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
摘要:“双减”政策的目的是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减少作业总量和时长与减轻课外培训压力。语文作为小学重要基础学科,其教学模式的改革尤为关键,影响着教学质量与效率。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的前提下,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对教学反复进行优化。本文对“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策略进行了探讨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改革策略 引言:
“双减”的实施,需要教师从各个层面对小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而非过去单纯注重考试的教学模式。当前,在考试的紧张形势下,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前提下,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通过实施“双减”,可以更好地推进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使教和学有机地相融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
一、相关论述
(一)“双减”政策论述
“双减”是指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强化校内主阵地的教学,从而构建出良好的教学环境。“双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思想的政策,该政策能够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改善教育现状,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双减”政策中,学生能够有多余时间用于开展体育、阅读、艺术等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双减”政策,可以减少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传统教学方向,减少短视性、功利性的教学,把闲
暇的时光交给孩子,以促进学生充分而有特点地成长,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双减”政策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通过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依法治理的方法来实现“双减”政策,改善教学质效。“双减”政策也是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减轻其负担,有效促进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2]。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将“双减”政策引入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环境,从而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使语文教学的作业减少,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阅读、习作和朗读等语文兴趣活动,激发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改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一)转变理念,准确把握“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发展方向
教育改革,理念先行。“双减”政策的落地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行为,不仅冲击了校外辅导机构的发展,同时也对课堂内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教育形势下,为更好地落实“双减”,教师应从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出发,以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引,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把握。
其一,教师应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层次的认识。课程标准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向标,蕴含着深刻的素质教育内涵。教师在“双减”背景下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优化调整时,应在深入分析课程标准的前提中实施,由此转变以往对知识传授片面关注的现象,同时改变以往教学中的题海战术,促进“双减”政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其二,教师应在人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因“双减”政策本身是一项以人为本的教育政策,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应顺势而为,进行人本教育理念的有效贯彻,以学生成长为着落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科学规划各项教学活动,实现语文课堂的提质、增效。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班级内学生的具体学情及发展需求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并在人本理念的指引下,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化差异给予充分的承认与尊重。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学生学习层次的划分以及层次性教学策略的实施,使每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相应的进步与发展,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以此促进了“双减”政策的落实以及减负增效的实现。
(二)布置预习任务,激活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的方式往往较为单一,即课文朗读、字词学习等。如果教师长期采用这种预习方式,将无法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还会影响学生的预习效果。要想改变学生的预习状态,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和实际生活,设计多样化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实现各项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此外,教师还要注意的是,由于成长环境、性格、天赋等各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发展水平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设计预习任务时,教师要遵循分级设计的原则,设计层次性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例如,在教学《我是一只小虫子》时,笔者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预习任务:第一,“幼儿园小虫子任务”,要求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小学小虫子任务”,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当一只小虫子好不好?”;第三,“大学小虫子任务”,要求学生在完成前两个任务的同时,阅读教师推荐的课外书籍,了解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联系日常生活,将自己想象的内容写下来。通过完成不同难度的预习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当学生高效完成预习任务之后,在上课时,教师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真诚表扬鼓励,激发学习动力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小学生个性特征尚未完全定型的情况下,在进行教育时应注重个性的养成,有些学生由于害怕而怯懦,不愿举手,不愿作答,此时教师要注意和学生的互动,要注重引导、鼓励、欣赏,培养他们的自信,创造一个温暖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题西林壁》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说说你对苏轼的了解?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不管他们讲苏轼的故事,还是背诵苏轼的诗词”,都要给予热情的赞美和充分肯定。然后教师可以进行讲解: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知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人们”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毕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通过庐山时写下五首游记诗之一。亲其师,信其道。因为学习轻松,所以印象就深刻,课堂效果就好。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真诚的表扬孩子,能够给予孩子无穷的动力。温暖的课堂气氛,来自老师的鼓励和表扬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秉持素质教育理念,严格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要结合课上教学与课下作业,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思考分析能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志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减负增效”的策略研究[J].家长,2019(17):177.
[2]吴欣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减负增效”初探[J].读书文摘,2019(10):1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