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纳税实务》课程思政目标的确立

《纳税实务》课程思政目标的确立

来源:尚车旅游网
《纳税实务》课程思政目标的确立

2萝北县农村合作经济服务中心 黑龙江鹤岗154201

摘要:在“三全育人”的理念指导下,《纳税实务》课程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的过程就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的过程。本文先介绍课程思政的主要内涵,再进一步就课程思政融入纳税实务课程的意义进行探讨和分析,接着从《纳税实务》课程及学情以及如何充分挖掘《纳税实务》课程思政的元素角度入手,最后帮助教师明确纳税实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关键词:纳税实务;课程思政;必然要求

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用人企业对会计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纳税实务》课程是本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要了解和掌握各项税收的计算方法和申报流程等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了解税收的本质,理解我国税收政策的颁布背景,有效提高会计专业的学生知法守法、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2020年教育部的教育年报中强调,国家全面推进普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学科专业课程是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

首先,要对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梳理;再综合分析本专业课程的特点和优势,深入挖掘教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最后将思政元素循序渐进不断地有机融入专业教学课程中,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在课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社会问题,主动将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联系,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最终提升学生遵守税法的职业素质。此外,值得强调的是,思

政教育元素并不是要改变原有专业的知识属性,而是充分挖掘利用其中的思政元素,有效发挥思政课程的育德作用。

二.课程思政融入《纳税实务》课程的意义 1. 革新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

普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高尚的道德、有核心竞争力的、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普通高校将思政元素始终贯穿于每门专业学科课程中,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的领悟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1. 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以往《纳税实务》课堂的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填鸭式”,教师拿着讲义和课本照本宣科,甚至有些教师自身都未对重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课堂上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师生互动极少,课堂氛围极其枯燥和乏味,教学和育人效果差。在新时代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将思政教育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的熏陶。加上《纳税实务》课程本身专业性极强,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对此课程相关专业知识进行阐释的时候,可以尝试将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融入相关教学中,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

人们常说:“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对学生品德、思维等方面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渐渐提高道德修养。因此,教师就应该提高思想政治领悟,提高综合素质。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四有”教师,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作出贡献。

三.纳税实务课程思政目标的确立 1. 课程及学情的分析

《纳税实务》课程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会计学、统计学、经济法等基础之上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因此学生是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会计专业学生在知识运用和创新意识方面比较弱,职业观念比较淡薄。根据这些特点,按照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培养院校积极改变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任务,完成实践操作的训练。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会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提升创新能力。

1. 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

教师要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发掘,然后和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这是一个不能忽略的过程。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淡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不够扎实成熟,不容易从教材中直接发掘出思政元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对《纳税实务》的教材和版本进行研究和思考,再带领学生大致熟悉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指导,带领学生标出重点知识,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指明思考方向。只有这样一步一步踏实地打基础,才能有效提升学生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和素养。

其次,要想在《纳税实务》课堂中有效地提高知识目标和价值目标的有机融合,教师必须要革新自身的教学方法。在探索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沟通与交流,掌握学生学习的困难之处,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容易去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分析具体的案例,适量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自信心,以保持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纳税实务》中“个人所得税”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用社会中某著名企业偷税漏税的事件举例,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知识进行剖析,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既解决灌输式教学枯燥的问题,又能达到以事服人的效果。

1. 纳税实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确立

上面谈到《纳税实务》课程专业性很强,如何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易理解的知识,是教师思考的重点。因此教师可以将《纳税实务》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划分为三个子部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指的是学生要了解的与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必须要掌握的多个税种应纳税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指的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目标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素质目标主要是指在提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后,还要注重人才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三个培养目标侧重点不同,但目的在于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切记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这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擅长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将依法纳税等思政内容融入其中,变革灌输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教学或者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渗透。比如,教师先带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进行讨论,再结合学生特点以及企业的用人标准,积极转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政理念,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明白自身努力的方向。引导学生素养提升的同时,教师的政治思想也进一步得到加强,职业素养也得到提升,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结束语:教师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主力,也是课堂思政教学的第一组织者和管理者,因此高等院校需要具备一支思政水平极高与专业知识深厚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新时代教育要求教师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激发专业教学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陶绍兴. 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孤岛困境”之突围——以《纳税实务》课程为中心[J].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4):68-70+81.

[2]王帆,史祖华,刘晓瑞. 纳税实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财会学习,2021,(34):174-176.

[3]严佳. 课程思政下的《纳税实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 财会学习,2021,(26):165-167.

[4]王艳利. 基于课程思政视角的《纳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0):158-160.

作者简介:张怡,女,汉族,1971年2月出生,天津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和审计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纳税实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ZJB1422060)研究成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