曾想过,如果他不这么做,而真得将蒋介石关禁闭或绳之以法,那样的后果会怎样呢?国民党当局会罢休吗?恐怕到那时,全国又要再次“重温”内外夹击的滋味了,人民又将在水深火热中度日。所以说毛泽东的这一举措是精明而富有远见是不为过的。
其次,战争能取得胜利,这与指挥者的战略方针与军事思想是分不开的,这也是决定胜败的关键。而毛泽东在这方面体现了他超凡的远见。他认为抗日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日军大举进攻,大片的中国领土将沦陷,他对这种损失并不惊慌失措。诱敌深入是有利的,日本在这方面将犯错误,他们将被广大的满怀仇恨的人民所包围,紧接着的是时间较长的第二阶段,双方相对处于一种均势状态,同时在敌后有小规模的游击战争。然后是第三阶段,中国人民开始反击,并以大规模的运动战代替零星的游击战术。中国抗日战争应该怎样打才能取得最后胜利?蒋介石和所有的国民党人都没有作出答案。但与此同时毛泽东在不朽的著作《论持久战》中,精辟地指出:“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5]同时他深刻地分析了中国与日本当时的状况,因为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他在《驳亡国论》中阐明:“(日本)他是快要死亡的帝国主义,它已处于退步时代,不但和英灭印度时期英国还处于资本主义的进步时代不同,就是和二十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也不相同。此次战争发动于世界帝国主义首先是法西斯国家大奔溃的前夜,敌人也正是为了这一点才举行这个带最后挣扎性的冒险战争。所以战争的结果,灭亡的不会是中国而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集团,这是无可逃避的必然性。”同时他又指出:“中国已不能和别的任何历史时期相比较。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是它的特点,所以被称为弱国。但是在同时,它又处于历史上进步的时代,这就是足以战胜日本的主要根据。今天中国的进步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它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这些经验,教育了中国的人民,教育了中国的政党,今天恰好作了团结抗日的基础。这是国内的条件。[6]”在讲到战略战术方面时,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就是日本能占领中国一万万至二万万人口的区域,我们离战败还很远呢。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力量同日本作战,而日本在整个战争中须得时时在其后方作防御战。中国经济的不统一,不平衡,对于抗日战争反为有利。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前进和迅速后退,迅速集中和迅速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防设,专考防御工事的阵地战。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中国农民有很大的潜伏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时,使之疲于奔命。必须记住这个战争是在中国打的,这就是说,日本要完全敌对的中国人所包围。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奔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的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7]毛泽东同时提出要采取“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灭战和歼灭战”
要具有“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8]在如此具有指导意义的方针和具有如此号召力的领导人的引导下,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是尽在意料之中的。
第三,战争的胜利,方针的顺利实施,当然离不开民众的支持与拥护,毛泽东很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在古田会议上提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战士们中高声唱着。即使战士们战斗了整个一天,即使他们打完仗后没有一点点东西吃,即使当时小米唾手可得,他们也不会不付钱就拿走老百姓的东西。毛泽东在《实践轮》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9]毛泽东生动地说:“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为了实现这一点,毛泽东非常强调在农民中组织游击队。[10]因此,八路军很快就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共产党在人民中间就像鱼儿在水中一样,它的力量不久就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到1940年春天,八路军的人数达到四十万。1940年,共产党的党员人数比1937年的四万人增加了五倍。[11]中国人民对共产党,对毛主席信服至极,处处可以听到“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毛主席是我们的救世主”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切的一切,不正说明了他所具有的领袖气质和领导才能是不同凡响的吗?
毛泽东不愧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中国,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红太阳”。而能得到这一荣誉,与他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的性格——坚毅,果断,求实,爱国都注定他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而他也将永远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
注释:[1]〈〈沁园春·雪〉〉
[2]R·特里尔关于毛泽东成功的评论 [3][10]〈〈高级中学课本历史〉〉下册 [4][11]〈〈毛泽东传〉〉
[5][6][7][8][9]〈〈毛泽东选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