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 No.6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 2006年12月 Dec.2oo6 天使与妖妇 男性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阚鸿鹰 李福祥 (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610039) 摘要:本文从女性视角出发,通过对男性文学文本中的“天使”和“妖妇”两种女性形象的分析,揭示出男性作 家通过在文学作品中塑造这两种虚假的女性形象以左右和警示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从而达到控制和支配女性的目, 这正是性政治策略在男性文本中的一种具体表现。 关键词:性政治;天使形象;-K- ̄形象;“美化”策略;“丑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11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505(2006)06—0059—03 Angels or Devils —_()n Images of Female in the Texts of Male Authors KAN Hong--ying LI Fu--xiang (School ofFor ̄gn Languages,) ̄hua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39) Abstract:From feminist perspectives.this paper analyzes two types of worrlen images-“Angel’’and“Devil’’in the texts of male authors.It thus demonstmt ̄that by portraying these two images.male authors can control and、^,am womeD.in the real society SO that their intention of dominating women would be attained,which is indeed the embodiment of sexual politics in the texts of male authors, Key words:sexual politics;angel Images;devil Images device of beautification;device of 8nlear 随着女权运动的不断发展,女权主义者对男女的不平等 关系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看法。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凯特 ・是男性作家塑造出来的能满足男性审美理想的女性形象,都 有着天使般的美丽、纯洁、善良和无私。长期以来,“天使”女 性一直维系着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信念、审美情趣和人性原 则,对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有着极强的文化规范作用。而现实 生活中的女性,也常常根据这些文学女性形象来调整、设计 自己的生活。 米勒特认为,在两性关系的权力结构中,男性通过性政治支 配女性。性政治“把女性局限在性和生育的事务中,而让男 子便于获得有别于女性的人生经验……它把男子在自己身 上感到满意的东西标榜为男性优越的证明,而把女性身上有 利于受控制和支配的特征说成是女人的天性。”①而这种男性 西方文学中的天使女性大多传承了圣母的美德:贞洁温 顺、恬静安宁、富有母性。歌德笔下的绿蒂是“一位天使! ……控制和支配女性的权力结构关系正是维护父权制所必需的 性政治策略之一。这种性政治策略在男性文本中所塑造的 女性形象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综观世界文学历史,我们可以 那么理智却又那么单纯,那么坚强却又那么善良,那么 切实地生活和操劳着,心灵却又那么宁静……”0她体贴父 亲,悉心照顾弟妹,而对少年维特则始终待之以友情,拒之以 礼仪。绿蒂成为了那个时代淑女的典范。狄更斯的艾妮斯 也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她温柔、聪慧、克己、坚强,一生遵奉 发现,在男性文学作品中充斥着许许多多的女性形象,综合 其特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天使形象”和“妖妇形 象”。 一、“天使形象”——父权制的“美化”策略 “于人有利,于已有利”的信条。她不断支持备尝艰辛的大 卫,成为他的知音。这些天使般美丽、纯洁、顺从、无私的理 想女性成为了现实社会中妇女们争相效仿的典范。 在文学作品中塑造“天使形象”的女性,是父权制支配和 控制女性的性政治策略之一——“美化”策略。“天使形象” 收稿日期:2006—09—27 作者简介:阚鸿鹰(1967一),女,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女性文学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矩 屠格涅夫在《贵族之家》中塑造了另外一种天使:丽莎娟 秀沉静,美如天仙。她笃信上帝,有深深的义务感,唯恐伤害 二、“妖妇形象”——父权制的“丑化”策略 在文学作品中塑造“妖妇形象”的女性,是父权制支配和 控制女性的另一种性政治策略——“丑化”策略。“妖妇形 象”是男性作家出于对某些女性气质的厌恶和恐惧而塑造出 别人。为了尽上帝所赋予的“义务”,她甚至准备顺从母命嫁 给一位自己不爱的青年军官。在及时地接受了他人的劝导 并且认清了青年军官的虚伪、庸俗和狂妄之后,她不顾一切 地爱上了费嘉。然而,当她知道费嘉的妻子还活着时,她认 为自己爱上了有妇之夫是有罪的。为了接受上帝的“惩罚”, 来的女性形象,是从男性单一的性别偏见出发对女性合理的 生命价值、合理的生命追求进行否定。在男性文本中,凡是 不肯顺从男性、不肯放弃自我的女性,都被丑化成妖妇。长 期以来,“妖妇”女性一直都是被世人攻击和唾弃的对象。于 是,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便根据父权制社会的传统习俗和要 她走进了幽深孤寂的修道院,将全部的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上 帝,以弥补自己所犯的“罪孽”。作者意在告诉人们,女性必 须严格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才能对男性世界不构成任何 求,努力规避这种女性形象。 威胁而被世人所接受。 西方的天使为西方女性树立了榜样,东方的天使同样成 为了东方女性的楷模。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学作 品中的天使女性常常表现为爱与美相结合的“受难天使”,大 多具有超出一般人的忍耐力和自我牺牲精神,严格遵循“三 从四德”的古训,总是以男性的意志为己任,从不表现出丝毫 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愿望。《红楼梦》中的李纨便是一个典型。 待字闺中时,她遵从父命“女子无才便是德”,以纺绩女红为 要。嫁到贾家后又青春丧偶,只留下一个儿子。作为寡妇, 她独自带着孩子,虽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 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 读而已”④。为了教育儿子,为了保持“节妇”的荣誉,李纨牺 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生命,最终,她用自己一生的凄凉酸 苦换来儿子做高官,自己得到封诰。李纨成为了中国古代千 千万万个寡妇争相效仿的典范。《家》中的大嫂瑞珏是一位 传统的贤妻良母。为人妻子,她急丈夫之所急,想丈夫之所 想,爱丈夫之所爱,喜丈夫之所喜,悲丈夫之所悲。她理解丈 夫的良苦用心,也了解丈夫的痛苦缘由,她愿意用自己赢弱 的肩膀为丈夫撑起一小片幸福的天空。为人母亲,她将自己 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了照料儿子身上。为人大嫂,她 与兄弟姐妹们和睦相处,处处谦让。为人媳妇,她总是逆来 顺受,从不与长辈争吵。这样一位好妻子,好母亲,好大嫂、 好媳妇,最终却惨死于自己的忍让和懦弱。这些女性的无条 件的爱以及泯灭自我意识的女奴精神,正是男性不可或缺的 精神安慰。 针对男性文本中的“天使形象”,吉尔伯特和格巴在《阁 楼上的疯女人》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不管她们变成了艺 术对象还是圣徒,她们都回避着她们自己——或她们自身的 舒适,或自我愿望,或两者兼而有之——这就是那些美丽的 天使一样的妇女的最主要的行为,更确切地说,这种献祭注 定她走向死亡和天堂。因为,无私不仅意味着高贵,还意味 着死亡。” 在女权主义批评家看来,这种将女性理想化、神圣 化的行为,无疑是对女性形象的歪曲,这种不真实的女性形 象正是男性中心文化用以压制女性的性政治策略之一。男 性通过塑造“天使形象”来左右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为她们树 立榜样,使她们乐于扮演模范角色,心甘情愿地牺牲自我意 识和自由意志,以充当“家中的天使”,这就正好落入了父权 制的“美化”策略的圈套。 《圣经》故事中,亚当因为受到夏娃的蛊惑偷吃了智慧之 果,违背了上帝的意愿,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而且,此罪还 祸及后世子孙,成为了人类永远的原罪。希腊神话中,美丽 的女人潘多拉将一切灾祸从匣子中放出来祸害人类,却将唯 一美好的东西——希望,永远地关在了匣子中。从此,女人 被认为是人类罪恶和灾难的根源。在很多古代神话中,凶恶 而可怕的妖精也往往被描绘成年轻漂亮的女性,她们总是以 美色诱惑男性,使其丧失理智,沉沦堕落。《封神演义》中的 苏妲己就是诸多妖精之一。她变作美女前来蛊惑纣王,使其 变成一个听信谗言、杀戮忠臣的暴君,使成汤数百年的江山 毁于一旦。因此,女人又成为男人堕落和毁灭的根源。这些 女人的罪过都在于她们的美貌,它会使“无辜”的男人走上歧 途。其实,“妖妇形象”的设计恰恰表现出了男性对人类自身 某些破坏性因素的恐惧,以及把这种令人恐惧的破坏性力量 归罪于女性的思路。这种恐惧心理和归罪思路形成了中西 方文学史上一系列个性强悍、凶狠狂暴的女性形象——悍妇 形象。 悍妇形象是“妖妇形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国内外的文 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悍妇形象:《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查 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白黛、《聊斋志异》中的伊氏、江城,《红 楼梦》中的王熙风、夏金桂等。这些女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不肯顺从男性、不肯放弃自我。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志和达到 自己的目的,她们破坏了男性社会中固有的秩序,这显然与 男性对女性的要求大相径庭。女人的不顺从、不放弃,既是 对男人尊严的蔑视,也是对男性中心文化的挑战。于是,男 性作家便将女人的这种特点描绘成不能容忍的“恶德”,而具 有这种“恶德”的女性便不可避免地遭到社会的攻击和唾 弃。事实上,“女人身上被指责为‘恶德’的品行未必就是邪 恶的,它之所以被指责为‘恶德’,只是因为它表现了女人身 上的‘男人气’。”⑤作为一个大家长,作为一个征服者,男性需 要女性的温顺和服从。而一旦女性身上具有了“男人气”,就 意味着男性在生活中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他那高贵的自尊受 到了侵害,他当然会为此进行抗辩,于是悍妇形象必然会出 现在男性文本中。 男性文本中也不乏将富于魅力、以姿色迷人的女性描绘 成妖精的事例。萨克雷笔下的交际花利蓓加・夏泼就是其中 之一。作者在小说中直言不讳地把她描写成一个妖精:“在 描写这个能歌善笑、花言巧语的妖精时,作者不卑不亢地求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6期 阚鸿鹰等:天使与妖妇——男性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61 证于诸位读者,诸位是否以为他有失风雅之趣,让诸位看见 这妖精把尾巴翘出了水面?非也。诸位可向清澈的水下窥 视,她的尾巴在那里滑溜溜地扭摆,十分可怕,在白骨中拍 恶痛绝的感情色彩,并使用最恶毒的语言加以攻击。 事实上,男性文本中这些歪曲和贬低女性的妖精、悍妇、 荡妇和女巫或女尼形象所反映的正是男性文学中的厌女症 打,缠着尸体;但在水面上,她处处都显得温良恭俭……”@作 者无疑是在告诉读者,女人的另一面是妖怪,是魔鬼,并警告 男人提防她美丽外表之下的狰狞面目。 当然,“妖妇形象”并非只是指表现为妖精形象和悍妇形 象的女性,荡妇形象的女性也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 种女性形象。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塑造了耽于浪漫幻 想,追求感情刺激,爱慕虚荣的爱玛。她恨丈夫没有高雅的 传统,是男人为了掩盖他在某些方面对女性的恐惧而对她们 进行的攻击和诬蔑,是男人将一切罪过都推到女人头上的情 绪和主题在男性中心文化中的重要表现。在女权主义批评 家看来,塑造“妖妇形象”的女性,也是男性中心文化用以压 制女性的性政治策略之一。男性通过塑造“妖妇”这种虚假 的女性形象,来警示生活中的女性,使她们为了逃避妖精、悍 妇、荡妇等恶名而心甘情愿地充当天使,这就正好落入了父 谈吐,没有骑士的风度,恨他的平庸和无知。她向往侯爵府 的珠光宝气、豪华饮宴、轻歌曼舞和矫揉造作,向往上流人士 的荒淫无度、寻欢作乐。她在堕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 “纵情声色,积习难返”。为了支付淫乐幽会用款,她债台高 筑,求救无门,最后只有一死才能得以解脱。《水浒传》中有 一个人人皆知的荡妇潘金莲,长得“眉似初春柳叶”,“脸如三 月桃花”,“纤腰袅娜”,“檀口轻盈”,不想却嫁给了被称作“三 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心中的委屈可想而知。但得与西门 庆一见,便郎有心,奴有意,如胶似漆起来。奸情暴露之后, 潘金莲不惜亲手毒杀自己的丈夫,以便与西门庆做长久夫 妻。当然,恶妇终究不会有好下场,潘金莲最终死于武松之 手,而“潘金莲”这个名字,也成了荡妇的代名词。其实,男性 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塑造“荡妇”这样的女性形象,无疑是在警 示天下的女性,女人必须遵守妇道,否则就会成为人所不齿 的淫妇,成为千古罪人,不得善终。 此外,男性文本中还有一种“妖妇形象”,在西方文学作 品中表现为女巫,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则表现为女尼。在西方 的男性文本中,女巫都有着极其丑陋的外表和恶毒的心肠, 她们的活动总是与邪恶相联:她们总是躲在阴暗的巢穴中, 用癞蛤蟆熬制有毒的魔汤;她们为野心家预言未来;她们是 引诱妇女淫荡、堕落的罪魁。在《麦克白》中,女巫的预言是 麦克白犯下弑君大罪的重要原因;在《格林童话》、《安徒生童 话》中,女巫总是作为美丽善良的对立面而出现。与此相似 的是,在中国的男性文本中,女尼的行为也常常与罪恶相联: 她们总是使用魇术为自己或阴毒之人扫清障碍;她们到处搬 弄是非、挑拨离间;她们引诱良家妇女红杏出墙;她们是许多 罪恶和悲剧的根源。在《红楼梦》中,马道婆怂恿赵姨娘用巫 术暗中谋害贾宝玉和王熙风;在《三言》、(--拍》中,女尼总是 作为淫荡的主谋而出现。然而,无论是西方的女巫还是中国 的女尼,由于她们的存在对男性社会的稳定具有极大的威 胁,所以男性作家在塑造这种女性形象时,往往会表现出深 权制的“丑化”策略的圈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实际上就是男性对 女性的艺术想象。吉尔伯特和格巴曾一语双关地指出:“男 人的一支笔创造了女人,也禁闭了女人”∞。由于文学文本中 的女性形象具有塑造、规范现实女性的功能,于是,男人便根 据自己的喜好和厌恶设计、创造出“天使”和“妖妇”这些虚假 的女性形象,为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提供一种效仿或摒弃的模 式,以便将女性置于自己的控制和支配之下。所以,女权主 义批评家莱斯利・菲德勒明确指出:“事实上并不存在好坏两 种女人,甚至也没有什么最初似乎坏,最终却证明是纯洁无 瑕的女人。存在的只是两种期望和夹在中间的一种不完美 的女人:实际上只有不完善的女性,但艺术家们在他们的作 品中却坚持要把她们当作女神或淫妇,并徒然地寻求,企图 对她们的角色做出满意的界定。”④实际上,“天使”和“妖妇” 这两种女性形象正是性政治策略在男性文本中的具体表现, 其目的是让每个女人都安于自己所处的地位,心甘情愿地充 当“家中的天使”。如此一来,两性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对抗 关系就被消除了,两性之间的不平等便合理化了,男性控制 和支配女性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注释: ①⑤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②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 ④⑦Sandra Gilbert&Susan Gubar.The Mad Woman in the Attic: theWomanWriterandtheNineteenthCe ̄zturyLiteraryImagina— tion.New Haven, e University Press,1979。 ③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⑥萨克雷:<名利场),杨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⑧转引自<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探索). [责任编辑陈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