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隶属函数的人口与ESREn系统的协调性研究
基于模糊隶属函数的人口与esren系统的协调性研究西部社会基于模糊隶属函数的人口与esren系统的协调性研究西部社会 (1.青海广播电视大学青海西宁810008;2.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16) 【摘要】文章建立了青海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esren)协调度测算指标体系,利用模糊隶属函数的思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p-esren的协调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青海省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基本协调,其中,人口与经济协调度最高;而人口与资源发展不协调。因此,青海省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管理人口流动,促进青海省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模糊隶属函数;协调度;人口
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1]。同志曾讲过:“我们的人口是带有战略性的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如果人口盲目地膨胀,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不仅难以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要,而且势必破坏资源与环境,危及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2]。 青海省在地理、生态、资源以及国家稳定上的重要战略地位不仅意味着青海省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也蕴含着青海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战略地位,对全国的改革、发展、稳定都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这就要求青海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着重关注人口问题,加强对人口规模的控制、人口结构的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流动的管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青海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国家的长足发展打造一道可靠的屏障。 一、p-esren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随着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问题的不断出现,实现其持续、稳定、均衡、健康、有序地发展变得日益迫切。在构建p-esre评价指标体系时,文章基于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性与相关性相结合、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结合、最大限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描述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3-4],将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度量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水平高低,使它能表征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整体功能或发展水平的大小,最终使区域中各要素和谐地、合理地发展,达到总体效益的最佳。 1、指标体系构建
青海省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青海省p-esren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 青海省p-esre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人口
(p)人口规模人口总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结构男女性别比、
城乡人口比、农业、非农业人口比人口素质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万人拥有在校中专生人数、万人拥有在校中学生人数、万人拥有在校小学生人数以及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人口流动人口迁移率经济
(e)经济总量gdp、财政收入、储蓄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经济增长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储蓄总额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进出口总额增长率经济效益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经济潜力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社会
(s)社会发展财政性教育经费、科研经费、 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卫生机构数、病床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社会稳定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cpi、ppi资源
(r)资源储备年末实有耕地面积、森林面积、能源生产总量、可利用草地面积资源消耗能源消费总量资源优度森林覆盖率、活立木总蓄积量、能源自给率、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环境
(en)生态环境三废综合利用产值、人均生态足迹环境质量包括废水排放总量、废气排放总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环境保护企事业污染治理资金投入总额、治理废水投入总额、治理废气投入总额2、评价模型构建
文章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水平,采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度概念对协调发展进行描述。在模糊数学中,用一个[0,1]上的实数来描述某一元素x隶属于模糊集a的程度的指标,应用这种思想,文章定义“协调系数”指标表示在给定数值下某一系统隶属于模糊集“协调”程度,建立协调度函数[5-6]。
两系统之间的静态协调度计算公式为:
w(i,j)=min{u(i/j),u(j/i)}max{u(i/j),u(j/i)}
其中us=exp[-(x-x′)2s2], x为实际值;x′为协调值,可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求得;s2为均方差。 两系统之间的动态协调度计算公式为: cd(t)=1tt-1j=0w(t-i), 0<cd(t)≤t
其中,cd(t)代表在t时间的动态协调度,w(t-i)为在各个时刻的静态协调度。
二、p-esren协调度测算及分析 1、青海省p-esren发展水平测算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近二十年来,青海省p-esren的综合发展水平(如图1所示)。
图1青海省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水平折线图 由图1可以看出,在近二十年期间,青海省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发展水平总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尤其是自1999年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迅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2、青海省p-esren静态协调度测算及分析
静态协调度主要是反映在一个时点上两者之间的协调程度,动态协调度主要反映较长一段时期内两者间的协调程度。对于运用模糊隶属协调系数法测算系统协调程度的标准,一般学者认为:协调系数w>0.95为协调;0.85<w<0.95为基本协调;0.5<w<0.85为不协调;w<0.5为极不协调[7]。文章以此为标准,依据青海省p-esren综合发展水平的静态协调系数和动态协调系数,可以对青海省p-esren发展水平的静态协调程度和动态协调程度做出基本判断。
表2p-esren静态动态协调度测算
年份p-ep-sp-rp-en静态动态静态动态静态动态静态动态19900.98880.98880.93440.93440.21740.217419910.98280.98580.970.94450.87530.19920.99260.98810.98840.95910.83290.1919930.99910.99080.99110.96710.62380.637419940.99070.99080.97520.96870.52950.615819950.99600.99170.97380.96960.85100.65500.94330.943319960.97730.960.94770.96650.94190.69600.91430.928819970.99510.99030.92780.96160.76500.70460.96810.941919980.99440.99080.92710.95780.69860.70390.88030.926519991.00000.99170.93690.95570.49380.68290.91980.
925220000.99600.99210.99240.95900.96160.70830.980.935820010.91570.98570.990.96220.82050.71760.95970.939220020.99210.98620.97470.96310.74020.71930.91060.935620030.94270.98310.93880.96140.94870.73570.88310.929820040.99210.98370.74510.94700.84040.74270.99970.936820050.850.97780.66110.92910.44620.72420.99680.942220060.98520.97820.56980.90800.53190.71290.96380.944020070.98220.97850.60920.140.28260.600.90870.941320080.98130.97860.83220.88830.03570.660.95040.942020090.94430.97690.74610.88110.00770.62220.82970.934520100.99760.97790.94350.88410.00000.59260.92630.9340(1)青海省人口与经济(p-e)协调性分析。青海省人口与经济静态协调度在1990-2010年期间,基本呈现出协调发展的特征,只有极个别年份,如2000年以后,人口与经济的静态协调度在协调——基本协调之间波动较大;人口与经济动态协调度在1990-2010年期间虽然处于协调的状况,但是,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度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青海省人口——经济静动态协调度的变化,反映出在1990-2010这二十年期间,青海省的人口能较好的满足青海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口规模的增长为青海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人口城市化率比重的加大,推动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人口素质符合对青海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口流动能够维系青海经济活力的
增强,总体而言,青海人口发展的态势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从2000-2010年青海省人口静动态协调度的变化透析,虽然青海省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优良,但是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两者的静态协调在该阶段呈现出较大的波动,且动态协调度逐年下降,这也就意味着,近十年来,青海人口发展的步伐与青海经济发展的步伐呈现出不一致特征,应该继续有力控制人口规模,着力优化人口结构,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导向人口流动。 (2)青海省人口与社会(p-s)协调性分析。青海省人口与社会静态协调度在2003年以前基本上呈现基本协调与协调的状态,在2003年以后呈现出以不协调为主的状态。人口与社会动态协调度在1990-2010年期间呈现出基本协调——协调——基本协调的特征,但是,随着2004-2009年静态协调度不协调的影响,青海省人口与社会动态协调度由2004年往后大幅下降。
青海省人口与社会静动态协调度的变化,反映出在1990-2010年期间,青海省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在呈现出良好协调态势后,逐渐处于饱和。在2003年以前,青海省的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处于基本协调发展的状态,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能够承载青海省的人口发展,而2003年以后,青海省的人口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增加了社会发展的负担,超出了社会发展的承受能力,从而导致了人口——社会发展不协调状况的出现。也就意味着青海省人口与社会的发展在达到饱和状态后,不管是人口的增长还是社会发
展速度的放缓,都会导致人口——社会发展不协调状况的出现,为了促进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人口发展向着适度的人口规模、优良的人口素质、均衡的人口结构、合理的人口分布演进,推进社会全面、持续、稳定发展,这也就对人口的进一步控制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提出了要求。
(3)青海省人口与资源(p-r)协调性分析。青海省人口与资源静态协调度在1990-2010年期间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其中,1990-2005年期间,人口与资源静态协调度呈现出波浪形的波动趋势,总体上在基本协调与不协调之间波动;2005-2010年期间,人口与资源协调度呈现出滑梯型的波动趋势;从2005年两者的协调度急剧下滑,到2008年下滑逐渐放缓,但总体上均处于不协调的状况。青海省人口与资源动态协调度在1990-2010年期间呈现出不协调的状态,且不协调程度基本上处于平稳状态。
青海省人口与资源静动态协调度的变化反映出,青海的人口——资源协调状况不理想。虽然青海位于青藏高原,受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森林资源有限,但是青海具有丰富的资源储备,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且人均资源拥有量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在1990-2010年期间,青海省人口与资源发展不协调,不仅受人口素质的影响,也与青海的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有关,更受社会生产力的影响,由于社会生产力的相对落后,人口素质的相对较低,青海高精尖人才储备量有限,导致对资源的利用深度有限,从而导致青海省人口与资
源的协调度一直处于不协调状态。
(4)青海省人口与环境(p-en)协调性分析。青海省人口与环境静态协调度在1995-2010年期间呈现出波浪线形的变动趋势,在基本协调到协调之间上下波动,只有2009年的协调值在0.8-0.85之间;青海省人口与环境动态协调度在1995-2010年期间,基本上呈现出直线型的变动趋势,波动幅度极小,且总体上呈现出基本协调的状态。
青海省人口与环境静动态协调度的变化反映出,青海省从1995-2010年期间,人口发展在环境发展的承载力范围内,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与人们的环境保护相协调,对人口规模、素质等的管理,为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人口——环境的协调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尚未达到优质协调的状态。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青海省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度进行测算,文章得出在近二十年中,青海省的人口与经济总体上居于协调发展的状况,青海省人口与社会以及环境大体上属于基本协调发展的境地,青海省人口与资源基本上处于不协调发展的状态。在青海省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控制人口规模,使人口数量以及经济行为能力保持在一个相对的常值和定值,应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制定人口计划,落实计划生育;要着力优化人口结构,综合运用经济社会
,建立社会安全网,发挥人口的导向作用;要提高人口素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教育先行”的理念,积极实施“全民素质工程”,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全面重视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有力保障农村基础教育;要加强要着力加强人口管理,促进人口合理流动,推进人口城市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统筹城乡老龄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邸少坚.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0(03)9-10.
[2]江.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人口问题[j].今日浙江,1996(13)18.
[3]蒋梁瑜.江苏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
[4]姜海红.面向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系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