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读《日出》有感

读《日出》有感

来源:尚车旅游网


读《日出》有感

曹禺的作品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雷雨》,然而他的而另一部作品《日出》同样发人深省,成功地塑造了交际花陈白露、银行经理潘月亭、知识分子方达生等一系列人物。《雷雨》抓人眼球的是其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一个又一个巧合将故事在那个雷雨夜推向最高潮。《日出》的成功则在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上,沉迷享乐自甘堕落的陈白露却有着天真善良、高傲坚强的另一面,这样一个可悲的女子怎么能不让人心疼呢?这里, 我想简单的谈一谈我对陈白露这个人物的看法以及从她身上得到的感悟。

《日出》是一出四幕剧,其中三幕都发生在陈白露栖身的旅馆中,她房间里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永远是络绎不绝,几乎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出现过。她既是全剧结构的中心人物,又是震撼人心的悲剧形象。可以说,《日出》的永恒魅力主要来自陈白露这个复杂、独特,光芒四射的艺术形象。一般作家都是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人物,而受话剧体裁的限制,曹禺靠的是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一个女人,这样的形式依旧让陈白露的形象直入人心。

一、陈白露的复杂性格

陈白露是个充满着矛盾的人物。她保持着少女的天真,初出场时,她兴奋地指着窗户上的一块霜,说它很像自己,像孩子似的描摹着眼睛、鼻子、嘴巴,随即又像发现新大陆一般说旁边的一块霜像方达生。方达生虽嘲笑她小孩子气,心里却很开心“今天我看了你一夜晚,就刚才这一点还像从前的你。”①在和老奸巨猾工于心计的潘月亭相处时,陈白露仍旧透着一股孩子气。她不肯关窗,非要叫潘月亭“老爸爸”,又忽然母性大发,说潘像摇篮里的小baby,吵闹着要读一段《日出》给他听。

她作为一个交际花,是社会的寄生虫,缺乏独立的经济基础,靠出卖肉体维持纸醉金迷的生活。她聪明,漂亮,有气质,照道理以她的条件找份工作维持生计过普通人的生活绝对是可以的。然而她却不愿意过平庸的生活,她沉醉于上流社会的奢侈享受,醉生梦死,离开了灯红酒绿的生活她无法生存。因此当方达生和她谈名誉时她可以满不在乎,提出要带她离开这里过新的生活时,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从后面的叙述中我们知道陈白露曾经也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她冒险和一个诗人到乡下结婚并生了孩子,刚开始的几个月他们很幸福,相伴看日出。可是新鲜劲过后生活越发地平淡无聊,两个人互相觉得对方是个累赘,孩子死了,使维系的绳子断了,诗人“他一个人追他的希望去了”,陈白露又回归到了纸醉金迷的生活里。

为了维持奢华的物质生活,她周旋在形形色色的男人中间,一个是奸诈狡猾唯利是图的奸商潘月亭,一个是急功近利机关算尽的李石清,一个是荒诞昏庸小丑一般的方乔治。尽管她主要的经济来源都是来自男人,自然低人一等,会有阿谀奉承的一面,但是她又是一个冷艳高傲的女人。与胡四与顾八奶奶的关系一样,她和潘月亭也是“包养”与“被包养”的关系。作为一个男人,胡四在顾八奶奶面前毫无自尊心可言。为了金钱,胡四跟着比他大十七岁的顾八奶奶,心甘情愿地充当她的面首,他甚至向这样一个俗不可耐的女人求婚达十二次之多。他的内心是极其反感顾八奶奶的,毫无感情可言,只是为了利用她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从来都没有羞耻之心,和乞丐没有区别。

陈白露虽不在意自己的名誉,虚荣心却很强,这就早就了她高傲的姿态。她需要钱,需要很多钱,但是却从不主动向男人索要钱。每次福升拿着账单提醒她还钱建议她问男人要钱的时候,陈白露总是很不耐烦,她一再强调自己从不向男人伸手要钱,那些钱都是男人们主动要给她的。最后她一直依赖的潘月亭倒下后,走投无路的她第一次开口要向方乔治借钱却被方乔治开玩笑地混过去了,高傲的她再也不愿去讨好他人了。她宁可自杀也不

愿出卖肉体和灵魂了。

陈白露也是一个善良勇敢的人,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她对“小东西”的保护和帮助上。她在“小东西”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是打心底地可怜她,使她义无反顾地去解救小东西。这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多年的压抑情绪通过小东西得到发泄:“打得好!打得好!打得痛快!”这不仅表现了她对金八的憎恨,更是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憎恨与不满。小东西唤起了她心底的良知,燃起了她心中未灭的火花,她开始反抗代表黑暗势力的金八,觉得“第一次做了这么一件痛快事”。 ②金八是个连潘月亭都不敢得罪的人物,陈白露却可以这么直接反抗她,她的勇敢确实令人敬佩。

二、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探源

陈白露享受着奢华的物质生活,但是她真的幸福吗?在她的内心深处, 她并不是没有痛苦、没有悲愤的。我们看到, 她尽管是在强打起精神跟顾八奶奶、张乔治等人应酬、周旋,但对这些人总止不住要流露出一种轩鄙厌恶的感情。她是正如方达生所说的, 故意装出满不在意的样子,天天在自己骗着自己的。她生活在这样一个圈子里,内心其实是说不出的痛苦。她只能够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 过一天算一天。她的生活,她自己明白,实际上是一种慢性的自杀。方达生的到来, 给她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使得她稍稍振作了一些。小东西的出现,更使她得到了一个能够做一些比较有意义的事情的机会,她的生活就比较的有了些生气。但是不久,小东西又失踪了,方达生也马上就要离去。这两个人一走,她的周围又将尽是些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眼看自己将渐渐的被周围沉重而恶浊的空气窒息以死,一种幻灭的悲哀,绝望的忧伤, 绞痛着她的心。

她是一个孤独无依的女人,漂泊在浮华的大都市里,浮华背后是无尽的寂寞。她企图用聚会来让自己摆脱空虚,可是热闹过后留给她的是更强烈的孤独感。这种反复的心理落

差让她的心越来越苍老,看透人生,厌恶生活,失去生的意志。第四幕头上, 当她听到福升说,她的那些客人,如顾八奶奶、张乔治之流,玩够了就各自回家,“ 各人有各人的家,谁还能一辈子住旅馆”时,她的心一阵刺痛,自语是啊,谁还能一辈子住旅馆摇摇头我大概是真玩够了,坐下够了沉思找也想回家去了。福升听说她也要回家, 惊奇地问她“ 小姐, 您有家” 她既不说有,也不说没有, 只是重复着说“ 嗯, 玩够了, 该回家了。” 她的这个“ 家”字, 究竟是什么意思,恐怕很难说。说不定此时她的头脑里已经有厌世轻生的念头在闪过了。

陈白露的精神终于陷入了崩溃的境地。她失去以往嘲讽的笑声,她也消失了玩世不恭的态度,她用酒浇着心头的痛苦,她内心充满了忧伤,独自落着眼泪。她绝望了,她对那个久已厌倦的环境极度地厌恶了。《日出》里那句经典的台词“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正是陈白露内心绝望的体现。她明明知道太阳出来了,黑暗在后面,但是她已经感到黑暗的包围,她对社会绝望了,她对自己绝望了,最终同自己的青春和美丽永远地诀别了。她渴望着阳光、春天, 也相信着阳光一定会出现,春天终将到来。但她又知道, 阳光、春天,是只许诺给那些肯为之而斗争的人们的, 于她是无分的, 她只能长眠于黑暗之中,哀莫大于心死, 她已失去了一切的希望和理想。

陈白露并不是一出生就如此不幸的。她过去叫做竹均,出身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她从小和方达生有过青梅竹马的情谊,并有一个女孩子的纯洁的心灵。她聪明、爱美、骄傲、任性。她曾经是爱华女校的高材生,当过社交的明星,还做过几个慈善机关游艺会的主办委员。突然,她的父亲死去了,家庭的经济来源断绝了,这个挫折,无疑在她人生道路上划出了一个阶段。如她说的:“我一个人闯出来,自从离开了家乡,不用亲戚朋友的一点帮忙,走了就走,走不了就死。”她当了电影明星,还当了红舞女。这样单枪匹马地一个人闯出来了,获得了成功,无疑使她自负,也使她相信个人奋斗的力量,却不知是别人利用了她的美貌和聪明。因此,在她的骄傲中,有着对自己年青美丽的自我陶醉,也有

对自己聪明才干的自我欣赏。她有一句格言:“我喜欢春天,我喜欢年青,我喜欢我自己。”这三者结合起来,是这位自由的女性心灵的自然流露,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女性自我陶醉的诗。她太崇爱自己了,这里正潜伏着悲剧的危机。③

陈白露的悲剧不仅是个人性格的因素,也是时代的产物。《日出》可以说是一幅都市社会的剪影,从这里我们看到各阶层的人们是如何地生活着,在糜烂的奢侈的生活里面怎样活着,在那冷酷的悲惨的生活里面怎么死去。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陈白露没能抵挡住社会的诱惑,为了理想的生活,只能彻底地堕落。她也想通过自己的奋斗来获得新生活,可是她偏偏是活在一个“损不足而奉有余”的不公平的社会制度下,底层人民无法通过奋斗进入上流社会,相反却要受到资产阶级无止境的压榨。在这样的背景下,万般无奈的陈白露唯有成为有钱人的玩物过上她想要的生活。“ 她爱生活,她又厌恶生活。”她洞悉资产阶级社会的种种丑恶, 特别是资产阶级的灵魂的空虚与道德的堕落, 对他们极度的憎厌一方面, 她又留恋着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特别是对资产阶级所能供给的物质享受非常沉迷。

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的是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可不代表这个社会就是个健康的社会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伴随而来的也有人情的冷漠与自私,社会上的潜规则越来越多。物质上的富裕让有钱人沉溺于奢侈享乐,生活的压力让贫者羡慕着享乐生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物欲横流的社会滋长着人们的虚荣心,攀比之风盛行,人性扭曲。完善社会分配制度以及端正民众的价值取向必须得到管理者的重视。希望这个社会再也没有陈白露那样的女子,她只活在曹禺的笔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