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研究:高考怎么考?
————2007年高考生物类试题的特点和命题趋势研究
夏献平
2007年非课改地区生物类试题有哪些特点?是如何体现考试大纲的要求的?了解了这些内容对2008年高考的备考工作有哪些启示?本文结合今年高考试题的具体实例和中学教学的实际做一解答。希望读者朋友在对具体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加以体会。
一、 考试大纲有关能力要求回顾
2007年高考理综科考试大纲对“能力”是这样做出要求的:(1)能应用学过的知识和专业术语,正确阐述基本的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观点解释和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些相关生物学问题。
(2)正确理解和分析文字、图解、图、表格等表达的有关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和意义,并能用这些不同的形式准确地描述或表达生物学基本事实和实验结果。
(3)理解所学实验、实习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具备验证相关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性研究。
(4)了解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相关重大热点问题及其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从上述能力要求的第(1)点和第(3)点的“正确阐述”、“并能运用”、“理解”“具备”、“能”和第(4)点的“了解”等几个关键词来看,要求考生必须完整准确的把握考试大纲所规定掌握的相关教材所涉及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并在此基础上达到第(3)点所规定的目标。由于“具备验证相关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性研究。”这一要求代表了当前中学科学领域能力要求的最高层次,也是新课程背景上高考的最高要求之一。不难理解,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的这些要求,也代表了今后高考的命题趋向。鉴此,要做好2008年高考的备考工作,研究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和高考试题是有必要的。
二、2007年高考试题的主要特点
总体上看,2007年高考生物类试题比较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的要求。主要特色有
(一)以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为重点考查目标
1、直接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类题目在生物类试题中有一定的比例。例如,理综卷的5道选择题中,理综全国卷(I)有2道,理综全国卷(II)有4道是这样的。
例1 [理综全国卷(I)第2题]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简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和关系的了解情况。涉及的知识有: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和抗体的作用等。题目涉及到的“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白细胞介素”等知识直接取自选修教材。至于,教材对“白细胞介素的作用”是这样说的:“白细胞介素-2能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并增强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还能增强其他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而外毒素本身也属于“抗原”,不能消灭其它抗原。答案是D。 例2 [理综全国卷(I)第4题]通过发酵罐发酵可大规模生产谷氨酸,生产中常用的菌种是好氧的谷氨酸棒杆菌。下面有关谷氨酸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氧充足时,发酵液中有乳酸的累积
B.发酵液中碳源和氮源比例的变化不影响谷氨酸的产量
C.菌体中谷氨酸的排出,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和产量的提高
D.发酵液pH值呈碱性时,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生成乙酰谷氨酰胺
简析 本题内容直接来自现行选修教材。例如,教材中在“发酵工程”部分讲发酵过程时,以谷氨酸发酵为例提出,发酵液pH值为酸性时,谷氨酸棒状杆菌生成乙酰谷氨酰胺;溶氧不足时,生..成的代谢产物是乳酸或者琥珀酸。只要熟悉这些样的叙述,不难判断A与D是错误的。又如,教材在讲“培养基的配置原则”时提到,在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中碳源和氮源的比例很重要,在谷氨酸生产过程中,若C/N为4:1时,菌体大量繁殖,产生的谷氨酸较少;而当C/N为4:1时,则繁殖受到抑制时,谷氨酸的合成量大增。所以,B是错的。教材在讲“微生物代谢的人工控制时”指出,在谷氨酸的生产过程中,可采取一定的手段改变膜的通透性,使谷氨酸能迅速排到细胞外面,从而解除谷氨酸对谷氨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提高谷氨酸的产量,所以C是对的。当本题答案是C。
直接源于教材相关内容或稍加改造的试题,在自主命题的省市试题中也还有不少。例如,理综四川卷第1题和第2题;理综北京卷第1题和第2题;理综重庆四川卷第2题和第5题。单科试题(江苏卷)这类题的比例就更大。
2、依托教材所讲解的知识,考查学生对图、文的理解能力和信息转化能力也是高考侧重考查的目标。例如, 理综全国卷(I)的选择题中有3道是这样的,图类题之所以被命题者所亲徕,原因是,这类题在历次高考中表现出较好的区分度;二,这类题承担了文字所难以承担的考查功能,它不仅能考查学生利用图描述或表达生物学基本事实和实验结果的能力,还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类题在理综试题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大。 例3 [理综全国卷(I)第1题]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电流的流动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简析 对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知识,现行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结合插图讲述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所发生的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等。教材是利用“神经纤维的传导模式图”,来讲述兴奋时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基本形式的,局部电流又依次进行下去,兴奋则不断向前传导,已兴奋部位又依次恢复原先电位。只要考生熟悉了教材的这些内容,本题就可迎刃而解了:在未受到刺激的情况下,神经纤维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遇到刺激后,刺激部位则表现为“外负内正”,于是产生了局部电流,电流方向是从正电到负电(膜外电流从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则相反),而这一局部电流对邻近部位来说是刺激。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方向是由产生局部电流的“刺激部位”移向“未刺激”的部位,由于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A和D都是不对的;由于电的传导是从正电部位向负电部位,所以B也是不对的。本题答案是C。
例4 [理综全国卷(I)第3题]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简析 本题重点考查了教材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理解水平。显然,这是直接考查教材内容的典型例子。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由于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加上随着种群密度的增
加和种内斗争的加剧等,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故A、B和C都是正确的。D错在哪里呢?错在对曲线的理解上。参考教材“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如下图)可知道,在1d~2d的增长速度比2d~3d时慢,而不是“逐步降低”与D选项是矛盾的。
例5 [理综全国卷(I)第5题]下图表示用3H-亮氨酸标记细胞内的分泌蛋白,追踪不同时间具有放射性的分泌蛋白颗粒在细胞内分布情况和运输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简析 这道题是根据高中生物选修教材有关图文改编的。要求考生不仅要熟悉教材的相关文字叙述,还要看懂有关的图。教材有如下的叙述:“3min后,被标记的氨基酸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运输蛋白质的小泡中,以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有关图如下。
题目要求考生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具备必要的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由于本题在中学师生中存在较大的争议,所以,下面多说几句。题目中涉及的“分泌小泡”虽然属于“小泡”,但却不等同于“小泡”,“分泌小泡”是由具有分泌功能的高尔基体产生的,这里是“靠近细胞膜内侧的小泡”的代名词。由于放射性物质移动的基本途径是“内质网—小泡—高尔基体——小泡(分泌小泡)—细胞膜”,而题图却没有涉及内质网产生的小泡,所以其途径可简化为“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小泡”。A图显示,“3min”后放射性出现在高尔基体中,与教材所说的“17min”等内容不符,所以A不符合题意。D图的错误比较明显,将放射性标在高尔基体出现的顺序与内质网颠倒了。B图的错误更明显,因为误认为放射性物质在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分泌小泡中同时出现。可见,只有C选项才符合要求。
此外,但从题图曲线之间的关系做分析,也可做对。题目纵坐标表示的是“放射性颗粒数/%”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分泌小泡三条线纵坐标的和都不应该超过100%。而A和B选项的图中,在3min时,就超过了100%,不符合题意,而D中高尔基体出现的顺序与内质网弄反了。所以,只有C符合题意。
(二)保持开放性和探究性,始终是高考命题基本特点,适当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 对于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改造而设置新情境的题,考生若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包括把握教材中的隐含知识),是难以应对的。开放性主要包括材料开放和思路开放。本文例3和例4就是例证。就例3而言。教材(必修一)第89页的插图——“神经纤维的传导模式图(图4—11)”(如下)表示的直箭头就是单向的,正因此,部分考生可能误选A。那A为什么不对?例3的图A与教材的模式图是有区别的:一是,教材图的左侧画出了胞体和树突;二是教材用在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时,只表示了右侧部分。
图4—11神经纤维的传导模式图(C)
为什么教材所画模式图标出的兴奋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呢?因为教材画出了胞体和树突,从总体上看,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方向是“树突→胞体→轴突→树突→胞体”, 正是这一“隐含知识”可能被考生所忽视,而不能做对此题。这类例子很多,上述例5也是其中的代表。下面再举一例加以说明。
例6 [理综全国卷(Ⅱ)第5题] 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简析 对共生、捕食、竞争和分层分布等知识考生并不陌生,但通过曲线和相对陌生的函数关系曲线,给考生营造了全新的思考情境。考查了考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知识的水平。仅从纵坐标上食物中的“浮游”和“底栖”二词和有关生物(食物)所在的位置,以及甲、乙和丙三者的数量变化情况,就可判断A是正确的;由于图中显示了三种鱼存在者共同的食物关系,所以也就存在竞争关系,B也是对的。同理,丙与乙,乙与甲在数量变化上,显示了被捕食和捕食的现象。C也是对的。由于三者数量上不存在平行增加或减少的变化情况,所以不存在共生关系。本题答案:D。
2 对于原理和方法上来自教材但在背景知识上超出教材的题,能考查考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究水平。
例7 [理综全国卷(I)第31题第II小题]己知果蝇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由X和Y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b)为显性。现有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B、XbXb和XbYb的四种果蝇。
(1)根据需要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代杂交,使最终获得的后代果蝇中,雄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雌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则第一代杂交亲本中,雄性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雌性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第二代杂交亲本中,雄性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雌性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最终获得的后代中,截毛雄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刚毛雌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需要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代杂交,使最终获得的后代果蝇中,雌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雄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应如何进行实验?〔用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表示即可)
简析 本题所涉及的知识明显超出中学教材所讲述的的伴性遗传相关知识的范畴(因为是研究X染色体与Y染色体等位基因的遗传),但其要求考生掌握的还是分离规律的应用水平,涉及的分析和推理的方法是学生所熟悉的。由于借助新材料创设了新情境,对缺乏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的考生来说,是有较大难度。推导亲本的基因的方法,可先假设亲代基因型,尝试推导其是否符合后代要求,或者直接从后代往上代推。不管怎样推,假设的情况总是有限的。有关基因传递的规律应该是考生应该掌握的,考生可联系色盲遗传的相关规律等做类比推理。
bb
(1)已知通过两代杂交,最终获得的后代果蝇中,雄性全部表现为截毛(基因型只能是XY),
B—Bbbb
雌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基因型为XX)。可此推出第二代的杂交亲本为:XY,XX。反过来可确定
B—BbBbbbbb
最终后代中雌性刚毛的基因型XX应该是XX。由第二代XY和XX可推出第一代的基因型为:XY、BB
XX(在所提供的四种果蝇中存在)。
(2)同理,要使最终获得的后代果蝇中,全部雌性表现为截毛(XbXb),要求第二代亲本中母方必须是只能产生一种含Xb的卵细胞个体,其父方必须是能产生Xb的精子个体。由此可确定第二
———
代亲本的基因型为XbY和XbXb。题目同时要求使最终后代中雄性全部表现为刚毛(XY,横线处至少有一个是B基因),这就要求第二代亲本的基因型只能是XbYB和XbXb。按照上述方法,从第二代亲本(XbYB和XbXb)可推出其需要的第一代亲本是XbYB和XbXb,但题目所提供的第一代亲本中不存在XbYB,所以不能通过第一代亲本杂交直接同时获得第二代亲本。怎么办?要求考生换角度思考:第二代亲本必须分别获得,例如从第一代亲本选取相应亲本(XbXb和XBYB)杂交获得第二代雄性亲本XbYB。由于不能同时获得XbXb,对此,最简单的办法是直接从提供的亲本中选取。 答案:(1)XbYb、XBXB,XBYb、XbXb,XbYb、XBXb (2)
此外,在多份试卷中考查了考试大纲中第(3)项能力要求,例如,重庆卷的第3题和第31
题。可见,2007年考试大纲在2007年高考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大纲的要求和2007年高考试题所体现的特点,也显示了今后的命题趋势,对2008届考生的复习备考仍然要直接的指导的作用。考生只要按照考试大纲的规定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认真研读教材内容,领会教材的知识结构与联系,充分利用教材所讲述的内容(包括图表和实验)等,掌握相关的技能和方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必要的实验和书面训练,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