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三化学《酸碱中和反应》教案

初三化学《酸碱中和反应》教案

来源:尚车旅游网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课题名称 所属学科 授课教师

酸碱中和反应 化学 :李怡熹

授课班级 学校名称

计划课时 40分钟

一、教学对象分析 思维方面:初三的学生已经具有抽象思维和逻辑思考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与探究问题。对新奇事物仍充满好奇,并且乐于去验证,去探究。

知识方面:在学本章之前学生有一定的化学基础,已经掌握了什么是酸,什么是碱,并且掌握了它们的性质,了解物质的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同时已经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

技能方面:能够独立的运用知识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对化学仪器与化学实验比较熟悉。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 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2)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生活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实验的基本思想,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整合归纳小组意见。 (3)通过汇报实验成果,学会实验的语言组织,说出实验重点。

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把课本知识运用与实践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的验证思想 (3)增加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三、内容结构

(1)情景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好奇 (2)提问:什么是中和反应,学生实验讨论 (3)提问:酸碱中和反应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事件设计(①引起注意,②告知学习者目标,③刺激回忆先决技能,④呈现刺

激,⑤提供学习指导,⑥引发行为,⑦提供反馈,⑧评估行为,⑨促进保持与迁移。)

(1)引起注意:情景导入,引起注意

(2)刺激回忆先决技能: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实验 (3)呈现刺激

(4)提供学习指导(5)引发行为(6)提供反馈(7)评估行为(8)促进保持与迁移 五、教学媒体 计算机多媒体、黑板 六、教学流程图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1 (情景导入:教师向NaOH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通过观察回答教师问溶液,再滴入HCl溶液) 题 这是一个神奇的药水,向这个溶液中滴加几滴溶液,看有什么现象?再滴加几滴溶液观察有什么现象? 2 现在同学们肯定有一些疑问,谁来告诉我他的疑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惑。 ①板书:归纳学生问题 ②PPT呈现教师准备的问题: (1)这些溶液是什么? (2)为什么会有该现象的发生? (3)溶液中发生了什么,它还是原来的溶液吗? 3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自己回答这些 问题。 PPT:酸碱中和反应 4 提问:(1)什么是酸碱?各自的通性是什么(2)(1)学生回顾已有知什么是酸碱中和?什么是中和反应?(首先回答识举手回答:什么是什么是酸碱中和?) 酸碱 板书:学生猜测的答案 (2)学生猜测中和反应举手回答问题 5 PPT:中和是酸碱相抵消? 每个同学的想法可能不一样,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实验之前,需要思考(1)实验需要什么 (2)实验注意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6 PPT:(1)需要:试管,胶头滴管,NaOH溶液,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HCl溶液,酸碱指示剂 位实验 (2)酸碱指示剂选用哪个最好,酸碱指示剂什 么时候加入。 同学自己思考这些要注意的地方。现在开始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实验。 7 现在同学们来汇报实验结果,告诉我们你们组是学生汇报小组实验结实验过程,实验时注意了什么,为什么要注意这果 些,实验观察到什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8 通过这个实验结果,你们应该已经验证了你们自学生思考回答 己心中的想法,现在来回答什么是中和反应? 9 PPT:中和反应实质 10 提问:同学们在理论上已经知道什么是中和反学生思考回答 应,现在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11 PPT:酸碱中和反应生活实例 12 现在请同学回答,“神奇的药水”的答案 学生回答 13 这个 神奇的药水 其实是NaOH溶液,向这个溶 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再滴加几滴HCl溶液,红色消失。 其实这个药水并不神奇,只要同学们善于去探究、解决问题,就能揭开生活中神秘的面纱。

七、教学评价及反思 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实验论证、汇报成果能力的过程。 1、注意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整合。回顾学生已经学过酸碱知识,并把只是运用于实践中。

2、注意把学生的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能够把知识迁移,不能死读书。 3、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

5、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