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城南旧事》
以前,我只是模糊地知道这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电影,但我没有看过,因为我有一种逃避旧事物的情结。回忆往事时,应该是悲伤或悲伤的。
《城南旧事》是以主角小英子的视觉,讲述可曾经发生在北京城南的一些故事,都是小老百姓的故事,以小孩子的感官来感受,曾经听一个文人说过,小孩子看不见悲欢,不懂离别,其实,我觉得,对于悲欢离别,小孩子永远是敏感的,只是小孩子亦有小孩子的无奈。
在小英子的视角下,这部电影讲述了秀珍、牛、宋阿姨和小偷的故事。当然,还有她自己的家庭事务。看起来一点也不乱。就像坐在北京胡同的入口处,听天桥下的说书人讲故事一样。老北京的风格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城南旧事》的蒙太奇手法运用得特别好,就像秀贞跟小英子讲她心上人那段,镜头随着秀贞的讲述移动,秀贞心上人并没有在整部片子里面出现过,却让我们仿佛看着他,提着箱子跟着秀贞的父亲走进了秀贞家的院子住下来。秀贞讲这些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是那么的幸福,然而,她是“疯”女人,没人愿意听这些胡言乱语,只有还是小孩子的小英子听,也只有她相信她说的话。那一段,秀贞幸福的表情和小英子瞪大眼睛好奇的样子用蒙太奇手法剪辑在一起,更有一种一个在回忆,一个在窥视回忆的感觉。
有人说,这座城市南部的老故事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这是一部纯粹而美丽的散文电影,一种委婉的诗歌,一种静谧的意境,几乎是一幅朴素、淡漠而朴素的中国水墨画。我非常同意这种观点。当我看到老师放在教室里的电影片段时,我被骆驼的铜铃吸引住了。在我回来看整部电影之前,我在网上查看了每个人的评价。在我看完整部电影后,著名影评人凌蒙的话引起了我的内心深处的共鸣。
凌梦说,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我认为整部电影实际上是许多离别故事的结合。所有的离别,无论是生或死,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是无能为力的。人物出现在小英子的生命历程中,彼此熟悉,然后出于各种原因离开。秀珍和牛儿是那样的,小偷是那样的,宋的母亲是那样的,最后,连她的父亲也是这样的。在电影的最后五分钟里,没有对话,画面主要是静态的,没有大动作,也没有情节。然而,它使用了色彩(大红叶)、画面的节奏(一组快速的、运动方向相反的红叶特写镜头)、适当的音乐和能够在此时引发忧郁的重叠技巧等,充分传达了角色的情绪,并形成了情绪高潮。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观众自然会总结出整部电影带给他们的
感受,从而达到了情感的高潮。这种“高潮”不是导演直接给观众的,而是在观众心中自然形成的。
我曾看过一部电视剧,那个离别场景的表现我尤其喜欢,电视剧名字叫《逆水寒》,在最后,戚少商没有跟息红泪回毁诺城,他说自己要留下来接替铁手的位置,当神龙捕头,说自己的命早已不是自己的了,是那些死去的兄弟的。息红泪明白,戚少商是要用自己的余生去偿还顾惜朝造下的那些罪孽,所以,只是很悲戚的对戚少商说,毁诺城永远站在他身后等他。不过是短短的几段对话,生离得让人无奈,一个大公无私的大侠和一个痴情的江湖第一美女跃然于我们的眼前。我是喜欢这个离别的,因为我从中看到了那种淡淡的忧伤,不重,刚刚好。
《冷水对水》中的离别是用主人公的语言构建的。然而,《城南旧事》中的离别却没有对话。画面主要是静态的,这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性,在京南不愿放弃,父亲去世的悲痛,以及对未知的困惑和担忧。是的,一个孩子,她有这样的感觉,但成年人来自孩子
子变成了大人,便忘记了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的情感。戚少商和息红泪的离别是台词堆起来的惨烈而哀绝,小英子的离别则是画面与声效组合起来的钝痛,一丝一丝的,毕竟,离开后,或许又是一个新天地,会有新的朋友新的生活。戚少商和息红泪的离别是一种绝望,小英子的离别是怀着不舍难过的心情在和过去,说再见。
整部电影的基调是淡淡的悲伤和深深的相思。它的结构仍然是原始的。它排除了由开始、发展、高潮和结束组成的情节线索。它采用串珠结构连接英姿和疯女孩秀珍、英姿和小偷、英姿和哺乳母亲宋马。这种结构使电影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定历史特征,形成了以心理情感为主要内容,以图文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电影。它还创造了“城南旧事”的老北京魅力。
这只是我看《城南旧事》第一遍的观感,我打算还在多看几遍,第一遍主要看的是故事,结构、拍摄手法、特效运用、剪辑等我只看到了一些皮毛,我想,再多看几遍,便会更深层次的理解整部片子。总之,这是一部好片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